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2~5m/s(润滑剂和空气紧密融合成油雾气,气流速=润滑剂流速) | 30~80m/s(润滑剂没有被雾化,气流速远远大于润滑剂流速),特殊情况下可高达150~200m/s |
| 2~5m/s(润滑剂和空气紧密融合成油雾气,气流速=润滑剂流速) | 2~5cm/s(润滑剂没有被雾化,气流速远远大于润滑剂流速) |
| | |
| 仅仅可适应于较低粘度(150cSt/40°C以下)的润滑剂,对高粘度的润滑剂雾化率相应降低 | 适应于几乎任何粘度的油品,粘度大于680cSt/40°C或添加有高比例固体颗粒的油品都能顺利输送 |
| 在高速、高温和轴承座受脏物、水及有化学危害性的流体侵蚀的场合适用性差;不适用于重载场合 | 适用于高速(或极低速)、重载、高温和轴承座受脏物、水及有化学危害性的流体侵蚀的场合 |
| 因润滑剂粘度大小的不同而雾化率不同,对润滑剂的利用率只有约60%或更低 | |
| | |
| 管道必须布置成向下倾斜的坡度以使油雾顺利输送;油雾管的长度一般不大于20m | 对管道的布置没有限制,油气可向下或克服重力向上输送,中间管道有弯折或呈盘状及中间连接接头的应用均不会影响油气正常输送;油气管可长达100m |
| ≤0.02bar;不足以阻止外界脏物、水或有化学危害性的流体侵入轴承座并危害轴承 | 0.3~0.8bar;可防止外界脏物、水或有化学危害性的流体侵入轴承座并危害轴承 |
| | |
| | |
| | |
| 雾化时有20~50%的润滑剂通过排气进入外界空气中成为可吸入油雾,对人体肺部极其有害并污染环境;油雾润滑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不再使用 | 油不被雾化,也不和空气真正融合,对人体健康无害,也不污染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