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打造百亿重装产业集群工作情况汇报 | .................................................................................................................................................................................................. | | |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结合德阳重装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产业链和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作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德阳重装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是:促进三大优势传统产业链,积极培育六类新型装备产业链。
/ Z1 n! Z" o* Q; G一、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现状
3 g: X2 C* I# d4 \' N, i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将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业在“三线”整体复制而形成的,并因此奠定了德阳装备机械工业的基础。* N) q5 c: Y* F2 s1 z( Q8 T b( q
德阳工业一开始就有明显的重工业化特征,其集中度之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技术水平高、装备力量强、制造能力大的产业特征,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德阳建市,又加速了德阳工业化进程。由于三大厂(二重、东电、东汽)的辐射与带动,在德阳逐步形成了以三大厂为核心的机械加工制造企业集群。周边又陆续投建了894家具机械配套加工企业,进一步固化了德阳机械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
0 h9 s2 h) N/ Q, b# B7 ?3 P) h “十五”期间,德阳重装基地建设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增速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拥有了一批装备和生产能力一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截至2006年4月的调查,全市有机械工业企业894家,资产总额41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2家,比2001年净增82家,从业人员61202人。2005年完成增加值60.43亿元,同比增加50.83%,实现销售收入190.78亿元,同比增加52.89%,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7.48%,拉动经济增长10.3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9.02亿元,同比增加111%,利润22.31亿元,同比增加143%,分别比2000年增长4.35倍、2.98倍、9.36、110.55倍。
! f* D8 e9 a' d) m# @: ^2 Y0 b6 b2006年1-6月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接近食品和化工行业之和,完成工业增加值41.14亿元,同比增长37.21%,比全市高12.5个百分点,分别比化工行业(23.95%)和食品行业(18.91%)高13.26和18.3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07亿元,同比增长57.83%;实现利润总额14.8亿元,同比增长60.7%;实现利税总额18.57亿元,同比增长63.09%。
/ Q3 r6 h$ a3 F$ z1 ?0 i0 [% ~( p龙头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产量、产值、利税等均创历史新高。三大厂实现工业增加值35.77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8.07%,推动全市工业增长10.5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06.05亿元,完成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16.62亿元和20.72亿元。川油宏华实现产值6.4亿元、销售收入4.7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完成利润3800万元。/ {8 B; K: E7 N8 p) ]. V
2006年1-6月重装龙头企业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实现工业增加值24.80亿元、同比增长64.05%;销售收入67.79亿元、同比增长63.35%;实现利润11.23亿、同比增长45.76%;实现利税13.12亿元、同比增长54.53%;川油宏华实现工业增加值8411万元;销售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113.96%;实现利润6144万元、同比增长224.71%;实现利税6144万元、同比增长92.59%。
6 |3 F! p. v1 _1 U% U整体实力显著提高。重装企业整体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显著增强,不仅能够生产冶金轧机、重型矿山、大型石化设备以及水电、火电和核电设备,而且已经成功地研发、制造了燃气发电、风力发电、大型掘进机和煤液化等设备,并开始生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东汽与日本三菱重工合资生产的重型燃机,标志着我国燃气轮机研制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东汽、二重从德国引进风力发电及关键配套件技术,标志着我省已成功跨入大型风电设备制造领域;东电制造的堪称世界水电尺寸、重量和技术要求之最的三峡右岸机组,改写了中国水流发电设备的研制历史;东汽自主设计、制造的600MW亚临界汽轮机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并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了岭澳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二重开发了全断面掘进机和煤液化设备,在冶金成台套设备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基本具备在大型热连轧机成套设备方面的设备总包能力;川油宏华自主研发的数控变频拖装石油钻机,符合美国先进标准和API规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开创了我国钻机出口美国的历史,其出口成套钻机居我国首位,现已跻身全国三大钻机制造企业之列。: A7 q) B6 o0 }# _$ c) z8 _
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机械工业企业894家,从业人员61202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2家,占20.35%,资产总额396.97亿元,占96.6%,从业人员53108人,占86.77%。规模以下712家,占79.64%,资产总额只有14亿,占3.4%。其行业分布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9家、占14.43%;金属制品企业112家、占12.52%;通用设备制造业326家、占36.46%;专用设备制造业117家、占13.0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1家、占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家、通信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21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家。国有企业44家,占4.92%;外资企业12家,占1.34%。与三大厂配套企业300余家,占33.56%;有紧密型协作配套企业200余家,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0 Q( F3 D0 }, }4 I全市百户重点企业中,机械制造业企业有35户,全市10户龙头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占4户。2006年1—6月,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超过50%的有13户。其中:东电增长76.01%,东汽增长69.77%,旌东电缆增长92.16%,川油宏华增长1.14倍,东方自控1.44倍,广汉川汉冶金1.42倍,东方电机厂2.42倍,广汉市钢铁厂1.27,东汽表面工程技术公司17.87倍,东汽实业2.92倍。盈利超过亿元2户(东汽、东电),盈利在1000万-1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有9户,盈利在500-1000万元企业有3户(含1户非重点企业)。1-6月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不含4户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6.95亿元,其中31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66亿元、实现利润1.95 亿元、实现利税3.08 亿元。
