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429|回复: 0
收起左侧

[其他能源动力] 关于水力、海浪能发电和即容式理论的引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3 08: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利用海浪能发电是多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常用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所谓的空气室倒扣在海面上,通过海浪上下起伏不断压缩空气室内的空气,高压气流推动涡轮机和发电机发电。第二种方案是在海浪瞬间的涌动时,将涌高的海水收集在一容器中,然后利用容器中的海水高出海平面的那一部分的重力作用作动力发电,第三种方案发明海浪动力机械转换海浪动能为机械能或势能发电,这三种方案都有一共性问题,无法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在动态过程中同时吸收、释放、聚集、储存、输出海浪能的连续过程,造成海浪能发电效率低下,因为在海浪能发电的中间环节,海浪能转化机械能时,无处不在的地球重力偷吃了人们处心积虑得到的“蛋糕”。因此往往顾此失彼,设计出来的海浪能吸收装置不是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出现那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相互牵连的,解决了其中一个问题,又引起其它问题。
4 o' [$ V" W# m6 r
* d8 A/ o1 @, _5 ~5 S) `) V3 U  研究海浪能发电技术,当然希望它具有商业价值,发明了各种机械式叶轮和导叶等,来提高海浪能发电装置的转换效率,多年来,这方面的机械设计越搞越奥妙复杂,即使有着高深机械专业水平的人也穷于对付,而与之对应的水力发电技术却越来越化为通俗简单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大唱凯歌。海浪能发电却总是陷入解决这个问题就带来另一个问题的怪圈:提高了效率会大大增加成本,降低成本又几乎没有效率。尽管海浪能发电技术仍在进步,海浪能的自然资源如此浩瀚几乎永生、而且丝毫不会污染环境的能量资源,却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与全球陆地的水力发电量相比望尘莫及,相反却是全球陆地面积仅占30%,此数据并还在持续缓慢下降,所以全球陆地的水力资源总量与海浪能资源总量相比,也是望尘莫及,如此宝贵的海浪能量资源,伴随着人类生存延续的历史长河流淌而白白流淌。
. d; w3 n5 _  {! V0 o7 e! P( k8 _  4 }$ R1 J6 Z/ u$ ~7 i0 h; {
  问题是陆地大型水力发电工程的建造就必须是全世界目前统一的拦水大坝式(如新建的三峡电站)?这是否也是人类科学发展中的偏面?这方面的世界科学家们是否被需要输出的巨大功率所迷惑,忽视了研究拦水大坝式的巨大容积和输出水头发电的流量之间也可存在连续,动态平衡的优化关系?是否有着输出水头发电的流量大致不变,而拦水大坝式的巨大容积可以科学的优化,缩小、控制到可以保持水头发电的流量的连续动态平衡的容积即可?这个问题无需高深科学知识,稍具常识就可以解答,因为连续的发电水头流量的输出,只和高度成正比,和容积无关,但恰恰是容积,(拦水大坝),对地球生物链环境及人类生存延续的历史所形成的宝贵、无法复制的人文景观造成了深度破坏。这些就是笔者要引入“即容式”理论的原因。
* e" g2 a. Y% G7 `4 L' K  v1 p  D3 l# x
  其实,笔者在研究海浪能发电的课题时候,才发现要直接利用现有、已成为通俗简单的水力发电技术,就必须解决如何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在动态过程中同时吸收、释放、聚集、储存、输出兼反馈海浪能的连续过程,这连续过程,就是笔者创立的“即容式”从而区别全球普遍采用的“容积式”,即拦水大坝式(如新建的三峡电站)来水力发电。如果人们将海浪动能转为机械能,由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但实践证明,这会陷入上述的怪圈。
6 R) i# ?- k6 K+ v. g
1 `1 |7 {/ ?3 b! X5 O2 g' B9 |. \2 x
  看看大自然直接简单的将海水高位的方法;海水通过太阳能的蒸发,相变为水蒸汽就克服了地球重力,可以漂浮于高空,可以化为下雨而循环,这循环启动的动力是太阳能。海浪动能的面积密度远远大于太阳能的面积密度,所以应用海浪动能发电应该比应用太阳能发电更为便利,但使海水高位必须要克服地球的重力的阻扰,这是海浪动能转势能效损的大头,也是人们习惯思维认定这是能量型式转换的天经地义,几百年来上述怪圈的梦魇形成,“就是因为人人都认为透彻、理解了苹果应该砸在牛顿头上是无法撼动的真理。”如果能使海浪动能转换势能的吸收装置高效、设计出简单装置使海浪动能可以和地球重力亲密无间,专心一意的在海浪能发电的辅助下,转为势能,且这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在循环过程中,同时吸收、释放、聚集、储存、输出兼反馈海浪能的连续过程,(即容式),直接利用现有已成为通俗简单的水力发电技术来发电,无疑是最经济可靠的。如何彻底消除几百年来上述怪圈的梦魇,大自然下雨过程在不断启示人类仿效,可是人类科学进程是螺旋式的不断发展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再进程到高级简单的过程,在这个因地球重力影响而充满迷宫的海浪发电领域里,开发人类可持续性应用的再生能源,决不能在螺旋式曲线发展的人类科学的过程中,就认定其作为终极真理,借此自以为是嘲笑、禁锢、轻蔑、忽视大自然给人类简单明了的启迪,用进程中的人类科学去摧残、毁灭大自然。关于水力、海浪能发电和即容式理论的引入就是笔者深思了大自然简单明了的下雨过程,授其启迪引发。# b$ `6 E. s* P9 S7 s* ]! H8 u

' h$ z) r/ j) e0 h  现行海浪发电转换机械为何陷入“怪圈”,原因就在于总把地球的引力作为害群之马与之对抗,使制造总成本和总效率在这对抗中两败俱伤,更糟糕的是,由于没有引入“即容式”的理论概念,轻视或误解大自然下雨给我们的睿智启迪,又发明了所谓海浪增压泵机械去增加高位蓄海水的容积,储存海水的势能,此举不但又大大增加了成本,吞噬了发电效率,并还是在怪圈里游戏。: \7 S& U; [1 T/ K( q

+ ^4 c6 I+ Z1 o  v5 K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海浪能发电并不只能是供给座落在其附近零散家庭用电的小型发电站工程,完全可以根据这样设计思路宏观放大处理,甚至发电功率可以妣美于新建成的三峡电站,如上所述,三峡电站类的构造,是全球普遍采用的“容积式”,即拦水大坝式,而装置如是“即容式”,那么这两种型式对比,前者用人类的力量大规模改造了千万年来大自然调节形成的大陆地形地貌,按人类发展中的科学,目前暂时还不能鉴别这现代人类急功近利的意志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的是与非,将地球上望尘莫及海浪能资源总量的全球陆地水力资源总量聚集,形成了泰山般的重量集中交付给了千万年来大自然调节形成又被人类改造了的大陆地形地貌承担,这泰山般的重量和发电功率输出没有动态平衡关系,这也是今后人类建造三峡电站类时,必须要解决,得出结论的问题。“即容式”重量的形成,几乎就是在原有位置的大海本身,海浪能发电和大海形成了和谐的循环系统,并具有输出和输入功率动态平衡关系,正因为具有输出和输入功率动态平衡关系,就可丝毫不触动大自然千万年来所形成的天为地球环境调节功能,在海浪能发电领域里,中国的地理条件位置极其优越,发电总功率的匹配,只是决定于放置于大海里的吸收海浪能的柔体装置数量,保证了海浪能发电的发电并网稳定性及全自动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