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0454
UID3
主题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
|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几天有关迅雷的话题火了起来。一会儿有人质疑集成电驴下载功能的新版迅雷是“吸血驴”,违背了eMule的共享机制;一会儿被爆迅雷私自上传用户资料,截取用户屏幕信息,侵犯了个人隐私。本文将深入探讨迅雷和用户之间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8 R8 m1 B" w" Z+ I! {
! L' j0 U4 L1 Z3 a/ R 中国互联网的“富士康事件”——从迅雷盗链说起
% L" f) |- r; H3 `% J( I 2006年6月的一天,华军、天空等国内知名下载站点突然发布一则封杀令,宣称迅雷采取非法盗链的手段,消耗其下载服务器资源,侵害下载站点的合法权益,因此停止提供迅雷软件的下载服务。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IT业界——备受用户欢迎的下载软件,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小偷了呢?
. ]$ E: z; f2 f/ x7 n 华军、天空等认为,迅雷所谓的P2SP下载机制盗用了其下载链接,就好像盗打电话,从别人家的电话线上开个口子,接台电话,供别人盗打,而电话费就由被盗打的人支付。而迅雷方面则解释了P2SP下载机制为用户节省了多少时间,对P2SP下载原理却只字不提。+ y, P! ?& b+ O* [# @2 ^3 ~4 @1 x
那么,P2SP的下载原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迅雷会自动收集用户的下载地址,并以MD5值判断是否为同一个文件,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下载链接库。举个例子,当用户A用迅雷在某网站下载其服务器上的某个文件时,迅雷会自动搜索互联网上该文件的其他下载地址,从而起到下载加速的作用。而事实上,其他下载地址所在页面并没有被用户访问,这些站点不仅没有得到网页流量,反而把自己的服务器资源免费贡献给用户,这直接导致广告投资等方面受到经济损失。许多下载站点对这种“盗链”行为深恶痛绝。
. [: e+ f! z# @% ]# {/ S, ] 不仅如此,迅雷还会偷偷搜集用户的下载文件资料,并在后台以P2P方式私自上传给其他用户。这也就是迅雷下载资源列表里,经常出现个人IP地址的原因。
7 @2 o* j; R; b1 W3 [) h2 B 迅雷被封杀事件终究以和解收场,和解协议上白纸黑字写着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的产业链。”这不禁让人想起“富士康事件”——富士康公司和第一财经的记者眼看要拼个你死我活,突然传来两家人携手和好的消息。和解书上两家互相称赞一番,并“同意携手合作为创建和谐社会,并增进劳工权益而努力”。+ _" ^! |7 v9 ]8 o
6 z2 Y9 N; H( C& }' T* j) N 幕后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迅雷“盗链”机制的帮助下,互联网上的下载资源都成了“免费”共享,有限的服务器能下载到无限的资源,即使提供死链,用户也能下载。从长远上看,这为诸多的下载站点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降低了运营成本和风险。久而久之,迅雷和一些下载站点之间,也就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Z6 p1 \0 L- Z$ a
根据事后的调查显示,在这场论战中,多数用户支持迅雷。这些用户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因为迅雷的速度快!在这些用户的眼里,速度似乎成为了最关键的参数指标。至于下载站点的死活,以及自己的电脑被当作免费的个人服务器,他们并不关心。
: r; n8 |3 H9 T; u 打着“盗链”的旗号却赢得广泛的用户支持,笔者不禁要问:在现实生活里对偷盗深恶痛绝,而换成了互联网,反而主动迎合甚至是鼓励偷盗行为,这到底是怎么了?
