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32634|回复: 53
收起左侧

[已解决] 谁能提供“中国材料工程大典”这套资料,本人将转帐给其积分10000点作为奖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6 17: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谁能提供“中国材料工程大典”这套资料,本人将转帐给其积分一万点(10000点)作为奖励。
% d! T% l* \" g2 \- Y9 F' f& {$ U
由39位两院院士、1200余位专家教授历时5年编撰的《中国材料工程大典》首发式,今天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1部最完整的材料工程领域的工具书,许多技术参数为首次公布。《大典》共26卷、7000万字,涉及材料工程基础、钢铁材料工程、有色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工程、信息功能材料工程、粉末冶金材料工程、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塑性成形工程等15个学科领域。0 q9 C0 ]: [0 l! L: c! t6 T# I) Z
1 b( V8 p7 A0 b* B9 Q5 l
    帮助科技人员“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是这部洪篇巨著的编纂者们取材写稿的原则,为此他们对众多专家教授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力求“为科技自主创新和我国制造业的崛起加强技术基础。”。如《钢铁材料工程》卷的合金钢部分内容,钢铁研究总院的几十位专家教授,对不同品种的合金钢的物理参数、性能指标、性能曲线、适用范围进行首次系统归纳总结。据了解,《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委的支持和国内32家重点单位的协作,60多位经验丰富的编审、校对人员负责书稿的出版工作,每卷书稿的清样平均出了12次,全书的清样合计约30万张。* q9 c. f; D; Z+ Q5 m7 @  H2 l$ Q

; m( O0 ~2 r9 C. ]0 i' w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何光远、陆燕荪,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郭义强,以及干勇、王占国、丁培璠等两院院士和专家教授近百人出席了今天的首发式。
3 x, D% J& r/ X
6 o" L# i7 S- b6 y! n# V
9 \  D$ Z& u1 k- q* x; p
( ]1 r' z4 s) h  [
$ q+ [% n. D4 j( o6 q1 t3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卷)(材料工程基础) ¥170.00元   
9 N5 ?1 u2 @' m7 T7 j- l1 f& d! r& B: O9 V! ]. L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2 `( F+ K; m4 C1 a9 x2 X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a; h  w+ E1 ]4 n, r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F$ E/ `' |: H. \$ u' z' A作者:  师昌绪 李成功 钟群鹏
/ m8 O6 a# l' H: M! I" _# ?1 xISBM:  7-5025-7303-8
- K2 G6 {& p4 |, g版次:  1 ( Y! V& r7 ^9 s! w+ p
开本:  A4
9 I0 P0 P% e8 x) ^
0 `7 s2 w6 w/ O8 y" {" ?! _( o: `* X《材料工程基础》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26卷中的首卷,是全书其他各卷的共性基础要览,是涉及各类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形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材料成形的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方法、材料的强度设计以及材料的失效分析等方面。
6 P0 R$ @! z4 |# _参加本卷编写工作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教授,并由我们三人担任本卷的主编。本卷共设6篇42章,共约270万字。 6 z" U3 X" Q  B
本书的编写工作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以材料工程基础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数据为主,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材料工程基础方面的新进展,反映当代材料工程基础的先进水平。本书主要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理工科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
. u! W0 S! Y: ]3 z4 s
( G6 w! q2 p) S& X6 |: c" T- o6 w! \/ J8 ^
目录:  w) a  v  P5 ?9 r* ?! x
第1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主编:师昌绪 李成功 刘治国)
) B5 T$ Z7 R' i; E9 ?1.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提出与内涵 2. 材料科学基础 3. 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8 @& @3 r; |: j) r( ?4. 材料与机械制造
6 X/ ~/ i9 \) r+ _8 }6 b( |- H# y; @第2篇 材料成形基础理论 (主编:董湘怀)
6 n# D7 w6 m( {! {! u9 a5 u1. 材料成形的冶金学原理 2. 材料成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3. 液态金属的凝固原理 9 T) c6 S) E( T9 m% G5 R$ y
4. 液态材料流动问题的分析方法 5. 固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6. 金属塑性成形中的摩擦 ) k$ j8 ^/ t- \" _* }" P' G& Z
7. 金属塑性成形分析的近似解析法 ( m6 }; m3 v/ P- Y, X
第3篇 材料成形数值模拟 (主编:柳玉起) 8 R8 f6 r- q% M) @
1. 有限差分法 2. 弹性问题有限元基本方法 3.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方法 4. 体积成形数值模拟方法
; R3 U' \, A. R) z! l5. 铸造成形数值模拟方法 6. 塑料注射成形数值模拟方法 7. 常用材料成形软件简介 ! G7 C, u: c; U8 Y$ @7 X
第4篇 材料成形的优化设计方法 (主编:赵国群)
  s- @4 I) _: B8 o. U8 }% Z1. 概论 2. 程优化设计方法 3. 基于有限元模拟技术的反向模拟式设计 4. 刚(黏)塑性有限元灵敏度分析与模具优化设计 5.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优化 6. 稳态金属成形过程优化设计 7. 板料冲压工艺优化设计 8. 塑料注射成形过程的优化设计 9. 铸造工艺优化设计 10. 焊接工艺优化设计 11. 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成形工艺仿真优化技术
. m5 L6 o2 ]6 h3 P) n2 P( I第5篇 材料失效分析 (主编:钟群鹏 李鹤林 张 峥) & `3 `2 _+ [) }2 D( H/ D# u
1. 概论 2. 失效诊断技术和方法 3. 失效预测技术和方法 4. 安全评定技术和方法 5. 失效预防技术和方法
- k3 z% X4 R6 l第6篇 材料强度设计 (主编:谢里阳 王永岩)
% B# R$ E; g. o( D, u  S1. 概论 2. 材料静强度设计 3. 材料的断裂韧度设计 4. 材料冲击强度设计 5. 材料疲劳强度设计 6. 材料强度概率设计 7. 材料的环境强度设计 8. 特殊材料的强度问题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卷)(钢铁材料工程)(上) ¥210.00元. d% N* l0 i* W
. }% p0 f3 u( Y5 A' Z8 P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v  Y8 Q6 d# v* D3 p; U+ ?4 i: O$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d) U0 c/ C1 x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J( A! V8 @  R3 j作者:  干勇 田志凌 董瀚 冯涤 王新林 / l& B( ~6 e+ }
ISBM:  7-5025-7304-6
" \8 q4 U2 t* O7 C版次:  1
3 W# D; s; z: I( R7 I- [8 j# ~/ h开本:  A4 1 L3 e# c$ R7 u3 H. \1 @% k

6 t- H% z" K& M$ v  j2 L/ E  《钢铁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4 M; f8 ~6 j4 C6 V) q% h4 L钢铁材料既是传统材料,又是先进材料。以超细组织、高洁净度、高均匀性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大幅度地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钢铁结构材料的功能化,均质材料的复合化,与环境的协调化,已成为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
8 n( j3 P* L: s1 v, ^+ c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钢铁材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均提出了很高的需求。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达2亿7千万吨,约相当于日、美、俄三个产钢大国产量总和,已多年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相当长期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在高位,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钢铁产量的大量增加已给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钢铁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部门的共同任务是: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已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急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u6 v! _) f# G$ \
编写本卷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正确选材,合理用材,以及先进的钢铁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成形的技术参数、图表及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提供技术依据。
8 K$ l$ H* T: @本卷分上、下册共约500万字。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首钢冶金研究院、北京钢丝厂等。干勇、田志凌、董翰、冯涤、王新林任本卷主编。参加各篇编写的人员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并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 V! }9 L* J4 e% ~: M& V全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特别是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许多首次公布的技术参数。使其成为一部集实用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钢铁材料工程工具书。主要供制造业、钢铁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供材料科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查阅。 $ S% R% W' }8 x7 b8 s! u
* g/ \# y' A3 Y& y" g9 M/ a

