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8 17: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宋太祖通过兵变夺得天下时,自己三十三岁,他的大儿子赵德昭九岁,赵光义二十一岁。在那样一段刀光剑影,时局动荡的岁月里,无论是基于对政权的控制,还是考虑到万一自己有所不测帝国继承的问题,宋太祖对这个赵家除了自己外唯一能做事的弟弟自然是深为倚重。我们知道,宋太祖是一个非常仁孝的人,加上赵光义也确实为赵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宋太祖一直都对这个弟弟非常好。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必须承认赵光义就是国家实际上的接班人。
! V* ]* \# `" q 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尤其是在五代那个皇帝换得比较勤快的年代,这应该是一个社会共识。而且宋太祖就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的江山,对于这一点应该认识更为深刻。况且在那个时候。谁又能保证这个日后的大宋不是一个“后宋”呢。所以当时王朝的生存最重要,而能为之提供有力保证之一就是有一个强有力,能够左右大局的储君。这一点,从赵光义在太祖朝所起的作用以及担任的职务就可以看出来。
g' L8 o" d, u- X3 T: G$ K 但问题是,天下这份家业毕竟不是几亩田的小事,即使再大度宽厚的人,都还是希望把这个天下人巴巴望着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不单是一个主观愿望的事情,对于客观条件来说,把大位传给儿子的条件也慢慢成熟了。首先是赵宋王朝经过宋太祖十多年的经营已经初步稳定下来,并且发展势头强劲,可说已是天下归心;其次,这个时候宋太祖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也不存在主少国疑的困扰;第三,兄终弟及毕竟是非常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安排,而在正常情况下子承父业才是正途。
/ N k0 X J. H) M& O& b 而且我们也可以再分析一下,赵光义的地位事实上并不是铁板钉钉的帝国继承人。第一,虽然赵光义这时担任开封府尹,这是承五代之制,前期是作为储君。但后期就在发生变化,这一是由于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的逐步长大,另外还在于开封府尹本身就只是一个准储君,是五代那样乱世的一个权宜安排;第二,开封府尹不能和皇储划为等号,还可以从后来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却因罪被囚的反应可以看出来。如果开封府尹是皇储,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可对于这个事情朝野反应平平,可见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第三,据《宋史.田重进传》记载,光义想结好作为宋太祖侍卫步军头领之一的田重进,派人送去酒菜。可是田并不接受,来人告诉他这是晋王送的。但田重进却说,我只知道天子而不知道晋王。如果赵光义的储君地位已经明确的话,田重进就算不接受也不会说出这样的硬话来。第四,我们都知道,后来真宗被册立为太子时,万民欢悦,因为这是天下太平的标志,从这里也可见开封府尹并不就等同于皇储。
3 H% G ]3 @" }+ H4 g) _. _ 在宋太祖当政后期,赵光义的地位已经受到威胁了。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加委同平章事”(班列宰相之上),但在他得到晋升的同时,他原来的相权也得到分化,赵廷美兼任侍中,赵德昭兼任同平章事,两人都成了决策层的主要成员;二是开宝九年三月,宋太祖率群臣巡幸西京洛阳,随后便有迁都之意。虽然在赵光义及众大臣的强烈反对下,此事暂时作罢。但我们可以认为迁都一方面自然是为国家的百年大计着想,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宋太祖借迁都来改变赵光义在开封一人独大的局面。
& [2 H; m& U2 R* E 当然,赵光义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威胁,否则他就不会去结交田重进和内侍王继恩。一个准皇储去结交皇帝的侍卫首领(以前的亲信将领)和内侍,那只能说明他的地位岌岌可危。且一个地位受到威胁的准皇储结交最靠近皇帝的人,难道只是为了固宠?他难道不知道威胁自己地位是皇帝的儿子?兄弟之情怎可敌父子之情,而在江山社稷的继承人选择上,几个亲信又岂能使君王舍弃儿子而选择弟弟?所以,赵光义动作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了。
