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4528|回复: 33
收起左侧

[分享] 郎咸平-企业最重要的是积累而不是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3 22: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郎咸平-企业最重要的是积累而不是创新.rar (5.32 KB, 下载次数: 95)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5 收起 理由
linfeng116 + 5 好资料,感谢您对论坛的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0-26 13: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我们常常会以为,人才、创新才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不少企业登报、作广告寻找人才,但在我看来,企业只要开始寻找人才,这种企业的未来基本上是悲观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在第四届“海峡青年论坛”的创业与风险投资专题论坛上再次语出惊人,他认为人才当然重要,资金和技术也很重要,但要真正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风险投资,靠的不是创新,而是积累,而且是一种所谓工序流程化的积累。 9 {9 \' s2 \0 ~$ S& [8 G

# _9 h, T- s% E9 W不久前,郎咸平去福建泉州调研,跟当地的企业家作了很深入的沟通。当他询问企业家:“你们这个技术来源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技术来自跟大专院校的合作。”& l8 ~# n5 v$ g# O7 T
% `' ~) W$ w( t, R' |
“只要跟大专院校合作,就没有积累。”郎咸平说,企业家把技术从院校买来之后,基本上无法更新,两年之后就会慢慢被淘汰掉。而企业家的这个做法和中国目前风险投资发展太不尽如人意的关系非常巨大,那就是理解上出了很大的偏差,“要把风险投资做好,高科技企业做好,首先要理解积累是最重要的”。( @% ~& {3 h* }) u& z
' F; X1 Y0 I; V9 U
  何谓积累?郎咸平认为,“所谓的积累就是一个工序流程化的制度”。如果一谈到发展高科技产业,就寻找人才、注重企业家的领导能力,基本前提就搞错了。他举了个“大厨”的例子进一步分析说,为什么中餐馆做得特别好?因为“大厨”有能力、有水平,做的菜特别好吃。 “中餐馆做不大,民营企业就做不大。”郎咸平分析,民营企业为什么难以长大,而且企业家们还会忙到不敢在下班之后关手机,“就这么个小摊子,你都不敢关手机!你说我忙啊,你说时间、精力都没有啦,那你还能做大?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忙?因为没有积累。你要把你的领导能力化成工序流程,你才能够在5点之后关手机”。
- X$ m' q0 d0 Q
8 I4 t5 v. s  ]7 f/ a8 a3 c  对于怎么形成一个工序流程化的制度,郎咸平继续以“大厨”为案例分析说,某个“大厨”炒的鱼香肉丝特别好吃,成了餐馆的招牌菜,别人炒的就不行,那么他一走之后,什么都带走了,作为老板,应该怎么做呢?就应该把炒鱼香肉丝化成20道工序,比如第1个人切葱花,第2个人切肉丝……第18个人倒三勺酱油,第19个人把火烧到600度,第20个人炒三下,然后就可以了。有人会说,这样做了之后炒出来还是很难吃,和“大厨”炒的就是不一样。当你再进行探究时,发现或者因为太咸,或者因为肉丝太硬,这就是你的积累了。你可以让第2个人切肉丝的人把肉丝切细一点……第18个人不要倒三勺酱油,倒两勺;第18个人把火从600度提高到700度;第20个人不要炒三下,炒两下,这样再来一次。每一次都可以积累,都可以量化,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都可以电脑化。你做了无数次之后,终于有一次炒出来的菜是这个“大厨”的90%的水平,做到这一步,你就成功了;做到这一步,你才能够把中餐馆变成麦当劳;做不到这一步,就只能是个小中餐馆。同样的道理,做不到这一步,民营企业是很难做大的。) Z7 s6 s: p$ _) {4 E( n! {