* c0 v; z# Y' i/ g( b, u3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干 勇) 1.钢铁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2.钢铁材料和冶金工艺的进展 3. 21世纪钢铁材料的发展展望 4.钢铁材料的分类5.合金元素在钢铁材料中的作用 9 O  h* S" y4 {* `
6.钢的固态相变与微观组织 7.钢的基础热处理 8.钢铁材料的主要性能
7 P0 n0 h( n1 R3 r" ?第2篇 钢铁牌号表示方法 (主编:林慧国) 1.我国钢铁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 2.我国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的表示方法 3. 我国钢材规格的标记方法与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 c0 E6 o# F% ^' _: l/ E# J$ \
第3篇 铁 (主编:祖荣祥) 1.概述 2.纯铁 3.生铁
. j1 _/ W+ A4 ]6 v  h1 j0 k: A第4篇 铸铁与铸钢 (主编:陈 琦 彭兆弟) 1.铸铁 2.铸钢
! k( ^- P8 }# e/ f第5篇 非合金钢 (主编:杨忠民) 1.概述 2.普通质量非合金结构钢 3.优质非合金结构钢 4.碳素工具钢 5.焊接用非合金钢 6.专业用非合金钢 ( u6 ]# B) V2 d9 V& h
第6篇 低合金钢 (主编:董 瀚 雍歧龙 刘清友 杨才福) 1.概述 2.焊接高强度钢 3.低合金冲压钢4.耐候钢 5.低合金耐磨钢 6.低合金钢筋 7.低合金钢轨钢 8.微合金钢
3 ]3 q+ X5 H$ O4 B第7篇 超细晶钢 (主编:刘正才) 1.概述 2.铁素体/珠光体钢 3.超细组织低(超低)碳贝氏体钢4.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 E) [7 L, C+ `' K0 ?第8篇 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 (主编:康喜范) 1.概述 2.纯镍 3.杜拉镍 4.镍铜耐蚀合金 5.镍铬耐蚀合金 6.镍钼耐蚀合金 7.镍铬钼耐蚀合金 8.镍铬钼铜耐蚀合金 9.铁镍基耐蚀合金 / p' u1 S+ Z% P5 M* Q
第9篇 电热合金 (主编:唐昌世) 1.概述 2.镍基电热合金 3.镍基电热合金的成形与加工 4.Fe-Cr-Al铁基电热合金 5.Fe-Cr-Al电热合金成形与加工 6.电热合金常用牌号化学成分、性能及选用 / {9 T, {3 o" J; c
第10篇 高温合金 (主编:冯 涤) 1.概述 2.变形高温合金 3.铸造高温合金 4.粉末高温合金和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 5.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 6.发散冷却高温结构材料 / l: e+ }7 j" F  J: f% f$ u, Q2 h8 F
第11篇 金属功能材料 (主编:王新林 陈国钧) 1.概述 2.软磁合金 3.电工钢 4.金属永磁材料 5.弹性合金 6.膨胀合金7.热双金属 8.电性合金 9.形状记忆合金 10.非晶态合金 11.纳米晶合金 12.减振合金 13.储氢合金
: C2 e$ @8 ~* [  E0 K/ X8 Q% B第12篇 钢铁焊接材料 (主编:田志凌) 1.概述 2.焊条 3.焊丝和焊带 4.焊剂 5.钎料 6.钎剂 / t+ ]9 ]: `: E+ n, u# y  E
第13篇 合金钢 (主编:董 瀚) 1.概述 2.合金结构钢 3.合金弹簧钢 4.滚动轴承钢 5.合金工具钢 6.高速工具钢 7.不锈钢 8.耐热钢 9.耐磨钢 10.易切削钢 11.超高强度钢 12.高强度不锈钢 13.低温钢 14.无磁钢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3卷)(钢铁材料工程)(下) ¥210.00元
" L2 [+ j/ Z) R7 g; p) l6 K- S/ A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e! X5 d/ e9 ]2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6 f9 k0 u2 n% w. L8 g; f5 x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A# f! t4 G! E5 e) i
作者:  干勇 田志凌 董瀚 冯涤 王新林 ! q* d3 h2 Z; `, j' k
ISBM:  7-5025-7305-4
! ]  a$ K2 W* L" R( X版次:  1
/ e! I- v) ~1 L9 e2 W7 c开本:  A4 / J2 ~' {% |" o  O4 h) k8 x

; {( f7 f* |  |* J  《钢铁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2 J4 d9 R( ^$ F" _) L1 J' r/ Z钢铁材料既是传统材料,又是先进材料。以超细组织、高洁净度、高均匀性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大幅度地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钢铁结构材料的功能化,均质材料的复合化,与环境的协调化,已成为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
. c. ^0 t' K0 {& b'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钢铁材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均提出了很高的需求。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达2亿7千万吨,约相当于日、美、俄三个产钢大国产量总和,已多年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相当长期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在高位,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钢铁产量的大量增加已给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钢铁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部门的共同任务是: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已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急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n& C# T7 w( L" d6 x7 \9 c
编写本卷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正确选材,合理用材,以及先进的钢铁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成形的技术参数、图表及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提供技术依据。
  U7 e9 g) x, w; [1 u
9 U- s& S& P$ l2 G本卷分上、下册,共约500万字。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首钢冶金研究院、北京钢丝厂等。干勇、田志凌、董翰、冯涤、王新林任本卷主编。参加各篇编写的人员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并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 f, V7 G, A; L8 Y0 G  z* ]全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特别是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许多首次公布的技术参数。使其成为一部集实用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钢铁材料工程工具书。主要供制造业、钢铁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供材料科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查阅。 3 U' F8 X0 p7 R. A
+ ^! l1 J) s# R! `0 n+ a/ w
! }- {  S  C* z6 f* z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干 勇) 1.钢铁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2.钢铁材料和冶金工艺的进展 3. 21世纪钢铁材料的发展展望 4.钢铁材料的分类5.合金元素在钢铁材料中的作用
* ~  i$ y* a( G- N6.钢的固态相变与微观组织 7.钢的基础热处理 8.钢铁材料的主要性能 # s6 d7 E/ K, _4 a" F6 p9 l* t2 x
第2篇 钢铁牌号表示方法 (主编:林慧国) 1.我国钢铁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 2.我国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的表示方法 3. 我国钢材规格的标记方法与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 s* s' \2 `4 V# B; N第3篇 铁 (主编:祖荣祥) 1.概述 2.纯铁 3.生铁
/ w. q/ c0 e, N! J第4篇 铸铁与铸钢 (主编:陈 琦 彭兆弟) 1.铸铁 2.铸钢 2 S: H, j; l6 x0 ]+ B! D! F
第5篇 非合金钢 (主编:杨忠民) 1.概述 2.普通质量非合金结构钢 3.优质非合金结构钢 4.碳素工具钢 5.焊接用非合金钢 6.专业用非合金钢 $ Y2 N+ h9 i5 d0 p& U
第6篇 低合金钢 (主编:董 瀚 雍歧龙 刘清友 杨才福) 1.概述 2.焊接高强度钢 3.低合金冲压钢4.耐候钢 5.低合金耐磨钢 6.低合金钢筋 7.低合金钢轨钢 8.微合金钢 9 o, |9 Z0 r( K* w. U& a* z
第7篇 超细晶钢 (主编:刘正才) 1.概述 2.铁素体/珠光体钢 3.超细组织低(超低)碳贝氏体钢4.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1 E4 W. }  J* P+ h$ A# o第8篇 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 (主编:康喜范) 1.概述 2.纯镍 3.杜拉镍 4.镍铜耐蚀合金 5.镍铬耐蚀合金 6.镍钼耐蚀合金 7.镍铬钼耐蚀合金 8.镍铬钼铜耐蚀合金 9.铁镍基耐蚀合金 ( t6 S2 C' c' u9 t2 a
第9篇 电热合金 (主编:唐昌世) 1.概述 2.镍基电热合金 3.镍基电热合金的成形与加工 4.Fe-Cr-Al铁基电热合金 5.Fe-Cr-Al电热合金成形与加工 6.电热合金常用牌号化学成分、性能及选用
9 ]% d+ }4 W4 |: o) {第10篇 高温合金 (主编:冯 涤) 1.概述 2.变形高温合金 3.铸造高温合金 4.粉末高温合金和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 5.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 6.发散冷却高温结构材料
! O: T1 \3 \7 h3 X% O第11篇 金属功能材料 (主编:王新林 陈国钧) 1.概述 2.软磁合金 3.电工钢 4.金属永磁材料 5.弹性合金 6.膨胀合金7.热双金属 8.电性合金 9.形状记忆合金 10.非晶态合金 11.纳米晶合金 12.减振合金 13.储氢合金 ( T7 O7 w9 U" o4 D1 V
第12篇 钢铁焊接材料 (主编:田志凌) 1.概述 2.焊条 3.焊丝和焊带 4.焊剂 5.钎料 6.钎剂
+ I* L' Q' t& I6 n; Z+ G3 g  \第13篇 合金钢 (主编:董 瀚) 1.概述 2.合金结构钢 3.合金弹簧钢 4.滚动轴承钢 5.合金工具钢 6.高速工具钢 7.不锈钢 8.耐热钢 9.耐磨钢 10.易切削钢 11.超高强度钢 12.高强度不锈钢 13.低温钢 14.无磁钢6 i" y  q( X7 ?5 m. k2 N( A1 F# ?

