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756|回复: 2
收起左侧

[其他] 奇文:山海经是世界地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2 00: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奇文:山海经是世界地图

奇文:山海经是世界地图.rar

30.46 KB, 下载次数: 30

发表于 2009-3-22 2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奇文:山海经是世界地图8 j- b( J% E! E9 b
  . F: x1 V" r6 \
在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每个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一旦分清了这个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上古的脉络开始分清了。 
$ O% O" b  \  x/ b《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  7 ^" P! L2 y5 F( ?
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 J6 u6 Q* G2 k7 ~, A: E& `: f3 `
轩辕皇帝的封地在轩辕之丘,也就是现今的欧洲的匈牙利,公元前3633年,黄帝的氏族在涿鹿击败了炎帝的氏族,夺得了中央帝国的皇权。公元前3627年,黄帝的氏族执掌天下。黄帝发现炎帝氏族地的文字与己有差异,便命苍诘参照两族地的文字做了修改,造出了新的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前身。  ) ]& G& U" h& o( L# F/ P/ V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很感谢古人使用的汉字,使我们比较能够看懂古文,而现代的英国人则连莎士比亚的原文都看不懂,我一直认为汉字是上古中央帝国用的,而拼音字母则是四夷用的,没有文字只有语音。  1 n; @) w" k9 S. Y$ ^4 H: `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具有“民族自大狂”症,只是对上古文化的一种研究,我一向认为民族之间互相平等,只有人数的多少,而没有人性的贵贱。  4 |/ r0 T* u/ H
民族如此,而人于人之间也是一样。 
' N2 {# K# G6 f# s写了这一段,我发现建造“通天塔”是人类分裂的起因,究竟为何要建造?因何倒塌?仅仅只是想“通天”?什么“天”  , H" m: V" B2 `
“天”有些观点认为是外星生命,而人类是他们基因调和的结果,或许吧。我认为人的生命的来源是有疑问的,进化论的解释目前暂时难以信服,这是题外话,不予置评!!! 
+ z# I, O, K2 O) u* N$ i+ A' U$ E: C+ L$ ]5 |- S
昆仑何在 
  I, M) F. Y% t) j/ p" [. O$ H
# r7 Z6 c/ r% X. X在中国人的心中,昆仑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昆仑往往被当成民族的象征。那么,上古时的昆仑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回答当然不是,古代的昆仑并不是现在的昆仑山或喀拉昆仑山(黑昆仑)。  0 P  l+ u& Q* f+ Q/ E. T6 a
《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也类似狮身人面像?)。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7 [9 K- {& k! i7 b- {9 R# X* @0 T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 
, H( a+ [# U5 K3 i. i( ]& u+ G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 M; G1 i6 \, y1 C% \# ], ]
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7 J( C% z. ], r- v8 Q( w黑水指青尼罗河。  $ a. H) G# O9 `$ \" O5 Z- g/ x5 c  n* |
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 
# ?5 b3 ^1 u3 T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  7 ~. D2 f9 T: A! N
炎火之山即乞力马扎罗山。  8 w0 _! P- ]4 r) z/ }' W$ s5 b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9 a, f" x" n5 k1 \3 o6 A西王母即西方称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觐见过所罗门,指的就是同一个事。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  " r2 g( ~) b' Q( M
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5 c! c3 {% z6 G! K" P. T

# G' h. l1 y0 a7 H8 U( t( g  ^" `4 H3 G$ F
禹和启的年代  9 a3 S8 L2 Z" N- Z  r# Z" y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P  s- [# R+ `) z! A" z( ~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鲧治洪水,不成功后被杀.  ! V5 f/ {5 I. c
鲧的氏族分工是专门负责治理江河水利的,鲧之子为禹,禹之子为启.鲧被处死后,禹再度被舜任命治水.公元前2086年——公元前2084和公元前2076年——公元前2067年,禹经过20年的努力治水,水患方平.
1 L4 S- I2 _4 U/ y% \2 ` 《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9 ?4 e! U/ s$ B/ `( \' U- O
白马即现在的巴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的夏(希腊).  ; r$ G* H$ h( c: b* U, V3 U
希腊南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 
8 I% c5 q7 P. R, w  y  |; p9 t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 
% e3 ~5 b5 B8 d8 s4 D2 v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 w7 ^% }- K6 H由于祝融氏征战埃及,埃及当时原有的最高统治阶层崩溃,诸侯各自为政,产生了一个*乱时期,西方史学称为"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  2 Q' ~" Q( i' v0 H% ~2 _& F
后来,在大夏(希腊)的禹为了报复在埃及的祝融氏族杀父之仇,借口以埃及的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肆意毁坏河道为名,跨海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了金字塔.  9 B2 F5 I1 }- T2 q+ m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 D/ E/ Z' n/ |% A( y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1 P  |! C6 O+ b; R  v: B0 a"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武王伐纣." 
7 S% n' T9 Q- f2 p* X) V鲧之死是禹和启篡夺中央帝国政权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报复,也因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已经看到了权利的作用,当然后来禹和启的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 [, B' m( \6 [2 d$ B$ P- f$ T0 t( t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消失实际上是由于禹和启举族东迁造成的(去做中央帝国的君主族群了.),加上后来的火山爆发(距今3500年前)造成的海啸将旧址破坏贻尽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发现挖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 C- O/ k9 R1 ]- M! F1 v8 i
公元前2070年,禹和启取得了中央帝国政权后,以家族的领地夏(希腊)的名字建立了王朝,史称夏朝,禹之子启终止了从上古沿袭下来的禅让制度,父传子承的君主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清国的灭亡!  8 `# e# p5 {. k: T& M
另:所谓的炎帝黄帝并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个人,而是指他所承袭的中央帝国王位总称,伏羲也是如此,没有谁能够活上几百上千年来统治中央帝国的,只能是一个族群中的数十代人做了黄帝、少昊或者是颛顼.  ) G; R8 s1 k1 G) A. g8 `
从夏开始,中国帝王的传承终于有了名字的记载,而尧舜禹以前还是一片模糊,只知道黄帝朝600年,谁承谁没有记载,笼统称作黄帝.  - H! s! K/ G; q# G& t

! h; \( k0 ?, T$ P/ H0 c- L: B) f+ E
狮身人面像  2 F, i3 t! n2 \9 L, E
一提起埃及,大家都会想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那么狮身人面像究竟是谁的造像呢?  8 _" t% O4 }+ Z% H1 L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2 _$ ^# ^! w# j) O% F
“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4 s! g+ c' e6 u( n! M8 B# ^' E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欢蛇一些。下埃及的图腾就是蛇。蛇身,人面,披发,在共工之台侧,应为共工之造像。  ) l8 n8 ?. P+ j7 ?; P5 B
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娲图都为蛇身人面,看来上古人类更喜欢用这样来描绘部落的首领。  # `) k8 K2 \& h% k- O* F
狮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称“司芬克斯”,而上古时,共工氏族的社会分工就有“司分”之职。  , T' G# T* ^9 Q/ x0 b
狮身人面像应为共工的造像,具体是哪一任共工,我无法知道,因为我不清楚历代共工的传承,我想也不会有人知道的。  : J8 s# W/ l0 t& l' u- _
4 l4 J) Z2 c6 X0 |* Y( R

