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887|回复: 5
收起左侧

[历史] 护卫明朝中央的禁军: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禁卫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mingchao/01/11044805/20090223/images/15339232_2009022314452446963800.jpg
0 k3 Y- ]. c) w0 a- v    一、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禁卫军、确立兵制  x1 \- ]3 V7 f9 e' @% b
    6 n7 ^4 b9 _: p7 C
    1.朱元璋定都建制* ~: Q. b  T' w" X+ v8 o- x* X& A
    2 R( b2 H! A* y
    朱元璋朱元璋是钟离太平乡人,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县东北。小时候家中赤贫如洗,在他16岁时,3个星期内父亲、母亲、长兄相继死去,为了生存进了玉觉寺(后称皇觉寺)做了小行童。公元1352年4月15日,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部队,这年他24岁,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并娶郭氏的养女马氏为妻,随侍郭子兴左右,人称朱公子。
3 n7 L& m% \1 e5 j+ O; p    7 t( [! e8 N$ \  t/ {6 ~+ Z/ s
      公元1355年3月,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军队的第一统帅。当时,起义军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用龙凤年号。这年秋天,朱元璋统领大军渡过长江,攻取集庆(今南京)并定都集庆。
- D6 z5 p/ y. ^# d   
- @% c8 R1 `) z8 Y0 @* y    公元1364年2月4日,朱元璋大败劲敌陈友谅,自称吴王。这年12月,朱元璋设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领校尉,隶属于都督府,侍从皇帝左右,负责皇帝的安全。早在公元1355年攻取集庆时,朱元璋便设行枢密院,自己为首领。随后,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置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侄儿朱文正为第一任大都督,节制中外军事。后来出于分权的考虑,废大都督府,改为都督府,置左、右都督。侍卫上直亲军是皇帝的侍从亲军,但设立之初,在行政上则直隶于全国军事统帅部的都督府。; R0 ?( G, t- S
   
% f# {6 p" G& K3 x! Z6 k. [" V    公元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创建明王朝,年号洪武。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正式设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司,统领侍卫亲军。任命冯国用为第一任亲军都指挥使。帐前总制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和仪銮司。后来,改置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都护府设都护,从二品;经历,正六品;知事,从七品;照磨,从八品。都护比京卫指挥使品位高一级,其身份只在六部尚书之下,比侍郎还高。与此同时,还置各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使,从三品;同知指挥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百户,正六品。
9 e0 x) g+ Y; x3 B  S* ~2 H    . `9 ]; {% T7 X0 t0 }- c0 @
    洪武六年(公元1373),朱元璋下旨造守卫金牌。金牌用铜镏金铸造,长一尺,宽三寸。守卫金牌分五大类:仁、义、礼、智、信,分别代表着侍卫亲军的不同类别和职责。金牌两面都用篆文刻字,一面是:守卫;一面是:随驾。守卫金牌平常由宫中四十衙之一的尚宝司掌管,卫士上值侍卫时到尚宝司领取佩带,下值时又交还尚宝司。就是说,侍卫亲军不是人人都发有守卫金牌,而是在轮值上岗时才领取佩带,而且金牌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掌管。到明武宗时则发生了变化,豹房亲军人人佩带腰牌,牌上刻文: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典者同罪。
+ k6 n3 A* M6 y' M' u5 N    2 u3 a# W& y) H' |* }! }
    明宫侍卫亲军从职责上可分为护驾侍卫亲军和守卫侍卫亲军;从区域上可分为宫禁侍卫亲军和皇城侍卫亲军。护驾侍卫亲军是护从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卫军。护驾侍卫亲军通常是挑选健壮、英武、勇悍的卫士充当,职责上主要是两大项:一是保护皇帝,确保皇帝及皇帝一行的绝对安全;二是奉旨执行秘密使命。守卫侍卫亲军是以守备宫城、皇城为主要职责;防盗、防火、防止贼寇入侵。宫禁侍卫亲军是守卫紫禁城的禁卫军,包括巡查,守御宫门、城门,杂役等职守,负责宫禁的绝对安宁。皇城侍卫亲军则是守备皇城,负责皇城门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隐患,确保皇城安全和万无一失。/ f/ n' v( f7 M& T) m5 W* H; o
    3 N- R2 ~, k4 U3 D& X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极权专制又愚昧无能的王朝,其种种残酷的摧残人性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继君主对功臣、大将、士民百姓大开杀戒,草菅人命,将中国拖入了痛苦的深渊,其罪恶令人发指。而皇帝蹂躏臣民往往不是皇帝亲自动手的,而是通过禁卫军如手使指、充分实现自己的意志。
) M" u0 [1 @# J$ h    / p# k$ ^$ [( P% n9 B$ C( Y. M
    2.皇帝直辖亲军——上十二卫
8 z: |$ @9 L' ~. D* k4 a9 G' q   
/ n$ R1 [, `9 i* x$ j  _    朱元璋称吴王时,罢废诸翼统军元帅,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 k, o. A. H* P  G( j! f' ?% _" Z    9 y& H8 U2 L7 K8 ]% j, X
    创建明朝,建元洪武以后,朱元璋改设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置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设官将军、力士、校尉,负责护驾侍卫、查察缉捕。随后,正式设置护卫亲军上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6 E8 G+ a1 H/ o2 a* h
亲军上十二卫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这些军士都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朱元璋出于安全和笼络的考虑,又下旨选公、侯、伯、都督、指挥诸人的嫡次子组成亲兵,称勋卫散骑舍人,这支贵族子弟卫队既是笼络的需要,也是人质的考虑,让子弟入值迫使其父兄忠诚于帝国。这些勋卫散骑舍人的贵族卫队象征意义多于侍从意义,皇帝并不想依赖他们确保安全。
4 F6 e2 D1 R; v& l: o, E, S: x% g    8 p  k! c0 I, Y$ M) q( `
    亲军上十二卫都有严格的建制,待遇也在众军之上。锦衣卫共1500人,设大汉将军、将军、力士众官;卫士称校尉;军中设千户、百户、总旗官。朝廷重大典礼时,包括皇宫三大节的万寿节、元旦、冬至和册封、祭祀、登基、传制等,侍卫3000人全值;平时则是轮番值宿,护卫宫禁。锦衣卫自成军制,自行操练,下值后训练极严。卫中缺额到50人时方才补齐。月粮两石。卫士们积功可升迁百户、千户。军士、将官死亡,允许其魁梧健壮、武勇过人的血亲子弟顶替,没有的则从军士和民户中精选。8 u! Q2 E2 X$ i& L
    2 s3 _) x! U* W; M5 m- r/ E! E
    旗手卫的前身是旗手千户所,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朱元璋下旨升旗手千户所为旗手卫。旗手卫负责大驾金鼓、旗纛,统率力士随驾宿卫。就是说,旗手卫有两大职责:主要职责是执掌御驾所用的金鼓、旗帜;其次的职责是侍卫亲军所共同的——护驾左右,宿卫宫禁,负责皇室的安全。
0 G/ h# W) [" \$ e( x- a   
" S3 W$ j0 c( D% n# A    旗手卫设校尉、力士,都是从民间中选拔壮健的民丁充任。校尉的职责是专门执擎卤簿仪仗,还负责御驾前宣召文武官员和奉旨承办特殊事宜。在编制上,旗手卫校尉不属于旗手卫,而是属于亲军第一卫的锦衣卫。这样设置,大概因为是旗手卫单设一卫是出于对金鼓、旗纛的尊崇,而掌擎卤簿仪仗的校尉不隶旗手卫,直属锦衣卫则是出于对特殊身份的校尉的直接控制,卤簿仪仗实在太重要,不能有任何差错。旗手卫力士专门负责金鼓、旗帜、随御驾出入宫禁,还有一个职责便是守卫宫禁四门。很显然,力士身份不如校尉,金鼓、旗帜不能和卤簿仪仗分庭抗礼,所以,力士隶属于旗手卫。! J) u3 W& B1 F# O0 R  l6 B
    4 x7 a) Q7 n$ k. {, {
    旗手卫是侍卫亲军上十二卫中的一支身份特殊、职责明确的侍卫亲军。每年岁祭旗头六纛之神,仪式都十分隆重。祭祀仪式是在秋8月举行,设立神坛,旗手卫卫士、将官临坛祭祀,场面很是壮观。除了8月设坛祭祀,在12月于承天门外还有隆重而庄严的祈祷仪式。承天门是皇城正门,就是后来的大明门和清代的天安门,这里是皇宫的象征,在这里冬日致祭,可见王朝对其的礼重。' z# g$ `- X6 V/ B7 T; [; a
   
