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7373|回复: 33
收起左侧

[讨论] 卸荷回路分析(积极参与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5 08: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马鞍山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起源于http://www.3dportal.cn/discuz/viewthread.php?tid=2739900 c1 q1 ~* O5 A- O
请大家对卸荷回路解释下。(暂时先分析这个回路,其他回路等这个分析完了再进行下一个)
3 D, q% m- X; y+ X; E) u大家可以找一些典型的回路、案例来分析、学习。( y* E# X" G4 S: g% q: c
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简单而不重视,会的懂的就来当老师,不会的就当学生学习,半知半解的就当提高班,加深印象。
; W! V9 U( K; a9 x: `& \3 o& U, D- U+ s/ N: i* E/ m9 A
6 r* t& v9 p6 i( v* D
; A9 w6 X) x3 v& ^: l! ?. f
; [" J0 ~3 M3 ~, T$ `0 L" f
# O# K6 _. ?, K$ F5 h

5 @* d3 q# S/ Q4 E# f# q: _3 {. _7 q- k0 D" N# o6 K
相关主题: $ h9 M: O2 F. x% j
调压回路共同分析(积极参与有奖), d2 `% M: e5 R3 J( f! i2 I" M& G
差动回路共同分析(积极参与有奖)4 w* W' }& |0 U& \" [
同步回路共同分析(积极参与有奖) 9 a' `% r0 ~( A1 U) m7 ~, o* q# b

$ m; {7 r" ^- s2 l% y# Z
1 p, H, }6 P; F+ T* n[ 本帖最后由 江边 于 2007-5-18 11:20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5 09: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卸荷回路在系统执行元件短时间不工作时,不频繁启停驱动泵的原动机,而使泵在很小的输出功率下运转的回路.因为泵的输出功率等于压力和流量的乘积,因此,卸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泵的出口直接接回油箱,泵在零压或接近零压下工作;一种是使泵在零流量或接近零流量下工作.前者称为压力卸载,后者称为流量卸载。当然,流量卸载仅适用于变量泵。
& h) E* Y; _2 v+ k2 V    流量卸荷主要是使用变量泵,使泵仅为补偿泄漏而以最小流量运转,此方法比较简单,但泵仍处在高压状态下运行,磨损比较严重。, |: w, U* h8 |- q1 F
压力卸荷的方法是使泵在接近零压下运转,常见的压力卸荷方式有以下几种:' W2 g; C! E+ J
1)换向阀卸荷回路 M、H和K型中位机能的三位换向阀处于中位时,泵即卸荷,如图所示为采用M型中位机能的电液换向阀的卸荷回路。这种回路切换时压力冲击小,但回路中必须设置单向阀,以使系统能保持0.3MPa左右的压力,供操纵控制油路之用。4 O0 S- [9 R  ?# K5 S+ ?
(2)用先导型溢流阀卸荷的卸荷回路2 ?2 V* D% V: i; i- J# ?7 w
  图中先导型溢流阀的远程控制口直接与二位二通电磁阀相连,便构成一种用先导型溢流阀的卸荷回路。这种卸荷回路卸荷压力小,切换时冲击也小。7 Y) r) @6 D6 N+ w
3)双泵供油回路中利用顺序阀作卸荷阀- O* [7 |, A% g" }# L% l1 W) K
  在双泵供油回路中利用顺序阀作卸荷阀的卸荷方式。
http://www.lzsiemens.com/forum/UploadFile/2005-9/200591610234183286.jpg4 @0 q8 j# ?+ |
1 N) ?7 f0 d: x
4).限压式变量泵的卸载回路
