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0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也先由投降的明宫太监喜宁引路,挟持着明英宗,自大同进至阳和,突破明军白羊口,攻下紫荆关。很快经易州便到达了京南良乡。然后顺利通过卢沟桥,兵薄都城。在西直门外,瓦剌军摆开了战阵。英宗被安置在德胜门外休息。6 L$ K3 ~* C# z: Q, C7 T6 m3 C
" p/ K; n8 o0 r% h; z
其实也先并不想倾其全力,与明朝一决胜负,瓦剌部落也不具有足以重建元朝的实力。也先如此轻易地一路打败了明朝官军,直抵大明的都城脚下,并非是长期预谋的结果,只是顺势而为。
2 ~0 O# T( l: P1 `
; V# C1 W3 R; D5 Z4 k7 i 也先拥着明英宗登上北土城,要与明朝要员谈判,索要金帛万万计。景泰帝遣人问询于谦的态度,于谦说:“今日只知有军旅,其他事不敢过问。”也先得不到索要的金帛,便派兵四出窥掠。在德胜门外,瓦剌的数名骑兵前来刺探守军情形。于谦令石亨在一排空舍中设伏兵,用数名骑兵诱敌。很快,上万名敌骑由远及近,这时伏兵一齐出动,神机营火器向敌骑喷火。将军范广跃马冲向敌阵,禁卫军们大受鼓舞,奋勇出击,取得了一场明成祖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胜。骄狂而疏于计策的瓦剌军惨败于德胜门下,领军的也先之弟博罗茂诺海也中炮而死。. p' s( @- |. v" L2 U; L; a
) e9 r3 j$ H8 S+ i 瓦剌军又转到西直门,明军将领孙镗身先士卒,孙镗是明代禁卫军中的优秀将领,此时他担任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后来奉景帝之命典领三千营。孙镗在阵前斩了敌骑前锋数人。敌兵将孙镗包围,孙镗寡不敌众,试图回身入城。负责督军守城的给事中程信坚闭城门,从城上发射箭、炮以救助孙镗。这时石亨率领的援兵从德胜门赶来,敌骑退却。
| d; A8 m- Y8 g% O7 Q' d ]( g 4 a0 p: Y6 x" E0 ?" w
敌军屡战不利,欲返回驻地。退至彰义门外时,明将武兴邀击敌人,瓦剌军锐气尽丧,又被击败。这时参与守城的数百名宦官要借势争功,纷纷跃马向前,以至于明军阵势被搅乱,副总兵武兴不幸中流矢而死。瓦剌军逃到北土城时,当地居民登上屋顶,大声叫喊着投掷砖石打击敌寇,王竑和毛福寿率领明军赶至,救助民众,驱走敌骑。
9 \; G9 D2 }" B" O! X 4 Y, Y/ Y C+ R7 q
也先见明军如此精强,方知北京城绝不是旦夕可取的,便意气沮丧,相持五日之后,没有达到要挟的目的,便撤出了京城。
: D1 k4 S- L0 Q6 Y, U7 M0 M ) i* T/ K/ t# ^5 S: Q( C5 U9 M
3.于谦重建禁卫军——京师十团营
- |$ D3 z5 f4 o' s" s+ |% `; k
% y; G$ O! G( {) Q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实践了他对景泰帝的承诺。京师解围后,于谦继续奉命总督军务,派诸将追击敌寇,加强边境关口的防御。
. y5 q/ M# ] {( b $ C+ A4 i8 Z3 z4 B. u( Z
接着,于谦为了加强京师禁卫军的战斗力,对原有的三大营体制进行了改造。在调拨三大营兵组织京师九门防御时,于谦发觉,三大营各有统兵官,互相之间不易协作,临期调发,兵将都很陌生。与敌突然相遇时,将士间有所呼召,却彼此不认识,叫不上名来。
4 {5 G( t- e* P* B+ Y
2 o# c# Q# ^4 n8 J 于谦从三大营中,选拔出10万兵士,分为五营团练,名曰团营法。以50人组成一队,队设队长,百人为两队,设领队官,千人设把总,5000人设一都指挥。体统相维,兵将相识,依据遇敌的多寡以调度我方人马。这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底作出的尝试。实行了一年后,又增加了5万兵,将五营军改建为十团营。每营设都督一人,都指挥三人,把总15人,指挥30人,每队设管队官二人。统领官仍由武臣和宦官充任,其中武臣石亨、宦官刘永诚、曹吉祥皆任都督。团营是用于对外作战的精锐军,未被选入团营的士兵,仍留在三大营的老营中,参加京师防卫,老营亦被称为“老家”。2 d- S( S* |" y# B