6 S3 n- ^4 Z9 D+ [# g4 y5 m% {金字塔的建造 
! T! c7 M3 ~) Y2 f' b! G2 H; Q《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C! Y9 z3 F, i% j. o3 a# z6 U; p
$ W; m5 Q& d# x& T; x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5 q; ^; H6 u! e' J  r《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M" }+ Z! J  H
以上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献记载,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证明金字塔为众帝之台,非一般寻常建筑。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状。 
* Q" l# r& |. B2 `9 \7 @  D& n+ C! `7 N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5 [2 o2 R8 i! N* k% Z2 g
大禹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 
9 M# R/ t+ o. U3 @  h7 f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见,金字塔的石块用的是类似水泥的物质浇制,并非天然的石头所制成。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已证明这一点。 
7 g# M! z& ~& E! q) \# `但金字塔并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 
3 z  G  J( b0 |8 Y: ]' \4 K4 p! Y再看地理位置,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昆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现在的肯尼亚(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现在的尼日尔以及尼日利亚一带,古埃及比现代埃及大的多,范围涉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地理位置正处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 i: n7 m( V" k1 e+ K( e1 T
- M0 F+ I. d  e7 R3 u2 S
% m; p- D' o) w0 a# u# E; `
古代埃及 
) A$ U" O' X- ], P4 ^' l1 w, t( Q《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0 k% Y3 y# o( a3 K" x7 U《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 G; I2 J  M# i《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4 B  b$ k1 L; g% E4 h/ b
以上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献记载,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证明金字塔为众帝之台,非一般寻常建筑。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状。 
; [$ r& n. f; N+ B. U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 
( q) Y) ?0 N! f8 y0 x" t- f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5 x# p4 {& F4 ]' O! Y由于祝融氏征战埃及,埃及当时原有的最高统治阶层崩溃,诸侯各自为政,产生了一个*乱时期,西方史学称为“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  " X& n1 Q* T1 |% t3 X% f- I2 J  z/ u
后来,在大夏(希腊)的禹跨海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结束了第一中间期,埃及恢复了统一的管理秩序。 
; a* l+ a3 W2 q8 h, Y, R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见,金字塔的石块用的是类似水泥的物质浇制,并非天然的石头所制成。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已证明这一点。  ) K9 J$ H  {5 w& X' Z4 y
但金字塔并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 
9 Z% \( ~  h- A/ ^8 K' d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欢蛇一些。蛇身,人面,披发,应为共工之像。(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娲图都为蛇身人面,看来上古人类更喜欢用这样来描绘部落的首领。)  5 K) d0 H) v2 K( x' \
再看地理位置,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昆仑,现在的肯尼亚(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现在的尼日尔以及尼日利亚一带,古埃及比现代埃及大的多,范围涉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地理位置正处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 g7 ]/ b1 o/ z( r2 q8 `) H
) l) e0 n! q4 d7 q2 o公元前1785年-公元前1580年,史称“第二中间时期”,古埃及自称受到‘来自亚洲的'的喜克索人的侵略,驾着战车作战的喜克索人击溃了埃及的军队,很快的便征服了整个埃及。  7 F* E6 h/ [* l) b* p. d5 w. n
后来,埃及人学习并采用喜克索人的作战技术和武器,在公元前1570年将喜克索人逐出了国境,随后四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埃及帝国,这是埃及历史上的全盛期。 
+ e2 m' o7 _* \# Y/ x: H来自亚洲的的喜克索人,就是《大荒西经》中的西周之国,在两河流域。需要注意的是,此西周之国并不是周平王东迁之前的西周,但都是后稷的氏族。 
- z7 c' K! L; q西周之国与现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有着关系,后稷的生母为有邰氏女曰姜原,也就是说他的母亲家族为炎帝氏族的有邰氏,我将另有文章叙述。 
" z4 z, q: D% S% Z8 c$ t7 x附:古埃及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古王朝时期 ( 公元前2613-2160),中王朝时期 (公元前2040-1750)以及新王朝时期( 公元前1550-1086 )。 
! o4 @% U' |' R4 q' U& ?+ |# ]法老时代是埃及的全盛期,但随着内乱外患来袭,埃及势力逐渐式微。后期的埃及遭逢了来自利比亚,亚述,努比亚,波斯以及希腊等民族的侵略,到了公元前30年埃及遭罗马帝国并吞,法老时代至此正式宣告结束。 
  e) @4 Z% z* ]6 W古代希腊  7 J3 J7 g7 f7 }  n1 }
希腊上古称大夏,我国上古时也有夏朝,禹之子启即为夏朝的创建者。 
, }: c* p. |4 h" r& N; [那么启为何将他的王朝定为夏呢?因为启的封地就在希腊,启将他的封地的名称沿用至他建立的王朝,夏的读音就是希腊。当然现在的希腊并不是古希腊。  + N$ u- g- ]# o9 Z% E
颛顼产伯鲧,居于大穆之阳。大穆即现在的多瑙河。  # M, [5 l7 O+ i& ]& z
《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3 B7 C0 h2 f# e2 B6 _% X4 z4 v* A
白马即现在的巴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大穆之阳即为希腊之所在。  6 j% ^; r8 c6 ^! k7 p1 E! b
鲧之子为禹,禹之子为启。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时鲧治洪水,不成功后被杀,估计禹的氏族专门负责治理江河,于是禹再度被任命治水。经过20年的努力后水患方平。 
, N( H4 L1 g5 h% b9 T3 Z鲧之死也是启篡夺中央帝国政权的原因之一,当然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 h' y" K! m/ `0 H1 X
希腊南方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禹的名字叫作文命。 
+ g! \( s2 e2 f3 n禹后来因为相柳肆意毁坏河道,率领军队征战埃及。在埃及杀共工之臣相柳(法老的古音),筑金字塔(众帝之台),名声大噪,势力壮大,权倾一方。 
. S: |/ c8 B2 J$ f米诺斯文明的消失实际上是由于启举族东迁造成的(他要去做皇帝了嘛),加上后来的火山爆发造成海啸将旧址破坏贻尽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发现挖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 l! z; d1 y. q4 j2 f1 n启夺权后终止了从上古沿袭下来的“禅让”制度,父传子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清国的灭亡! 
9 H; c2 b0 o, e- c& \( ?; _4 w& B- g4 z  n- E% @, A0 K
$ G! @: j2 ~- Q+ Q
俄罗斯与南斯拉夫的渊源 
1 ?& }" p. p- h  M0 M! S2 f; ?0 p) U* W3 P
在北约空袭科索沃以及南斯拉夫联盟时,米洛舍维奇曾经宣布南斯拉夫加入俄罗斯联邦。当时就有许多人以为南斯拉夫是为了找一个坚强的后盾,才想并入俄罗斯联邦,其实不然,事实上这里面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  5 e2 @% t% @6 A
(我为瓦尔特的同志们感到悲伤,当年铁托总统历尽艰苦才让所有斯拉夫人团结在一个旗帜下。铁托一死,老南斯拉夫联盟就土崩瓦解了,分裂后的新南斯拉夫联盟这么轻易再度放弃,非常不值。当然随着北约盟军的进驻,以及后来科什图尼察的当选,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了了之了。)  / K2 l4 i) p1 _. k
7 W% {1 X4 O% p9 r/ T$ @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呜生岁十有二。  $ \+ \% f; w" M; o7 U2 F' W
《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 H6 V9 }$ O3 J9 Z3 o《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 |$ x) \% L' `2 ]3 ]
后土为句龙氏(勾龙氏),管理北方土地,句龙氏后来在春秋时又称皋落氏,清代称罗刹国,现译为俄罗斯,从古到今一直在中国北方。   
5 U! Q0 S& C5 ^" q9 r后土又生信,信生夸父,两个同为炎帝氏族,赤狄别种。    9 H2 c& M% g( `" o/ d
后土生噎呜,噎呜就是末代炎帝榆罔,榆罔被黄帝打败后,中央政权也被夺走,上古最伟大的英雄蚩尤也是共工之子,他先被黄帝任命为少昊,蚩尤不干,后又被任命为风后,蚩尤还是不干,坚决要谋反,并带领氏族与黄帝氏族作战,兵败后逃至美洲大陆,又被黄帝派遣雨师应龙追至凶犁之谷杀死,而后他的同族兄弟信的儿子夸父也被杀。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H3 R+ V9 x- Q7 ^7 m) p5 d

