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208|回复: 0
收起左侧

[其他]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0 12: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书名: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 x- b' c3 H1 n, l3 A1 C作者:王沪宁  e; r3 r8 I  z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版
2 A9 P  \0 p& ~: g格式:PDF扫描版3 ~5 }6 m7 q0 Y8 ]& p  C
3 t, v1 ~$ a; u7 e% A; \1 q* V" S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jpg - D5 C: e3 T! d! L+ a( G
* m& n6 o3 B! Y0 z( ]5 O' g! G
作者简介
. `3 `: S8 z6 q7 E" `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1977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后去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1978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7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8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政治与行政研究所所长、日本研究中心政治部主任、美国研究中心成员,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特邀教授,《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还担任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自学考试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上海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等社会职务。 1988年8月至1991年4月曾任国际政治学会(IPSA)候补理事,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十大青年精英,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高教精英。曾获得国际政治学会(IPSA)颁发的POKANSTEIN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1994年9月被授予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现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5 @( s! r! {  I$ i! e. y

# h5 o2 ~* P3 Y3 Z' ~3 H  \3 R简  介
- I; o# n6 D! |8 H$ k2 x$ i
( W- @7 b  g7 v; {1 I) S! I& r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尚未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理高度的著作。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王沪宁任主编、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林尚立、孙关宏任副主编,编著了本书。本书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本书是高校社会学尤其是政治学、行政学学科研究人士的重要参考书,是高校的首选教材。 ( y3 I; a- v4 C