! g7 l3 E$ ^8 i5 h( K- I) g* X; G' ^
$ [/ l! x) {: z$ [4 v1 a, V4 ]

- c0 n& s9 r7 s& P+ v7 }& l/ \第4、5卷 有色金属材料工程
" |) H7 f! d: o% U  ], ^! _
% ]7 \! `1 X) T, S  M如何正确选材,合理用材,尽可能挖掘材料使用性能的潜力,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以节约材料、节约能源,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广大科技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编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有色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目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元素统称为有色金属,国际统称非铁金属。各种有色金属元素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能。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千差万别的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很大部分都是依靠发展有色金属材料来得到满足的。因此,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到2004年我国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约1500多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在产量、品质、品种等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有色金属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大典编委会提出的大纲要求,经过有关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后,确定本卷共分14篇,约470万字,分上、下两册出版。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有色金属材料的现状与发展,邀请了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宁夏905厂、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6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编写和审稿。全书由黄伯云、李成功、石力开、邱冠周、左铁镛任主编,历时4年完稿。本书是目前有关有色金属材料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工具书。具有数据详细、齐全、新颖以及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等特点。可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查阅。
9 h% \) d, v# {% z7 t) |& ]
" a. W0 K. @$ g6 I' h4 s主编:黄伯云院士、李成功教授、石力开教授、左铁镛院士、邱冠周教授
- D. F; ?) w+ Q, N% x5 n  w3 r, R/ L' a" U9 e2 a* H3 a
第1篇 概论(主编:黄伯云院士、邱冠周教授)
: I0 [  A# n' [* U% S
' v9 j1 D2 e: q- @第2篇 铝及铝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 m$ [) @, K( B0 [2 y! _0 v6 W8 w3 f  h$ Q" I6 Q$ J
第3篇 镁及镁合金材料(主编:黎文献教授、余琨教授、 马正青教授)5 S& s/ U, [! V$ ^) [) |! v  r( F& @

. \) A6 Y/ t/ O: K第4篇 铜及铜合金材料(主编:汪明朴教授、尹志民教授)9 a* A  x' P  U

9 w* b' a2 e, n) S$ x第5篇 镍、钴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唐仁政教授)$ y9 J8 P6 K( U; @( M/ C8 ?9 w9 ]
" ]' J' Z. J6 B; D6 I& U, L
第6篇 锌、铅、锡及其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 c; l' A0 V  i8 r
/ s# v, K: R7 v( }& ]4 U+ y第7篇 钛及钛合金材料(主编:李成功教授、马济民教授、邓  炬教授)
& N5 K$ r* |% S
$ Z7 I" W+ d# f4 H. S( z第8篇 钨、钼及其合金材料(主编:潘叶金教授、王德志教授)
3 W/ l* A9 U+ J1 Q/ W: }5 f; S. K) a9 s; |8 k, }
第9篇 硬质合金材料(主编:吴恩熙教授)
; v+ X0 I, j7 P' p! W' V6 R7 k1 f3 L& Q' ]8 j
第10篇 钽、铌及其合金材料(主编:何季麟院士)! c  b: U9 p5 @% e; F# D" _$ v
. k) M7 s' \- a  T: k5 D
第11篇 铍、铪、锆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刘建章教授、聂大钧教授)& d7 D- T. J& ]" i$ }
9 i3 j$ |: x% _$ g9 i' A
第12篇 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孙加林教授、张康侯教授、宁远涛教授、张永俐教授)- i9 ~) i+ M# H5 q  w7 Y
$ x4 ?+ T, k2 x1 b) ?0 R4 R
第13篇 有色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主编:张新民教授、谢建新教授)
! [  x- G8 L7 c1 r: a$ b% ~
: c1 z5 H9 H0 P* Z3 f! m第14篇 有色金属新材料(主编:左铁镛院士、石力开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6卷)(高分子材料工程)(上)  ¥180.00元 5 N+ ~. S7 i6 k' B- B+ y

! F5 `; l" n9 `5 ^! T- u1 _出版/发行时间:  2006-03-01   3 ?) w& F# a: [/ h4 m& y8 e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W2 H7 A/ J8 B0 h, z- L9 o; I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0 s4 t  n% Z' B; |  q, d! E/ V3 C
作者:  唐志玉 杨鸣波   W. A* @9 B: y' ^/ v
ISBM:  7-5025-7308-9
' Z% Z4 ^; y, ~/ G9 ~版次:  1 4 q+ R0 o' u$ P$ W2 Z% `: ^7 A# I
开本:  A4
2 O8 W: D( k+ q' k; v. `
% {" M. r2 L3 F  A+ G) ?" y7 ?3 S- E6 q. l4 K$ r" ]
  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适合现代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且不受地域、气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经不再是传统材料的代用品,而是与金属、水泥、木材并列,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议中的扮演着重要作用的四大材料。
1 l# c7 i2 x$ w' L$ j' G我国已是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大国,年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但还不是强国,不仅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而尽快从高分子材料的消费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须要高分子科学界与工程界的通力合作,开展多方位的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高分子材料工业的竞争能力,实现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的持续发展,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编写此书目的。 0 i, [6 i4 P; I' ?# ~3 P" j* E
《高分子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卷目之一。其取材和编写以“系统、新颖、实用、方便”为特点,整体结构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以高分子材料品种为基础,以加工成形和改性为线索,以获得优质产品或某些特定性能为目标,给予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反映了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 r# B" I4 ^  ~" \8 ]; h# e# ?- K本书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概论、塑料工程、有机纤维、橡胶工程、高分子胶粘剂、功能高分子和皮革材料,共7篇90章近600万字。由全国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60余人参加编写,最后由杨鸣波和唐志玉统稿。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四川大学、天津科学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华北工学院和四川广汉星辉塑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历时3年完稿。
" Q, y- G& \' r7 j# r本书主要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1 \. x1 a5 q; S! j9 |# w3 B
借本书出版之机会,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强力支持和鼓励,也要感谢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各位作者的精心尽责和刻苦努力!
/ S/ V+ ^% @6 h
6 @( Y' @" S, a! U# t0 C7 G* D
7 b% H( i. q: V" V; j6 f6 \- s6 x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杨鸣波 唐志玉) ; j9 L; n8 M5 R& {6 V; w4 d0 @
1.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2.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3.聚合物改性 4.聚合物的性能测试 1 Z5 G1 K! \. E" w/ x+ Y/ z# f
第2篇 塑料工程 (主编:吴智华) 7 H% c" I2 l; o9 k
1.概述 2.通用材料 3.工程塑料 4.特种工程塑料 5.热固性树脂 6.其他塑料 7.塑料常用助剂 8.塑料母粒 9.废旧回收塑料 10.塑料配制与着色 11.挤出成型 12.注塑成形 13.压延成形 14.吹塑成形 15.模压成形 16.传递模塑 17.层压与增强塑料成形18.铸塑成形 19.泡沫塑料成形 20.热成形 21.塑料修饰与装配 % j( g7 h1 m/ o- X0 ^5 A& b, D
第3篇 有机纤维 (主编:叶光斗 徐建军) 8 L. T7 Q! j% P# l9 q- S
1.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分析测试 2.合成纤维的加工工艺 3.天然纤维 4.人造纤维5.聚酯纤维 6.聚酰胺纤维 7.聚丙烯腈纤维 8.聚乙烯醇纤维 9.聚氯乙烯纤维 10.聚烯烃纤维 11.特种纤维
# q5 L) [* S8 a1 K% h  j  t0 K$ @3 o第4篇 橡胶工程 (主编:谢邦互)
1 g6 y3 ]9 j5 W1.天然橡胶 2.合成橡胶 3.特种合成橡胶 4.乳胶 5.其他橡胶 6.橡胶助剂7.骨架材料 8.橡胶的性能与测试 9.橡胶配方设计 10.生胶的塑炼 11.胶料的混炼12.压延成型 13.挤出成型 14.压铸成型 15.模压成型 16.注压成型17.硫化 18.胶粉的制造与应用 : k) \, c5 t7 c& ~
第5篇 高分子胶粘剂 (主编:朱如瑾) & G3 m% j1 C4 `, z: z
1.概述 2.粘接形成 3.粘接接头设计 4.胶粘剂的选择 5.胶粘剂性能及配方 6.表面处理7.粘接工艺 " j$ W( |9 i. F) T; x& o' a! K+ O
8.不同材料的粘接 9.粘接质量与测试 - w9 @, n6 p- [0 G" a# c
第6篇 功能高分子 (主编:罗祥林) : k9 s1 F, C! M8 B( h
1.功能高分子材料 2.离子交换树脂 3.导电高分子 4.感光高分子 5.高分子功能膜材料6.医用高分子 ; `6 W* ]" {, e
7.声功能高分子材料 8.高分子吸附剂和吸水性聚合物 9.含能高分子10.环境敏感高分子材料
: |( t) b3 W" g) s第7篇 皮革材料 (主编:张 扬) + L7 ?: D* C4 B
1.制革基础 2.牛皮革 3.猪皮革 4.羊皮革 5.毛皮革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7卷)(高分子材料工程)(下) ¥160.00元
( V% Y  t* W+ ~, k7 J5 g  q! I" K8 L0 I, ^$ {! o* c$ I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3-01     ?, L7 m& \- ~4 m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w# k0 J' U! B: O: y8 Z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p2 R; B. Q8 c* P
作者:  唐志玉 杨鸣波 / S1 x: j& C" D' m
ISBM:  7-5025-7309-7
# x9 R' c& R; [版次:  1
1 H7 j2 s2 G7 A开本:  A4
# T7 r% q9 k$ c7 G: h7 c$ l
; D7 A2 F! b; a2 y( k8 w  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适合现代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且不受地域、气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经不再是传统材料的代用品,而是与金属、水泥、木材并列,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议中的扮演着重要作用的四大材料。
1 W7 n& X# E1 Q2 R4 q1 Q" U我国已是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大国,年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但还不是强国,不仅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而尽快从高分子材料的消费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须要高分子科学界与工程界的通力合作,开展多方位的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高分子材料工业的竞争能力,实现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的持续发展,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编写此书目的。 , F. _9 t& k% c0 A! F
《高分子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卷目之一。其取材和编写以“系统、新颖、实用、方便”为特点,整体结构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以高分子材料品种为基础,以加工成形和改性为线索,以获得优质产品或某些特定性能为目标,给予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反映了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就,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0 b: o1 o- z" u# S
本书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概论、塑料工程、有机纤维、橡胶工程、高分子胶粘剂、功能高分子和皮革材料,共7篇90章近600万字。由全国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60余人参加编写,最后由杨鸣波和唐志玉统稿。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四川大学、天津科学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华北工学院和四川广汉星辉塑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历时3年完稿。
' C4 O2 d* |, |0 L, |$ h: O6 z本书主要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 ^) }0 s* J! z3 U6 V
借本书出版之机会,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强力支持和鼓励,也要感谢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各位作者的精心尽责和刻苦努力! & ^. N: c( L; _
+ q( Y% z) t2 _* y  g( c; C- G2 Z