7 [8 [% t! x3 J, z1 Q$ ? 这就到了该说说我们熟悉的“斧声烛影”的时候了。
/ w& A2 G. }( `) Q$ g. l& S 从上面可以知道,如果说是赵光义害死了自己的兄长,那么他是有这个动机,也是在做了相关准备工作的。个人认为,宋太祖无疑是被自己的这个弟弟害死的了,主要理由有这么几点:
" k7 L) L* y* Y! }0 W, Z" r 首先,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赵光义即位的相关遗诏。虽然在《宋会要辑稿》及《宋史•程德玄传》等书中有这么一份诏书,但那是不可信的--否则他就不必在六年后又捣弄出一份所谓的《金匮之盟》的东西了。同时太祖猝死,宋后命王继恩召德芳,也说明无遗诏这回事。
. I8 ~& b3 Q" j" H" e 其次,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如果真有这么一份重要文件说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那么在登基之后就应该马上公布,以塞天下悠悠之口。可是这金匮之盟折腾到六年后才弄出来,更可笑的是作为当事人的赵光义自己不知道,倒是一个外人赵普很清楚。而且这份文件在《太祖实录》的原始版里没有,到修订之后才出现,可见真是弥天大谎。就这份的内容来说,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杜太后去世的时候是建隆二年(961年),这时宋太祖不到三十五岁,而赵德昭已经有十岁了。难道杜太后认为自己这个“万岁” 儿子连四十五岁都活不到—到那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岁了,即使登基也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了。而赵廷美就比德昭大四岁—稍有正常智力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案是怎样的糊涂而不具备操作性。而且宋代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期,继承之昭穆制度早就深入人心,杜太后的这种安排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2 P- k2 f% c, P6 I) ^7 I5 J9 ^
第三,宋太祖驾崩的那天晚上,赵光义做了些什么呢。他从皇宫回来后,就整整看了一个晚上的书。我们应该都不会相信这位即将登上大宝的太宗皇帝会那么爱学习吧,他一定是在等什么人,或者等什么事情发生。
5 Y& ? y, b. g: [/ u" K 第四,第二天早上宋太祖去世了,宋皇后急忙要王继恩去喊德芳。可王继恩自作主张去了晋王府,因为他知道“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看来这王继恩不但是个忠臣,而且还是一个干臣。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王公公以后的事迹,二十一年以后赵光义(已经是宋太宗了)去世,这时明明已经有了太子,他却和李皇后谋立长子赵元佐。难道他这次又知道“太宗传元佐之志素定”?7 j/ g) z- u* [+ T
第五,我们来看一下宋皇后这个人。宋皇后出身五代著名世家,显贵无比。为人“柔顺好礼”,是宋太祖亲自选定的。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足见她与宋太祖是相敬如宾的夫妻。即使后来赵光义不喜欢她,也没有能够从她身上挑出什么毛病来,可见她的为人应该是很不错的。那么我们应该是相信王继恩,还是相信这位贤良温婉的皇后呢。& T+ v8 F4 I1 f4 ]+ C1 E6 G; r
第六,关于宋皇后命王继恩召德芳,我们还可以往后退八百多年—即道光帝的即位。当时清朝继承人实行的是极为严密成熟的秘密建储制度,可是在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嘉庆皇后钮祜禄氏下一道懿旨让旻宁即位(道光不是他的亲儿子,而她自己也生了俩儿子,这也是道光帝一生都很感激这位母后的原因)。可见即使在秘密的情况下,对于皇帝有意于谁,作为一起生活的皇后来说都是清楚的。与皇帝感情融洽的皇后不知道,而一个内侍却知道皇帝要谁接班,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J! z, |+ t" l$ X
第七,王继恩跑到开封府的时候,发现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开封府门外—这么大冷天这么早他等在这里干什么。说是晋王派人晚上喊了他三次,既然如此,那就应该进去嘛。我们必须了解的是这位程德玄医术相当的好。我们再想想,后来的李煜、钱俶、刘鋹等降王之死,如出一辙,都是中毒而死。好像历史上怀疑最多的还是赵光义毒死了宋太祖—精通医务的人才很重要啊。+ w" @! n7 F& B6 n& X- F
