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3075
UID4
主题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24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6 17: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3卷)(钢铁材料工程)(下) ¥210.00元
" L2 [+ j/ Z) R7 g; p) l6 K- S/ A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e! X5 d/ e9 ]2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6 f9 k0 u2 n% w. L8 g; f5 x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A# f! t4 G! E5 e) i
作者: 干勇 田志凌 董瀚 冯涤 王新林 ! q* d3 h2 Z; `, j' k
ISBM: 7-5025-7305-4
! ] a$ K2 W* L" R( X版次: 1
/ e! I- v) ~1 L9 e2 W7 c开本: A4 / J2 ~' {% |" o O4 h) k8 x
; {( f7 f* | |* J 《钢铁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2 J4 d9 R( ^$ F" _) L1 J' r/ Z钢铁材料既是传统材料,又是先进材料。以超细组织、高洁净度、高均匀性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大幅度地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钢铁结构材料的功能化,均质材料的复合化,与环境的协调化,已成为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
. c. ^0 t' K0 {& b'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钢铁材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均提出了很高的需求。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达2亿7千万吨,约相当于日、美、俄三个产钢大国产量总和,已多年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相当长期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在高位,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钢铁产量的大量增加已给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钢铁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部门的共同任务是: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已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急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n& C# T7 w( L" d6 x7 \9 c
编写本卷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正确选材,合理用材,以及先进的钢铁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成形的技术参数、图表及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提供技术依据。
U7 e9 g) x, w; [1 u
9 U- s& S& P$ l2 G本卷分上、下册,共约500万字。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首钢冶金研究院、北京钢丝厂等。干勇、田志凌、董翰、冯涤、王新林任本卷主编。参加各篇编写的人员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并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 f, V7 G, A; L8 Y0 G z* ]全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特别是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许多首次公布的技术参数。使其成为一部集实用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钢铁材料工程工具书。主要供制造业、钢铁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供材料科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查阅。 3 U' F8 X0 p7 R. A
+ ^! l1 J) s# R! `0 n+ a/ w
! }- { S C* z6 f* z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干 勇) 1.钢铁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2.钢铁材料和冶金工艺的进展 3. 21世纪钢铁材料的发展展望 4.钢铁材料的分类5.合金元素在钢铁材料中的作用
* ~ i$ y* a( G- N6.钢的固态相变与微观组织 7.钢的基础热处理 8.钢铁材料的主要性能 # s6 d7 E/ K, _4 a" F6 p9 l* t2 x
第2篇 钢铁牌号表示方法 (主编:林慧国) 1.我国钢铁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 2.我国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的表示方法 3. 我国钢材规格的标记方法与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 s* s' \2 `4 V# B; N第3篇 铁 (主编:祖荣祥) 1.概述 2.纯铁 3.生铁
/ w. q/ c0 e, N! J第4篇 铸铁与铸钢 (主编:陈 琦 彭兆弟) 1.铸铁 2.铸钢 2 S: H, j; l6 x0 ]+ B! D! F
第5篇 非合金钢 (主编:杨忠民) 1.概述 2.普通质量非合金结构钢 3.优质非合金结构钢 4.碳素工具钢 5.焊接用非合金钢 6.专业用非合金钢 $ Y2 N+ h9 i5 d0 p& U
第6篇 低合金钢 (主编:董 瀚 雍歧龙 刘清友 杨才福) 1.概述 2.焊接高强度钢 3.低合金冲压钢4.耐候钢 5.低合金耐磨钢 6.低合金钢筋 7.低合金钢轨钢 8.微合金钢 9 o, |9 Z0 r( K* w. U& a* z
第7篇 超细晶钢 (主编:刘正才) 1.概述 2.铁素体/珠光体钢 3.超细组织低(超低)碳贝氏体钢4.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1 E4 W. } J* P+ h$ A# o第8篇 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 (主编:康喜范) 1.概述 2.纯镍 3.杜拉镍 4.镍铜耐蚀合金 5.镍铬耐蚀合金 6.镍钼耐蚀合金 7.镍铬钼耐蚀合金 8.镍铬钼铜耐蚀合金 9.铁镍基耐蚀合金 ( t6 S2 C' c' u9 t2 a
第9篇 电热合金 (主编:唐昌世) 1.概述 2.镍基电热合金 3.镍基电热合金的成形与加工 4.Fe-Cr-Al铁基电热合金 5.Fe-Cr-Al电热合金成形与加工 6.电热合金常用牌号化学成分、性能及选用
9 ]% d+ }4 W4 |: o) {第10篇 高温合金 (主编:冯 涤) 1.概述 2.变形高温合金 3.铸造高温合金 4.粉末高温合金和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 5.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 6.发散冷却高温结构材料
! O: T1 \3 \7 h3 X% O第11篇 金属功能材料 (主编:王新林 陈国钧) 1.概述 2.软磁合金 3.电工钢 4.金属永磁材料 5.弹性合金 6.膨胀合金7.热双金属 8.电性合金 9.形状记忆合金 10.非晶态合金 11.纳米晶合金 12.减振合金 13.储氢合金 ( T7 O7 w9 U" o4 D1 V
第12篇 钢铁焊接材料 (主编:田志凌) 1.概述 2.焊条 3.焊丝和焊带 4.焊剂 5.钎料 6.钎剂
+ I* L' Q' t& I6 n; Z+ G3 g \第13篇 合金钢 (主编:董 瀚) 1.概述 2.合金结构钢 3.合金弹簧钢 4.滚动轴承钢 5.合金工具钢 6.高速工具钢 7.不锈钢 8.耐热钢 9.耐磨钢 10.易切削钢 11.超高强度钢 12.高强度不锈钢 13.低温钢 14.无磁钢6 i" y q( X7 ?5 m. k2 N( A1 F# ?
