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6-7 2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同意3楼的意见,并作相应补充:
1 `: J9 S6 Q8 ]* b; F J ?# Z4 G. v% L
1.消除应力热处理方法" P2 d' z( H/ ]
(1)应尽可能采取整体消除应力热处理。当分段热处理时,加热重叠部分长度至少为1500mm,加热带内任意一点温度应不低于消除应力热处理规定的温度,加热带以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 T9 \- d) r7 q- v: v
(2)焊接返修和筒体环焊缝采取局部热处理时,焊缝每侧加热带宽度不得小于容器厚度的2倍;接管与容器相焊的整圈焊缝热处理时,加热带宽度不得小于壳体厚度的6倍,加热带以外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有害的温度梯度。
' D) {& H" K5 Y7 h8 j(3)炉内整体热处理时,炉内任意两个测温点温差在±20℃范围内。% _/ Y2 O+ J0 D: c. \- p
(4)消除应力热处理温度测定
- R; m* H+ u% Ka.消除应力热处理温度以在焊件上直接测量为准,在热处理过程中应防止热电偶与焊件接触松动。宜采用热电偶焊在焊件上的连接方法。
" @( T# D [% P/ @b.测温点应布置在经受热处理压力容器的受热典型部位,在产品焊接试件和特殊部位(如靠近炉门口、进风口、火焰喷口、烟道口,以及壁厚突变处等)都应设置测温点。当炉内有多于一件的焊件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应在炉内顶部、中部和底部的焊件上布置测温点。, C$ V( b/ J9 C6 [/ z
c.防止热源直接加热热电偶,热电偶与热源应分别置于焊件壁内外两侧。
( E+ x4 d6 v. b Md.筒体壁厚等于或大于25mm的容器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容器内外壁都要有测温点。" p4 ~. B! R5 i v" p
e.消除应力热处理温度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应当连续自动记录,记录图表上应可以区分每个测温点的数值。" d. J+ }+ i: U' S' t: o
& h6 {9 Z$ g" B8 s
2.消除应力热处理工艺& f: R$ z3 c. Q( A) Y e
(1)焊件进炉时,炉内温度不得高于400℃;
. h' B& l) ^7 J9 L$ J# @9 @(2)焊件升温至400℃后,加热区升温速度不得超过5500PWHTδ℃/h,且不得超过200℃/h,最小不得低于38℃/h。/ j- \& i2 x9 }$ x3 W
(3)焊件升温期间,加热区内任意长度为4600mm内的温差不得大于140℃。) ]4 V# P5 W) h8 Q- ~1 c( `# T9 i( H
(4)焊件保温期间,加热区内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宜大于80℃。
, u' L5 R# N1 e" y' Z2 B- G(5)升温和保温期间应控制加热区气氛,防止焊件表面过度氧化。
$ N3 x" n# |6 o" t(6)焊件温度高于400℃时,加热区降温速度不得超过7000PWHTδ℃/h,且不得超过280℃/h,最小不得低于38℃/h。5 W- |4 S6 U" W; j$ B
(7)对具有淬硬倾向的钢材,加热区温度高于650℃时,冷却速度不应大于56℃/h,加热温度低于650℃后,冷却时应防止脆化。
- v5 U) [4 L6 A6 n(8)焊件出炉时,炉温不得高于400℃,出炉后应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
X/ ?2 ?5 t8 C& W9 f, d
: r K. v/ g5 G4 D[ 本帖最后由 bj2008 于 2007-6-7 22:5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