0 H+ W- M1 C, G9 C4 L1 r+ `# P    旗手卫下属五所。) [6 _; ]# s3 T0 R* j
   
6 K& f- a* f3 G  |. j    府军前卫在亲军上十二卫中位居第三位。府军前卫是一支独特的侍卫禁军。早在朱元璋创建卫队之初,便特设带刀舍人。建元洪武时,府军前卫等卫队负有特殊使命,设习技幼军。府军前卫掌统领幼军的选拔、训练、修习诸事宜;正式成为前卫卫士的称为带刀官,轮番带卫侍卫。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推重府军前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成祖朱棣下道特别圣旨,为皇太子简选幼军,专置府军前卫,设置官属。府军前卫总带刀官40人,官属包括:指挥使5人、指挥同知10人、指挥佥事20人、卫镇抚10人、经历5人。* V: G; f% U. P5 C! N
   
, ?! i- q9 y7 F' `2 w, d    府军前卫统辖二十五所。
  ^/ ^) E$ C+ d! {' i' V7 X   
" u% Z! V. m% a* N3 b1 m' r. s    其余金吾卫、羽林卫、府军卫、虎贲卫等上十卫主要职掌是守卫巡警,负责宫禁安全。
. W/ F- `0 D  x# v      V5 j+ Y* \/ Z- t+ _. q- x0 L; G
    皇帝生活的宫城历朝历代都被视为人间禁地,称为禁城、紫禁城、紫宫。早在汉代,学者司马迁就记载说,北天中央有三垣星宿,就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中垣紫微垣是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人间至尊皇帝生活的宫城也被称为紫宫、紫禁城。汉代后廷正宫未央宫就称做紫微宫。汉代的皇宫又称为紫宫。唐学者李贤论述说: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5 |% p- [. Z& g5 Z! _7 M; n8 F; g; w      S" N8 c) [% {8 B$ w1 H
    明代时,皇帝生活的宫城称为紫禁城。明初建都南京,太祖朱元璋营建宫室,南京宫城称为紫禁城。明成祖永乐时期迁都北京,北京宫城也称紫禁城。明初南京宫城有四个宫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京宫城称为紫禁城,也是四个门,这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起居的所在。明宫皇帝亲军的上十二卫以护卫宫禁为首要职责,就是分布在宫禁四周。
  n- X7 J  l. [4 ]; o1 F  u   
3 s+ @! F! _) Z6 j9 V* U    宫城南门承天门是宫城正门,门外金水桥下是清澈的外金水河。金水桥外便是王朝的政务机构所在地,朝廷部院寺监办事大堂都集中在这里。从承天门往南中轴线两边是朝廷的主要办事机构,左边依次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右边依次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鸿胪寺。就是说,左边是政务机关,右边是军事机构的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各大堂右边,从北到南驻守的便是上十二卫中的第一大卫锦衣卫和第二大卫旗手卫。锦衣卫北为下情直达皇帝的特别机构通政司。旗手卫南为负责天文历法、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紧挨北门玄武门北部的是金吾后卫和左羽林卫。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二、明英宗时期禁卫军的溃败与重建; x$ c5 C1 g/ q& s$ h# E6 ^0 [
    ; \6 n# I$ s+ P1 d8 z9 J( H$ j- h1 F
    1.三十万禁军惨败土木堡
9 z* J5 O# Z1 ]0 @. I1 {    8 U0 m5 h5 i  |8 X. A  N  n& U7 N
    公元1449年7月,23岁的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部落。虽然这场亲征的行动显得草率,但明王朝的禁卫军毕竟是经营了70年的王者之师,这场亲征无异于是对禁卫军的一场总的实战考核。
) W0 ]& M2 M$ h$ {7 v& ^6 v/ v$ a    8 d# o# m) h$ i- U9 q7 P  r& y
    事实是无情的。这场亲征的结果是,明王朝的禁卫军败得一塌涂地。虽然明军是主动出征,但每一场交兵都是被动挨打,一路落败,30万大军有去无还,英宗皇帝被蒙古瓦剌军俘获,明王朝的虚弱本质彻底暴露。如果不是瓦剌人缺乏问鼎中原的实力准备,那么明王朝的灾难将与北宋灭亡相雷同。* z. s+ C+ ?* P+ r/ I4 K
    7 B. ~/ B4 {+ C9 p& q
    自明成祖开创了授予内臣提督禁卫军的先例,明朝在制度上便确认了宦官的统兵权。在特定意义上说,皇帝将宦官视为他的私人代表,因而尽管知晓宦官掌权会带来很多危害,但明代历任皇帝都自认为,没有比任用宦官更有利于维护皇权的。明代第五任皇帝明英宗即位时只有10岁,陪伴他长大的宦官首领王振,就成了代理皇帝管理禁卫军当然人选。王振的职位是内衙总提督,其侄王山历任锦衣卫千户、指挥同知。王振借助皇帝的幼稚、软弱和轻信,大肆扩张自己的权势,以至于成了朝廷政务的实际决策人。当时朝廷风气空前恶劣,正直官员难以立身,朝野百官无论是为了投机得利还是为了苟全官位,几乎全部倾倒于王振的权势。
( L- j0 p. e+ {  x+ G7 O   