% l* X2 P+ _4 B* @# G4 A1 ?二、德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e" x& u! `" `# o3 I- c4 a8 V8 c中小企业群集中度相对分散企业规模偏小。894家机械企业相对集中地只有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10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共14家,从业人员2240人,总资产为13亿),天元集中区40余家,小汉工业区。大多数企业分散在全市6个县、市、区以及乡镇。894家机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182家(包括三大厂),只占22.8%,资产总额396.97亿元,96.6%,规模以下712家机械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4亿,2005年销售收入上30亿元的企业3家,销售收入1-10亿元的企业有14家。2006年1-6月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家。- W! h9 {' l8 v. I* C+ Q
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延伸程度和整体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集群、区域集群仅仅是产业的重要布局,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条的延伸,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延伸能力不足,我市装备机械配套企业集群、区域集群基本形成,但配套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造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目前还没有形成以上下游产品为联系的生品链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产品链延伸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大企业追求自我配套,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不能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互补优势,使企业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集群的品质优良程度、产业链条的牢固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9 }2 K+ ~/ z$ O* c% J
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德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品品种单一,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偏于低档化,中小企业自主产品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4 T7 m8 Y& ^ W6 X, s
生产设备结构不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近几年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虽然企业加大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生产设备水平和新度系数总体已有很大提高,有的设备已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但落后技术和生产设备所占比例仍然很高,德阳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升级速度缓慢,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 {3 p+ C8 i8 T% {/ e核心竞争能力严重不足。一是重装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和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开发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还要靠引进和直接到国外采购获得。二是大部分企业用于进行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投入少。三是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一些传统装备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能力、技术等方面尚未实现有效整合。
0 h5 r, v: Z- _/ m, D' f9 N5 o中小配套企业不适应产业链发展需求。尚未建立起纵向延伸,横向联接的产业发展模式;装备水平低,生产技术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购置二手设备居多,企业平均设备数量少;专业性差,设备、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趋同,不能与三大厂形成梯次生产和专业化配套。“十一五”期间,三大厂及川油宏华的外协量达到29.27亿元,其中德阳机械加工企业获得订单11.45亿元,占40%;创新意识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用于进行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投入极少,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 r: O9 G6 i' e0 h7 w企业人才结构和发展战略不适应国内外重装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由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德阳市重装产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单机,轻成套;重产品,轻服务等问题,造成了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和技术开发人才的流失。最为突出的是缺乏既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又有资本运作经验,敢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缺乏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工程师,缺乏具有大型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的项目管理人才,更缺乏本行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配套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8 P, y8 I" F1 l, c+ t缺乏企业间沟通机制和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如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政策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反映企业业主诉求的等公共平台。
$ n2 K5 ^$ o }* c-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