! g7 l3 E$ ^8 i5 h( K- I) g* X; G' ^
$ [/ l! x) {: z$ [4 v1 a, V4 ]
- c0 n& s9 r7 s& P+ v7 }& l/ \第4、5卷 有色金属材料工程
" |) H7 f! d: o% U ], ^! _
% ]7 \! `1 X) T, S M如何正确选材,合理用材,尽可能挖掘材料使用性能的潜力,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以节约材料、节约能源,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广大科技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编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有色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目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元素统称为有色金属,国际统称非铁金属。各种有色金属元素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能。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千差万别的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很大部分都是依靠发展有色金属材料来得到满足的。因此,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到2004年我国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约1500多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在产量、品质、品种等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有色金属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大典编委会提出的大纲要求,经过有关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后,确定本卷共分14篇,约470万字,分上、下两册出版。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有色金属材料的现状与发展,邀请了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宁夏905厂、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6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编写和审稿。全书由黄伯云、李成功、石力开、邱冠周、左铁镛任主编,历时4年完稿。本书是目前有关有色金属材料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工具书。具有数据详细、齐全、新颖以及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等特点。可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查阅。
9 h% \) d, v# {% z7 t) |& ]
" a. W0 K. @$ g6 I' h4 s主编:黄伯云院士、李成功教授、石力开教授、左铁镛院士、邱冠周教授
- D. F; ?) w+ Q, N% x5 n w3 r, R/ L' a" U9 e2 a* H3 a
第1篇 概论(主编:黄伯云院士、邱冠周教授)
: I0 [ A# n' [* U% S
' v9 j1 D2 e: q- @第2篇 铝及铝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 m$ [) @, K( B0 [2 y! _0 v6 W8 w3 f h$ Q" I6 Q$ J
第3篇 镁及镁合金材料(主编:黎文献教授、余琨教授、 马正青教授)5 S& s/ U, [! V$ ^) [) |! v r( F& @
. \) A6 Y/ t/ O: K第4篇 铜及铜合金材料(主编:汪明朴教授、尹志民教授)9 a* A x' P U
9 w* b' a2 e, n) S$ x第5篇 镍、钴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唐仁政教授)$ y9 J8 P6 K( U; @( M/ C8 ?9 w9 ]
" ]' J' Z. J6 B; D6 I& U, L
第6篇 锌、铅、锡及其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 c; l' A0 V i8 r
/ s# v, K: R7 v( }& ]4 U+ y第7篇 钛及钛合金材料(主编:李成功教授、马济民教授、邓 炬教授)
& N5 K$ r* |% S
$ Z7 I" W+ d# f4 H. S( z第8篇 钨、钼及其合金材料(主编:潘叶金教授、王德志教授)
3 W/ l* A9 U+ J1 Q/ W: }5 f; S. K) a9 s; |8 k, }
第9篇 硬质合金材料(主编:吴恩熙教授)
; v+ X0 I, j7 P' p! W' V6 R7 k1 f3 L& Q' ]8 j
第10篇 钽、铌及其合金材料(主编:何季麟院士)! c b: U9 p5 @% e; F# D" _$ v
. k) M7 s' \- a T: k5 D
第11篇 铍、铪、锆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刘建章教授、聂大钧教授)& d7 D- T. J& ]" i$ }
9 i3 j$ |: x% _$ g9 i' A
第12篇 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孙加林教授、张康侯教授、宁远涛教授、张永俐教授)- i9 ~) i+ M# H5 q w7 Y
$ x4 ?+ T, k2 x1 b) ?0 R4 R
第13篇 有色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主编:张新民教授、谢建新教授)
! [ x- G8 L7 c1 r: a$ b% ~
: c1 z5 H9 H0 P* Z3 f! m第14篇 有色金属新材料(主编:左铁镛院士、石力开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