  K  d% m, _! M5 V    王振在民间本是一个科举屡屡不中的落魄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愤而“净身”做了宦官。他在内廷的得势,只足以滋长和满足他的私欲。这样的人根本不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当然也不会管理军队。依附于他的宦官在禁卫军充任提督,也只能使士气颓败,弊陋丛生。1 U! t' h( S) u, [; H4 i# d/ N; }. D
    1 @2 `% v1 p0 P7 K) |. A* y. x: [
    蒙古瓦剌部落的首领在英宗即位初年是顺宁王脱欢。正统八年(公元1443)四月,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承王位。瓦剌部在蒙古诸部中一直平平,从脱欢杀死阿鲁台、吞并诸部以后,日渐强盛,称雄于北部中国;到健壮勇武、能征善战的也先继位,瓦剌更是兵强马盛,不仅不受明廷约束,反而不断犯边,攻击塞北边镇,挑起事端。北部边境进入了多事之秋。
- z3 l& I( M6 @& A    4 w4 G3 l, ~. ]# F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正月,巡抚宣府、大同的佥都御史罗亨信预测瓦剌将对明王朝构成威胁,郑重上书皇帝,指出瓦剌图谋入寇,应增置边防城市的武备,不然将会留下大患。但是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大臣,都因为畏惧王振的淫威,不敢在备战问题上有所作为。而王振只是以备战为借口,向边地民间增加税收项目。在瓦剌多次试探性地进犯和大臣多次上书请求加强军事力量的压力下,到正统十四年六月末时,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这才应付了事地派人到大同、宣府分练京师禁卫军,以防备瓦剌南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b3 T: `+ h8 W. x9 ]& Z2 D
   
- `0 D+ @9 X4 L; ~! f  @    瓦剌南侵的导火索是贡使事件。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进贡良马,诈称是3000人。总提督王振大为气愤,认为诈称贡使人数是蔑视朝廷,下令削减马价。贡使称:“这是聘礼。”意即也先要娶皇室公主。朝廷答复:“没有许配婚姻。”原来在此之前,也先遣使入贡,厚贿明廷通事官员,通事详告国内虚实;也先向通事表达通婚意愿,通事私下许诺,又不奏报朝廷。也先以为通婚成功,这才以贡马作为聘礼。也先想不到明廷不仅削减马价,还拒绝通婚,恼羞成怒之下,遂决意调动兵马,大规模入寇大同。( E1 f* B- E# ?
   
( L+ w& ?4 r" S# m    土木堡之变经过示意图秋7月,也先统领强悍的瓦剌骑军大举犯边,势如破竹。北部边境告急的十万火急军报送达京师,京师一片慌乱。7月8日,也先军团进入明朝境内,兵锋甚锐,势不可挡。明廷大同守军溃不成军,塞外一应要隘、城堡陷落,瓦剌军所向披靡。, [/ y, y6 x( ]
   
- Y' U& H1 A6 Y8 L    火急军报一日数至,报告城池相继陷落。在大同、宣府分练京军的驸马都尉井源,都督王贵、吴克勤等四位将军奉命各领京军一万人抵御瓦剌军。井源统领的京师禁卫军出发后,王振觉得这是一次大显自己威风的机会,于是鼓动皇帝亲征,顺道让皇帝光临自己的家乡,以光耀门庭。23岁的皇帝朱祁镇并不清楚边防局势之严重,对王振的见解一贯言听计从,这次统领数十万兵马亲临前线,在皇帝看来是件十分豪迈而且风光的事。于是下令:两天之内出发。
  F  Q3 D: u6 j- k   
. a+ d2 W) D5 s6 _+ e5 r4 l    亲征诏书发布后,举朝文武惊骇,谁也不敢相信皇帝真要亲征。然而,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兴奋不已的皇帝朱祁镇接连发出一系列指令,直接调兵遣将,指令禁卫军护驾北征: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师、成国公朱勇统领大军相从;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学士曹鼐、张益等统禁卫军扈征。整个北征大军由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统领和指挥。2 x. t: u- w) O1 R$ Y; v9 \
安排妥当,皇帝得王振奏报,50万(实为30万)大军两日内集齐,正整装待命。皇帝神采奕奕,当日在王振的护从下,统领30万禁卫大军,浩浩荡荡出京北征。
8 M9 Z7 s! d4 S$ V% J) \9 J   
. o% \# {7 `% o3 J7 Y: k: v    行至龙虎台,兵疲将乏,王振下令驻营。大约一鼓时分,风声惊动了军士。身体疲惫、内心虚弱的禁卫军营地大乱,虚惊一场。于是便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第二天,大军继续北进,出居庸关,过怀来,直至宣府城。连日来风雨大作,本来就毫无斗志的禁卫军,人心惶惶。兵部尚书邝埜感到此行凶多吉少,极力请求皇帝回銮。王振大怒,严厉斥责邝埜,命他与户部尚书王佐随大营从行,由侍卫亲军监护。邝埜时年65岁,又忧又急,加上连日行军,疲惫不堪,从马上坠地,差点摔死。大臣们请他留下来医治伤病,他坚决拒绝,说:“皇帝亲自北征,我敢托词有病自便吗!” 大军进入宣府,瓦剌军前锋攻到。朱勇率领禁卫军前锋与瓦剌交锋,结果不是敌人的对手,落得大败。王振下令禁卫军精锐军掠阵,瓦剌军作出溃退的姿态,实际上是佯装败北,意在诱敌深入。皇帝十分兴奋,鼓励王振指挥大军,北进讨伐,直指大同。
+ B2 c. H# }% j3 ?0 u3 w8 c5 e    2 E( x2 @/ _1 t- m% D
    青年皇帝朱祁镇除了亲征的狂热意念外,对于战争的知识少得可怜;明代的几乎倾巢出动的禁卫军,除了耗用粮草外,战斗力低得可怜;宦官权臣王振除了抖擞他个人的狂势外,对于指挥作战毫不在行;兵部尚书邝埜除了忠君退却外,对于战事别无良策。8 J! G0 Q/ d; S1 _
   