! F9 c: P9 ~/ p5 O$ i4 h) Y* @7 r" k 十团营建立后,于谦还为新建的京师禁卫军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标准。# L4 \6 t, R4 f/ s
4 p# {9 B, A7 s+ A G6 v, R 于谦是一位公而忘私、胸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自奉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待人不避嫌怨,却时常当面折节。他的处事风格在官场上常常遇到阻碍,有时他拊膺叹道:“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面对于谦的杰出军事才能,身为武将的石亨每每自叹弗如,而暗地里却埋下了对于谦的忌恨。瓦剌进逼北京时,曾主张迁都的大臣徐理遭到过于谦的驳斥,几年后他改名为徐有贞,继续在朝中任职,私下对于谦切齿痛恨。4 f# {6 Y8 i, m( m4 j9 S
1 [8 l8 R0 N" S 三、夺门之变前后
3 k/ v& d9 M+ X , e1 H0 o, |, U9 d* E
1.禁卫军发动夺门之变# b2 B4 {/ i; W% c
/ N- e q# X. s0 ?/ L9 j2 ` 景泰元年(公元1450)八月,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一年后,被蒙古也先放回,景帝将自己这位尊为太上皇的哥哥关入东华门外南宫。高墙厚院,门窗紧闭,锁头封锢,只开一小窗供递进饮食。靖远伯王骥奉命统领一支禁卫军把守南宫,严禁任何人出入。" o! {5 i5 o" i' Q
八年后,即天顺元年(公元1457)正月,京师团营提督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联络宦官首领曹吉祥发动宫廷政变,奉迎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6 N G* g$ s6 b' g3 A& p2 Y f/ K
( U1 K3 [3 \) E
夺门之变是由景帝病危引起的。当时,太子储位未定,朝野忧心忡忡。兵部尚书于谦与廷臣一次次上书请早立东宫。石亨内侍好友众多,知道景帝病情很重,很难康复。石亨盘算,与其恳请复立东宫,不如拥太上皇复位更得功赏。于是,石亨联络团营都督张辄、太监曹吉祥密谋南宫复辟。徐有贞也加入其中。+ e6 Y) r: h2 t6 d, E+ K- \6 i. B7 P
. D9 _- o5 ~$ ]5 k, R 正月十四日,众人在夜色掩护下,齐集徐有贞家。徐有贞说:“太上皇当年出狩,不是出宫游乐,而是为国家!况且天下士民的心都向着太上皇。而当今皇帝却置之不问,这正是时机。可是,太上皇知道吗?”石亨、张辄说一天前已经秘密通报。徐有贞自认为精通星象,16日夜,他煞有介事地登上屋顶算卦,然后对众人说:“事成在今夜,机不可失!”众人分头行动。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说:“事成则功在社稷,不成则家族横祸。回来是人,不回来就是鬼了!”
' l; [( F% h/ H, d+ `7 {% ` ! g- y; z( b3 r6 x* _* Y1 R8 J8 a \
武清侯石亨、禁卫军都督张辄、锦衣卫佐理卫事兼镇抚理刑门达、锦衣卫校尉逯杲会同太监曹吉祥以及随从干将王骥、杨善、陈汝言等收齐各门钥匙。四更时分,一行人悄悄打开长安门,统领内廷禁卫军一千余人入内。守门宿卫大为惊愕,但是不明真相,都愣着无所作为。入长安门后,徐有贞将长安门依旧锁上,说:“万一内外夹攻,那就完了。”将钥匙扔进水中。石亨、张辄都听从徐有贞吩咐。石亨见天快亮了,心中惶惑,颤声问道:“能成功吗?”徐有贞斩钉截铁地说:“都这时候了,不能退!”