: F* N7 {9 [: v+ y中国的企业太依靠个人,而不是公司制度,“对民营企业家的评估,与对中餐馆‘大厨’的评估,其实是一样的。”郎咸平认为,做企业必须做到工序流程化,形成一种内部有机的制度。他提到,中国三大软件制造商之一的某公司希望能谈一谈如何能够成为印度软件公司的配套,“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要当人家的配套,你说惨不惨?那为什么印度的软件业能成功,中国的却不能?我相信这个话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你搞软件有个原则,必须做到工序流程化。你不能搞一个软件小组,让这个软件小组的负责人从头写到尾。只要他从头写到尾,他就和‘大厨’一样,走了以后,什么都带走了,你无法修订,无法积累。你应该把软件小组分成上下两个组,上面的那组写前面半段,下面的那组写后半段。写后面那一半的人为了要接下去写,一定要了解前半段,为了要了解前半段,一定要逼迫前半段的人做文档,当他做完文档之后,后半段才有可能写下去,才能够形成一个工序流程式的软件。到最后才有积累”。
发表于 2009-10-26 1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企业靠制度是对的,但是把工序分解时很不实际的,不经济的。
发表于 2009-10-26 1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呵呵,经过几年的工业实践,我个人觉得我很能接受郎教授的观点。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10-26 14: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书呆子的话,一个大厨的活分出20到工序,每到工序要熟练的人操作,成本多少没算过?厨房也呆不下这么多人!这些经济学家怎么不开公司呢,这样中国岂不是跨国公司多多了。当年马胜利还能就活好多公司,这些经济学家好像只听见分析得头头是道,没听见说哪个成功的公司有过他们的足迹啊。成功人士也没听说哪个是按照这些人说的去做而成功的
发表于 2009-10-27 01: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忻州
说穿了,是文化的差异。8 u# u8 s- y% j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注重感性思维,注重悟性,倾向于塑造完美和理想化的全才、奇才,而忽视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也有因材施教之说,但是能身体力行和贯彻者极少)即便是孔门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当然已经达到了贤人的程度)。
- U8 Y. p5 S) w' o4 K7 J) M+ @文化理念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在这种感性思维为主导的情况下,导致很多过于条理,过于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无法有效地推行,而且也造成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每个人(每个团体)对事物的感觉不同,由感觉导致的理解不同,自然发挥的水平也不同。于是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好的产品无法复制,无法复制就无法形成规模,既然形不成规模,何来成功的品牌?. P5 j' j$ S2 ?: T6 H9 B2 x& p
还是以大厨作比方,“加少许白糖,放大量水,油烧至七成热……”,如果让一个老外来学习做菜,面对这句食谱,相信他会无从下手。感觉,靠的全是感觉。$ a" x$ G) m, E2 O0 D
把每一步都量化,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清楚的程序,看起来应该是简单了才对(因为容易把握了),但是国人的思维方式无法适应这种做法。也许,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是单纯的谁比谁差,中国不如外国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无法实现纯粹的法治?为什么麻将只在中国盛行?为什么中国盛行人情之风?……深入地去看,这是两种文化之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可说涉及到所有方面,决不只是工业发展。, M2 p( V: i4 }. C
  q. a- J4 e. b) l7 v& {
[ 本帖最后由 xifengxiyu2006 于 2009-10-27 02:03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0-27 07: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营口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7 1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原帖由 扫街 于 2009-10-27 07:27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p* j5 T" I6 H; k6 \" J0 \" s
3 r, Y- n2 V1 f- D' \- j# }
所以中餐馆干不过肯德基,所以人家肯德基走遍全球,这就是人家胜利的法宝之一,别在意淫了.
) q; x& d. p# K: A& m, W
中餐馆干不过肯德基?你从哪里得到的结论? 经营模式不一样而已!举个例子:上海有大大小小川菜馆不下一万家,平均每个菜馆5人计算,平均每天营业额2000元计,创造了5万个就业岗位,2000万/每天的产值,& K( h6 t$ y% E. k' q, a+ [, G0 l
遍布了城乡各个角落,方便了各色人等,肯德基能做到吗?只不过我们不叫“川菜公司”而已,财富也没有集中到几个老板手上,而是分散到了数万个小老板手里。更别说东北菜馆、湘菜馆、拉面馆等等,而且每一类菜馆提供的种类要比肯德基、麦当劳丰富得多。; Q& C: B: P( y3 f# a2 _
今天你能吃到肯德基、麦当劳,不是靠我“意淫”得到,也不是靠你给老外磕头得到的,而是靠的大家实实在在、立足本国,吸收各家所长,坚持特色做到的“强国富民”得到的!/ D+ r9 u( S& f) u% d7 V
.
2 n. R  {$ _* G.
( F7 b- A: {# |% F# d.
发表于 2009-10-27 1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原帖由 xifengxiyu2006 于 2009-10-27 01:57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 m; J2 l0 i$ _说穿了,是文化的差异。7 K# E8 h* \8 a7 U/ t9 i' r4 S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注重感性思维,注重悟性,倾向于塑造完美和理想化的全才、奇才,而忽视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也有因材施教之说,但是能身体力行和贯彻者极少)即便是孔门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当然已经达到了贤人的程度)。
9 D0 K8 I5 F% a) L8 W/ A. H文化理念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在这种感性思维为主导的情况下,导致很多过于条理,过于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无法有效地推行,而且也造成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每个人(每个团体)对事物的感觉不同,由感觉导致的理解不同,自然发挥的水平也不同。于是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好的产品无法复制,无法复制就无法形成规模,既然形不成规模,何来成功的品牌?+ `% D' G  p, H; C, q
还是以大厨作比方,“加少许白糖,放大量水,油烧至七成热……”,如果让一个老外来学习做菜,面对这句食谱,相信他会无从下手。感觉,靠的全是感觉。, f/ ?6 N( e/ t/ U& r/ r1 F" Q& l
把每一步都量化,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清楚的程序,看起来应该是简单了才对(因为容易把握了),但是国人的思维方式无法适应这种做法。也许,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是单纯的谁比谁差,中国不如外国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无法实现纯粹的法治?为什么麻将只在中国盛行?为什么中国盛行人情之风?……深入地去看,这是两种文化之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可说涉及到所有方面,决不只是工业发展。