2 H2 i( ^$ `- t% D) J    还没有到达大同,粮草已十分匮乏,许多士兵在饥饿、疲劳中倒毙路途。兵部尚书邝埜再次请求皇帝回师入关,以禁卫军精兵殿后护驾。王振不理。邝埜奔到皇帝大帐申奏,被禁卫军挡住。王振怒骂:“腐儒知道什么是用兵!你再言语就立即扑杀!”邝埜忧心如焚,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为社稷和天下百姓考虑,为他们说话,有什么可怕?”王振喝令禁卫亲军将邝埜押出去。邝埜只得在军帐中与户部尚书王佐相对流泪。
; d+ Q0 ]: g, z' J4 @' }   
& a5 ?1 ]3 B, y4 ^! i0 ?6 Q    8月1日,皇帝朱祁镇带着得意的心情进入大同。稍事休息,皇帝和王振便打算出大同继续北进,扫荡瓦剌。随行大臣、将领没有一个人愿意挺进,都面如土灰,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户部尚书王佐和坠马受伤的邝埜一整日跪在营地草丛中,伏请皇帝回銮,不能再涉险北征。钦天监的官员看过天象后,忧心忡忡,对王振说:“天象发出了警告,不能再往前进。如果出现意外,圣驾遇险,谁能负责?”王振居然理直气壮地怒喝:“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天命!”
( p2 Y' Q. M( K2 g    $ ~, D, E; P( c* G: R
    驸马都尉井源等四位将军各领一万兵马北拒瓦剌军。此时,败报接连送到。也就是说,瓦剌军难以阻拦,很快将会直扑皇帝御营。形势如此危急,皇帝朱祁镇不知天高地厚,不当一回事。禁卫军统帅王振还在一意孤行,期望皇帝能亲临自己的老家,根本不去考虑事情的可行性。皇帝看到王振如此自信,也就放心大胆地跟着他走。
, t4 w4 T; m( ~' J! y  U5 R8 D. Q    * V! o3 W  l, b5 G( H
    黄昏时分,一块黑色的网状云朵笼罩御营,雷声震天,大雨倾盆。王振站在御营大帐,看着帐外的雨幕,大为气恼。此时,侍卫亲军送来军情急报: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王振开始感到不安,但故作不以为意。心腹近侍送来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的密信,说瓦剌军势不可挡,形势很危急,决不可北行。王振这才有班师回京的打算。
1 T& n$ ?9 @. d, F    1 e: O: G- @% r; f6 k. i, D8 N
    第二天,王振宣布班师回銮。大同总兵官郭登急速进告随驾的学士曹鼐,说车驾回銮宜从紫荆关回京,这条路线肯定安全。曹鼐等奏报王振,王振根本不听。王振固执地要借班师回京之机,让皇帝车驾绕道到自己故乡蔚州。
9 V; ?$ m( _' G5 i    ; }& S: _3 M% n# I- P' C
    于是,数十万禁卫军按照王振的路线回师。临近王振老家时,王振又觉得这数十万大军会踏坏庄稼,还要供应粮草,得不偿失,便临时改变主意,下令已行军四十余里疲惫不堪的大军转而向东,回到已经走过的狼山。这时,远处红尘滚滚,探马亲军飞骑奏报,瓦剌骑军追到!" Q/ x! h; T: P* V# K8 g
    3 p; @) g0 V) e
    明朝禁卫军出现骚动,从未经临战阵的将士衣冠不整,面色苍白。这是8月13 日。! U, |; @: H1 D- }
   
( C+ R" h/ Q5 N, [, m    禁卫军统帅王振急令太师、成国公朱勇率领三万禁军精骑迎击瓦剌军。朱勇有勇无谋,统三万大军进军鹞儿岭,瓦剌军早就在山岭两翼设下伏兵,以逸待劳,突然向朱勇骑军发动夹击。三万明廷禁卫军被杀掠殆尽,全军覆没。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奉命抵御大量涌至的瓦剌军,战败阵亡。
' I: Y$ D! @& U( f4 {   
3 ]; |' s( i" s7 N) q: v    王振率领侍卫亲军护着皇帝向安全地带转移。皇帝一行来到土木堡。天色还不算晚,正是申时(下午三至五时),从这里到怀来城仅20里。邝埜急请皇帝大驾疾驰入关,进入怀来城自保,以精锐军殿后,被王振拒绝。王振以千余辆辎重没有赶到为由,拒绝驰赴怀来城,下令全军就地待命!邝埜急闯行在御帐,拼死要求入关,被王振喝令禁卫军赶了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皇帝朱祁镇在亲军护卫下驻跸土木堡。这里,没有险障阻挡,没有天险遮蔽,更没有泉水和丰厚草木,正是敌骑险冲之地。第二天,即8月14日,大军刚准备起行,瓦剌军杀到。形成包围圈,一重重逼近。大军困在土木堡,不敢移动。被围连续两天两夜,将士和马匹没有饮水,又饥又渴。王振命令禁卫军就地取水,但深挖两丈,仍不见出水。而距此地向南十五里便有一条河,但此河已被瓦剌军占据。
1 W3 l8 L% E4 l  r! u! H   
9 s: U9 ]5 n2 _8 P! ~. s  C3 w8 f    瓦剌首领也先觉得时机成熟了,便指挥瓦剌军分两路,沿麻谷口两侧向明军发动攻击。守护谷口的明军都指挥郭懋统率饥渴难耐的禁卫军将士英勇阻击四昼夜。瓦剌军越战越多,也越杀越勇,吃饱喝足以后轮番攻击。守护谷口的明朝官军死伤惨重,渐渐支持不住。此谷口一开,皇帝和他的侍卫亲军便如瓮中之鳖,只有坐以待毙。2 F( x% K2 V9 u* m1 n
   