第八,王继恩和程德玄进去之后,赵光义踌躇了许久。他可能是考虑到宋皇后要王继恩去喊赵德芳,手里或许捏着宋太祖的密诏什么的。可是王继恩却迫不及待的说:“事久,将为他人有”。既然太祖“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而赵光义又是权倾朝野,又有何惧?可见传国与赵光义不是出自宋太祖的本愿。
# p7 A# \, @; v/ J 第九,赵光义进去之后,宋皇后非但愕然失色,甚至於恐懼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难道不说明一些问题吗—一个先帝的遗孀竟要求自己的小叔子保全性命!" {2 Y. Q0 n& x. W" y, s
第十,赵光义即位之后,那时已是开宝九年十月,按惯例一般都是第二年才改元。可是这个赵光义马上就把这只剩下两个月的天宝九年改成了太平兴国元年,如果不是做贼心虚,何至如此。
* m8 `2 A" x& @( |" ~0 b 第十一,虽然有了那个正名的金匮之盟,但文件上顺下来的帝国继承人:赵廷美、赵德昭和赵德芳,都相继不得善终。“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赵廷美为什么从两个侄儿的不正常死亡上感到“不自安”呢。5 g2 h4 V# O* E7 ]& A
第十二,造了一个金匮之盟后,又弄出了宋太祖对左右生前曾经说过: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这话一看就很幼稚—只要看看他赵光义自己的表现就是了: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自己对儿子都这般猜忌,宋太祖倒是仁厚,在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就这般大嘴说弟弟以后当皇帝如何威风了,这话三岁小孩都不会相信吧。, ] u" O% x' o/ [
第十三,宋皇后病死后,谥为孝章皇后,但是这个皇后的灵柩就被停放到燕国长公主那里,大臣也不按照对待皇后的规矩来成服治丧。这就是赵光义所说的:“共保富贵,无忧也”? 大臣王禹偁就在背后说:“后尝母信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结果,王“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宋史.王禹偁传》)。
. P k) b/ A+ P" y1 V2 Q 以上应该足以说明宋太祖的的确确就是被赵光义所毒杀的吧。之所以下这么大工夫分析“斧声烛影”的真相,就是想推出一个结论:宋朝的悲哀不在于宋太祖右文抑武的政策,而在于它开国的两位帝王都得国不正,这导致一些矫枉过正或不合时宜的国策非但没有得到调整,而且还走向了极端。
* `8 @' o) E9 R 而且赵光义因为谋取皇位而使出的两招到最后都反过来使他很伤脑筋,一是金匮之盟出来后,他就只能残酷的把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弟弟和侄儿。二就是迁都的事情—因为自己反对迁都,导致北宋终因此而亡国。8 S: @- U* a" J! f
因为迁都对于宋朝实在关系重大,所以重点讨论一下。8 Q* @- ?' T9 _2 S* t5 w
当年宋太祖巡幸洛阳的时候,就准备迁都。可是朝臣们都反对。也难怪,就像买房子一样,都得考虑子女上学,以及自己上下班是不是方便等问题。现在要迁都—你皇帝倒是方便,自己搬过去住就是了。可大臣们不同啊,他们在开封都有偌大的家业,这可是不容易搬的。当然大臣们不会这么说,他们自然会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谏道:“汴京(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而且东京根基已固,不能动摇。”
# o0 _+ ^+ \+ D' X4 H 我们都知道汴京之所以会成为首都,主要是它的交通发达,漕运方便,而且周围物产丰饶。但在冷兵器时代—尤其是在外有北方异族威胁的朝代,作为首都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因为开封地处平原,用一句古代术语就是“四战之地”,很不安全。这也是宋朝强干弱枝,冗兵现象严重的一个基本原因。所以宋太祖坚持说:“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长久之计当定都长安,我将都城西迁。为据山河之险,裁汰冗兵,依周、汉故事,统治天下。”显然,宋太祖迁都决心已下,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从这里看出宋太祖时很有眼光和见识的。洛阳北有黄河,南有中岳嵩山,西有秦岭、渑池、函谷关等险要之处,东有咽喉要地成皋关(即虎牢关),周围地势平坦,水土丰美,交通极为便利。与开封相比,洛阳“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江湖之利”,乃历朝古都,根基深厚,经济水平发达,军事可攻可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