& n* Z L& o9 o. k. b 隐私:“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0 b8 v: V. Q b8 `& B3 O! D& Q
有关迅雷涉嫌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迅雷方面一直没有做出正面的解释。尽管有用户对此颇有不满,但解决的方式至今十分落后——爱用不用。关于迅雷涉嫌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具体“罪状”,笔者搜集如下:7 G1 a5 i0 L/ N$ w; k
第一,迅雷会偷偷自动搜集用户的下载行为和资料,并且私下上传到服务器端,经过自动整理形成迅雷自己的下载数据库。
& y0 O# v* I4 f 第二,迅雷在后台以P2P的方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的下载资源私自上传给其他用户。
6 }/ F! x* z: z3 _% e R. K$ g 第三,也是近期争议的焦点。新版迅雷默认打开“视频截图共享”功能,将用户下载的视频文件信息上传到服务器端。这就是迅雷在线提供的视频截图预览的由来。 K, n* T; o! |9 v" p
% v8 o5 r( `4 y# E' t6 X6 R9 j A 事实上,不少用户对于迅雷偷偷搜集用户资料、私自上传下载资源等涉嫌侵犯隐私的行为并非一无所知。然而,一些用户对此并不关心。8 y7 p$ F9 d$ q' [
“隐私?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传了就传了,反正我电脑里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只要速度快,传点东西给别人也没有关系”……
# R* q: C# v }, w) @$ ]2 h! Q 一些用户对个人隐私的漠不关心,直接给迅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开发环境。从偷偷搜集资料到私下上传文件,再到今天的截取用户屏幕信息,迅雷俨然是得寸进尺,尝到了甜头。可以说,用户的默许给了迅雷侵犯个人隐私的最佳辩护理由。4 Q6 F+ n( x. D t: C) g
迅雷是“吸血驴”吗? Y" C' x( w' h, q5 Z# `
新版迅雷开始支持电驴下载,消息一传出,就有网友抢先试用并得出预料之中的结论——迅雷是“吸血驴”。
/ G; M8 [9 V" Q6 P/ ]' v 值得一提的是,吸血驴的定义并非仅仅是“只下载不上传”。有关吸血驴的更多详细资料,通过搜索引擎能找出一大堆,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迅雷的共享机制。 h1 r( { m% }& f& e+ n. Z
根据迅雷的官方说明,迅雷不包括文件共享功能主要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而事实上,用户使用迅雷下载的资源,十有八九都是盗版。并且迅雷在线本身为这些盗版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若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迅雷的做法岂不是自相矛盾?
6 e" t* |- G2 m3 J. {3 m$ ` 迅雷若允许用户拒绝文件共享,则对电驴共享机制的极大破坏。众所周知,电驴不同于BT的重要区别在于,除非用户手动移除,电驴的共享文件将永久性地上传给其他用户。BT下了就跑,再热门的种子也有绝种的一天。而电驴的文件总是能保持有源,正所谓源远流长……
5 p6 U5 v4 c7 ?# `
) U* m/ Q. ?* {5 A, s+ `! ], N 迅雷流氓的背后:流氓用户的意志体现
% y" y4 M; b1 C- k5 }4 h 盗取他人链接、偷偷搜集用户资料、私自上传用户文件、破坏电驴共享机制……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丑闻。按照常理,集诸多流氓行为为一体的软件应当被网民坚决封杀才是。然而,迅雷在各大下载站点的下载量表明,迅雷越来越受到中国网民的欢迎。4 h9 u" m' T1 o) \4 _
的确,也许大部分使用迅雷的小白们并不了解迅雷的下载机制,对迅雷的流氓行为可以说是浑然不知。然而,有大批所谓的高级用户也对迅雷趋之若骛,甚至“以使用外国软件为荣,使用国产软件为耻”的“精英”们也找不到替换迅雷的工具。 ~' l( m% D' P9 w, L" H$ m- t# X
“速度就是生命,死了都要下”——P2SP下载机制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下载速度上,哪怕是死链都能下载。在追求速度的唯一目标下,用户的流氓心理日益显露出来。
w7 o& R' S: P1 C 迅雷敢于流氓的重要原因,在于迎合了用户的第一需求——只要你速度够快就行。至于他人网站权益、个人隐私保护、共享什么的,俨然一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8 u9 Z: t; x" U( ^+ f4 R5 C 换句话说,倘若用户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珍惜自己的权益,尊重公共的利益,那么,像迅雷这类软件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N& D- e, P7 |- H! Z 在现实生活里叫喊“抓住小偷!”,而在虚拟世界里却纵容甚至鼓励盗链行为;在现实生活里连手机通话都担心被人窃听,而在虚拟世界里对个人资料外泄却毫不在意;在现实生活里对慈善事业漠不关心,而在虚拟世界里却舍得任人宰割并不宽裕的流量。别看现实生活里一副西装革履的君子模样,上了网剥光衣服变成了流氓手下的小喽喽,难道这也是中国特色互联网环境下的畸形产物吗?9 R3 [$ x& b3 x! @6 g
网上批判迅雷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当大家将焦点集中到迅雷的时候,谁又注意到我们这些用户的流氓心理呢?/ i2 O2 e+ L+ I- p1 u9 H% d, y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这句广告词可以形容迅雷的下载速度有多快,但请大家也别忘了,网友恶搞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铃”,也可以用来形容网民自欺欺人有多么的愚蠢和无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