* @- q: d3 F! i) o1 D' ^$ s0 E    8月15日,瓦剌军派遣使者持书面见皇帝讲和。皇帝朱祁镇心神甫定,信以为真,立召学士曹鼐草敕讲和书,并派遣两位通事随瓦剌军使者同去。王振以为和议已定,下令立即传示三军,起驾移营。逾越堑沟行军,回旋之间,队伍大乱,兵器、仪仗扔得遍地都是。皇帝车驾南行不到三四里,瓦剌骑兵从四面八方展开了全面攻击。明朝禁卫军一触即溃,将士们争相逃命。兵败如山倒,势不能止。
) w+ s& P6 |& V% [8 q' ~2 Z+ Y3 n, ~   
6 r2 r- j9 D; X    瓦剌军铁骑破阵杀入,挥舞着长刀砍杀明朝禁卫军,大声喊道:“解甲投刀者不杀!”结果,一批批禁卫军官兵解去甲胄,放下武器,袒胸露背跪伏投降。在瓦剌骑军驰来奔去的马蹄刀光下,明禁卫军投降的裸袒士兵和未降的将士相互践踏,踩死踩伤甚众,尸体蔽野塞川,哭号声、救命声回荡在旷野中。护卫在皇帝周围的宦侍和亲军仍作最后的抗击,一个个身上中满了箭,壮烈阵亡。
7 c) J+ G, I- p% ~1 S. a0 R    * X4 {* b1 h/ u, P2 E
    皇帝朱祁镇面色苍白,在侍卫亲军的团团护卫下,骑着骏马试图突围,但终究无法冲破瓦剌铁骑军的重围。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学士曹鼐、张益和数百名亲军将士战死。随从皇帝亲征的大臣只有萧惟贞、杨善等几人生还;军士逃脱的逾山坠谷,仅有少许人逃到关口。骡马二十余万匹和大量的衣甲器械、辎重,全部被瓦剌缴获。
- [2 v- }- o0 ?4 C$ _; r   
# k( C( v- ?7 {) f& K- u/ `) l    突围没有成功,皇帝朱祁镇被侍卫亲军簇拥着落荒奔逃。瓦剌铁骑军一次次冲杀,侍卫亲军七零八落。转眼之间,皇帝朱祁镇发现,身边没有了一兵一卒,也不见王振的踪影,身边只有女真族太监喜宁一人。皇帝从马上下来,盘腿向南,闭目静坐。太监喜宁在一旁随侍。其实喜宁早就暗通瓦剌,并向也先详细告知了明廷虚实。这时,一位瓦剌士兵赶到,索要皇帝穿在身上的衣甲,皇帝不理,瓦剌兵挥动武器刚想动手,被赶来的其兄长制止。其兄长看皇帝的衣着、神态说道:“这不是一般人,举动和常人不同!”& U( q6 D4 E9 `& W
    . J' t/ v- t& ], F8 U) ]
    瓦剌士兵将皇帝押往雷家站,拜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皇帝朱祁镇这才睁开眼问道:“你是也先吗?是伯颜帖木儿?赛刊王?还是大同王?”赛刊王听这番发问,大吃一惊,知道是大明皇帝无疑。赛刊王不敢怠慢,立让亲军护卫着皇帝朱祁镇,押送着驰见也先。
& p4 z# I4 f" }& U1 ?   
- r9 y. l( t$ [: }    也先得到赛刊王的飞马奏报:“部下抓获一人,很不一般,可能是大明天子!”十分惊喜,立即召来曾出使中国的两名亲信前来辨认。两人一见皇帝朱祁镇,大吃一惊,说道:“正是!”也先大喜,笑道:“我常常祭告上天,乞求大元一统天下,如今果然大获全胜!”也先兴奋地询问随侍文武大臣,怎么办?就是如何处置被俘的皇帝。一位名叫乃公的武将脱口而出:“上天将仇敌赐给我们,不如将他杀了!”部落贵族伯颜帖木儿将乃公斥退,说道:“两军交战,许多将士、战马中刀、中箭,有的被踩伤和压死。如今,大明皇帝独独没被践压和中刀箭,而平静地问那颜(大王)、问我等,没有一点惊恐和怨怒。我们久受大明皇帝的隆恩厚赏,虽然上天震怒,将他推倒,弃于地下,却没有将他置于死地,我们何必违反天意?那颜如果派遣使臣,迎回天子,那颜不是能赢得万世好男子的名声吗?”部属们都同意这种见解。于是,也先命将皇帝朱祁镇送押伯颜帖木儿军营,好生守护。+ l" G6 ^3 t( x$ P+ O& S+ z
    ' Z, g' h& j/ m/ J8 J* Z
    禁卫军校尉袁彬侍从在皇帝身旁。袁彬奉命派遣使臣持着皇帝手书,告知怀来守将:皇帝被俘,必须立即送交大量金帛。怀来城门紧闭,使臣缒绳而上。守将得报,立即派人快马驰奔京师。当夜三更天,报信军士从西长安门奔入皇宫奏报。8月17日,文武百官齐集阙下,传递前线战况,一个个禁不住号啕痛哭。逃奔回京的败卒伤痕累累,问他们皇帝所在,一个个都说不知道。等怀来信使入报,才知道皇帝被俘,举朝大惊,后宫一片哭声。皇太后派遣使者和满车的珍宝文绮,命八名骑士护送到也先大营,钱皇后也尽括宫中宝物派人送给也先,请求送回皇帝。钱皇后夜夜在深宫中跪哭祈祷,跪求上天,累了后就伏在地上,一条腿不久就残废,泪尽而后泣血,后来一只眼睛跟着瞎了。- `! ]. o- X- A" w
    此番亲征,禁卫军统帅、内衙总提督王振也没能生还。当他统领精锐侍卫亲军护卫皇帝突围时,被瓦剌军挡回并冲散。侍卫亲军紧紧地护卫着王振,而皇帝却不知去向。发现皇帝不在了之后,护卫将军樊忠立时大怒,挥起一只铁锤,从侧旁向王振砸去,王振当场毙命。樊忠吼道:“我为天下诛杀此贼!”然后,樊忠挥锤突围,连杀瓦剌军数十人,最终战死。
8 `( a4 E+ x% G3 a7 f   
8 D6 N, t$ W4 H" o    2.保卫北京( _3 N' p- m# t$ m- o$ y# E
    ' z* U0 C. L4 }# y% k7 h! D6 ?; l
    明朝有三位不愧于青史的军事人才,一位是于谦,一位是戚继光,一位是袁崇焕。他们在腐败无能、庸碌无为的明廷君臣中,既壮志凌云又孤立无援。' t& `& x( @; n. g; H: o
    9 S9 K' G- d5 e1 }
    于谦担任过19年的山西与河南两地巡抚,政绩卓然。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也就是英宗亲征的前一年,于谦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对于明英宗的草率亲征,于谦与兵部尚书邝埜都极力反对,但是他们的意见不被皇帝所重视。邝埜随驾出京前,将兵部事务交给于谦治理。皇帝在土木堡被俘的消息传来,举朝大惊,英宗的弟弟廊王朱祁钰监国,命群臣商议如何应变。一位名叫徐理的侍郎说星象有变,应该迁都。于谦厉声驳斥:“主张南迁的,其罪当斩。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则大势去矣。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事吗!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廊王认为于谦的立场是正确的,一些大臣也支持于谦的主张。坚守北京的原则便这样确立下来。
# J2 A3 r6 O; Q    : a& D& y( ?) k; p
    京师禁卫军中的士卒及马匹,分为较强壮的和老弱不堪参战的,那些强壮的部分都已跟随英宗亲征,在战场上陷没,留在北京的疲卒羸马不到十万。劲甲精骑都不敌于瓦剌,被惶恐包围着的京城朝野,对于前途谁还有信心?& L5 _# [+ p, p; N3 o% P
   
