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654|回复: 0
收起左侧

[环境科学] 地方病防治核心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3 13: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1.克山病1 u! y% B" s! M1 u: ^; I5 `8 v2 S
1.1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上分四种类型,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该病主要侵犯心肌,表现为心肌的变性、坏死、修复等改变。
, Q( [# f+ W& D0 K) G/ z: M. a+ e1.2急型克山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以生育期妇女多发,亚急型克山病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以2~7岁幼儿多发。
; ~* ~4 X& C1 T; Y. Y/ b( P1.3山病与膳食营养关系密切,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低下和低硒使发病增加。; N0 Z2 d7 a5 O8 T$ A1 I# }
1.4山病多发生在病区农村食用自产粮人群,食用非病区粮不发病。8 Q3 g+ K! V& |3 l2 K- R
1.5山病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全身不适,心难受、胸闷、恶心、脸色苍白、下肢浮肿等症状体征。% A9 I% s4 v& g
1.6急型克山病治疗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一就地”,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静脉推注大剂量维生素C和采取升压、扩容、亚冬眠、纠正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措施,多数病人均能缓解症状。
/ ?2 U" \+ g0 ^$ w3 x1 o1.7亚急型小儿患者可按急型与慢型治疗方法进行治疗。0 M2 q( M  o) z! e( D) k
1.8慢型克山病要注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要抓住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心律失常、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等6项原则。' W; O  N0 b2 C
1.9山病是可以预防的,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营养,减少发病诱因。大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盐,小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片。
2 O+ m9 ^1 q  ^# u  g2.0山病病因主要有三种学说,硒缺乏+某因子(SeD+α);与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感染高度相关;谷物污染所产生的黄绿青霉素(CIT)。
. y" ]  w! E/ b. _7 V2.大骨节病
& D& J+ T6 u3 `) Z4 o% x4 p" x* w9 A2.1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对称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 b% I5 ], }7 f4 [$ A
2.2大骨节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早期骨关节疼痛,手指弯曲或指末节下垂。
% M- h% @# V! @& M) I9 B3 ~9 d3 w2.3大骨节病轻者关节粗大、疼痛、活动受限,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终生残疾。
' v# I# h; b) \2 p6 N" Q2.4大骨节病重在预防关节已经发生变形,其病变是无法治愈的& E( f5 s- b( i2 J2 G# E( n
2.5大骨节病病区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旱田改为水田,改主食玉米为大米或改种蔬菜或经济作物或在适宜的山区,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搬迁,主食粮食由市场购买。% k; s0 ?& y* d" c
2.6在大骨节病病区推广科学种田,快收快打、防霉防潮、干燥贮藏。- S/ ~+ y; b  e9 W0 l: p- \2 q
2.7在大骨节病活跃病区也可采用硒片硒盐进行预防和治疗。
' P# a) R- W: J% M! v2.8大骨节病的病因初步认为是霉菌毒素,它是通过病区产的食粮进入人体而致病的。
+ R! y) ~8 X( b3 D; E- g2.9大骨节病的关节增粗、变形,目前还没有确切、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可参考现行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关节痛疼可选用市售的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镇痛剂。, @1 s9 N& B7 u
3.碘缺乏病
( x' y% K/ y( P; R3.1碘缺乏病是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的机体碘摄入不足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影响智力发育的有关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 M' Z1 J- D. m5 N3.2人体的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应当每天摄入适量的碘,在停止碘摄入时,体内储备的碘仅够维持2~3个月。人类生活环境缺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长期补碘。% h1 R. o, M; l$ M3 ?
3.3缺碘通常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但是,缺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严重缺碘会造成呆傻等智力残疾。3 q. @( ~9 x4 {% M1 J% U. {6 J: L; p" z
3.4胎儿、儿童和妇女最易遭受缺碘危害。
& n# _5 A" A; t; X3.5我国是碘缺乏病流行广泛和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3 ?. U9 I; ]" t3 ^
3.6食用碘盐能有效地控制碘缺乏病的流行,这是安全、有效、方便和经济的补碘方法。3 L0 g! C% ]( e' \$ y0 r
3.7碘盐贮存时注意密封、避光、避免受热和存放过久,烹调时不要用盐爆锅以免碘的丢失。
2 d( ~6 Q% D; V* x
3.8国家优先保证缺碘地区居民的碘盐供应,除高碘地区外,逐步实施向全民供应碘盐。对于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不一致的缺碘地区,应当按照盐业运销渠道组织碘盐的供应。
3.9因治疗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应当持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到当地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指定的单位购买非碘盐。
4.地方性砷中毒
4.1地方性砷中毒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沉着、色素脱色、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具有远期毒效应。
8 {  ^* A  L- Y5 Y% n4.2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长期慢性中毒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病增加。人体各器官均有可能发生恶性肿瘤,以呼吸、消化系统比例最高。/ @! P) Q; M, x3 p, K( \' |
4.3改饮低砷水是预防饮水型砷中毒最有效的措施。
8 c& _( c0 t' x* T4.4改炉改灶、燃用低砷煤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措施。
) h$ p' f0 O1 f- C4.5燃煤烘烤的食物采用清洗的方法可洗去表面吸附的含砷烟尘,减少砷的摄入量。' x5 e" Q4 `* c$ G

7 o- `0 z% J% s, z) V5.地方性氟中毒
8 D3 m" a' [- V+ l2 \3 o5.1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
$ s2 ^5 d# J6 p! O- [5.2消化道是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1 Y1 @$ x7 F& D% K6 T5.3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病区分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1 X" K( c# l8 u, P8 G) _$ [$ ]2 i7 i6 C
5.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H' o5 x9 V; ]- e: `3 p3 |1 w
5.5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
0 ~8 g0 g# o. W0 `5.6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分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与分散式家用降氟罐。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5 H/ N3 v0 [: B6 _3 j2 c
5.7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是:除改炉改灶外,不要将粮食和食物悬挂在炉灶上方熏烤,采取自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病区经熏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很高,在食用前要进行淘洗,以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
5 I% D. F+ i( I, f/ T" x5.8正确使用降氟炉灶: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I- u; ]. o$ b! T- ~2 _5 [
5.9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1 \$ Z9 \! b6 f" a: k
5.10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做饭或敞灶烤火、熏烤粮食、蔬菜等,造成室内空气氟含量过高,污染粮食及其它食物,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燃煤污染地方性氟中毒。+ h. a% b) F& G$ q) t
5.11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含氟高的砖茶,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 }$ {) [9 u9 r  J, L" ^
5.12地氟病区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氟牙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