$ [& ^+ C  n2 j6 k' A  限压式变量泵的卸载回路为零流量卸载,如图所示,当液压缸3活塞运动到行程终点或换向阀2处于中位时,泵1的压力升高,流量减小,当压力接近压力限定螺钉调定的极限值时,泵的流量减小到只补充液压缸或换向阀的泄漏,回路实现保压卸载。系统中的溢流阀4作安全阀用,以防止泵的压力补偿装置的零漂和动作滞缓导致压力异常。
5)有蓄能器的卸载回路3 `1 @4 q. _' ^$ M3 y; h
  图d是系统中有蓄能器的卸载回路。当回路压力到达卸载溢流阀2的调定值时,定量泵通过阀2卸载,由蓄能器3保持系统压力,补充系统泄漏;当回路压力下降低于卸荷溢流阀2的调定值时, 阀2关闭, 定量泵恢复向系统供油。
8 m8 e# `/ u; {3 {
% Y, B0 ^8 a7 `& z1 E! ]' l
[ 本帖最后由 clztp2004 于 2007-5-15 09: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10 收起 理由
江边 + 10 技术团队果然就是表率。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1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首先支持版主的倡议,在这里大家可以个取所需,上面说的挺好,我任为系统在不公作或工作后能维持最低消耗,这就包含了卸荷回路。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江边 + 2 参与奖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16: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技术团队说的很全面了,补充点 1  技术团队的第一条如果是电磁阀可以不加单向阀,电液换向阀需加。2这种回路只能用于单缸或多缸串联。借江边版主题,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作6通径叠加多缸系统时怎样卸荷的,我是采用多加一个电磁阀的办法。
% {' v# {9 ~8 K( g' B" c9 b  I. h3 v' j% y
借用技术团队的第二条   电磁溢流阀的图纸,如果把电磁开关阀直接连到泵出口油路上与普通溢流阀并联也能起到卸荷作用,请大家分析一下二者卸荷特点    异同
3 s! g& V% D9 Y" Y! r; Y. v6 v( l# p2 c2 l
支持江边版主的液压回路讨论话题。
$ m" }% f6 \' s0 p- s8 W$ }" v" ~* j
[ 本帖最后由 奥凯 于 2007-5-15 17: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5 收起 理由
江边 + 5 谢谢您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17: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湘潭
4楼楼主的问题我也设计过9 @, G. U: w+ }3 i5 X) z
6通径叠加多缸系统的卸荷原来我也是多加一个电磁阀,但是有缺点,多加的电磁阀中位卸荷,换向后系统建压,但是由于换向阀有内泄漏导致压力不稳.
发表于 2007-5-15 17: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原帖由 noway 于 2007-5-15 17:10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9 o, {& t& |  R- l) p4 T0 a2 ]4楼楼主的问题我也设计过
& {& }& L) m6 J4 R* O, C6通径叠加多缸系统的卸荷原来我也是多加一个电磁阀,但是有缺点,多加的电磁阀中位卸荷,换向后系统建压,但是由于换向阀有内泄漏导致压力不稳.
/ U3 Y: y$ L5 X( w7 j
* ^( x& n' Y: p& N7 Z7 C$ i
请教现在你用什么方法?
发表于 2007-5-15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马鞍山

