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5189|回复: 2
收起左侧

[分享] QC七大手法口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0 1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QC七大手法口诀
鱼骨图:鱼骨追原因. (寻找因果关系)
5 B! \+ O9 v1 G) ]' }柏拉图:柏拉抓重点. (找出“重要的少数”)
+ k. d9 x2 b' p* J层别法:层别作解析. (按层分类,分别统计分析)$ `9 {4 h2 s& Q: B0 [
查检表:查检集数据. (调查记录数据用以分析), D6 ~3 M3 ~0 r! v
散布图:散布看相关. (找出两者的关系)
- I3 |0 s$ V6 b1 y+ f- g. ]直方图:直方显分布. (了解数据分布与制程能力): M* D0 B6 p, n
管制图:管制找异常. (了解制程变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补充

一、检查表(资料?取表): t, }" ~$ U" B
v系统地收集数据和累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简单分析的统计图表。
4 N* C7 Q/ u4 Q, q; Hv注意几点:; ?: o3 {; h; C
§用在对现状的调查,以备今后作分析;
  P% P! }9 p; K§对需调查的事件或情况,明确项目名称;# O2 I0 A( f" m7 @! J
§确定数据收集人、时间、场所、范围;
/ q) l0 Q  a: S+ U  ^§资料汇总统计;
1 C! J: ]6 i: }4 K6 C( }/ x§必要时对人员进行培训
' o3 ~( `- X8 e$ n0 k0 H  S二、排列图
! c! Z; p' p' R, F$ I( s) U! fv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其原理是80%的问题仅来源于20%的主要原因, |$ k  J, q! B- Y0 h# ?
v注意几点
  w1 {% V/ e2 I6 ~* g* D& k( F§明确问题和现象;
8 b9 ^! O2 P! y+ S§寻找不良的情况统计资料
0 p6 C: F0 X; y  e; d§频率计算和累计;
9 ?1 u! F2 ]! L1 b§对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9 ~" K: o! {& i三、散布图9 z3 }: g& @* H6 |4 z# B
v研究成对出现的不同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坐标图
6 G7 R* ?4 \) L8 Z% lv注意几点:' O9 F* g: |9 Z+ `; x* m8 Y
§收集足够的资料,至少30对;, j0 b% d/ t4 D# W8 [
§横坐标表示资料(原因),纵坐标表示因变量(结果);# S4 s4 z5 R* G) ^
§正确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
0 {  o+ h! @% ~7 k6 I0 I§因果图的后续工作,提供直观的相关性验证1 m# b! Y2 s+ {9 @
四、因果图( \4 H+ x  |3 j0 G- Y
v用于寻找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M0 Q/ [- t4 s' v  Z: `/ p
v注意几点:& x0 u3 e" a9 W# Q& H8 l; c
§充分组织人员全面观察,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寻找* k8 w3 S8 t% K% i1 r" K8 l2 S
§针对初步原因,展开深层的挖掘;
+ h- J2 O# p6 C6 U! N§记下制图部门和人员、制图日期、参加人员;
. T. i* ]8 e" w: e. J五、分层法
8 Y% F5 p# j. m7 }v按照一定的类别,把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的一种方法。6 R9 g8 N' [& ?, X
v注意几点:9 }: b# D4 N, L. M; w
§确定分层的类别和调查的对象;5 ~# `6 Q  D; d9 y9 w( Y
§收集和记录数据
* j3 ]8 \- x0 e- Y8 v# {- b§整理数据并绘制相应图表" j9 q/ y& J4 M, h6 m! y
§比较分析和最终的推论;
) L9 g, Y5 e1 q' H5 n$ F六、直方图% N1 q+ \2 V( i! j
v用于分析和掌握资料的分布状况,以便推断特性总体分布状态的一种统计方法
7 P% ]* J5 b" {/ H' o5 f6 ~' t* E$ mv注意几点:
" d( q$ b* j$ W/ S! F% W§确定过程特性和计量标准值;
" r% j: e/ f* r§收集数据,必须是计量值数据