9 a6 R2 I0 k1 S( P    危难之际,于谦的沉着和自信便成为朝廷赖以依傍的大树。于谦请廊王发下一道檄文,号令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北京的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部署北京守卫。郕王立即采纳并发布檄文,京师人心这才稍有安定。郕王随即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B$ O1 j" Z) R6 {! m! z2 d* `
   
: M6 {" ^1 t' \" Q% N6 r7 q    郕王登上殿堂听政,言官请求廊王下令族诛王振同党和家族。这时王振的党羽、宦官马顺还立在朝堂上,呵斥言官退下。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与刑科给事中曹凯冲着马顺扑过去,狠狠地撕他的头发、咬他的肉,同时骂道:“往时你帮助王振作恶,靠着他逞威。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你还敢张狂!”群臣一拥而上,一同将马顺打死。接着,大臣们不等郕王下令,就发疯地打死了依附于王振的数名得势宦官,又将王振的侄子王山抓到朝堂,反绑跪地,众人争着唾骂。堂上的禁卫士卒气汹汹地要拿办闹事大臣,于是朝班大乱。见此情景,郕王有些害怕,要起身离开。于谦急忙排开众人,上前扶住郕王,阻止他不要离开,请他宣谕百官:打死马顺的事是其罪有应得,可以不必追究。因为当时王振虽死,但他在朝中的气焰仍没有散尽。郕王按于谦的意思宣谕之后,卫士和百官们都安定了下来。/ P9 K! c$ _' ]/ P
   
- Z4 x! o; f: G+ g- [3 C. s    9月,皇太后孙氏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的建言下,宣布郕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帝一即位,于谦就恳切地进言:最重的要务就是修整军备,招募各道民兵,命工部修缮兵器盔甲和战具;将京兵分派到京城九门,在城墙外列营,将城墙外的居民都迁到城内。于谦还表示:“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 {4 B8 k- ?* L" K- p( e    9 ^5 q4 Y1 y( H$ v- x9 t$ C- A
    明英宗10月,瓦剌首领也先劫持着明英宗,以送太上皇回归为名,试图再举入寇。大同总兵郭登急报京师,京师戒严。景泰帝诏令“于谦提督诸营,将士皆受节制,都指挥以下不用命者先斩以徇,然后奏闻”。( K0 ]: ]) i- }7 n
    4 ]& b; i/ u/ M7 F  {
    此前,于谦曾推荐原任大同总兵的武将石亨总领京营兵。石亨不久前刚从阳和兵败回京,向于谦表示誓要将功补过。于谦十分珍惜军事人才,尽可能地重用他。在此番京师战与守上,于谦询问石亨有何策略。石亨主张紧闭京师九门,不出战,使围城者疲困而退兵。于谦不能同意,认为敌寇本来就气焰嚣张,闭城固守无异于向敌寇示弱,使敌方更加狂妄。
4 ^* W) p. L+ {& O+ ~6 W    & J# c: }4 H' T0 r6 C  J3 G
    京城守卫在于谦的指挥下进行。当时共集结京兵20万,由诸将统领,列阵于京师九门外。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外,镇远侯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外,刘得新列阵于崇文门外,杨节列阵于宣武门外。于谦命九门守城武官都受石亨节制。同时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列阵于最重要的关口德胜门。九座城门统统紧闭,以防士卒畏惧而退回城内,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也先由投降的明宫太监喜宁引路,挟持着明英宗,自大同进至阳和,突破明军白羊口,攻下紫荆关。很快经易州便到达了京南良乡。然后顺利通过卢沟桥,兵薄都城。在西直门外,瓦剌军摆开了战阵。英宗被安置在德胜门外休息。6 L$ K3 ~* C# z: Q, C7 T6 m3 C
    " p/ K; n8 o0 r% h; z
    其实也先并不想倾其全力,与明朝一决胜负,瓦剌部落也不具有足以重建元朝的实力。也先如此轻易地一路打败了明朝官军,直抵大明的都城脚下,并非是长期预谋的结果,只是顺势而为。
2 ~0 O# T( l: P1 `   
; V# C1 W3 R; D5 Z4 k7 i    也先拥着明英宗登上北土城,要与明朝要员谈判,索要金帛万万计。景泰帝遣人问询于谦的态度,于谦说:“今日只知有军旅,其他事不敢过问。”也先得不到索要的金帛,便派兵四出窥掠。在德胜门外,瓦剌的数名骑兵前来刺探守军情形。于谦令石亨在一排空舍中设伏兵,用数名骑兵诱敌。很快,上万名敌骑由远及近,这时伏兵一齐出动,神机营火器向敌骑喷火。将军范广跃马冲向敌阵,禁卫军们大受鼓舞,奋勇出击,取得了一场明成祖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胜。骄狂而疏于计策的瓦剌军惨败于德胜门下,领军的也先之弟博罗茂诺海也中炮而死。. p' s( @- |. v" L2 U; L; a
   