关于卸荷回路

卸荷回路在实际的运用中采用电磁阀卸荷的比较常用(通过换向使之卸荷,不采用中位机能卸荷).' H) h) a4 |, d  r( g6 }2 J
1 M  j. p# Q7 M! w# u5 @
[ 本帖最后由 ylb 于 2007-5-15 18: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江边 + 3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1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4 奥凯 的帖子

如把2/2阀与溢流阀并联,原理上当然可以。但这样做,2/2阀的通径要和溢流阀做得差不多大了。而作为溢流阀的先导阀,通过的流量很小,可以选最小的通径。
4 L* H1 `0 b) G( s顺便说一句,图b中的阀1和2,有作为一个整体卖的,就是电磁溢流阀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4 收起 理由
江边 + 4 谢谢您的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1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回#8   hwxie721 的帖子0 ~6 w$ Q, o4 I5 C/ Q1 E# m( S
你说的这种情况对。二者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5  noway 说的电磁阀泄漏问题,
$ O: n8 X8 f) j$ v" Y0 y% ]$ \我想二者在电磁阀通电和断电时 系统卸荷和上压响应速度也会不一样,2/2阀与溢流阀并联
. {0 m, T! g, Y( a8 S速度快冲击大,有没有需要快速响应应用场合。
发表于 2007-5-15 2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铜陵
卸荷回路是一种油缸底压和空运行时、可使马达输出功率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可减少系统功率 的损耗和降低噪音,可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耗电量。2 X, G' m1 j0 y5 ]  E) h
(1)用滑阀机能卸荷的回路0 ]+ u. Q* f' @9 E7 A5 a" S
    利用滑阀机能为M、H、K型的三位四通换向阀,当其在中位时,油口P和油口O相通,可使液压泵卸荷。/ o( n, i: g- \1 r0 O
(2)用二通换向阀卸荷的回路之一
1 M( J) R5 u; t$ q/ n* p, `- s    二通换向阀的进出油口接通后,液压泵排出的油经该阀直接回油箱。要注意二通换向阀的通过能力与液压泵的流量相适应。
8 ]* V+ t( {" w: F# T(3)用二通换向阀卸荷的回路之二* k! `) j1 S0 j1 G! b6 T
    当二位二通换向阀进出油口接通时,变量泵即通过此阀卸荷。若二位二通换向阀进出油口不通,但使变量泵输出的流量很小,只用以满足系统的泄漏,从功率角度来说,变量泵也是卸荷的。, c  ^. t! i( X% d
(4)用溢流阀卸荷的回路
' @, j# i9 l2 R% o    将溢流阀的遥控口通过二通换向阀与油箱相通。通过控制二位二通换向阀,可使液压泵工作或卸荷。二位二通换向阀只需要能通过很少的流量即可,但要求其泄漏量要小。对二位二通换向阀的控制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Z! B" b: ]( P! O
(5)用锥阀卸荷的回路' {9 `' v& G+ L4 E, [: ^1 J
    对大流量液压系统,泵的流量较大,可采用锥阀和小规格的先导换向阀的溢流阀组合,实现对泵的卸荷。当换向阀断电时,液压系统的压力由溢流阀B调定,当换向阀C通电时,因锥阀上腔通油箱,故液压泵排出的油经锥阀而卸荷。" V  Z- o0 p7 I5 K
(6)用远控顺序阀控制卸荷的回路
- k' t) U5 y$ E9 s. q$ V' C! S    当液压缸活塞接触工件,系统压力达到调定值时,远控顺序阀动作,使溢流阀的遥控口与油箱相通,液压泵卸荷。5 F: g% N. x& ~- O6 E9 I1 q( L
(7)用液压缸的结构卸荷的回路
! n- P5 M: B3 u7 k# L- k5 D6 L    当液压缸活塞运动到行程的终点时,液压泵输出的油可经单向阀流回油箱而卸荷。
3 y' L4 X$ E' z1 I. d(8)限压式变量泵卸荷的回路
. G5 ~1 d# }) I; D    当采用限压式变量泵作为油源时,液压系统压力大于变量机构调定的值时,液压泵的流量自动减小趋于零,而实现卸荷。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8 收起 理由
江边 + 8 积极参与,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5 21: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感谢clztp2004 的一翻分析,还画了图非常形象的说明,这对我们刚学液压的新人很有帮助啊,大大辛苦了.
发表于 2007-5-15 2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以上大家讲的是开式回路卸荷,我补充一个闭式回路卸荷,将二位二通换向阀进出口接在马达A B口上,实现卸荷。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4 收起 理由
江边 + 4 补充。谢谢您的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6 00: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俺来贴个插装阀的
未命名.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8 收起 理由
江边 + 8 补充,谢谢您的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6 1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我贴个泵控的,4 f6 f; n9 @0 X) A' e9 Y
    如用A7VOXxHDxx等,还可组成泵控卸荷回路,
发表于 2007-5-17 07: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就2楼的几个回路发表点看法

第一个回路:从原理图上看很好,机构简单使用方便。
+ n( l/ D: \/ g5 I& x                  但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换向阀的开口一般较小,泵又与换向阀相对较远。
9 |2 z2 G" }# g% g
                  液压油长时间的由此泄荷很容易造成油温升高。# n2 ?8 j" ^3 D7 K6 [; v" p+ k( y

3 {: v/ Z  k! z  _$ y6 C+ _3 t" X( g" I% W( O6 O
第二个回路:是一个经常采用的回路。
8 _: R; u  z1 S- c2 P7 J# k# ?& e( l0 q" n' g8 `

