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14 17: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一、孔蚀的概念( G$ D' b" u. ~$ ?/ d+ w/ K5 ]
若金属的大部分表面不发生腐蚀(或腐蚀是很轻的),而只在局部地方出现腐蚀小孔并向纵深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小孔腐蚀,简称为孔蚀或点蚀。
s, L! w( [; I' H孔蚀时,虽然失重不大,但由于阳极面积很小,因而腐蚀速度很快,严重时会造成管壁穿孔,造成油、水、气泄漏,有时甚至造成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一般金属表面都可能产生孔蚀,镀有阴极保护层(Sn、Cu、Ni)的钢铁制品,如镀层不致密,则钢铁表面可能产生孔蚀。阳极缓蚀剂用量不足,则未得到缓蚀剂的部分成为阳极区,也将产生孔蚀。. C7 m6 J% |+ }
二、孔蚀机理, k0 K9 y$ f9 m. K# J
孔蚀发生时,一般有一个诱导期。这是由于处于钝态的金属仍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即钝化膜的溶解和修复(再钝化)处于动态平衡。当介质中含有活性阴离子(如氯离子)时,平衡受到破坏,溶解占优势,其原因是氯离子优先选择性地吸附在钝化膜上,把氧原子挤掉,然后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新露出的基底金属的特定点上生成小蚀坑(孔径多数在20~30微米)。这些小孔坑被称为孔蚀核,也可理解为蚀坑生成的活性中心。- `# f5 W2 w, g& W" m) k
蚀核形成后,该特定点仍有再钝化的能力,若再钝化的阻力小,蚀核就不再长大,此时小蚀坑呈开放式。$ a; R% r4 O. }* Q0 ^
从理论上讲,蚀核可在钝化金属的光滑表面上任何地点形成,随机分布,但当钝化膜局部有缺陷(金属表面有伤痕,露头位错等),内部有硫化物夹杂,晶界上有碳化物沉积等时,蚀核将在这些特定点上优先形成。7 [ n3 C. x3 r8 z. o: I* l
在大多数情况下,蚀核将继续长大。当孔蚀核长大到一定临界尺寸时(一般孔径大于30微米),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的蚀孔,蚀孔出现的特定点称为孔蚀源。
) I7 M+ N$ A6 G在外加阳极极化的条件下,介质中只要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为蚀孔。在自然腐蚀的条件下,含氯离子的介质中有溶解氧或阴离子氧化剂(如FeCl3)时,亦能促使蚀核长大成蚀孔。氧化剂能促进阳极过程,使金属的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