) N7 Y# ]3 z- U% S! _0 ^! P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凶犁应该处在南美洲的东北角,即现在的苏里南(荷兰球员古利特的家乡,我忘了里杰卡尔德是哪里人了?)。 1 K) }; [% i, L" l# z
这也可以解释中美洲的玛雅人的图腾为蛇图腾和虎图腾的原因,因为蚩尤和夸父所属的共工虽是鬼方,实际上是由南方祝融来掌握的,祝融是兽方,下有蛇方,虎方,鹰方等等。玛雅人信奉的神为雨神,应为雨师应龙。而中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为蚩尤和夸父的遗族。有关玛雅我以后有空写一些。 6 i/ [) m0 q: P8 L1 F) r
句龙氏就是俄罗斯,夸父即斯拉夫。 7 M5 ?4 t$ j4 k' g9 X4 l. U
因此,南斯拉夫与俄罗斯起源同一个种族,同是炎帝子孙,同为赤狄别种,所以科索沃问题发生后,南斯拉夫要求并入俄罗斯联帮,也就不奇怪了。
/ @0 ^% E8 t/ v& g* ?另:夸父追日的夸父应该是后来夸父氏族的人。
: U/ b! U; Q4 i, l, F' s% ~《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 V# c, p/ `3 K% b《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9 x- w8 @5 s% H$ P( X- V6 [" G& d以上两段中,《大荒北经》应该为更为真实的叙述。
/ C& L/ Z+ c* l, a南斯拉夫最近已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 : b# s$ D3 ?3 M$ H$ n3 n0 i
; Y+ W4 m' I! t/ z- v% ~

* A. \; v% n$ Z& u7 E, l两河流域文明 ) p  D' p/ r. b. Z
在西方的历史中,一致认定现在文明最早的中心是苏美尔,大约为公元前3500,位于中东伊拉克南部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
8 H' D" `. ?* P% k& b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美)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说:“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当然奇怪了,因为他们是来自东方的蜀人。
5 b6 I; A' T6 I- J, ~黄帝氏族自公元前3627年左右从炎帝氏族手中夺取中央帝国的皇权后,地处广汉平原的蜀人便被西迁往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蜀人氏族应该是炎帝族群的分支。
# i3 a. r2 V( s9 s蜀人也就是苏美尔人,这个蜀人与三星堆的蜀人为同一氏族,只不过西迁的苏美尔人更早的多。
5 P$ h' a, \3 f1 X+ r9 Z- O《旧约全书》中称苏美尔为“希纳”(land of shinar),很明白就是“夏”。 8 d3 g* {7 O2 q: L* G, ]3 i
后来因为两河流域发生了长达70年的干旱,辉煌文明被毁灭了。
% f1 j2 k, i: D. k郭沫若先生曾经考证巴比伦的古十二岁名即中国古代的黄道周天之十二宫,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 K* R8 |6 H8 \2 M) H5 Y# T( c

# V6 S* h3 N3 t3 ~' [. y! S
3 j; a/ a  _' `所罗门王与周穆王
' c; Z3 M+ P8 `  M! }* ?* i: q古籍《穆天子》中载在西周时(周平王东迁前的周,非早前的西周之国),周穆王西巡,在耶路撒冷接见西王母, & R: ^" C5 O+ Y* ~/ R* |
旧约全书中记载为所罗门见示巴女王,《古兰经》记为苏来曼见示巴女王,实际上都是记载一件事。 ; e* ?% U* {( j& w; k
周穆王名叫满,全名叫周穆满,上古读音与所罗门。
6 N- |/ }. `+ A) t) S3 t8 V《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 P7 g) x; S& Z示就是西,巴是方的古音,示巴女王也就是西方女王。所统治的国家在也门一带,在昆仑虚北,正处在埃塞额比亚的北面。 ! C" X% g/ S* p- ^" L- s7 _$ U
直至近代,埃塞额比亚的海拉西一世皇帝还自称系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血脉。 ; N( l7 X# e2 M, h4 R
周穆王西巡的时间为公元前980年左右,他尚未做皇帝,而所罗门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960年-930年,时间上也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穆王就是所罗门王了。那么所谓所罗门王的宝藏就应该在中国。
3 J* Z3 B0 T/ i- |$ \) p/ b这么看来中国人与以色列人有渊源了?确实如此,我有空会写出来。
0 g$ _- o/ o  D# a& K2 R2 W' W) p3 F) y' {+ w/ Q1 V5 u
9 d/ ~/ q, Z! ^# `8 ~! }: Q
山海图说 4 _. }& `- ^" u$ S- o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的年代不详,作者也不详,鲁迅先生认为是上古之巫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不免有其片面性。 , T7 f6 z6 c1 R( R+ n
在研究《山海经》前,应先了解一些知识。
: s7 J' ^: m, J5 _《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从全书来看,更象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氏族,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 * }6 Z4 \$ r+ u8 W( d4 u6 {+ A
从时代上看,书中多记载有某地产金,某地产玉,成书年代应为青铜时代。 / _5 h0 k  |4 A