& m- G$ Y# ]& G% Z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杨鸣波 唐志玉)   U4 v6 R: ^" e
1.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2.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3.聚合物改性 4.聚合物的性能测试
# O- j6 {) e5 m/ j0 o; F  z第2篇 塑料工程 (主编:吴智华)
  K( E, f6 C5 f! W+ _1.概述 2.通用材料 3.工程塑料 4.特种工程塑料 5.热固性树脂 6.其他塑料 7.塑料常用助剂 8.塑料母粒 9.废旧回收塑料 10.塑料配制与着色 11.挤出成型 12.注塑成形 13.压延成形 14.吹塑成形 15.模压成形 16.传递模塑 17.层压与增强塑料成形18.铸塑成形 19.泡沫塑料成形 20.热成形 21.塑料修饰与装配
) O% c' S0 y9 W: d) u第3篇 有机纤维 (主编:叶光斗 徐建军) 1 b) }' u% P+ s& f
1.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分析测试 2.合成纤维的加工工艺 3.天然纤维 4.人造纤维5.聚酯纤维 6.聚酰胺纤维 7.聚丙烯腈纤维 8.聚乙烯醇纤维 9.聚氯乙烯纤维 10.聚烯烃纤维 11.特种纤维
# g$ d* F! i7 Y+ H2 ]; F第4篇 橡胶工程 (主编:谢邦互)
, O8 {! M5 g* t3 J  T9 I# Z1.天然橡胶 2.合成橡胶 3.特种合成橡胶 4.乳胶 5.其他橡胶 6.橡胶助剂7.骨架材料 8.橡胶的性能与测试 9.橡胶配方设计 10.生胶的塑炼 11.胶料的混炼12.压延成型 13.挤出成型 14.压铸成型 15.模压成型 16.注压成型17.硫化 18.胶粉的制造与应用
" `8 I, {3 l* |9 a第5篇 高分子胶粘剂 (主编:朱如瑾)
4 Q/ q" r1 F" _+ ~+ i1.概述 2.粘接形成 3.粘接接头设计 4.胶粘剂的选择 5.胶粘剂性能及配方 6.表面处理7.粘接工艺
/ ~. c. ]. n& r2 F* q5 r8.不同材料的粘接 9.粘接质量与测试 0 ?5 i1 z3 a+ z1 L+ S
第6篇 功能高分子 (主编:罗祥林) ' n8 M  S8 y( |( h- i, P; M
1.功能高分子材料 2.离子交换树脂 3.导电高分子 4.感光高分子 5.高分子功能膜材料6.医用高分子
) s- t9 s$ Q+ v! T% V7.声功能高分子材料 8.高分子吸附剂和吸水性聚合物 9.含能高分子10.环境敏感高分子材料
. T# G$ p5 w  l# A2 k& b第7篇 皮革材料 (主编:张 扬)
# V5 G- i; n* o6 K! s9 d% q) I) d1.制革基础 2.牛皮革 3.猪皮革 4.羊皮革 5.毛皮革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8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上) ¥130.00元
- N8 s4 h5 a5 O8 d2 K" Q6 c" [  s
; ^) h: h; q- r! Z0 H: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3-01   ) _/ A, O9 Y,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0 P, }/ [& t! \, [/ k  _% G& d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D) J7 w) N# g6 C
作者:  江东亮 李龙土 欧阳世翕 施剑林
8 ^, h7 P( A, J! }ISBM:  7-5025-7310-0 6 O+ h, C. i9 L8 |6 j
版次:  1 - z0 D* u0 j# o( k' T& L7 w
开本:  A4
1 S% }& {! N9 K, d# n# R4 A# L! `  g+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三大主要材料之一,不仅是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而且是提高人们生活、生存质量休戚相关的基础材料。进入20世纪以来,无机非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多种功能(电、磁、光、声、力、热、红外、超导、透波、反射等)相继发现,使其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过渡,十分依赖于高质量、多品种新材料的应用。《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是适应于这种形势的发展需要。
% G2 A" |8 u/ v+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上、下)卷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面的专业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结构陶瓷(含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陶瓷、传统陶瓷、玻璃、晶体材料、无机涂层材料、耐火材料、碳与石墨材料、水泥与混凝土和其他新型无机材料等11篇共约400万字。参加编写的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郑州磨料磨具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共50余位,历时3年完稿。由江东亮、李龙土、欧阳世翕、施剑林任主编并负责统稿。 ! M/ V. @, L8 N+ ?& J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贯彻既要立足全局,又要突出重点。从材料的基础(组成与结构)、性能、工艺过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传统常用材料和新材料相互结合。为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供科学依据。本卷还适当介绍了一些国外相关先进材料,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
% e5 S0 i" g# V: K8 o9 \ + @; O3 ^! h+ j1 `3 c4 ^; i

) g$ h" n, D. F' L+ s+ w! r2 O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江东亮)
; i3 ?1 @8 z% u# S4 m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和科学基础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 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分类
, p9 t2 k: [+ O: f; {' y: E' C4.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背景 5.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趋势 " Y" ~. x/ R1 ]
第2篇 结构陶瓷 (主编:江东亮 黄校先 潘振?d) 6 J- k0 `" G( Z# q  c: X
1.概论 2.结构陶瓷材料的制备科学 3.氧化物陶瓷 4.氮化物陶瓷 5.碳化物陶瓷6.硼化物陶瓷 7.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8.晶须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与层状陶瓷复 9.颗粒弥散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 Q  O2 t( e; i% g% x! e
第3篇 功能陶瓷 (主编:李龙土 徐廷献)
* S/ H! }) V) e1.绪论 2.绝缘和介质陶瓷 3.铁电陶瓷 4.压电陶瓷 5.半导体及其敏感陶瓷 6.离子导电陶瓷7.高温超导陶瓷 8.磁性陶瓷 9.生物陶瓷 10.铁电压电薄膜 11.其它新型功能陶瓷材料
; \4 ~: z* S3 x, i2 h2 F- Y6 i1 P! A第4篇 传统陶瓷 (主编:同继锋)   x# h9 Q, f: z; I) c
1.概述 2.建筑卫生陶瓷 3.电工陶瓷 4.化工陶瓷 4 N' q3 j# Y: L, K
第5篇 玻璃 (主编:马眷荣)
" y) q; h8 R. L# D; B& r: h( J2 O1.概述 2.玻璃工艺 3.玻璃品种
  D; f" \, p5 }4 P第6篇 晶体材料 (主编:罗豪?d 仲维卓)
3 e0 N2 U* {$ g1 ?" K9 J1.晶体结构与形态 2.晶体生长基础 3.晶体生长方法 4.非线性光学晶体 5.铁电和压电晶体6.电光晶体
: c4 j) a5 {+ C7 y) l4 v% K7.声光晶体 8.光学晶体 9.热释电晶体 10.激光晶体 11.闪烁晶体 12.宝石晶体
1 i% Y6 T8 r) W$ K  R第7篇 无机涂层材料 (主编:丁传贤 赵金榜)
, ^) |2 T/ O: t1 ?$ o' @& O1.概述 2.无机涂层材料 3.无机涂料分类和合成 ' T- p: I* K8 b7 d) A# |
第8篇 耐火材料 (主编:李楠 张用宾 李虹霞) 7 M9 o( z/ D5 s$ L, J/ D. c
1.耐火材料基础 2.硅质耐火材料 3.硅酸铝质耐火材料 4.碱性耐火材料制品5.碳复合耐火材料6.碳化硅耐火材料 7.不定形耐火材料 8.隔热耐火材料 9.建材工业耐火材料 10.耐火材料的回收利用
0 \' u+ V+ Q) D3 h: P& i第9篇 碳、石墨材料 (主编:李龙土 沈万慈)
, g/ A* I2 d9 X6 G: H5 i1 Y& J1.炭的晶体结构及炭材料分类 2.石墨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3.炭、石墨材料工程基础4.工程应用的炭石墨材料 5.炭纤维极其复合材料 6.人工金刚石及金刚石薄膜 7.C60与碳纳米管
: {/ N7 ~; ~+ y+ S! U6 s! Y1 w) ?第10篇 水泥与混凝土 (主编:隋同波)
: Q  M$ a; r: G1.硅酸盐系列 2.特种及新品种水泥 3.混凝土
; I4 S! V3 F4 \% a+ V4 @5 V% `* }第11篇 其他新型无机材料 (主编:施剑林)
4 `. [- s. b% ]! M. O# J( [- w1.绝热材料 2.纳米无机材料 3.介孔材料 4.烧蚀材料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9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下) ¥130.00元 1 {1 n/ ?  K& n+ c( E/ D
( D! K: }5 W- V$ b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3-01   
8 q# U. |9 ~9 k3 O) G$ R, p; h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Q# p+ w. Z8 q5 G# u1 q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6 w- D3 W) F6 E6 F+ ]作者:  江东亮 李龙土 欧阳世翕 施剑林
# N7 `( W- L* V7 d9 W1 bISBM:  7-5025-7311-9
9 |  m: \, f3 G# Y版次:  1
& ]& q/ r9 c3 ]% r# ], c( `开本:  A4 - M5 P3 g6 G' ~! j

