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22 1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注塑模具设计经验
| 1. 符合塑件脱模:为使塑件能从模具内取出,分型面的位置应设在塑件断面最大尺寸的部位。
9 g, ?! J% Q( F8 y# }3 g2. 分型面的数目和形状:通常只采用一个与开模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分型面。确定分形面应以模具制造及脱模方便为原则。5 V& t9 L8 @7 M) I9 i3 F
3. 型腔的选择:尽量防止形成侧孔和侧凹,以避免采用较复杂的模具结构。" [2 i- P( S/ r5 b
4. 确保表面质量:分型面尽量不要选择塑件光滑的外表面,避免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将塑件要求同轴度的部分放在分型面的同一侧。以确保塑件的同轴度;要考虑减小造成塑件大、小端的尺寸差异要求等。
5 |5 `: I$ t8 u1 F3 ] [5. 有利于塑件脱模:由于模具的脱模机构通常设置在动模一侧,故尽可能使开模后塑件留在动模一侧。
3 F+ y9 U; _8 C6. 考虑侧向轴拔距。一般机械式分型 抽芯机构的侧向轴拔距都较小,因此选择分型面的时应将抽芯或分型距离长的方向置于动、定模的开合模方向上,即将短轴拔距作为侧向分型或抽芯。并注意将侧抽芯放在动模边,避免定模抽芯。
* H: p/ j8 h. B" t" n7. 锁紧模具的要求:侧向合模锁紧力较小,故对于投影面积较大的大型塑件,应将投影面积大的方向放在动、定模的合模方向上,而将投影面积小较小的方向作为侧向分型面。- v5 G+ A% N/ i2 u& l8 A6 C7 o
8. 有利于排气。当分型面作为主要排气渠道时,应将分型面设计在塑料的流动末端,以利于排气。
; r/ o5 J. y6 {" H C/ I9. 模具零件易于加工。: r7 V0 j$ e: `6 Z. O; U
, r- O# b7 I$ w- M( c" [% R薄壁壳体塑件成型收缩紧紧包住型芯,故将型芯设在动模边,凹模设在定模边,开模后塑件留于动模,以利脱模。2 o( q# h) k# h0 [
垫圈类塑件,壁较厚而内孔较小,塑件成形收缩对型芯包紧力较小,若型腔设于定模,很可能塑件粘在定模上,模具势必考虑采用动、定模双脱模,因此采用型腔设在动模内,可采用推管或推杆脱模。
* _8 x* H2 h" U/ H% f8 u! v塑件外形较简单,但内部有较多的孔时,塑件成形收缩后必留于型芯上。型腔设在定模内,动模也采用推件板就可以完成脱模,且模具结构简单。
: n6 I( [$ R& k) p) B: D* S塑件的孔对称,故型芯也对称设置,如果要迫使塑件留在动模内,可将型腔和大部分型芯设在动模内,采用推管脱模。 \* v) E; r% f x3 I2 [* H' P
塑件的孔对称,故型芯也对称设置,如果要迫使塑件留在动模内,可将型腔和大部分型芯设在动模内,采用推管脱模。
: l$ E& E) f h3 g3 j1 B塑件内部设有嵌件,外缘滚花时,型腔设在定模内不合理,因为嵌件并不收缩。采取型腔设在动模内,推管脱模。) A4 T- V9 a4 }& i) s0 z
塑件有嵌件,当彩侧浇口进料时,往往造成嵌件端部进料冲动,使端头溢料,故应采用顶端进料,并希望型腔设在动模内,使塑件留在动模。2 T5 n7 O* H/ |2 I s+ k
塑件的同轴度要求高,应将型腔全部设计在分型面的一边,以确保塑件同轴度。( f! y( m, n' O& ^# [* p" S
当塑件有侧抽芯时,应尽可能将侧抽芯部件放在动模内,避免定模抽芯。2 @ B# C1 n3 N: |) c
当塑件有多组抽芯时,应尽量避免长端侧向抽芯。/ m0 H3 [ Z d# x. x# _
要求壁厚均匀的薄壁塑件,不能采用一个平面作分型面,采用锥形阶梯分型面才能保证塑件壁厚均匀。
6 n4 W0 J) i. W. [8 [2 Y+ ^分型面不能选择在塑件光滑的外表面,以避免损伤表面质量。
! |* H7 C4 u. }1 c3 Q1 b分型面不能通过塑件上精度要求较高的配合面或螺纹面,否则影响塑件尺寸精度。3 g5 C; Z: o' i3 Z" P
投影面积大的方向作动、定模的分型面,投影面积小的方向作侧向分型,以利模具锁紧。: S& b. ?7 G( u) ~
一般分型面应尽可能设在塑件熔体流动方向末端,以利排气。
6 h4 m8 p3 W2 x) h, P0 \一般分型面应尽可能设在塑料熔体流动方向的末端,以利排气。
& Y* `4 z7 {4 v; @分型面选择不当,会增加由于脱模斜度引起的塑件大小端尺寸差异。% @* ]& g7 w9 E3 o) k
分型面的选择应考虑方便型腔的加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