8 Z/ z+ x' y9 R* b" {7 ?5 M6 h  而书中的所记的方位与现今有一些差距,因为当时地球的倾斜角度要小,北极点应在今天的格陵兰一带,即今日的北磁极附近。  6 Z5 n# C% j, i) a- ?. r* I1 z5 w! ~
在3600-6000年前,不知因出了什么原因,估计是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星球从地球的近旁擦过,使地球的极点移到了现在的位置,相应的地理方位也发生了偏转,古人惊恐的发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赤道也相应的发生了偏移,而横亘蒙古至中欧的大草原应比现在更偏向南方。  , F# E$ i! ?7 F* i8 R
而这颗星球与谷神座附近的行星发生了碰撞,在谷神星附近留下难以计数的碎片,于是地球上的人便看到了碰撞后的碎片,天文学家称为谷神座小行星,其中巨大燃烧着的碎片有九个,加上太阳,上古的人类称为十个太阳,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照耀着地球,光辉所到之处万物枯焦,此时应为尧这个氏族执政时期, 为《山海图》中记载后羿射日的由来。  ; M2 L" H% E4 o! j" M  m
由于过于炎热,海洋中的水份大量蒸发,所以当碎片冷却,气温下降,于是就开始下暴雨,且这几个碎片接二连三地坠入地球的海洋中,称为焦侥,冲击掀起涛天巨浪,引发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洪水,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都是这个时代的事情。(有关上古神话传说由来的假说,我有空会专门叙述)。 
* E9 @8 }, y7 i$ j关于语言,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圣经》中记载,上古人类在通天塔未造好便倒掉后,语言便发生了混乱,上古时,bpmf,gkh,zcsr,jg等等,上古人类是无法分清的,也就是今天多音字的由来,如:给——贾;又如:夏——亚,亚细亚就是夏,希腊也是夏,由此看来古希腊与中国有着渊源。  ! \  j  K, v4 _
根据语音,山海图中许多地名现在大都存在,北方的部族勾龙氏,又称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罗斯;邻族白龙氏不要说就是白俄罗斯;石夷也就是柘夷,独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耳曼;方氏为法兰西;夸父为斯拉夫;奄兹为英吉利,乌孙为英格兰人的祖先撒克逊人;其邻大月氏为今天的威尔士;大夏为希腊;大蒙即丹麦;羯为捷克,西落鬼戎为斯洛伐克;黄帝曾孙黎最初的封地在无怀,后亦称吴回,即乌克兰;白马即巴尔干(半岛),大穆之野即多瑙河流域,沃民之国为伏尔加河流域。黄帝杀蚩尤后,封黎于祝,又称祝栗,后来也称作吴回,亦称乌桓,也就是东胡的由来,后称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的地方。    l* G3 f  |2 `. E$ ~
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读音,禹杀相柳,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为众帝之台。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冲南方,不用说就是狮身人面像,西方称为司芬克斯;寿麻即索马里;不周负子即莫桑比克。  ! p( d9 Z5 h8 z) z: Z
在美洲,下夷,虾夷即夏威夷;文身国即阿留申群岛;汉大即加拿大;日落之处的昧谷即墨西哥;后照后称洪札即洪都拉斯;应龙杀蚩尤和夸父的匈犁之谷即南美的苏里南;而古代的印加帝国即是被击败后浮海而去的人方。 
+ Z. c$ s- L0 S' s. e在大洋洲,日升之处的汤谷即汤加;於菟即澳大利亚;不庭胡余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合称;不庭,又称波母地丘,为巴布亚岛,印尼称为伊里安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称为新几内亚岛,此岛在高空中看象是一只巨大的鸟,而岛上就有一处地名叫鸟头;胡余为澳大利亚的古音;由于大洋洲中多是新西兰或新喀里多利亚这种地名的国家,所以无法更进一步的研究,待以后查到古地名再说。  - b, U  O+ m5 E: B# ^, E. S
匈牙利国名的由来并不是根据匈奴来的,自称‘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在被汉朝军队赶出了北方草原后,渐渐西侵,经过五百年的生息,370年,在伟大的匈奴王阿提拉的率领下,毁灭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但这并不是匈牙利的的由来。而黑山(黑塞哥维亚)和匈奴倒应该有些关系。匈牙利的读音来自黄帝的封地轩辕之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有罴氏(有熊氏)音读近似为阿尔卑斯。匈牙利人认为第一位国王为阿尔伯特,更证明了这点,黄帝来自欧洲?或许吧,也不一定,因为只不过他的封地在奥地利、匈牙利一带罢了。 
4 O, }  |$ Z3 e! g% {鲧,禹和后启的封地为大夏,在今天的希腊,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或许真是禹和启父子的王宫,启后来推翻了尧氏族的政权,建立了夏朝,由此看来夏朝和古希腊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当然今天的希腊人和古希腊人不是同一种族,并没有多少关系。
) W) `9 z  `9 F% G; T, n% @1 X' C7 F( q2 M6 g% _  v
   南斯拉夫和俄罗斯的关系,炎帝氏族的勾龙氏(又称皋落氏)在黄帝时期任后土,黄帝虽打败了炎帝,但还是重用他的氏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博父;后土生蚩尤;蚩尤不顺从黄帝,与黄帝氏族发生战争,被黄帝击败,应龙杀蚩尤及其侄子夸父于凶犁之谷。夸父追日的夸父应该是夸父氏族的人。因此,南斯拉夫与俄罗斯起源同一个种族,同是炎帝子孙,同为赤狄别种,所以科索沃问题发生后,南斯拉夫要求并入俄罗斯联帮,也就不奇怪了  1 l6 l" y5 ~! m0 s7 ^2 v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颗近圆的蓝色球体,从任何一个平面看,它都有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如果以中国的中原地区为基点,那么当时的"天"究竟在何方呢? 
* `7 a$ n' l7 D: P& i( u) V7 @8 u
2 F) s6 m8 M% W9 E- r) l$ b# m+ m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不容易,现在的典籍中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资料,尤其是在此之前,竟然没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想过。但是如果仔细地研究,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以前没有人注意到的有利证据,它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线:神话来源线、原始墓葬线、八卦定位线。 
( T9 k2 {7 `, [  k2 U6 _7 r
) C5 {6 p$ C" [1 Q  讲到神话,首先应该知道神话对我们此项研究的重要。  & T( w2 h. p! f- Z7 {, V
; a* P$ W6 ^, l3 F* j+ t
  神话记述的历史,基本上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这其中就透露出我们祖先从前生活过的地区的信息,比如说,一个一直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神话里,就不太可能出现高山的内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大山。同样,一个一直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原始民族的传说中,也不太可能有大海的神话。但假如一个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原始民族,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定居在大平原上,不管他们生活了多少代,那么在他们的原始神话里肯定会有高山的气息。神话就是过去历史的记忆。 
3 s$ c  l  x, I# Z$ i, S0 V
* u" g9 j9 G4 f& Q  在此以前,我们曾经反复强调,中国古代的神话是以天神话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因此,神话中心的位置与"天"有直接的关系。  , t5 O/ d' \' x3 G, e) O) P
. D! M  N* a( P
  那么,中国古代神话的中心点在哪里呢?稍微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昆仑山是一座了不起的高山,四周有800多里,高万仞,开着九个大门,门口有威风凛凛的开明兽在守护着,黄帝和一大群神就居住在这个地方。这里有珠树、文玉树、玎琪材、不死树,还有一种很怪的食物,名叫"视肉",吃一片,长一片,永远也吃不完,无穷无尽。这里就是中国神话的中心,中国最大的神府——黄帝之宫就在这里,许多研究者因此而把中国神话说成是"昆仑神话系"。 
- {5 r. u) [: u3 ]7 o$ W6 X) S/ K- A/ M5 r; ]' D! _
  从神话记载来看,昆仑山上连着天,下连着地。据说,凡人从这座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这与其他关于天梯的神话有许多相同之处,实际它就是最大的一座天梯。因此,昆仑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论从什么角度说,都是合而为一的。    @5 _0 u+ P, H" J$ \; |/ a+ p
( U- A2 {  P/ @! Z! s
  那么昆仑山又在哪里呢?  1 Y. Z. p6 ]$ Z

. U! g6 ]3 K+ {  关于昆仑山的位置,中国人研究了近千年,至今还是搞不清楚。有人说,昆仑山就是现在新疆的那个昆仑;有人说,昆仑山在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南;也有人说,昆仑山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还有一些人说,昆仑山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 M$ l! ]$ R; P0 X' b6 e( w7 R8 l* Y. G5 u6 p/ i
  尽管昆仑山的位置没有确定,但昆仑山在中原(现在的河南)西北方大约是没有疑问的,《山海经》中的《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西经》里都有关于昆仑山的神话。  ) e- h, I9 x, k2 W, ^; P! s
5 k5 Q+ |4 k( [
  还有一条线索可以证明昆仑山在中原西北,那就是《穆天子传》。  8 f. i6 D% e  o' z' p, ^% I9 X

! X  ?& R6 ]0 B  西晋太康二年,汲县有一个人盗发古墓,无意之中从古墓里挖出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记载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后来的学者将此书定名为《穆天子传》。据当时人考证,被掘的古墓是战国时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晋大学者整理并注释了这部书。  , k+ D+ |* _$ `# W
4 Q7 x& @- |4 ?$ n  C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后,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昆仑山唯一的历史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时的昆仑山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山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W( K' g1 {2 H% J( \
0 M' }0 j( h6 l$ W
   由于穆天子这个人,后来进了道家仙系,被仙话得不像个样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风流韵事,所以学者们并不重视这部书,在考证昆仑山时,也不用它作为证据。我们认为,不管《穆天子传》有多少仙话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干还是可信的,《史记》、《国语》、《左传》、《尚书》、《竹书纪年》里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怎么能一概不相信呢?如果这样疑古的话,恐怕可读的历史书不会很多。 
: f: D% X! @# X9 E5 p
8 k5 a4 \- ~0 {0 t$ P* b4 J1 q; ?  《穆天子传》的前三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情况,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会见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书中都有记载。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是按六十甲子来给日的,戊寅日到了哪里,庚辰日到了哪里,记载得十分详细。根据六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从河南漳水出发,一路向西北行,渡过了黄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昆仑,参拜了黄帝之宫,中间曾经因为遇风雪、狩猎、拜会外方诸侯,耽误了一些时间,行进时间大约在两个月左右。    ?# ~9 b( m: K& {
& M0 m: y1 l; F" e4 k( H. I& A) j
  周穆王西行,是带着六众之师,都是骑马而行。这为我们寻找昆仑山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我们现在也能骑上马,以一个马队一天的行程计算,重复一遍当年西周穆王率六众之师浩浩西行的壮举,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昆仑山的位置,即使不能最后确定,但也能指出一个昆仑山大致所在的区域。  5 C" N- _. u. o9 J" S, f( n7 s