4 D" _; a9 d3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三大主要材料之一,不仅是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而且是提高人们生活、生存质量休戚相关的基础材料。进入20世纪以来,无机非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多种功能(电、磁、光、声、力、热、红外、超导、透波、反射等)相继发现,使其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过渡,十分依赖于高质量、多品种新材料的应用。《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是适应于这种形势的发展需要。
) E0 g9 m1 s9 h《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上、下)卷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面的专业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结构陶瓷(含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陶瓷、传统陶瓷、玻璃、晶体材料、无机涂层材料、耐火材料、碳与石墨材料、水泥与混凝土和其他新型无机材料等11篇共约400万字。参加编写的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郑州磨料磨具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共50余位,历时3年完稿。由江东亮、李龙土、欧阳世翕、施剑林任主编并负责统稿。
7 O6 R' g' O" V3 V: Q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贯彻既要立足全局,又要突出重点。从材料的基础(组成与结构)、性能、工艺过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传统常用材料和新材料相互结合。为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供科学依据。本卷还适当介绍了一些国外相关先进材料,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 ' S1 u" ?8 O6 k
3 q: q. Z7 `8 M! O9 R2 X$ _
( m6 p; N1 }/ w! P5 d9 }% B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江东亮)
2 @! r( h. Z  Z8 V. p  f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和科学基础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 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分类
- T7 M; \0 d5 R+ O: x1 h4.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背景 5.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趋势
  I. _5 ?3 V: _第2篇 结构陶瓷 (主编:江东亮 黄校先 潘振?d)
7 ?5 }* _5 c# J3 O3 @1.概论 2.结构陶瓷材料的制备科学 3.氧化物陶瓷 4.氮化物陶瓷 5.碳化物陶瓷6.硼化物陶瓷 7.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8.晶须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与层状陶瓷复 9.颗粒弥散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 h. t8 c" Y0 q
第3篇 功能陶瓷 (主编:李龙土 徐廷献) * x( x& \$ D. m8 r; @- p. o- L+ r% D
1.绪论 2.绝缘和介质陶瓷 3.铁电陶瓷 4.压电陶瓷 5.半导体及其敏感陶瓷 6.离子导电陶瓷7.高温超导陶瓷 8.磁性陶瓷 9.生物陶瓷 10.铁电压电薄膜 11.其它新型功能陶瓷材料
# Y: H; R. }* ]" [6 Z第4篇 传统陶瓷 (主编:同继锋) ( F) S) j: S. w2 u) J9 R" z( t6 ?1 j6 `
1.概述 2.建筑卫生陶瓷 3.电工陶瓷 4.化工陶瓷
& Y+ y2 o# @  f1 Q$ S' E# }( T第5篇 玻璃 (主编:马眷荣)
% J0 C6 }, t  O1.概述 2.玻璃工艺 3.玻璃品种
7 `  z% h+ s" L5 T第6篇 晶体材料 (主编:罗豪?d 仲维卓)
# r# a/ G  ?( G& P4 [/ J5 X1.晶体结构与形态 2.晶体生长基础 3.晶体生长方法 4.非线性光学晶体 5.铁电和压电晶体6.电光晶体
6 U4 G/ b3 B. `0 g! ]- Z7.声光晶体 8.光学晶体 9.热释电晶体 10.激光晶体 11.闪烁晶体 12.宝石晶体 , E; O' m* j. O5 V- \; E8 n
第7篇 无机涂层材料 (主编:丁传贤 赵金榜)
, y* J' H. z# ^" o. ]; r8 j4 W1.概述 2.无机涂层材料 3.无机涂料分类和合成
/ a. k; F6 p: r- h第8篇 耐火材料 (主编:李楠 张用宾 李虹霞) 4 K5 j6 w0 C1 _2 m+ V0 C8 r
1.耐火材料基础 2.硅质耐火材料 3.硅酸铝质耐火材料 4.碱性耐火材料制品5.碳复合耐火材料6.碳化硅耐火材料 7.不定形耐火材料 8.隔热耐火材料 9.建材工业耐火材料 10.耐火材料的回收利用 ! K3 l8 T$ O( `
第9篇 碳、石墨材料 (主编:李龙土 沈万慈)
$ k) T2 n6 H7 o1.炭的晶体结构及炭材料分类 2.石墨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3.炭、石墨材料工程基础4.工程应用的炭石墨材料 5.炭纤维极其复合材料 6.人工金刚石及金刚石薄膜 7.C60与碳纳米管 * @7 V% w0 k2 j
第10篇 水泥与混凝土 (主编:隋同波)
+ f2 \( f; Q4 n5 I& E# x1.硅酸盐系列 2.特种及新品种水泥 3.混凝土
1 b5 C% B. P1 \: p; M6 i% @& e第11篇 其他新型无机材料 (主编:施剑林)
# h# N8 I4 i/ R+ Q5 u' u6 X1.绝热材料 2.纳米无机材料 3.介孔材料 4.烧蚀材料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0卷)(复合材料工程) ¥170.00元 7 v- }- V4 e4 |1 ]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3-01   
  e* F7 V  o! M3 T2 y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9 a7 I  a. y# Q* f& Y5 ]5 P9 o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D7 k7 k4 P9 k9 q# a
作者:  益小苏 杜善义 张立同 * R% V  X( Q! i$ {' I
ISBM:  7-5025-7312-7   `& P& b; s' x9 q
版次:  1
2 A5 m2 u( h. r" N6 G+ ~开本:  A4
( X- Z; g% Y, p- t# \, Y" C; n9 K  r9 z
  m" G4 C  m1 [; C4 {
  《复合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 f1 H! @9 G5 o% M复合材料被公认为是除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外的第四大类材料。复合材料的崛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材料的家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想象与实现空间,也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编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复合材料工程》卷的原则是:以国内外复合材料领域中产量、应用等需求较大的品种为重点,选择其中关键性、共性的技术参数、图表、科研与应用成果为核心。力求对复合材料各领域进行比较全面、比较系统、能够综合反映其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介绍。
4 W4 [/ j/ Z' Z/ f9 T本书邀请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北京钢铁研究设计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编写和审稿。全书由益小苏、杜善义、张立同任主编,历时3年完稿。本书共分16篇约290万字,
( u5 X2 n- a4 \5 [  F$ I% F" U本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相统一的特点,可供复合材料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查阅。
5 J1 j/ j; T/ w( v7 }1 ^, t ! C5 o: \9 N1 V3 q

