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7 14: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三、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措施建议
/ E6 n( i* w3 M& M 我国现阶段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管理、质量科技和质量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基础性、结构性问题的反映,要按照标本兼治、统筹协调、宏观与微观兼顾、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树立质量立国、质量兴国、质量强国的理念,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建立保障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将法律、诚信、文化、教育与科技能力建设相结合,监管与自律相结合,落实“依法治质”、“以德保质”、“科技兴质”、“以物促质”和“以人强质”,开展全面、系统、持续的质量能力建设。对此,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 E$ M/ C! y6 v1 P6 a
0 w4 c% T5 E; n/ \9 v! K (一)加大扶优限劣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产业整体素质! j, j: n* G: z+ S! }1 O& M* _
$ V: A% }. Z( J* d, }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严格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结合产业振兴规划,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有目标、有步骤地攻克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明确技术创新中的质量要求;增强新品研发能力,提升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竞争力;加速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质量信息化建设,强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可溯性。
7 M* {- ^ O& h6 p2 ~8 W# ^5 ^9 w2 Y7 Q& i: Z ?
(二)建立与完善产品研发与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
6 O/ |7 Z" I: e; o* L
$ p x* a0 @" H 大力加强行业共性技术、质量基础技术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认识共性技术研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建议设立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行业共性技术、质量基础技术研究与攻关,支持先进的质量工程技术的应用试点和推广;适应新形势,通过重组和机制调整,强化行业共性技术科研院所的公共服务职能;支持行业协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大力发展及推广行业共性、关键、基础技术;加大对检测、标准、计量等方面的研究和能力建设投入;实施可靠性工程,加速可靠性技术创新。借鉴香港、韩国等的经验,建立专项推广应用基金,针对先进、成熟、有效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质量工程技术,开展应用试点和推广,推动质量工程技术的应用。
: \# B) D( [! N) {3 o5 X1 \; d- n- O. B
建设产品研发与质量服务公共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建立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基金,支持产品研发与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中小企业质量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通过建设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与共性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国家实验室等,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低廉有效的基础条件;加速建立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地区产业联盟的作用,在中小企业产业园或聚集区,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整合现有检测资源或共同出资建立非盈利性的公共检测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低廉的检测服务;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形成稳定的配套依存关系,由大企业作为质量管理中心指导、规范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为上游中小配套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形成联盟与检测服务商合作,实行检验检测等质量管理相关业务外包服务。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公共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质量信息与人才培训服务。实施质量技术服务下企业,提倡质量专家志愿者服务中小企业,由政府和行业组织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
9 S" v2 \' h, ^* {, j6 f
6 h1 W: K2 `# V/ l; q9 r# e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国家质量管理宏观统筹协调能力( ?! S9 f3 N+ }/ _ h. }1 o
: h" S) H. d! d/ e
全面制定实施国家质量发展战略,调整相应法规,建议在国务院成立产品质量管理专门机构,作为国家质量管理宏观的抓总机构,强化国家质量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能力,为质量兴国战略奠定组织与制度基础,建立和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 M$ u! T" ]1 G
% a. l: p& D( `% H2 I* N" H (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质量工作的法治环境,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供法制保障
" a$ @3 B: S% ?$ B- Y7 t' h( K- D! Z% }: Z% S" w
研究制订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明确质量责任在法律中的突出地位,加大对违法生产者、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明确监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的连带责任,保证上市产品与检测报告的符合性;加快修订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引入集团诉讼制度和缺陷产品举证倒置原则,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震慑和遏制侵权行为;依法落实质量监管责任,规范质量执法行为,明确处罚时限和监管主体,抽样、检验和处罚分离,杜绝某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以罚代管、利用瑕疵问题变相收费等违规违法行为,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8 D/ ^; ?# T; J8 o
2 z+ S) }+ S/ _% z (五)建立国家质量监管新体系,提升政府质量监管效能+ G3 d! c" i3 _) V
$ O' H2 ^+ k1 T! R# z) i- V Z
积极推进国家质量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与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有效发挥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管作用,职责定位清晰、组织管理顺畅、运行协调有序、资源配置合理、技术保障有力的国家质量监管新体系。3 Q- e$ e5 T8 u4 P9 h0 O8 i) m
0 n% p. k% d( n, T 政府检测机构不参与收费性检测项目,促进检测机构社会化。质检系统检测机构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逐步退出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检测市场;同时大力培育第三方检测机构,提高国内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公信力。
/ T+ ~8 m$ A( y$ ?, |" l$ _( W$ b" Q$ i) J9 x' p