5 O. x" f8 W1 D4 A' z9 Q+ J0 F  可惜,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我真诚地呼吁那些有经济能力的个人或集团,资助一下像这样很有意义的文化考古活动。  5 W- V' E, k* O/ `6 K; S8 `9 V* J+ R

: z' a( i6 A8 [( E0 `' I  或有人问:寻找昆仑山有什么意义呢?太有意义了!它的背后是关于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起源的问题,是寻根哪!  & q! m& N5 G( U

6 j% s! J' L; [) c, i9 h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大的谜案,即考古证明的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以中原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仑山为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考古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话却指示我们,中华民族起源于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证明中国人的祖先资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远离西北方,可为什么神话要以西北方为中心呢?进一步问:中国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 b$ ]. j  p0 o. O. w
! O+ j2 D5 ~7 [/ _" {/ D+ e( {
  根据这些神话来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迁徙,从西北迁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现在考古发现却不佐证以上这个推论,那么,这次迁徙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3 b* h% ]+ P2 ]+ X9 l1 V
2 C7 D! Q3 x/ H  再者,根据地质与气候资料,西北部地区在1万多年以前,比现在自然条件好些,但比起中原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中华民族竟然选择了西北,而不首先选择中原呢?如果说山顶洞人或北京猿人是中国的最早祖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向西北迁徙呢?这是违背生物自然选择规律的。  / m8 ]+ f" T: O# k7 n! l( D3 }

& F" v9 k3 u: h, s  有的学者从少昊的神话中认定,中国神话有一次向西北迁徙的历史。事件是这样的:据现在考证,少昊乃是东方天帝,《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这个少昊天帝,统领着东夷各部落,《左传》说,少昊之国以鸟为神,大约是鸟图腾,因此,少昊建国以后封了一群"鸟官"。但《淮南子》又说:"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住蓐收,执矩而治秋。"《山海经·西次三经》中也有少昊的神话。由此认定,少昊的神话是先东后西,这是不对的。神话的迁徙本身就是民族的迁徙,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由东向西的迁徙是违反规律的。 
0 {% q7 s. P# B' R! d3 V+ Z! A9 |$ l- E
  那么,中国文化究竟是由西向东迁呢,还是由东向西迁呢?事实上,现代的考古资料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一次迁徙的证明。如此一来,中国文化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大约发生在文字出现以前到1万年左右。如果神话记载是真实的话,也就是说,距今6000-15000年之间,中国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事件,导致了我们现在所不清楚的文化迁徙。所以我们需要证明,我们必须找到古昆仑山的位置,那是一切谜团的起点。+ X6 f& a' t' l
' b6 I6 t5 X8 U6 F* R7 N( \% F
  拜托了!中国人的事情还是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如果外国人先做起来,那我们真是无地自容了。再说,下一个世纪就要到来,我们怎好意思把这个疑问再带进下一个100年里,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啊!  / x* [* \) Z# f
2 e$ a! K7 B; O8 J
  话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天"在何方的问题上吧!  - v% I4 O2 X. A
* v# _6 R. a! a  q; m) H
  不管怎么说,按照《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记载的内容,神话中的昆仑应该在西北方,具体地点不明确,但有两条比较肯定,一是昆仑山肯定在黄河以北;二是昆仑山应该在黄河上游一带地区。 
# A! [* O% t' A! g  G7 L3 S, c+ O& @9 @0 f  I9 @; P, U
  还有一条间接的资料。《淮南子》说大禹治洪水的时候,曾把昆仑山从天上挖下来作为镇制洪水的工具,也就是说,昆仑山所在的位置就是大洪水曾经到达的位置。在《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一章中,我们曾考证大洪水的最上限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地方,因此昆仑山在中国地形图上的海拔不会超过这个高度,它大约在现在山西雁门西北方向的区域内。 
; C& `% C# W9 K$ h; u: }- C
7 ~/ r" z! J$ k, v+ h  根据神话提供的以上线索,"天一月"当时就悬浮在现在的西北方位,大约在现在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中西部一带地区的上空。  8 ]) _3 [  T8 E  s

+ q1 A, v- V8 l5 z  "天一月"在西北方向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原始社会墓葬中尸体的头向问题,这也来自于考古发现。 
! ^/ w; y9 w3 A- ]& {; ]4 x; M( d) v6 |  q; y9 L- k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汉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中,死者的头部有大体固定的指向,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是西北,一是正北。大家知道,头部历来是被当成灵魂的居住地,古代猎头的习俗反映了这一观念。因此,在墓葬中头部指示的方向就与灵魂有一些关系了。现代人们发现,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死者的头部绝大多数指向西北或正北方。在殷墟的墓葬中,绝大多数头部向北。 
( T& E& U. G5 G# m2 Z9 |2 n. F# w( L% ^
  为什么死人的头部要向西或者北呢?《礼记·檀弓下》曰:"葬于北首,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记·礼运》说:"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意思是说死人的头都冲着北面埋,但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只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大约是几代人留下来的。正是因为《礼记》没有说明白,后来的学者就可以大说而特说了。有的说,北面为癸水之地,水者象阴象黑也,人死埋人地下,黑咕隆咚,所以头向北方,意思是进入了黑暗。有人说,死者头向西,那可太有道理了!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山落下,人活着的时候像太阳,人死如灯灭,如太阳西落。所以头要指向太阳落下去的方向。 
: a$ o. y' N' C/ H7 M& B' ^, D& `9 P" x
  我们认为,原始人死后头向西、北,根本不是类比出来的,它是要告诉后人,人死灵魂要回到这个方向上去,为什么呢?  $ |9 [% U; w3 z) C
3 k  a& A2 @: r& ]# H. `
  原始墓葬的头向与神话指示中心的方向神奇般的巧合(神话的中心是昆仑,昆仑在中国的西北方),这令我们惊讶不已!由此可见,中国学术界有些人轻易否定神话的历史功能是多么愚蠢。就以上面这个问题而言,由于《礼记》中没有说清楚"北首"的意义,可见在《礼记》成书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北首"的真正原因。那么,后来的学者在《礼记》的基础上更不会知道,因此,必须换一个角度,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从神话切入,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解决。 
+ T% s6 l) J/ X$ a5 k7 a" E8 F
: D/ N! L% l# J; M! B  "天一月"在西北方向还有第三个证据,那就是《周易》的定位。关于《周易》的其他问题,以后章节要详细谈到,这里只谈定位问题。 
' @' b8 S8 q5 e" H# l# B. C
4 o+ K; i: p- q: s) I5 M" i  世界任何民族的古文化当中,对方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这些观念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中东为震木、西为兑金、北为坎水、南为离火,在这四个方位里,东、西两个方位由于和太阳、月亮运行的轨道有关,特别引人注目。 
2 t4 E8 G3 V& l6 [5 \8 k$ C, Q$ P' I6 o- |! S