" X7 ~& Z8 i9 x* f o5 n. L( E/ J$ n8 t/ M' X
徐有贞、石亨、张辄率亲随禁军卫士直奔南宫。宫门锁头封锢了,门墙高大厚重,敲门没有回应,听见宫内有隐约的开门声。徐有贞命禁卫军卫士数十人取来一根巨木,大家举着撞门,仍没能撞开。徐有贞又下令勇士翻越宫墙,进入南宫,与外兵共同砸开一段墙壁,这才打开了南宫宫门。众人一哄入内。
! Z# T7 i4 s! z5 r0 V- W
6 b/ u! |5 C; o3 k 太上皇朱祁镇早被惊醒,他镇定地独自一人举着烛台走了出来。对迎面走来的石亨、张辄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众人跪在地上,异口同声说:“请求陛下复位!”太上皇默许。徐有贞立即招呼抬着乘舆的兵士上前。兵士们都有些紧张,身上发颤,几乎举不起乘舆。徐有贞等人过来,一同扶着乘舆前进。一路上,坐在轿中的明英宗问询徐有贞等人的官职、姓名。1 h- g/ ]/ u, m" s2 }' O
, l$ c. I, _6 m: j" V# O
天色未明,星月清辉洒照。乘舆从东华门进入皇宫。守门卫士喝问何人?英宗说:“我是太上皇。”卫士不敢阻挡。入内后乘舆直奔皇帝日常上朝的奉天门(清时称太和门)。在奉天门外,遭到了守门卫士的阻拦。卫士们举起手中的金瓜(一种仪仗器具)要击杀徐有贞,被走出乘舆的英宗喝止。0 H' ?. f1 J# q% ?+ ^2 b
0 r3 M; f9 E" e' x 事变众人将放在殿庭角落的御座推到正中,英宗登上久违的宝座。百官上朝的时间到了,而天色还没有全亮。皇宫钟鼓齐鸣,百官随着打开的宫门入宫,准备朝见病中的景帝。只是大家感觉从奉天门传来的呼噪声不同以往,却见徐有贞站在百官面前,大声说道:“太上皇已经复辟,快去朝贺!”百官震骇,但都不敢有异样表示。在奉天门上,百官惶恐地证实了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是太上皇。
* D$ U$ D. L; [% r( ~* H/ a& I i
5 E5 t3 Z* [4 f$ ] G1 y+ g; A$ ^$ T, b- m 英宗即位后,立即封赏有功之臣。副都御史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入值内阁,典掌机务,晋迁兵部尚书;武清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都督张辄被封为太平侯,参与夺门之变的所有人员都进职封爵。得势后的徐有贞、石亨等人随即编织罪名,置于谦于死地。罪名是于谦和另一位大臣王文要迎立藩王继承皇位。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事。但是朝中大臣没有人站出来为于谦辩护,因为于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加上他孤高自负,从不结交党羽,独往独来,在危难时刻,朝臣们想的是怎样投合得势者以获得恩宠。于谦的“谋逆罪”很快获得部议通过。在做最后的勾决时,英宗有些迟疑,他承认于谦有功于社稷,对于处死于谦有些犹豫不忍。徐有贞急切地说:“不杀于谦,复辟就无名!”英宗终于痛下决定。命将于谦和王文、舒良等大臣一同弃市问斩。0 {( Z# ] c# r( u0 o
' o5 h0 u! I5 [% m& D9 ` 于谦的家被查抄时,其家中之清贫令人惊愕,查抄人员发现有一扇锁得紧紧的小门,打开一看,都是他珍藏的皇帝历次赐予的服饰和宝剑。行刑之日,天空阴霾四合。( A4 _' f& l. c% t
; i+ |6 l& J- h) e! V 2.未遂叛乱
% Y, }' L) j4 C C D: \ G1 ?* v3 ~4 g5 I x
石亨是渭南人,善于骑射,武艺非凡,身躯魁梧,长须及膝。在战场上,石亨总是抡一把大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因而在武将中颇有名声。明代的武官允许世袭,其伯父石岩任宽河卫指挥佥事,没有儿子,石亨便继嗣其职。石亨的侄子石彪也骁勇善战,能挽强弓杀敌,还善使一柄重斧,势不可挡。石彪舍官跟从石亨,因功授大同卫镇抚。英宗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都督佥事石亨升为左参将,守卫万全,迁职指挥使的石彪跟从石亨参谋军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