) S3 ]. l' U6 b& r, W) Z目录:   第1篇 复合材料导论 (主编:益小苏) 1.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梗概 2.材料表面、复合材料界面及其相关问题 3.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构造与优化 4.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先进制造技术 5.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走向 6.复合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 , @+ a1 W8 [; M( b3 M% [/ n8 r
第2篇 复合材料用增强体材料 (主编:冯春祥 楚增勇) 1.玻璃纤维 2.碳纤维 3.陶瓷纤维 4.聚芳酰胺纤维 5.聚芳酯纤维 6.有机杂环类纤维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8.纤维增强体的测试表征方法 9.晶须
) A- T+ K; Z% k2 ^. y第3篇 聚合物基体材料 (主编:陈祥宝) 1.概述 2.高性能酚醛树脂基体 3.高性能环氧树脂基体 4.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5.氰酸酯树脂基体 6.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基体
* ^2 e9 z" V! E" |$ |: e% A第4篇 纺织复合材料 (主编:丁 辛) 1.概述 2.纺织结构及其性能 3.纺织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4.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5.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
( \. A; V) Q- c1 |第5篇 复合材料界面 (主编:黄玉东) 1.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及其改性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类4.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问题 5.复合材料界面结构表征及界面结合力测定 % `8 ~- a" g' X1 t! C! l; ]$ {
第6篇 工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玻璃钢 (主编:刘其贤 刘占阳 高红梅) 1.芯材 2.成型工艺 7 r9 h& ]# I7 Y6 m( J) _) y4 t
第7篇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 (主编:杨乃宾) 1.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概论 2.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制造技术 3.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4.先进复合材料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5.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 , _" b; j7 @7 z' D( r
第8篇 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主编:张 忠 傅绍云) 1.概述 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 3.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本性能4.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理论预测 5.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蠕变和疲劳的性能 6.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 j. S) W4 }: [
第9篇 金属基复合材料 (主编:耿 林 吴 昆) 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种类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3.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处理与成型加工 5.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6.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 @' z% e- x+ e/ s4 j2 K第10篇 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 (主编:张立同 黄 勇) 1.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 3.连续纤维增韧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 4.晶须补强增韧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 5.超高韧性仿生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 6.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7.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8.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p4 Q8 |, Y( W" h% A
第11篇 碳基复合材料 (主编:张立同 李贺军) 1.C/C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2.C/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P6 \1 A# D9 A/ \$ q
第12篇 水泥基复合材料 (主编:吴科如) 1.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 2.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3.机敏水泥基复合材料
4 R6 H3 ~! Z/ w- @+ A* c- ^, z4 F第13篇 复合材料力学问题与设计 (主编:杜善义 梁 军) 1.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2.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基本解法 3.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 4.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 5.复合材料界面力学 6.复合材料设计 ; Q7 x. e8 }) V5 ]  L: h" `
第14篇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 (主编:沈 真) 1.概论 2.结构设计要求 3.结构设计选材和结构工艺性考虑 4.设计许用值的确定 5.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验证积木式方法 6.层压结构的一般设计与分析 7.连接设计与分析 8.损伤阻抗、耐久性和损伤容限 9.环境影响及防护 10.结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11.创新结构设计
. o$ x1 W" F6 Q$ {  m/ J; E第15篇 复合材料性能实验、表征与质量控制 (主编:张佐光 张子龙) 1.复合材料性能实验指南 2.推荐的试验矩阵与试验要求 3.预浸料性能表征 4.层压板性能实验 5.复合材料质量评价与控制 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失效分析 ' E+ e) n# m; s, `9 _# T/ j
第16篇 功能复合材料与新型复合材料 (主编:刘献明 傅绍云 张 忠) 1.黏土纳米复合材料 2.导电功能复合材料 3.梯度功能复合材料 4.光功能复合材料 5.智能复合材料 6.电磁波吸收与屏蔽复合材料 7.机械功能复合材料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4卷)(粉末冶金材料工程) ¥200.00元; a! t' O* a) F, o- r7 A2 t
0 i, [; A: U. t6 Z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w/ P% L& n" T$ j+ N)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 m; x/ E5 \9 }4 P5 F' `3 z+ r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1 T, ]( z: r7 C9 F* z9 }. q# h作者:  韩凤麟 马福康 曹勇家 2 D  o2 y- j% o
ISBM:  7-5025-7316-X # H7 b! s- Y. A. a
版次:  1
; j5 ]6 [% S8 R( e% n) ?开本:  A4
$ _' ~) L  J/ M9 @: w6 t
" c2 m$ Y. f3 K" x8 ^! @7 q9 n  本书为《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 d0 K! ~5 w+ X9 V3 e% X7 z
粉末冶金既是制造高新材料的重要工艺,有时还是惟一的方法,同时也是多、快、好、省地制造形状复杂、高精度金属零件的先进金属成形技术。因此,粉末冶金产业相继开发了三大领域,一为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工具材料,二为永磁材料,特别是稀土永磁材料。这两大类材料基本上都只能用粉末冶金工艺生产。第三大领域是将材料制造与金属成形相结合,逐渐形成的特种金属成形技术。 , E- w0 K# A0 B/ D$ a1 A/ D+ g, V$ Y0 y
本卷内容主要包括概论、金属粉末生产与特性、金属粉末性能测试与相应标准、成形与固结、后续加工与质量控制、粉末冶金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应用与新发展等7篇,共约300万字。 3 i" @% s% j4 v. h# a6 F- l; p; e
参加本卷编写的有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台湾大学、杭州粉末冶金研究所、北京安泰科技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嘉兴中达自润轴承公司、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粉末冶金分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共46名。最后由韩凤麟、曹勇家、马福康进行统稿。 & D" J  X) w) X* h
本书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精神,认真总结粉末冶金领域里的科研成果,以及成熟的实践经验,还详细介绍了ISO粉末冶金技术标准,并注重吸收国外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力求反映当代世界粉末冶金材料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 Y6 Z+ N0 P4 E0 O8 ^+ @
本书主要供从事粉末冶金、金属材料、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家电、农机、航天航空、电工与电子技术、核工业及武器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理工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
' B, c) W! Y& S+ R
8 X* g) T$ n4 G; R: R# b8 F7 L. y8 b7 z7 f" j) ^$ x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韩凤麟) 8 {. J7 k7 H4 a
1.粉末冶金发展史 2.21世纪初粉末冶金世界市场与应用进展 3.硬质合金生产工艺的进展 4.常用粉末冶金工艺与设计 5.粉末冶金生产工艺模型与设计 9 r2 K5 U" [4 v* k
第2篇 金属粉末生产与特性 (主编:韩凤麟 夏志华)
# Z! T! g+ r- I. k& {! R& t1.雾化法 2.化学法与电解法 3.脆性与延性材料的机械研磨 4.铁粉与钢粉生产 5.非铁金属与合金粉末生产 ( |4 p2 E9 @8 Q# v' C  J: _
6.金属粉末特性 7.金属粉末压制性,烧结体尺寸变化及混合 3 a1 {8 Y1 \0 X' Q1 k1 ~7 |
第3篇 金属粉末性能测试与相应标准 (主编:张晋远)
: [9 z* i; @' Z9 D3 E$ i# n) S1.金属粉末性能的测试 2.粉末性能测试方法国际标准要点
8 ?# K3 z4 A* ?. U: N3 _第4篇 成形与固结 (主编:果世驹)
# f# T9 b: k' q# |4 H9 z' W0 \% M1.成形与压制工艺 2.金属粉末轧制 3.粉末注射成形 4.烧结工艺与技术 5.熔渗与组合烧结6.燃烧合成
; J$ e  W: [) ?1 ~7.高密度固结原理与生产工艺 8.粉末锻造
8 C7 A' o2 L9 O- {" l第5篇 后续加工与质量控制 (主编:贾成厂)
. b; L; v# o" M4 K1.铁基粉末冶金制品的热处理 2.粉末冶金制品的后续加工 3.质量控制与评定 4.粉末冶金材料金相学 ) @. @* L1 g9 ~2 w& v
第6篇 粉末冶金材料 (主编:曹勇家 马福康 易建宏)
3 }2 K+ r* m3 F/ B% Y1.铁基粉末冶金材料 2.粉末冶金不锈钢与工具钢 3.非铁金属基粉末冶金材料 4.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 5 n$ P, W; ^7 J3 I- m$ r2 }; x
5.粉末冶金材料性能 6.粉末冶金材料标准与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标准要点
8 i4 D9 H5 l8 ^0 m" a) O5 h5 _) u第7篇 粉末冶金材料应用与新发展 (主编:王尔德 韩凤麟)
5 Q8 H: B. K: Y6 N1.粉末冶金结构零件 2.粉末冶金轴承 3.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4.多孔性金属材料 5.粉末冶金电触头材料 6.粉末冶金磁性材料 7.粉末冶金金刚石工具材料 8.纳米材料与机械合金化 9.喷射成形技术、材料及应用 10.金属粉末的直接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5卷)(材料热处理工程) ¥170.00元   
- Q' t$ j4 ^. f% {3 P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R2 a  T+ x4 F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f7 h; V# v! @2 o+ I! T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B" [$ E% E9 j% I9 W# s
作者:  樊东黎 潘健生 徐跃明 佟晓辉
3 Y) _" w+ c! }8 l- v0 m5 p: xISBM:  7-5025-7317-8
; M/ g$ [$ m0 J- E版次:  1 7 b% Z. g4 Q, C
开本:  A4
. N5 J% d4 l  r4 |6 G* ]/ i0 q1 Z
% x& B7 y: J; d5 R) H7 I0 N1 d( O: _7 \
  《材料热处理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第15卷。 0 |5 S) z$ \$ ~1 C8 N+ v
材料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材料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利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潜力,节能节材的得力手段。本卷内容囊括了材料热处理基础、热处理工艺、热处理设备、材料热处理,热处理CAD、CAE和生产自动化、清洁生产和安全以及质量控制、无损检测等方面,强调内容新颖,注重实用便查。
( e2 n) }- f" D6 N" `* h参加本卷编写工作的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机电研究所、福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江苏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教授,并由樊东黎、潘健生、徐跃明、佟晓辉担任卷主编。本卷共设8篇45章,约270万字。 ! |( m0 x5 I1 E0 P- G( s
本卷的编写以总结国内先进经验、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为主。在CAD/CAM/CAE、清洁生产和安全、质量控制与无损检测等方面,特别注重吸收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力求使得技术参数、图表和科研与实用成果最具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供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从事热处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科研、开发、设计、教学、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6卷)(材料表面工程)(上)  ¥130.00元   
$ G7 \4 ^6 e: T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6 C1 H" z$ n( O2 H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r1 ~1 h( h; ]$ n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3 A( o, Z9 _- N0 X/ E! G, o" Y5 {作者:  徐滨士 刘世参
3 O  K$ j$ J2 j5 }3 u/ lISBM:  7-5025-7318-6 " U6 }$ G! S6 Q, |  z
版次:  1 5 _/ b  l3 m0 D9 D
开本:  A4
# T% y! I2 q: r5 W: N
9 m! g% \/ T3 X0 Y! K
0 m/ M: i9 n& T, }0 W. w, ?  《材料表面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表面工程技术已渗透到各类机电产品制造、维修和再制造之中。对于机械零件,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零件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抗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以保证机械在高速、高温、高压、重载以及强腐蚀介质工况下可靠而持续地运行;对于电子电器元件,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元器件表面的电、磁、声、光等特殊物理性能,以保证电子产品容量大、传输快、体积小、高转换率、高可靠性;对于机电产品的包装及工艺品,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表面的耐蚀性和美观性,以实现机电产品优异性能、艺术造型与绚丽外表的完美结合;对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人造骨骼等人体植入物的耐磨性、耐蚀性,尤其是生物相容性,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没有表面工程,就没有现代机电产品。 * q( Y3 y7 }; m% m5 _0 y
《材料表面工程》卷是反映当代表面工程技术水平的专业工具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1)表面工程基础知识:阐述了表面工程的内涵、功能、分类、发展历程、材料服役中的表面失效及防治、表面覆层的界面结合机理;(2)表面工程技术:介绍了涂装、热喷涂、堆焊、电镀、电刷镀、化学镀、转化膜技术、化学热处理、热浸镀、气相沉积、高能束表面处理、纳米表面工程、材料的封存与包装等常用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场合、工艺选择原则、材料选用原则、质量检测与控制、安全防护等内容;(3)表面工程技术综合运用:介绍了单一表面工程技术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的选用原则、不同服役工况下的涂覆材料设计及表面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9 u; r& D/ w3 c9 {3 k5 X* j《材料表面工程》卷分上下册共16篇。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装甲兵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以篇的顺序排序),参编作者达50多位。全书由徐滨士、刘世参负责统稿。 & [0 w$ Z8 u2 N; |" H' j
本书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表面工程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汇集了国外表面工程的新进展,全书着力为现代企业正确选材、合理用材、启迪技术创新服务,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再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查阅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C) Q, l. O/ \% x- @3 E. ]) }# w) Q
: Z" }# ?2 Y% Z# e, U3 |+ L% y8 r/ a1 X, q9 I0 l8 d5 n  v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徐滨士 刘世参) 1.表面工程的内涵及功能 2.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3.表面工程的发展 4.发展表面工程的意义   p3 K  |9 s$ x6 q# m
第2篇 材料服役中表面的失效行为及防治 (主编:涂善东) 1.腐蚀失效 2.磨损失效 3.疲劳断裂失效 4.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
6 f$ m8 o. C" a( E第3篇 表面覆层的形成与结合机理 (主编:徐滨士 朱绍华) 1.表面与覆层界面结合概述 2.堆焊层的形成与结合 3.热熔融涂层的形成与结合4.镀层的形成与结合 5.气相沉积层的形成与结合 6.粘接层的形成与结合
% i! {) L8 z. g, [) B9 U第4篇 涂装 (主编:吴 行) 1.概述 2.涂装技术(材料)的选用原则 3.通用涂装方法 4.特殊涂装方法 5.涂装中的安全与防护
3 A" P: P0 N( X) j: _第5篇 热喷涂 (主编:徐滨士 李长久) 1.概述 2.热喷涂物理基础 3.热喷涂方法与设备 4.热喷涂材料与性能 5.涂层制备工艺 6.涂层组织结构与物理及力学性能 7.陶瓷与金属陶瓷涂层技术 8.塑料粉末热喷涂技术 9.涂层选用原则与应用
( b$ G. m/ D, @) Q$ o, n第6篇 堆焊 (主编:董祖珏) 1.概述 2.堆焊工艺方法及其特点 3.堆焊合金及其应用 4.典型零件的堆焊
7 Z) `1 t  w# q( Q9 T9 f第7篇 电镀与电刷镀 (主编:马世宁教授) 1.电镀 2.电刷镀 3.安全与防护 % x% u3 l* O2 J2 u5 I  D' R
第8篇 化学镀与转化膜技术 (主编:姜晓霞 董首山) 1.概述 2.化学镀镍 3.化学镀镍层的性能 4.化学镀镍的质量控制及施镀工艺 5.化学镀镍的工业应用及其设备6.化学镀铜 7.化学镀贵金属 8.化学镀钴及其合金 9.化学镀镍基多元合金 10.化学复合镀 11.电化学转化膜 12.化学转化膜 13.金属着色技术 14.转化膜工艺质量控制 ( B" w* S# Z3 ~
第9篇 化学热处理 (主编:董汉山) 1.概述 2.化学热处理原理 3.钢的渗碳 4.钢的碳氮共渗 5.钢的渗氮 6.氮碳共渗 7.渗硼和渗硫 8.渗金属 9.等离子化学热处理 10.有色金属和不锈钢的化学热处理 # L* F0 I3 f  u) V
第10篇 热浸镀 (主编:刘邦津) 1.概述 2.热镀锌 3.汽车用合金化镀锌板 4.热镀铝 5.热镀锌铝合金 6.热镀铅锡和锌锡合7.热浸镀层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实例 8.热浸镀工艺及安全防护
' ~0 j& G5 e- o) y, E9 C5 M第11篇 气相沉积技术及功能薄膜材料制备 (主编:吕反修) 1.物理气相沉积 2.化学气相沉积 3.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4.功能薄膜材料发展趋势 5.气相沉积技术选用原则及应用实例 6.气相沉积工艺的安全与防护 3 D7 L1 p/ r2 i; `* P; h  a
第12篇 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 (主编:左铁钏) 1.概述 2.电子束表面处理技术 3.离子束表面处理技术 4.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 y, T* q6 b0 @" ?第13篇 纳米表面工程 (主编:徐滨士) 1.概述 2.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 3.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 4.微/纳米热喷涂技术 5.纳米复合功能涂料技术 6.纳米润滑材料 7.纳米固体润滑技术 8.纳米粘接粘涂技术 9.纳米硬膜技术 10.金属材料的表面自身纳米化 4 c+ w* I5 w. P) p
第14篇 封存与包装 (主编:梁志杰) 1.概述 2.封存材料 3.典型机械零部件防锈封存工艺 4.环境防锈封存
, \' G- M8 ]. G" [0 i第15篇 表面工程技术设计 (主编:徐滨士 朱绍华) 1.概述 2.表面覆层技术的设计与选择 3.复合表面技术的设计与选择 4.表面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8 R4 O' t2 |- R
第16篇 表面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史耀武) 1.涂覆层的外观质量检测 2.涂覆层组织及表面微观形貌的光学显微 3.涂覆层组织及表面形貌的电子显微分析 4.涂覆层的晶体及分子结构分析检测 5.涂覆层及其表面的成分分析检测 6.涂覆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7.涂覆层的孔隙率检测 8.涂覆层的硬度检测 9.涂覆层的厚度检测 10.涂覆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检验 11.涂覆层耐蚀性能的检测 12.涂覆层残余应力的检测 13.涂覆层耐磨性能的检测 14.涂覆层其他性能的检测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7卷)(材料表面工程)(下)  ¥130.00元   , Z# Z0 m! `. O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g0 [% l  G! Y* v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O+ K* v5 A8 e% w0 p) E; H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G1 @! p. t4 |$ j3 Z7 b% S
作者:  徐滨士 刘世参 - l$ l0 R0 m: Y  z( M+ U1 t/ i
ISBM:  7-5025-7319-4
! }6 w& J3 @! l4 J5 U% h! M( ]版次:  1 / r& f+ Z' ]! b1 A' r/ y8 x4 |5 I
开本:  A4 9 s# y/ W, O2 i2 ]7 C$ W