" I( V0 h8 O! p" A5 G
+ f# Z) \' [% V$ d) R! Y3 |7 F( W) @
/ N9 w/ {( M6 r, Q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太阳又是一切生命离不开的要素,故有"万物生长靠太阳"之说。在哲学的内涵上,太阳代表新生、象征生命,因此,太阳升起的东方,就有了与太阳相同的本质。比如,东岳泰山代表生命,《三礼义宗》曰:"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为名。"当我们高唱《东方红》的时候,"东方红"三个字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0 {" Z" r0 f4 M) O5 o# k+ I$ q  i4 d# {5 s7 O3 ~# z2 L( A
   西方兑金,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从哲学意义上讲它象征死亡,象征着一个事物的衰败,"日薄西山"一语就是这个意思。神话中的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她掌握着人间各种坏的东西,可见中国文化对西方的态度。 
$ u! U. n' b3 R4 n4 t7 A* H& ~0 U' X) P7 ?* s! L! E% C
  北方为坎水,水在文化中象征着黑暗,四季属冬,主凶杀。神话中有一位大神,名叫禹强,又叫元(玄)冥,帮助颛顼项治理北方。玄的本意为黑,所以这位禹强长得大约像非洲的黑人,郭璞说他"黑身手足,乘两龙"。佛经《大智度论》说:"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可见对北方黑色,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  8 l- s2 }4 G; P. ?' u$ H. i
: _: ^" o5 m% o  J+ M" n
  南方离火,四季属夏,农业民族从夏季是农作物主要生长期中,将南方定义为生长、发育之意。神话中由火神祝融统领南方,而机融本身又是一位好神.他在与水神共工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后来历代帝王祭天都在南方位,比如,现在北京的天坛就在故宫以南,唐代的天坛也在西安的南郊。 
+ C( H8 A- a. t  B; K7 k, [0 z- y4 @
  由此可见,从四个方位看,中国文化贵东方,次为南方,东、南方位代表太阳升起,生命繁衍,春风和畅。西、北方位地位最低,代表黑暗、寒冷、死亡、凶杀等等。但必须明白一点,以上对四方位的看法主要产生于商代以后。  0 g: N' }- V& f' A

" L  S* H6 X1 y: ]  那么商代以前人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呢?完全不是。《周易》八卦在商代就已经有了,而且比较成熟,因此完全可以说它是商代以前文化的遗留物,而《周易》八卦的方位就与后来的方位完全不同,它代表了当时人的某种思想。 
( \; P0 I; J0 g" Y/ o( ~" z. `
$ T7 l8 x0 i3 `4 m  《周易》第一宫为乾,乾宫第一卦为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乾位为世间万物产生的地方。那么,乾究竟在什么方位呢? 
' R7 f" M& g" k: g2 n9 Z; R! q' w# p5 z
  现今流传的八卦有三种,一是伏羲八卦,二是周文王先天八卦,三是后天人卦,三种八卦图如下: 
4 Z  _7 P; `  }7 `  ^4 a5 T$ c+ g: y9 C: M1 c' c, w5 }
  大家应该知道,《周易》中仅有交辞和八卦的序列,没有更多的说明,更没有关于八卦的定位。"伏羲八卦"乃是宋代邵雍硬造出来的,唐以前根本没有此说。"先天八卦"也是后来制造的,根据现有资料,最可信的八卦方位图,应是汉代墓葬中画砖上所画的八卦方位(见图六),结合上古神话提供的资料,这个八卦图与神话最为相符。  ) X' p5 l9 P* I
  《周易》八卦的乾位在西北方,与现代尊东、南完全不同。相反,与神话指示的古昆仑中心方位一致。按现在的观念,东方为太阳升起的方位,代表着生命,而《周易》却认为,西北方为生命初始之位,按照奇门遁甲,它是开门。很明显,《周易》八卦的文化体系与后来的文化体系根本不同。 
! O& E/ L8 r, P6 v# s/ i: T6 ]$ G
7 u9 |- Y$ c$ [" x8 O  乾位在西北,说明当时的"天一月"正是在现在的西北方,《周易》中明确地说:"乾为天。"也就是说,乾在当时指示的就是"天",它是万物之始,生命之源,故为开门。 
5 K6 T' d  i  c4 A$ i' `+ v+ K
, c5 m+ f# ^! [9 ^  龙乃神物,他海经》里的神许多都乘着龙飞来飞去,后来的传说里也有黄帝乘黄龙"鼎湖升天"一事。八卦第一卦"乾为天"中,六个爻辞里其中有五个爻辞讲到了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或跃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如此集中提到龙,在其他六十三卦中是没有的。所以,龙肯定与"天"有关。尤为飞腾之物,多见于西北,我们推测当"天一月"悬浮在西北上空时,许多神乘着龙往来于"天"一地之间。  8 h2 e% H. [4 D) O- Q1 K

/ x+ [/ s0 t' W1 p0 p. t  我们的结论是:"天一月"在现在的西北方,相当于新疆东南,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一带,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曾经是最近接"神"的人种。  8 a6 I  X% Y  q
) L0 ^  \" K: a) A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芒。瑶族人的这则传说讲的就是月亮的来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当时已经有了人类。瑶族的这则传说有几分可信程度呢?
$ S: U+ Y- I& [# `6 c# |3 }  {3 J
+ Y7 m5 J8 E, b+ M   瑶族的这则传说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离观察月球的结果。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将月亮从384400公里处拉近100倍,那时站在地球上看月亮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山脉、山谷、平原。而且,在这样的距离上,月亮的山脉是向外突出的,这难道不是传说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吗?再试想一下,在这样的距离下,你能感觉到月亮是个球体吗?不能,因为,月亮直径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谁站在地平线上,可以感觉到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呢,所以,传说中"不圆不方"的描述是十分准确的。  7 |; e& T* m. ^3 j2 ?0 S' M
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可是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 
$ k& Q1 ~; D6 ?5 t9 X' u* b! h0 B8 h  ?6 y+ c8 v: T6 @. Z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 P; z0 z( F' X1 q+ s/ q1 r) {' L: W& V
! j1 R4 D! }0 {6 s' d8 {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谜案,那就是美洲玛雅文化的突然消失问题。他们虽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气里,但却留下了极为发达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星算历法,堪称世界一绝。在他们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这对于一个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论只能有一个: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 
% A" X  G6 ^5 Z* l0 Y* r* d; a% A5 R* b; g/ V+ T# e$ @
  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获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获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 C$ L% r$ K, L: {, t2 V
: m8 E' I( N4 ]  距今大约40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到:"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他写下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 Y+ M  ]0 n$ V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更惊人的资料,其文如下:"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这条记载十分重要,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野史传说,竟然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正史当中。 
' j4 u  G9 Q) `2 O0 F  C& ?* B! a9 _( Y
  对于这条资料应怎样看待呢?许多人可能并不相信这则记载,因为它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出入太大。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在对待古史的记载上,人们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一旦不符合科学经验,一概否定。  7 @6 K) ~9 e8 a4 l* y5 b: e$ F

) F% `5 ]0 l% B- K* {
; K2 I9 R) I# ]8 B3 b  O4 r5 n1 q  J2 O4 s; @0 H, M8 o9 U2 R0 _
相关文章  ! c, f  h. K2 C
2 }3 M1 N* d9 @! V8 g3 D
《山海经》与美洲  % q7 V0 V2 l2 a/ n