) e9 r3 j$ H8 S+ i    瓦剌军又转到西直门,明军将领孙镗身先士卒,孙镗是明代禁卫军中的优秀将领,此时他担任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后来奉景帝之命典领三千营。孙镗在阵前斩了敌骑前锋数人。敌兵将孙镗包围,孙镗寡不敌众,试图回身入城。负责督军守城的给事中程信坚闭城门,从城上发射箭、炮以救助孙镗。这时石亨率领的援兵从德胜门赶来,敌骑退却。
  |  d; A8 m- Y8 g% O7 Q' d  ]( g    4 a0 p: Y6 x" E0 ?" w
    敌军屡战不利,欲返回驻地。退至彰义门外时,明将武兴邀击敌人,瓦剌军锐气尽丧,又被击败。这时参与守城的数百名宦官要借势争功,纷纷跃马向前,以至于明军阵势被搅乱,副总兵武兴不幸中流矢而死。瓦剌军逃到北土城时,当地居民登上屋顶,大声叫喊着投掷砖石打击敌寇,王竑和毛福寿率领明军赶至,救助民众,驱走敌骑。
9 \; G9 D2 }" B" O! X    4 Y, Y/ Y  C+ R7 q
    也先见明军如此精强,方知北京城绝不是旦夕可取的,便意气沮丧,相持五日之后,没有达到要挟的目的,便撤出了京城。
: D1 k4 S- L0 Q6 Y, U7 M0 M    ) i* T/ K/ t# ^5 S: Q( C5 U9 M
    3.于谦重建禁卫军——京师十团营
- |$ D3 z5 f4 o' s" s+ |% `; k   
% y; G$ O! G( {) Q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实践了他对景泰帝的承诺。京师解围后,于谦继续奉命总督军务,派诸将追击敌寇,加强边境关口的防御。
. y5 q/ M# ]  {( b    $ C+ A4 i8 Z3 z4 B. u( Z
    接着,于谦为了加强京师禁卫军的战斗力,对原有的三大营体制进行了改造。在调拨三大营兵组织京师九门防御时,于谦发觉,三大营各有统兵官,互相之间不易协作,临期调发,兵将都很陌生。与敌突然相遇时,将士间有所呼召,却彼此不认识,叫不上名来。
4 {5 G( t- e* P* B+ Y   
2 o# c# Q# ^4 n8 J    于谦从三大营中,选拔出10万兵士,分为五营团练,名曰团营法。以50人组成一队,队设队长,百人为两队,设领队官,千人设把总,5000人设一都指挥。体统相维,兵将相识,依据遇敌的多寡以调度我方人马。这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底作出的尝试。实行了一年后,又增加了5万兵,将五营军改建为十团营。每营设都督一人,都指挥三人,把总15人,指挥30人,每队设管队官二人。统领官仍由武臣和宦官充任,其中武臣石亨、宦官刘永诚、曹吉祥皆任都督。团营是用于对外作战的精锐军,未被选入团营的士兵,仍留在三大营的老营中,参加京师防卫,老营亦被称为“老家”。2 d- S( S* |" y# B
   
! F9 c: P9 ~/ p5 O$ i4 h) Y* @7 r" k    十团营建立后,于谦还为新建的京师禁卫军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标准。# L4 \6 t, R4 f/ s
   
4 p# {9 B, A7 s+ A  G6 v, R    于谦是一位公而忘私、胸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自奉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待人不避嫌怨,却时常当面折节。他的处事风格在官场上常常遇到阻碍,有时他拊膺叹道:“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面对于谦的杰出军事才能,身为武将的石亨每每自叹弗如,而暗地里却埋下了对于谦的忌恨。瓦剌进逼北京时,曾主张迁都的大臣徐理遭到过于谦的驳斥,几年后他改名为徐有贞,继续在朝中任职,私下对于谦切齿痛恨。4 f# {6 Y8 i, m( m4 j9 S
   
1 [8 l8 R0 N" S    三、夺门之变前后
3 k/ v& d9 M+ X    , e1 H0 o, |, U9 d* E
    1.禁卫军发动夺门之变# b2 B4 {/ i; W% c
   
/ N- e  q# X. s0 ?/ L9 j2 `    景泰元年(公元1450)八月,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一年后,被蒙古也先放回,景帝将自己这位尊为太上皇的哥哥关入东华门外南宫。高墙厚院,门窗紧闭,锁头封锢,只开一小窗供递进饮食。靖远伯王骥奉命统领一支禁卫军把守南宫,严禁任何人出入。" o! {5 i5 o" i' Q
    八年后,即天顺元年(公元1457)正月,京师团营提督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联络宦官首领曹吉祥发动宫廷政变,奉迎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6 N  G* g$ s6 b' g3 A& p2 Y  f/ K
    ( U1 K3 [3 \) E
    夺门之变是由景帝病危引起的。当时,太子储位未定,朝野忧心忡忡。兵部尚书于谦与廷臣一次次上书请早立东宫。石亨内侍好友众多,知道景帝病情很重,很难康复。石亨盘算,与其恳请复立东宫,不如拥太上皇复位更得功赏。于是,石亨联络团营都督张辄、太监曹吉祥密谋南宫复辟。徐有贞也加入其中。+ e6 Y) r: h2 t6 d, E+ K- \6 i. B7 P
   