; n0 `# W7 R2 C( F: u4 B( P第三个回路:根本上就是一个双泵供油快速回路。谈不到泄荷就是一个保压溢流。
/ {7 ~' r. ~- ^/ \3 ?+ q4 x& X" Z! S4 a4 ^. Z. G
8 V+ t( L: R7 r  z# Q( r# \* w; P
第四个回路:完全是变量泵自身的公用。" f5 ^7 \4 X% h# P/ Z7 q+ Y

& L! I  C6 j4 h0 r5 o* n
+ g; U1 W3 W/ y, Y0 p第五个回路:又是一个保压溢流回路。
3 Q' {( c% T. b# j2 f
& ]# v# x3 A1 |0 u8 r0 R
: D, m' e- V0 l5 M! z  }我本人比较同意10楼关于泄荷回路的定义:(引10楼的)
卸荷回路是一种油缸底压和空运行时、可使马达输出功率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可减少系统功率 的损耗和降低噪音,可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耗电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8 收起 理由
江边 + 8 多多交流。谢谢您的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09: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马鞍山
卸荷回路是否就是卸荷到零,看来有必要再讨论下。
6 h/ T' D9 |! Z0 p6 K我们一般遇到的就是卸荷到零,也就是所谓的卸压。' w8 s! q- C  i3 c' U
但是个人认为这个卸荷回路应该不仅仅包括卸压,还应该有部分卸压(即卸荷不到零)
发表于 2007-5-18 0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原帖由 江边 于 2007-5-17 09:38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a0 y( w4 y; U8 ~卸荷回路是否就是卸荷到零,看来有必要再讨论下。, _5 \' e" R* O- B" \5 I9 [+ I6 g
我们一般遇到的就是卸荷到零,也就是所谓的卸压。" s4 q, {" H  c% `: x8 |
但是个人认为这个卸荷回路应该不仅仅包括卸压,还应该有部分卸压(即卸荷不到零)

, W/ c. N3 x: z9 x/ _. t/ p% {
5 e; w1 A1 k) L  m% m- r
# z& ?+ y& k" A( G本人同意非零压卸荷的观点,介质油的流动靠的就是压差。! G0 B: U' r3 P+ x7 |  |0 g
! n, K- S$ i6 j
卸荷回路的功用就是液压电机在液压系统非工作时的输出尽可能的小,用来降低电能到热能的转化。
8 B' G# Z) x( o2 _1 g* F/ g% M9 i
(这里不包括电机和油泵自身的消耗)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江边 + 3 谢谢您的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8 1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我在6通径的多路系统上是在溢流阀(螺纹插装)旁并联一个常开电磁球阀(螺纹插装)的办法卸荷的,用的还可以,体积小,泄漏点少.加工阀块要成型刀: H' z% C0 o/ m4 ]1 w' Y

% e& B* F4 V  _( J[ 本帖最后由 zdp01660 于 2007-5-18 10:44 编辑 ]
发表于 2007-5-18 1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原帖由 江边 于 2007-5-17 09:38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X4 Y; k9 u- R* y
卸荷回路是否就是卸荷到零,看来有必要再讨论下。
  m7 T+ R+ y1 k- z) H- b$ J: f4 S我们一般遇到的就是卸荷到零,也就是所谓的卸压。
' i6 K4 B. m9 g* [2 _2 q2 ]但是个人认为这个卸荷回路应该不仅仅包括卸压,还应该有部分卸压(即卸荷不到零)
5 _$ t5 ~8 o3 F* k( |8 Q( V
插装阀中2级调压可不可以理解为版主说的(卸荷回路应该不仅仅包括卸压.还应有部分卸压(即卸荷不到零))
发表于 2007-5-18 1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能引发人们思考和讨论的观点就是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yl7267 的观点+ |) p0 z+ u# o3 A
“第四个回路:完全是变量泵自身的公用”   }* }, ]; P# ~! t
大家对技术团队的4限压式变量泵的卸载回路,是否算卸荷回路有争议,我想系统确实卸载了(降低了功耗)应该不存在争议,争议在是否算回路,个人认为这是如何定义的问题,大家知道液压教科书上调速回路包括阀控调速(依靠节流阀和调速阀)和泵控调速(依靠泵或马达自身变量容积调速回路)既然泵控调速定义为容积调速回路,那么依靠泵自身的卸荷理应算卸荷回路,否则容易引起定义上的混乱。个人对卸荷回路理解:什么是卸荷回路,卸掉负荷卸掉负载的回路和方法,减少原动机消耗就应该称为卸荷回路。; Z4 d' W$ ^% _! `  y, O1 N0 g