' Y5 ^( C  \# T§资料针对一个范围时期收集至少50-100个
$ Q5 l7 H# V! z9 s' ~  f§确定积差R,分组数K,组间距h,分组组界;" E! X0 g+ T6 \1 L
§作次数分配表;8 ^: |; e- T, R% q7 c$ e0 h5 N
七、控制图+ U5 j" e- y' X0 x2 F
v控制图是用于分析和控制过程质量的一种方法。
8 y7 z3 C7 _7 {3 F6 nv控制图是一种带有控制界限的反映过程质量的记录图形,图的纵轴代表产质量量特性值(或由质量特性值?得的某种统计量);横轴代表按时间顺序(自左至右)抽取的各个样本号;图内有中心线(记为CL)、上控制界限(记为UCL)和下控制界限(记为LCL)三条线(见下图)。0 h6 F% i# y: ]$ @% H
注意几点
( I% A. A8 f7 {- \v确定产品型号、工序名称、质量特性。3 t4 J+ V  |- w" F8 @
v确定子组大小(4-5)、收集100个以上数据和频率。
+ F1 [$ M, S8 n8 F5 P8 D2 u! sv计算各组的平均值X(取至测定值最小单位下一位数)
( C  Q$ h3 `8 X6 N1 s* ?+ Qv计算各组之极差R(最大值-最小值=R)。& Z) s0 R4 l5 o; }5 `& o* q. m
v计算总平均6 - `4 a8 |! N4 X. V. q
v计算极差的平均R( ^8 t1 d0 t9 e3 ?- h: b
v计算控制界限 9 y. r: k3 b; |: f
vX控制图:中心线(CL)= X
3 S/ f& f; R3 A6 Mv控制上限(UCL)=( G  K4 |) d! ^5 ^
v控制下限(LCL)=
1 _3 ^+ K/ K9 x+ {5 B' k1 \" Y9 XvR控制图:中心线(CL)=       % X6 M/ j  d* g7 }
v控制上限(UCL)=+ `, Y0 V+ a( P8 t
v控制下限(LCL)=4 d  d' {4 z; N2 m/ ~
一、品管新七大手法的来源:!
5 t+ Y* {' `) F  H) _; H: L v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整理出七个新手法;' y* X# V: W+ C' C% o. W
v1977年在日本开始在企业中推行实施;
6 n$ ?" D4 J3 R6 k, ~* U# J% [v1978年由日本水野滋、近藤良夫教授召开研讨会命名为“品管新七大手法”;5 e( F2 L" k% e( [2 D" F
v1979年日本科技联盟正式公布品管新七大手法。% h$ l4 X% A5 |; t  K3 Q: q4 ?& q$ x
二、品管新七大手法浅说! % ^! M1 L3 D$ e# |2 T0 f4 T" v. C
品管新七大手法的使用情形,可归纳如下:2 [/ x7 Q$ P7 B0 F" E6 s
v关联图——理清复杂因素间的关系;
% L, m4 G  p( Qv系统图——系统地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  Y' d0 G0 ~: R  W* ~
v亲和图——从杂乱的语言数据中汲取信息;% S  p5 O% O) s* i/ A/ }
v矩阵图——多角度考察存在的问题,变量关系;) t1 {8 b) e0 l+ a3 ^
vPDPC法——预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结果;
4 `. `/ s$ a; }v箭条图——合理制定进度计划;/ N  Y8 b6 I% c* r
v矩阵数据解析法—多变量转化少变量数据分析;
3 ~! P8 l6 U& Z) g7 K8 o" O品管新七大手法的特点:" V9 a. Z( g& X. p4 n
■整理语言数据
- t. y2 H  x; {3 _■引发思考,有效解决零乱问题;
  k# o  Z, I2 }* j5 o$ T$ G0 I■充实计划
+ g! x, H4 }& V# t# n* R■防止遗漏、疏忽;
7 f( p* h2 f4 X+ K* F: D& ^2 W  }; S■使有关人员了解
4 T+ A- |  O- g& i. ?0 n. d9 {■促使有关人员的协助;" h) a5 z% M3 d# o. \( N
■确实表达过程。' X) D& O- L  d/ r6 S
v品管新七大手法在品管手法中的地位:
. l2 D5 a; C3 b+ t. T, w并不取代品管七大手法;
- k- Z2 p4 _# ^' S* o* ?与品管七大手法相辅相成;
1 U2 p8 o: i& y% V0 l2 o$ f6 {9 @与品管七大手法的差异。
$ q( M. C: J3 U) n* n品管七大手法        品管新七大手法, ^9 F& ?1 q+ k
理性面        感性面 . M6 [' r6 l. e
大量的数据数据        大量的语言数据
  S; |. C! e4 H7 \  b, B问题发生后的改善         问题发生前计划、构想
发表于 2010-1-1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
雖然短但是蠻何切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