. D9 _- o5 ~$ ]5 k, R    正月十四日,众人在夜色掩护下,齐集徐有贞家。徐有贞说:“太上皇当年出狩,不是出宫游乐,而是为国家!况且天下士民的心都向着太上皇。而当今皇帝却置之不问,这正是时机。可是,太上皇知道吗?”石亨、张辄说一天前已经秘密通报。徐有贞自认为精通星象,16日夜,他煞有介事地登上屋顶算卦,然后对众人说:“事成在今夜,机不可失!”众人分头行动。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说:“事成则功在社稷,不成则家族横祸。回来是人,不回来就是鬼了!”
' l; [( F% h/ H, d+ `7 {% `    ! g- y; z( b3 r6 x* _* Y1 R8 J8 a  \
    武清侯石亨、禁卫军都督张辄、锦衣卫佐理卫事兼镇抚理刑门达、锦衣卫校尉逯杲会同太监曹吉祥以及随从干将王骥、杨善、陈汝言等收齐各门钥匙。四更时分,一行人悄悄打开长安门,统领内廷禁卫军一千余人入内。守门宿卫大为惊愕,但是不明真相,都愣着无所作为。入长安门后,徐有贞将长安门依旧锁上,说:“万一内外夹攻,那就完了。”将钥匙扔进水中。石亨、张辄都听从徐有贞吩咐。石亨见天快亮了,心中惶惑,颤声问道:“能成功吗?”徐有贞斩钉截铁地说:“都这时候了,不能退!”
" X7 ~& Z8 i9 x* f      o5 n. L( E/ J$ n8 t/ M' X
    徐有贞、石亨、张辄率亲随禁军卫士直奔南宫。宫门锁头封锢了,门墙高大厚重,敲门没有回应,听见宫内有隐约的开门声。徐有贞命禁卫军卫士数十人取来一根巨木,大家举着撞门,仍没能撞开。徐有贞又下令勇士翻越宫墙,进入南宫,与外兵共同砸开一段墙壁,这才打开了南宫宫门。众人一哄入内。
! Z# T7 i4 s! z5 r0 V- W   
6 b/ u! |5 C; o3 k    太上皇朱祁镇早被惊醒,他镇定地独自一人举着烛台走了出来。对迎面走来的石亨、张辄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众人跪在地上,异口同声说:“请求陛下复位!”太上皇默许。徐有贞立即招呼抬着乘舆的兵士上前。兵士们都有些紧张,身上发颤,几乎举不起乘舆。徐有贞等人过来,一同扶着乘舆前进。一路上,坐在轿中的明英宗问询徐有贞等人的官职、姓名。1 h- g/ ]/ u, m" s2 }' O
    , l$ c. I, _6 m: j" V# O
    天色未明,星月清辉洒照。乘舆从东华门进入皇宫。守门卫士喝问何人?英宗说:“我是太上皇。”卫士不敢阻挡。入内后乘舆直奔皇帝日常上朝的奉天门(清时称太和门)。在奉天门外,遭到了守门卫士的阻拦。卫士们举起手中的金瓜(一种仪仗器具)要击杀徐有贞,被走出乘舆的英宗喝止。0 H' ?. f1 J# q% ?+ ^2 b
   
0 r3 M; f9 E" e' x    事变众人将放在殿庭角落的御座推到正中,英宗登上久违的宝座。百官上朝的时间到了,而天色还没有全亮。皇宫钟鼓齐鸣,百官随着打开的宫门入宫,准备朝见病中的景帝。只是大家感觉从奉天门传来的呼噪声不同以往,却见徐有贞站在百官面前,大声说道:“太上皇已经复辟,快去朝贺!”百官震骇,但都不敢有异样表示。在奉天门上,百官惶恐地证实了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是太上皇。
* D$ U$ D. L; [% r( ~* H/ a& I  i   
5 E5 t3 Z* [4 f$ ]  G1 y+ g; A$ ^$ T, b- m    英宗即位后,立即封赏有功之臣。副都御史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入值内阁,典掌机务,晋迁兵部尚书;武清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都督张辄被封为太平侯,参与夺门之变的所有人员都进职封爵。得势后的徐有贞、石亨等人随即编织罪名,置于谦于死地。罪名是于谦和另一位大臣王文要迎立藩王继承皇位。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事。但是朝中大臣没有人站出来为于谦辩护,因为于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加上他孤高自负,从不结交党羽,独往独来,在危难时刻,朝臣们想的是怎样投合得势者以获得恩宠。于谦的“谋逆罪”很快获得部议通过。在做最后的勾决时,英宗有些迟疑,他承认于谦有功于社稷,对于处死于谦有些犹豫不忍。徐有贞急切地说:“不杀于谦,复辟就无名!”英宗终于痛下决定。命将于谦和王文、舒良等大臣一同弃市问斩。0 {( Z# ]  c# r( u0 o
   
' o5 h0 u! I5 [% m& D9 `    于谦的家被查抄时,其家中之清贫令人惊愕,查抄人员发现有一扇锁得紧紧的小门,打开一看,都是他珍藏的皇帝历次赐予的服饰和宝剑。行刑之日,天空阴霾四合。( A4 _' f& l. c% t
   
; i+ |6 l& J- h) e! V    2.未遂叛乱
% Y, }' L) j4 C  C  D: \      G1 ?* v3 ~4 g5 I  x
    石亨是渭南人,善于骑射,武艺非凡,身躯魁梧,长须及膝。在战场上,石亨总是抡一把大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因而在武将中颇有名声。明代的武官允许世袭,其伯父石岩任宽河卫指挥佥事,没有儿子,石亨便继嗣其职。石亨的侄子石彪也骁勇善战,能挽强弓杀敌,还善使一柄重斧,势不可挡。石彪舍官跟从石亨,因功授大同卫镇抚。英宗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都督佥事石亨升为左参将,守卫万全,迁职指挥使的石彪跟从石亨参谋军中。
发表于 2009-4-10 1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贺州
大致看了点,还是长了点历史知识的。
发表于 2009-4-13 1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概略看了一看,曾能长了一点历史知识。谢谢一个资料学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