9 J! b, f4 j, k4 ~" |一、我最早知道《山海经》与美洲有关系一事,是在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中,读到一则介绍: 
! E+ @2 N+ V5 A0 u
- C! C+ n- `* d& x4 V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 k/ k9 F4 r' q- A6 ?
) W8 }6 j+ U  \" Q' ]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 J$ X: \: ?/ @5 S: {
1 k' G6 B% p7 E) g
这件事的确让我着迷。  ( l5 Y3 C% y5 Q0 Y' @* x' C
$ e1 }  m; a( {  b, }0 l
后来,我又读到贾兰坡老先生为这个美国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译著名为《几近褪色的记录》)所撰写的序言。更令我惊讶的是,那位凭借双脚踏勘美洲几列山脉的美国学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许是不同译者的译名,使连云山先生将亨利艾特·墨兹误认为男性;或许是觉得独自一人冒险走遍四列山脉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译者将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译为亨丽艾特·茉芝,这样,中国读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袁先禄在一篇题为《墨淡情浓》的访问记中,将被访者的名字译为:亨丽埃特·墨茨。
' w$ c! T" x9 B7 ?( s4 {
1 F6 |& v) y1 b# H) x   据我所知,袁先禄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访问默茨博士的资深记者。遗憾的是,当我辗转寻访到袁先禄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时,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禄八十年代初访问她时,已经八十多岁,如今二十年过去,想来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禄先生留给我们一篇《墨淡情浓》①,读了这篇访问记,我们好象跟随着袁先生一起,在风和日丽的芝加哥东南湖滨造访了默茨女士。 
6 F5 Q: B, c, |$ m! [/ {4 p) l! ?. U- f$ ~5 I
还有她留下来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7 D1 ^9 w' a" H. H
2 B0 e1 N' K, t; Z- M- x$ g& }
在这本书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忆道,她是最先受到维宁(Edward Vining)有关著作的影响,并仔细研读了维宁翻译的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于是,“《山海经》里的这些章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着手对证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踪查对并绘出地图……”  ' e$ r" R! I; o( _1 X9 Z# Q
1 F( `/ K: n+ a. d  G
真是令人汗颜!一部中国上古流传至今的宝贵典籍,却是由一些欧美学者用尽心力地在进行着再发现。 
, }0 P6 _% G* j6 D& E0 M. ~
3 H* E: x9 R+ o《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历史著作。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过早,且奇闻怪事、神怪传说等夹杂,难于考证,故而二千多年来,一直有怀疑者认为该书“闳诞迂夸,奇怪 傥”,连司马迁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7 R; V  H3 T. K1 o* `. U% V2 ~
' V/ H4 Q, x/ x% Y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鲁迅也因该书记载了很多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而疑古大师顾颉刚则更予以全盘否定。当然也有如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校订该书时,给汉成帝上表,力陈《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1 w9 P6 g( D. D) W1 r/ C6 ?& m  ^+ C. z3 ]/ E/ ?+ d1 G
近年来学界对《山海经》的呼声日高。有的学者研判《山海经》,认为书中有关种种山神乃“鸟首人身”、“羊身人面”、“龙首鸟身”、“龙身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实是原始初民的图腾神像和复合图腾神像,源于先民特有的图腾崇拜。这个解释是合理的。至于巫师的祀神活动,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动。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们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会,部落酋长往往兼具巫师职责,率领万民祀神。 
- r2 k$ ?4 x( f0 ?% B5 u% @0 k
; D& [$ f7 o/ @; q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大量神话,也绝不能以貌似怪诞而简单地贴上神话标签,不重视其所传述的历史内涵。其实原始初民正是通过神话传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下来。《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讲了一则孔夫子解读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你信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方法。  ! q  O4 o- ]7 L, j, T1 I" _
; X; S9 ^! P* G, `
倒是美国学者默茨直截了当地指出《山海经》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记录般的客观记载:“谁如果仅仅念上几句这样的‘神话’,就会清楚地感到写这些话的人是诚恳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记录绝不是心血来潮的梦想,也不是捕风捉影的幻境。扎扎实实的、客观的事实是:‘过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秃山,大河东流。”②这里没有什么奇想。 
2 N* F7 Z: y0 s4 P* a- m& _+ G$ \. ]
于是,在反复研读推证后,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 d8 p$ V0 i' X  p" k  T( T
( u4 a0 |7 r. _0 K) U8 w
这位思维完全是开放型的美国女性又带给中国学者一个困窘。她写道:“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学者们在全国寻找线索而一无所获,于是只好作罢……”  0 e% e. t1 V9 {8 o) F% C$ i
; q* B8 G( V9 J' f
就目前所见资料看,中国人研究《山海经》还只是考证史料,查找地图。  - {; I& q+ M$ h, @  S

" ^+ J- K6 p8 s6 `+ X+ m; K人们发现,《山海经》中,《南山经》已写到浙江绍兴界:“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晋代郭璞注云:会稽之山,“今在会稽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而会稽正是现在绍兴的古称。而《北山经》则写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沱河:“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 m$ W; }1 P- @% n4 I
" e+ |9 f  d7 L  [+ W   “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沱。”“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沱。 ” 
) I0 ]" ]9 l6 P7 x, R& ]% [8 G0 t* a( e# s
而《东山经》中所到四条山脉多无可考,因中国东部乃冲积平原,何来四列山脉,默茨所说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东山经》所列的山脉。  " o+ G. V+ p, ]: A8 M8 H

6 w3 X4 H8 r8 ]8 f; m于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过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 t7 c0 ?  J3 X
7 ?. z: z* l0 o5 x4 A! F& u
默茨历经艰难险阻,踏勘的结果是:  9 n' ~* h; k) W1 }+ I  k

1 q. L6 N( U- @3 V% u/ j* \0 R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4 G$ d( ?7 u7 F/ w; [5 h2 p7 i$ A' ]+ _1 [! r8 H8 B) s+ K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 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 M1 z/ Y1 O5 ]
+ i9 t. l' O  q( D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2 f* |: z2 n' t# v1 L, V
; T: o: A5 S; v/ O% T" l, E$ b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 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 W  [$ x2 \! Z/ S
& i& Y9 D: |# x# Q5 u于是默茨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而这些材料迄今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 s; v" _6 {5 U% I
# }# ^6 }% e) r: D% [0 k: `对于默茨的考察结果,中国学者能说什么?我们可以不相信,可以认为是“ 臆说”,但反驳必然无力,因为没有中国人也象默茨那样,迈开双脚丈量中国东部山水,找出《东山经》所列四条山脉到底在中国何处? 
5 ^7 N+ X/ v& |; W% D( \+ S. J# o7 @0 m: U
最有力的办法还是依旧给《山海经》贴上神话的标签,置于故纸堆中,不予理睬! 
# x- K, ^- s2 }) Q* v
4 G8 w, h4 G4 `; v% k3 t可叹,中国历史上,像徐霞客一样的旅行家实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羁绊了中国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 l% c( Q. n0 Y7 u
% r9 J. O$ d* z# `$ s! B二、其实剔除《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出现错简、残简、漏简等错生命线,其内容之可信,屡使后人称奇。  4 e- R7 P( ?& a3 }+ l; f8 U; N% Z* R

: J1 l; ]; b( Z) t《山海经》古传有三十二篇,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最早校订此书时,定为十八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 
; m: X/ i3 D! r5 z# s  |- Y- z+ [! G' t
刘秀最后校订完成《山海经》十八篇后,为此专门给皇帝上表,其内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内容简介: 
0 [+ C, K' @- G/ X9 u+ ~# b2 v
3 y7 A8 ^+ _  I7 \  r- _……《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风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7 r8 ^+ v- m1 N  |8 _; @' @7 X( G
& P; T6 D. b7 M  O# i. f0 ]接下来,刘秀为了向皇帝说明“其事质明有信”,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例是:    j7 |$ m' j% W2 q  v1 K
8 g. ^. B; T4 C9 ]3 V
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 |8 x- X, e( e, W6 a$ q4 f$ @2 t. k+ j& f6 q( X# k
刘向、刘秀(歆)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校订《山海经》之人。他们看到过的《山海经》是“凡三十二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是经他们校订删编而定的十八篇。对于《山海经》,刘氏父子应最有发言权的。何况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谨上”,岂敢胡言乱语?  / ?: c5 `% \, u
% e, \0 D# u. B1 m
今日事实证明,《山海经》确实“其事质明信”。现举几例,真让人称奇:  " H3 E+ z& v/ D$ Q9 y8 z0 b% X% D
" A4 ~- L  T8 G* j9 ]7 p
其一,在闻名于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个祭器坑中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栖息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产玉石。翻开《山海经》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质类岩石。这就指明了三星堆遗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来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鸟身青铜像,也与《山海经·中次八经》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w  a, q/ \0 F. @# A
6 I; ]) Q. ^& E5 f' w8 u& v( H* H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ZF和尼国ZF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耋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 
% w  d/ e# a+ y4 R0 _5 \( P  T7 T! `5 @$ i
“笔者耋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汤谷(即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  " T6 T7 v. m* C/ F% K. k