+ G& m. u/ y3 P) p1 T' E/ l: t+ j# q' s: V
  《材料表面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表面工程技术已渗透到各类机电产品制造、维修和再制造之中。对于机械零件,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零件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抗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以保证机械在高速、高温、高压、重载以及强腐蚀介质工况下可靠而持续地运行;对于电子电器元件,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元器件表面的电、磁、声、光等特殊物理性能,以保证电子产品容量大、传输快、体积小、高转换率、高可靠性;对于机电产品的包装及工艺品,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表面的耐蚀性和美观性,以实现机电产品优异性能、艺术造型与绚丽外表的完美结合;对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工程主要用于提高人造骨骼等人体植入物的耐磨性、耐蚀性,尤其是生物相容性,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没有表面工程,就没有现代机电产品。 + w6 B! z" f9 T: z( }' X# ~8 r; c. g
《材料表面工程》卷是反映当代表面工程技术水平的专业工具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1)表面工程基础知识:阐述了表面工程的内涵、功能、分类、发展历程、材料服役中的表面失效及防治、表面覆层的界面结合机理;(2)表面工程技术:介绍了涂装、热喷涂、堆焊、电镀、电刷镀、化学镀、转化膜技术、化学热处理、热浸镀、气相沉积、高能束表面处理、纳米表面工程、材料的封存与包装等常用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场合、工艺选择原则、材料选用原则、质量检测与控制、安全防护等内容;(3)表面工程技术综合运用:介绍了单一表面工程技术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的选用原则、不同服役工况下的涂覆材料设计及表面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 U; O- @6 t, A( d+ m8 j" U
《材料表面工程》卷分上下册共16篇。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装甲兵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以篇的顺序排序),参编作者达50多位。全书由徐滨士、刘世参负责统稿。
; W- W( e% D  m/ a7 C, z1 ^* r本书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表面工程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汇集了国外表面工程的新进展,全书着力为现代企业正确选材、合理用材、启迪技术创新服务,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再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查阅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4 ^) F1 w4 q9 p1 _; B