4 |. Z, u+ t  t
9 B* T4 M( u7 K7 ^9 N  U不是文化差别,而是要看做啥,做汽车、手机可以,有些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就不可以这么高。
发表于 2009-10-27 17: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个人比较喜欢“郎咸平”的文章,也很赞同这篇文章表述的含义。
3 J, t% C+ F6 m  V1 b. g% e7 M
$ }6 H6 D  Z6 g4 V+ ?% N不愿意做好基础工作的积累、好大喜功、热衷吹嘘是很多企业的通病* ^6 [' X4 B2 g' O) |

% Q8 z; t( s# r' t) R- Y' _9 _[ 本帖最后由 poxiangzi 于 2009-10-27 17:09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28 08: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 o( g5 f$ I# J* ?8 A) J" G% o7 I  a绝不是那位专家说了算的, 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造就了一批企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企业也会走向衰落, 必定由新的企业代替.: F. ~1 j: A: n6 z. a
路是走出来的, 不是说出来的." x# G+ U% B# l4 q! b$ \
很奇怪的是, 大家都来当所谓的穷专家, 没见多少干实业的.
9 _: Q. @5 X) ~# J% }" I: a更奇怪的是, 很多干企业的都不是什么专家, 有些甚至文化程度不高!
发表于 2009-10-28 16: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评述观点,而非现象,呵呵。
发表于 2009-11-23 0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企业想做大做强,是必须靠制度的!世界上人的高智商的人比较少,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几个关键的人,否则风险太高了, 并且还容易形成各种派系......对每个流程的行为进行量化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关键。中国古代很多东西很好,流传下来的也不少,但后人很难学,就是因为很多东西没有定量,只是定性而已,没有量化大部分人是很难把握的。
发表于 2009-11-23 0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观点很不错,郎咸平说的也很好
发表于 2009-11-23 0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有不同看法: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积累!
发表于 2009-11-23 2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原帖由 heihu1234 于 2009-11-23 08:54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9 N8 T5 W& Z0 ?, H& {: h
有不同看法: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积累!
3 j) X4 F3 ~; w6 C6 V& f$ C

" k' p  t. m, I& V1 h我觉得,郎咸平并不是反对创新,而是反对把创新当成幌子忽悠的现状;
* l' D& W+ @1 c( x7 L
1 f' o- @4 Q, y% F+ p没有量变,哪来的质变呢?所以首要是做好基础工作,基础夯实了,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想不出新成果都难,呵呵,个人看法。
发表于 2009-11-24 1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
赞同啊!!基础确实重要啊,和机械发达的国家比比就知道了,我们的基础还是太差了啊!还是脚踏实地的好啊!!!
发表于 2009-11-25 23: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先收藏,看一下再说吧
发表于 2009-11-26 08: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我个人认为企业最重要的不是积累也不是创新,而是对技术的真正重视,对人才的真正重视,试想,与其把大厨的流程分解开来,何不鼓励员工学艺呢?现在的问题不只是要重视技术人员,还需要重视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才可以,我们的设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不如加工工艺方面相差的多,究期原因,除了技术上的原因还有人的因素,企业得切实提高所有职工的福利待遇,企业得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企业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发表于 2009-11-26 0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好多专家的观点只是建立在理论方面,不切实际的太多了,很容易误导国家政策。
) D+ G* J8 w3 j* ?2 G0 @; I
以前在国企,看到公司八十年代的好多技术资料,真的感触很多,那时的工艺研究很多,特别是新材料的实验、应用、创新,新工艺的改造,而从九十年代后就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了,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 N5 D: z, J5 ]2 m1 r) W0 u. w3 t2 o" C) B& _$ v0 w  E# H
[ 本帖最后由 青藤紫花 于 2009-11-26 09:07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1-26 13: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威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2-11 1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原帖由 青藤紫花 于 2009-11-26 08:59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 g& x' I% p4 L# i! m4 ^9 m/ h好多专家的观点只是建立在理论方面,不切实际的太多了,很容易误导国家政策。
  j% {* t0 `( {* J6 S6 d以前在国企,看到公司八十年代的好多技术资料,真的感触很多,那时的工艺研究很多,特别是新材料的实验、应用、创新,新工艺的改造,而 ...
! s) y4 h4 T$ {5 |( v
技术断层,我们公司就是这样,领导总说以前怎样怎样!现在根本没有基础研究了,虽然近期基础研究被提上日程,但是能做到什么样就不知道了!
发表于 2009-12-15 1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同意,真正的创新只有少数几家在做,大部分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再改进,提高再提高而已
发表于 2009-12-15 22: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习了,感觉很有触动
发表于 2009-12-16 1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谢谢分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