, Z  N+ g3 |* A9 h+ Z1926年这次游历终生难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裔胃。③ 
; _# F8 Y3 i1 t; R. v0 D2 m$ n/ D( @
其三,再说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读到开篇一句:“东海之外大壑”,并《海外东经》中羿射九日神话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认为,“大壑”便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他们在四千年前称之为‘大壑’,我们今天称它为‘大峡谷’。人们站在大峡谷边上眺望,无不为它瑰丽的景色所感动。印第安人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中国人不能,我们也不能。”默茨进而推断道:中国关于羿射日的神话,其出处无疑就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发现,射日的故事最早发源于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讲给中国人听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关于峡谷怎样形成的神话,作为大壑(大峡谷)的神话带回来……印第安人是想解释峡谷是怎样来的,想弄清为什么会流金铄石,五光十色。对诗情画意的中国人来说,这故事听来是讲得通的……应该承认,神话的根子就在美国大峡谷。”  0 z  X1 c$ W+ b5 `7 ^' K2 L! v

2 H1 Q7 o, m7 W( r0 c1 A4 W* ?默茨的推论虽然大胆,却不无根据。现在我们吃惊地得知,在美国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确实流传着十日神话。徐松石教授经搜集考证,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于扶桑汤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亚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传说。据谓狗酋达(犬形神人)创造天地日月,造成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本来是轮流出现的。后来有一个时候,十个太阳白天并出,十个月亮夜里并悬。弄到日间则热似焦火,夜里则冻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达就出来毁灭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生活得以恢复常态。”    U# I1 b5 o: Q( m3 b% X

2 F  _9 T% f6 _8 h5 a; J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大峡谷,与《山海经》所记“东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铄石的大峡谷应为古人眼中日出之处。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人与中国人有着相似的十日神话传说。至于是否古时来到大峡谷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的十日传说带回去,演变成羿射九日的神话,恐怕只能做为默茨的推想而难予考证。 
( l* f( u" J  F4 n* x' J; [0 D/ z
7 q: C$ z) z1 M$ ]4 W三、《山海经》确实是上古先民认知世界的记录,其囊括的范围大大超越了现今的中国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经》又如何被分为“海内”、“海外”与“大荒 ”等不同地域而分别叙述呢?
2 T  b7 S: B; S  S
1 W) O' c! v! C; h# V9 X9 M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达“凶奴”、“东胡”,西南角甚至达到“天毒 ”(晋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东北角则明确记为“朝鲜”与“倭”。  ( S+ S! u4 l8 d; C. v
; D! m, }& z6 r9 d# P
请看:“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晋郭璞为此注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这就指明《山海经》之《海内北经》提到的“倭”和“朝鲜”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鲜、韩国。  8 K" h9 M3 }" r

- s1 ~9 g0 v& S* y, i1 i* p6 Z既然古时已将日本和朝鲜列于“海内”,那么,《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所到达的地方,必然远于日本和朝鲜。而在日本、朝鲜以东会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应是美洲。  - x, h; y( h* d6 h' y3 q+ h; l

2 J  b* F2 `" F0 p《海外东经》记载的“汤谷”“扶桑”“黑齿国”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记载佐记——《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 @+ J' Q1 t. s0 x
9 m% I/ `/ ]3 ]4 T; }% J0 D至于《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属。《列子·汤问篇》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9 l$ N* ~/ E: v- x8 a  p( f

5 c/ |6 R- E7 _/ n+ R1 A$ h而中国古人到达东部如此之远的地方,之所以“质明有信”,并非虚妄,乃是因为有人双脚丈量的结果。 
# a: ]& |5 e/ c! D% A" h2 b; O8 H; K1 O
《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 O, |: {" O' w( w6 e- u# k5 A9 T6 {  w$ {( a
晋郭璞注:“竖亥”为健行人。清郝懿行注:竖亥右手把算,算当为。《说文》云:“长六寸,计历数者”。而“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就鲜活地描写出古时测量大地者的生动形象。 
! B  ?+ m! x% Z! D- q6 v/ L0 v0 H. G/ ^; X. B
“自东极至于西极”,气魄何等之大!“东极”在哪里?《大荒东经》载明,在“日月所出”之处;“西极”在哪里?《大荒西经》载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经》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所载“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处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观察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来,命竖亥测量由东极至于西极的里程,也许与制定历法有关。  & h5 G* n0 e7 E: o! C

/ `8 l7 v1 s. ^. T& G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与《五藏山经》所记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 
+ _: u3 ]0 L1 d$ `$ s, N5 H
1 |8 \2 G* z2 |5 m2 G“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 ^' S$ k+ U: X# R; m: D

3 W' d2 Z2 k$ t( O6 Q“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7 k8 c7 ]- F  Q: m, K: N

3 ^5 H) b  }1 \4 ~% K! g0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 
& ]. K  `; v2 H3 d4 X0 h+ G
1 [2 Z2 W& I5 u& z" k“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 
* `& V5 p) ~8 S# R( E! z) [" q8 n( _* K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 B5 |, d5 y# [' g* ]6 l, N
& }1 y" S9 O: D$ w, A  d/ e3 f“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3 m1 e9 Q) S) Q5 A
( T& O; Z0 g  [6 @) o3 X“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3 ?  o0 }% Z/ s$ v) w8 s. x" ^6 P- Y- \# B
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如果是“海客谈瀛”式的神侃海聊,没必要编些古怪的山名。这倒从一个角度,证明古人确确实实到达了《大荒东经》所记载的地方。  * g6 C' \( A7 A& F6 K. R

: x. Y5 A! d2 T. }( N" z这里应该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载。④  , w! t  G  v7 l1 _+ j! g

. @; L9 `. M6 Y7 k: _: K  s+ o+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 
& E) ^! }' n; ~% R( f; F
3 g8 U2 f0 `4 H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国的壮士余纯顺。笔者虽然没有仔细核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但以他经历过的几乎走遍中国大陆上的每一个市县、行走时间历时八年的情况看,他所走过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绕地球一圈。远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华里计,一年约可走三万多华里,三年便可行走十万华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篇记录来看,其叙述风格如出一位亲历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时健行人完成了“自东极至于西极”的壮举,将大荒之东和大荒之西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并讲述给别人,因此才有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 
% G, P  m; W- u# i, j5 B5 {! ?! y3 O% n! u. H
伟哉,华夏先人! 
. ?4 Y( v1 `1 A# _4 T, Q' h5 d: x, L& y7 S: F
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 F8 _7 V4 z' x
7 R4 P* z2 u  F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⑤ 
- @! b9 M" y& t$ \1 @# h
% |7 E& H9 R" T而今天,我们还赶得上祖先的脚力么? 
- l4 W: g8 o/ B( @, _5 |& `
0 i5 Z3 ?$ X* v: t注: 
) F' D! R& M2 [
8 X! R; k5 H% V% K①《人民日报》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0 E1 v% H# F7 P6 S0 m
# x; Y7 d! C: {) i" b
②原译文如此,与《山海经》有出入 
! Y9 G* U5 `  m# X  N' M* F1 O
6 n' t* N6 v' E5 ^9 Y: w" o" `4 u③《中华祖先拓荒美洲》198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 D9 i4 z; P9 o5 L6 H( Y+ p# J$ p, Y) x" i, j/ R
④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页  : U0 Y/ V# @0 L5 ~$ S, K
4 ?& r0 U, D9 }% S4 A5 x" O
⑤默茨《几近退色的记录》第100页
发表于 2009-4-1 15: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感觉文明史应该有过几次非常高的文明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