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空空如也”表示感谢和敬意,你的提问使我获得了新的知识。good 8 N+ ^9 z O0 z: V' r
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洛阳轴承研究所的专家。轴承预紧力的计算确实如楼主所述,需要进行相关的工作。 0 a0 Z/ W$ p+ F0 ^# u5 @
经过约2个小时的沟通,终于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K6 T. G3 W+ s t
一般来讲,轴承的预紧力在专业书籍和标准中称作“预载荷”或“预负荷”,也常常成为预紧力。一般在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的使用中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目的:* a _+ o w9 G! A1 u# a) n% @
1 K1 @3 _$ e1 R' b- z8 p% w" ~* K j " q3 v ]% b @6 n其实如果不是你的执著,我也不会就这个问题取请教专家的。这一“深究”就揪出了以前没有真正搞懂的东西。 + W/ ]4 p' m3 O' u
至于你所说的方法,我也常常遇到。对于不是很精密的设备,老师傅的经验足够了。但如果是低温或主轴,还是要有精确定位尺寸保证的。不能依靠螺纹的“经验”预紧。我们的低温轴承箱对弹簧片的定位是经过很多试验最终确定的。不然工作不到1小时就不行了。:)
首先要搞明白预紧力的作用是什么,预紧力的施加方式是什么。& L* J, [* z& n& d' H
一般情况下,深沟球轴承等类似你所谓不留间隙的轴承不施加预紧,但对于精密轴承来说,除了轴承本身的精密度的增加外,还是要求施加预紧力以控制游隙,以实现高精度。 . [/ T; G* z4 M r4 F g! N! S所以,在你得出结论前,应该多多察看相关资料,尽量多的了解你了解不足的方面,不要以偏概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