完善检验检测制度,提高检测监督效率。重点加强对人身安全、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的质量监管,变定期抽查为经常性随机抽查,合格产品的检测费用由政府承担;加强对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对于进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追究市场管理方的责任;实施不合格产品源头追溯、不合格企业跟踪抽查等措施,实现闭环监控;建立开放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形成检测信息共享和检测结果公开、互认的机制,避免或减少产品重复抽查;规范各级地方质量监管部门的质量抽查检验,允许企业在抽检不合格后提交上一级检测机构复检。建立产品安全信息及有害物质数据库,并联网共享。& n- C2 x# I: g x; M
/ J. K; k( V+ s! m4 Z5 |( Y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联合预警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吸纳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加快建立风险预警平台,提高质量安全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警和处置的能力。
; Y4 @' i# R. P' A
I: p7 m) c5 D+ v 建立与完善国家质量奖励制度。设立由社会机构独立评选、政府主管部门审核认可、国家最高领导颁发的国家质量奖,对为质量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推动建立由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主导的质量评价制度,并实行信息公开透明和持续跟踪评价。. b% j! q2 d6 h8 B
完善认证认可制度,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提高认证质量、有效性和公信力,对涉及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
- f6 ?& i9 G! p$ x, v* U# m$ ?! ]: a( w* m7 t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专业监管
4 _& f3 V/ B/ U7 T j1 O4 o! W4 _% \% o/ U o5 b! V8 \ J. \* o/ d
借助于《行业协会法》的制定契机,科学定位行业协会的地位与职责,推动行业协会在质量立法、标准制定、教育培训、检验检测、信息与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及时反映企业及消费者质量方面的需求,支持质量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监管作用,建立并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业务委托关系,恢复行业统检、授权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产品质量或对本行业的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等;支持各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自律,组织开展行业质量评价、奖励,进行自我监督管理;在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业推行产品质量自我申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切实履行对消费者及其他组织的质量承诺,引导企业提升质量并实施质量自律。! i ^) {# U. w& Z: n8 q) E
5 \9 j! F% k, y5 }9 D7 g8 J& h
(七)建立全方位的社会质量监督网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R9 b7 t. J0 n$ ?7 _. R" Q' j4 b( O/ x3 k- p5 M3 M S, s
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问题举报跟踪机制、质量信息发布和质量问题曝光机制:建立我国产品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制度,发布年度质量状况白皮书;广泛利用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广泛宣传讲诚信、重质量的企业,建立违法企业曝光机制,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建立有效的举报投诉处置、仲裁和奖励机制及专门机构,支持消费者的维权公益行动;持续开展公众质量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安全、绿色、健康的消费习惯。
: U5 l* y( q/ w& \, k! b0 c
& v$ t% f5 b$ K (八)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完善标准体系1 I! T S7 Q2 {- k2 i: }/ F
& u2 d) u1 y* f2 z( R! B N, ^ 建立技术法规体系。引进技术法规的概念修订标准化法,将强制性标准归入技术法规范畴。8 I+ D. S/ p) L* Q* _. B
完善标准化规划,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系统的标准体系。强化基础标准制定,梳理整合产品标准,协调上下游产品的标准制定,增加管理标准、贸易标准,在产品标准中增加安全和环保的指标或单独制定标准。
7 U7 Z" t/ y; y* r 坚持标准制定的开放性原则,提高标准制定的透明度、科学性和适用性。建立科学高效的标准制修订计划立项、实施、鉴定登记与奖励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评估和评价机制,加强制造业技术标准制定与应用的结合,加快标准的更新和制修订速度,建立标准实施状况信息反馈渠道。0 t3 K+ v# q+ T% c$ @
鼓励企业贯彻、执行标准,参与标准制定。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方面积极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研发创新基地,培育一批技术标准示范群体,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3 H& U) o. B) ^; G7 r
; v( p6 n, p. y4 N1 R
(九)建立完善的质量教育体系,培育质量诚信文化
9 ~0 z6 O9 O; F6 v1 d" D/ V* [& z$ ^: a5 k3 I& a; S
大力开展全员质量教育。质量、诚信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增加质量、诚信等相关课程;实行质量工程渗透式教育,在工程学科和相关管理学科中,普遍设立质量管理、质量工程技术及统计工程的相关课程,加大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0 T1 N M y3 ^+ T9 \% q
0 j" ?) D0 B3 G# S, ^ 扎实推进全面质量培训。加强质量技术、质量审核与认证、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类审核人员及认证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开展企业全员岗位质量培训,开展从工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一直到主管、总裁的培训;大力培育注册质量工程师市场,依法规范注册质量工程师的法律地位与职责,提升注册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w7 S0 F9 Y, Z: T
7 k2 e8 h, V/ } 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运行体系,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加快信用立法,形成完整、科学的质量信用标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信息公布和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质量信用监控及评价机构,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引导企业提高诚信水平。
0 I) Q; Q* r) q1 c5 z8 K; `: i! k2 ?1 a8 J
(十)短期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F. Y4 T5 M& l" C1 s
5 j3 ^8 M5 ]# x 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持续改进,同时,针对当前质量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直接影响企业提升质量的问题,集中采取措施以期在短期内有所改观。这些方面的措施包括:加速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借助于经济调整的时机,增加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提升产品检测水平和能力,普遍推行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等。特别要针对中小企业采取有力的扶持措施,加速建立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基金,用于产品研发与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中小企业质量教育培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