* Y/ _6 i$ ^9 T6 V
* [0 j3 J" {1 C: u. p目  录
5 t$ W+ c9 i  @( g# z! D( c. A& ^
- \, H- H6 n& v. x6 N推荐序言/ l$ j+ l' M. e, l
序言% }/ k, q; S, ~/ [( D- J
协作说明
3 G& ?2 R; `3 P) P1 k第一章 导论:对象和地位
6 `; X& S$ t9 F' }; ~6 Y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
5 L  L. M. j4 d+ G( v; b0 I第二节 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
2 F, d6 \* @/ [0 N4 Q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 w2 K7 X. q% h: ~3 A第二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I1 {& l! _/ ~
第一节 人是社会存在物" B4 l  \7 N; T
第二节 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 L* N' a2 m! W- E9 C
第三节 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
& Y4 p: ?2 O2 e- N: c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U- ]/ l; X0 F7 l5 P4 I: Q# P
第一节 阶级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
# z, `/ i+ o& g2 U- U  _0 y. z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 s: m( J# K! h! F3 I/ M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 j3 O" L6 C/ p# n第四节 阶级斗争的中心是政治权力4 x! ^- Y3 v. ^. u% L
第五节 阶级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4 a  ?: \  P+ v/ Y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
( O" N+ ~9 f* R% Z第四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 }/ Q+ h7 ^" z% T; d5 e& x第一节 社会决定国家, Y' c; `, H4 t
第二节 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 F5 s* x$ Q: |2 G* `0 T第三节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8 `3 J, K1 `0 t7 V
第四节 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5 y- x0 C  \: e. f
第五节 国家必然走向消亡
, v  p+ o% J, I2 P; s9 n第五章 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 X& F7 l" @/ U8 F9 i第一节 国家管理权力反作用于社会2 K# d- i4 x# Y' n
第二节 政治统治和社会职能相辅相成
, L9 B7 ]/ H9 _) I3 o" @第三节 国家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
/ z4 U0 H! F/ j$ S* y) @: A6 a第四节 国家存在相对自主性6 c6 N  K! w1 h8 N
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
7 A9 A) q) c% [5 n/ c) V第一节 政治权利源于经济权力1 r8 A: D5 c' L% E0 _7 o: T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 q+ v7 o, Q$ q$ K7 W& J
第三节 暴力以经济力量为基础/ H& |* O: a" f: w
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8 P1 |. p# f0 u) K% `1 T! H& g# Y
第七章 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 ?0 D; D; T' m) q5 [; U! b- r第一节 阶级统治需要一定的政治形式
' O* v" P& [* X% D, }- M第二节 政治形式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类型
- ^4 \0 T$ C2 g# X" N* [8 L6 O第三节 政治形式反映一定的民族特性
  n6 J& S' ]8 t9 u6 u/ i8 X第四节 政治形式和统治内容是辨证的统一
& ?% e0 b' G. G, K# N" z第八章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9 q! v2 G5 [' o* B
第一节 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1 ^9 w8 L3 N8 T$ I4 b% H, ]
第二节 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7 g7 K# @1 ]% S3 E. G  d& o
第三节 社会民主高于政治民主* X" Q9 ^1 P9 W' B, c8 f* G
第四节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共生的
/ ^* @% U2 z  x8 G) `! s" Y第九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0 j0 S* u) a% }6 _: E
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
+ P" _/ @. ^1 t' b3 o) t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
. y% A7 ^4 r& d+ s& I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 M- U+ U/ U0 @+ o+ M. G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 I4 z3 b4 f1 H( k" i% |, d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 e  @# J% {, I  ?- w# l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y% Q1 K: C* N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 J5 y4 ]2 L. u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U! v( s# Y+ @# ?) B3 _) b, p/ ~
第四节 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 {3 `7 a( j/ J, r
第五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和政府的生命
: f! b0 [& t2 v6 e2 c$ J: A第十一章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G/ A8 Y1 q; g& f# a5 [) m
第一节 民族在历史中形成
, `3 \( y( m2 Y+ Q3 I第二节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成果0 T2 F+ |  O/ [- Q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i' v8 F& D7 C( F
第四节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 ^1 U, Y/ i% |% B% ]/ J# V; ]" y第五节 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高度发展的结果0 H1 ]. h% f/ }9 a
第十二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3 G; p" ^8 C8 u6 A$ d第一节 政治文化反映社会存在9 w+ U- I* S1 }/ |" z' h
第二节 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8 m$ k$ b# u* ?5 }
第三节 政治文化兼有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
4 O5 v' m4 N! u6 p第四节 政治文化发展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 g+ R/ g, K% P- _
第五节 政治文化要进行灌输3 T* }, P! V3 a9 l# }: x
第十三章 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6 E# E* X1 a1 o8 Y8 [3 _
第一节 政治发展依照其内在规律
8 Z' E) b5 F( o" |+ Z7 C2 d9 ]+ M第二节 政治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u( M5 S7 {& |- t+ N/ j: C- M4 q
第三节 政治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 K# q( C: ]  i7 Q# i) v; Z% V% b第四节 政治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 D; p) |# @; y8 i0 n$ M第五节 政治发展是自觉的政治活动
8 w& D! H3 p) S! j第十四章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v$ |" L6 Q6 o8 i2 H; X第一节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2 x7 R( x' Z  K) P- v第二节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 f9 I0 G# \% P8 x2 C8 F
第三节 政治革命发展到社会革命' s0 z% Y5 n! J2 X) r/ A. p
第四节 革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2 _( B& `# |! K. ^, k2 x8 R
第五节 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辨证统一
: X, i+ Q0 ^/ I( W: L! A& p# N第六节 不断革命与革命发展阶段相统一
6 X5 B" x4 d3 @* r/ p第七节 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
* U8 D! l* L9 v+ v3 z, J第十五章 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6 [# h" o  ~7 f0 {
第一节 现代国际社会是世界体系) V% |" h) V+ Q. V1 B8 ^2 J: N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受阶级划分影响
) V& R8 j: m! V第三节 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4 |  J; E  t- h( Y
第四节 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3 }5 e% f" ^  ^0 u6 w
第五节 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 G' N0 D; ]: }9 W
第十六章 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W2 f+ B9 |. E/ {2 [" b  R, p: C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c! O! A; l3 ~. H1 Z  x3 n- U7 H第二节 共和国应是社会共和国0 G+ Q# i* |0 v1 ?( @5 W
第三节 政治平等升华到社会平等
# Z3 s8 `3 g; R5 `- Z' h第四节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 _  l5 x3 s, {. }后记
7 }* q/ c; |! J, v$ g1 [- h3 M  v% \% X" \
[ 本帖最后由 叮咚 于 2009-1-20 13:06 编辑 ]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1.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2.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3.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4.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5.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6.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7.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8.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09.rar

1.91 MB, 下载次数: 3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part10.rar

1.71 MB, 下载次数: 3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