- y9 o, F0 b6 w' n# z! T按卸荷效率划分   卸荷回路包括:1全部卸荷(即技术团队的1和2)) S- E9 ]$ H3 v& @3 \3 B- m8 x
                                              2局部卸荷(例如变量泵和双泵供油)9 U) D6 r7 Z: o# |& x# H8 Y( v  k7 e
按卸荷方法划分   卸荷回路包括:1阀控卸荷( 分流卸荷)
3 R- M6 x% d" N1 f+ m                                              2泵控卸荷(容积卸荷)1 B2 U* ~- Q) K) B+ Q* P: i& w: B6 O
借用容积调速回路名称,我把变量泵减少输出的卸载回路称为容积卸荷回路,书上无这个名称,不一定正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5 收起 理由
江边 + 5 鼓励积极参与技术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18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引yl7267“第三个回路:根本上就是一个双泵供油快速回路。谈不到泄荷就是一个保压溢流。”" J, Y# Q% k" s! ]
不错这是一个双泵供油快速回路,同时也是卸荷回路,就象第一个回路可说是卸荷回路也可说是换向回路,有单向阀a 存在也可称为背压回路一样。
/ `- B3 z8 y; R( f 个人认为:原动机功率=流量*压力
9 t$ l1 v/ O- i# f阀控卸荷是     降低系统压力(卸压卸荷),5 t1 r$ P% c  l5 L( j  m7 |5 |1 A% D
泵控卸荷是    (控制回路在泵内)降低系统流量(卸流卸荷),7 w) e) _" |6 t3 N$ d
因二者均能减低系统功率,所以均应是卸荷回路。1 W$ p' P: q. t8 N3 e$ \- U  N
其实我也困惑,象压力匹配回路,流量匹配回路,功率匹配回路,负载感应泵,比例泵等节能回路应算什么回路,实际上就象 幂王星是否是行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和运行规律.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讨论一下这些节能回路。 
发表于 2007-5-18 1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且看萨奥泵如何卸

萨奥闭式变量泵的卸荷是由其内部的卸荷阀来完成的 ,当系统瞬间压力过高时此阀工作.

泵.pdf

31.95 KB, 下载次数: 12

发表于 2007-5-19 0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补充:" V" y8 }. c/ Q- S/ F2 s0 \
2楼技术团队的4中图d: ~, x9 m4 \/ l2 Y
还有其他方法:压力继电器和电磁溢流阀,单向阀,蓄能器组成回路
3 }+ `' ~) U) _, K7 U0 T$ v1 h同卸荷阀相比,功能几成本都差不多。
8 D1 X( X# E: p( z: u* I但是,都存在着一个从卸荷到升压的滞环问题,反映在压力继电器或卸荷阀的灵敏度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江边 + 3 鼓励参与技术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22 17: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
电磁阀卸荷时,常用的是电磁换向阀的电磁铁与电磁溢流阀的电磁铁电路上并联,换向阀动作,溢流阀加载
发表于 2007-5-22 20: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原帖由 奥凯 于 2007-5-15 16:13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 H1 a. R7 l" l9 n1 ]3 w! S4 C2 W技术团队说的很全面了,补充点 1  技术团队的第一条如果是电磁阀可以不加单向阀,电液换向阀需加。2这种回路只能用于单缸或多缸串联。借江边版主题,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作6通径叠加多缸系统时怎样卸荷的,我是采用 ...

$ s# M4 p/ J; d3 c; V) c
8 l8 S" _: {3 o6 |
8 h2 `$ h4 S/ S* u. [3 T
2 o& ?. {" Z) d% `: @" t7 }请教,为什么电磁阀可以不加单向阀,而电液换向阀需要加呢?而且加这个单向阀有什么用啊?技术团队说的我没看明白。谢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