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中,亨利和路易斯的关系是核心,这种关系既让人感动又无比好笑--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所有令人发笑和令人动情的故事都是借由这两个人的关系表达出来的。其实,这种亦师亦友,有的时候还势不两立的一个老头和一个年轻人的关系并不是子虚乌有的,而是来自于小说家乔纳森·艾梅斯的亲身经历。
1990年,艾梅斯满怀期望地来到了纽约,他当时是一个信心满满、但是又一文不名的小说家。穷困潦倒的他经常会挨饿。这个时候,他碰到了一位像是亨利这样的"老顽童"。 艾梅斯说:"当时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节--就像是堂·吉诃德。在纽约的生活过程中能碰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很多人都有小说中的哈里森的影子,这些人和事成为了我日后的写作素材。"渐渐地,艾梅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倾注在一个文学人物身上,这就是他小说中的哈里森。他把自己的故事和对生活的理解写成了一个短篇《亨利·哈里森和佩珀太太》(H. Harrison and Mrs. Pepper),后来他又把这个短篇小说加工成了一个长篇小说,这就是《多余的人》。小说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大众和评论界的热捧,而且拍摄电影的议程也很快就摆上了桌面。当时,艾梅斯的经纪人斯蒂芬妮·戴维斯并不想找主流的好莱坞导演来改编这本小说,她想找一个口味独特、眼光独到导演来拍摄电影。选来选去,她找到了莎里·斯宾厄·伯曼和罗伯特·帕西尼。她说:"我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过,知道这本小说会对他们的胃口,所以就选择了他们来改编和指导这部电影。"
随后戴维斯便把《多余的人》寄给了伯曼和罗伯特,可当时这两个独立电影人正在忙于别的事情,无暇阅读这本小说。一年之后,见毫无动静的戴维斯又给他们寄去了一本艾梅斯的新小说,希望他们能看看。可是罗伯特·帕西尼却鬼使神差地把一年前收到的《多余的人》带回家中。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美丽的错误。
"我一拿起这本书就开始笑,不停地笑",罗伯特·帕西尼说:"伯曼就在不停地问我为什么笑,我说我看到了一本很棒的小说。她看了小说之后,我们当即决定要把它搬上银幕,于是我们找到了艾梅斯,和他一起完成了剧本的改编。"伯曼说:"能拍摄这么一部电影,对我们而言也是件很难得的事情,因为很少有机会能找到这么一个切中要害又举重若轻的剧本,来表现我们居住的和爱着的纽约。这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文化、有这么多的人和事--所以它既让我们疯狂又让我们悲伤。现在有一个五味杂陈复杂而又动人好笑的小说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它。"
Louis Ives: You have a strange power over people, Henry.
Henry Harrison: It's my constant disapproval. People think it fatherly.
路易斯·艾维斯:你对别人似乎是有魔力的,亨利。
亨利·哈里森:因为我总是不赞成和反对,别人有口难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