8 p4 v) K  t8 y$ m
- A5 ?: L9 e8 R, {+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徐滨士 刘世参) 1.表面工程的内涵及功能 2.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3.表面工程的发展 4.发展表面工程的意义
7 r% k8 V1 w% z6 X, u, A' k第2篇 材料服役中表面的失效行为及防治 (主编:涂善东) 1.腐蚀失效 2.磨损失效 3.疲劳断裂失效 4.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 : J2 ^8 s* s. h: E' q& v3 E
第3篇 表面覆层的形成与结合机理 (主编:徐滨士 朱绍华) 1.表面与覆层界面结合概述 2.堆焊层的形成与结合 3.热熔融涂层的形成与结合4.镀层的形成与结合 5.气相沉积层的形成与结合 6.粘接层的形成与结合
8 k; y& X* s4 N5 B第4篇 涂装 (主编:吴 行) 1.概述 2.涂装技术(材料)的选用原则 3.通用涂装方法 4.特殊涂装方法 5.涂装中的安全与防护
' x; Q. F3 a' S. G' ]第5篇 热喷涂 (主编:徐滨士 李长久) 1.概述 2.热喷涂物理基础 3.热喷涂方法与设备 4.热喷涂材料与性能 5.涂层制备工艺 6.涂层组织结构与物理及力学性能 7.陶瓷与金属陶瓷涂层技术 8.塑料粉末热喷涂技术 9.涂层选用原则与应用
; R# U6 U6 y) b第6篇 堆焊 (主编:董祖珏) 1.概述 2.堆焊工艺方法及其特点 3.堆焊合金及其应用 4.典型零件的堆焊 $ U2 d7 ~8 R, d7 C
第7篇 电镀与电刷镀 (主编:马世宁教授) 1.电镀 2.电刷镀 3.安全与防护
5 e9 ~/ H# }' g1 P8 W; f, d! p第8篇 化学镀与转化膜技术 (主编:姜晓霞 董首山) 1.概述 2.化学镀镍 3.化学镀镍层的性能 4.化学镀镍的质量控制及施镀工艺 5.化学镀镍的工业应用及其设备6.化学镀铜 7.化学镀贵金属 8.化学镀钴及其合金 9.化学镀镍基多元合金 10.化学复合镀 11.电化学转化膜 12.化学转化膜 13.金属着色技术 14.转化膜工艺质量控制
8 R" V& ^8 l0 `, ?: y- K# ]$ U第9篇 化学热处理 (主编:董汉山) 1.概述 2.化学热处理原理 3.钢的渗碳 4.钢的碳氮共渗 5.钢的渗氮 6.氮碳共渗 7.渗硼和渗硫 8.渗金属 9.等离子化学热处理 10.有色金属和不锈钢的化学热处理 : ^0 F) U- F( d8 f, l
第10篇 热浸镀 (主编:刘邦津) 1.概述 2.热镀锌 3.汽车用合金化镀锌板 4.热镀铝 5.热镀锌铝合金 6.热镀铅锡和锌锡合7.热浸镀层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实例 8.热浸镀工艺及安全防护 6 w  e1 _* X( H
第11篇 气相沉积技术及功能薄膜材料制备 (主编:吕反修) 1.物理气相沉积 2.化学气相沉积 3.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4.功能薄膜材料发展趋势 5.气相沉积技术选用原则及应用实例 6.气相沉积工艺的安全与防护
" ^2 ~2 Q: ~6 ^6 a$ D, f第12篇 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 (主编:左铁钏) 1.概述 2.电子束表面处理技术 3.离子束表面处理技术 4.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 h' u, D. K* _+ L& `$ n: H5 j
第13篇 纳米表面工程 (主编:徐滨士) 1.概述 2.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 3.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 4.微/纳米热喷涂技术 5.纳米复合功能涂料技术 6.纳米润滑材料 7.纳米固体润滑技术 8.纳米粘接粘涂技术 9.纳米硬膜技术 10.金属材料的表面自身纳米化 , E( `; d- _4 L# `5 I
第14篇 封存与包装 (主编:梁志杰) 1.概述 2.封存材料 3.典型机械零部件防锈封存工艺 4.环境防锈封存 % K& z$ X- P$ o& ~! V! k8 ^
第15篇 表面工程技术设计 (主编:徐滨士 朱绍华) 1.概述 2.表面覆层技术的设计与选择 3.复合表面技术的设计与选择 4.表面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 d, @. s9 x# e) `/ P! A' n9 z4 f
第16篇 表面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史耀武) 1.涂覆层的外观质量检测 2.涂覆层组织及表面微观形貌的光学显微 3.涂覆层组织及表面形貌的电子显微分析 4.涂覆层的晶体及分子结构分析检测 5.涂覆层及其表面的成分分析检测 6.涂覆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7.涂覆层的孔隙率检测 8.涂覆层的硬度检测 9.涂覆层的厚度检测 10.涂覆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检验 11.涂覆层耐蚀性能的检测 12.涂覆层残余应力的检测 13.涂覆层耐磨性能的检测 14.涂覆层其他性能的检测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8卷)(材料铸造成形工程)(上) ¥170.00元   
2 D( f& s( k- }. k8 A" m( C2 T-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 D  D+ S8 z: u8 h& ]- q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l6 q9 i0 z' K# _. V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5 x5 i  Y3 Q: p# J7 B# [- [
作者:  柳百成 黄天佑
- J, O4 \5 J: i4 t; Q0 `: zISBM:  7-5025-7320-8
( `0 v+ A' y2 w* ^  d) U1 V4 n版次:  1
5 {: r4 c; D, O开本:  A4 / S6 x! @0 t( [; A7 Z

* k3 O# a$ {# X5 D8 Z6 o  T5 H5 i* ?, k  D
  《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 i/ N; p4 v0 r$ ~3 R4 U* a铸造行业是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铸造是汽车、电力、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制造技术,新一代铸造技术也是当代材料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是世界铸件生产的第一大国,2004年铸件产量已超过2200万吨。进入21世纪,中国铸造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同时也面临对铸件生产的技术水平、质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的铸造业只有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提高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在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和发扬优势,变“铸造大国”为“铸造强国”,这也是我国广大铸造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1 w( ~6 R$ [0 c5 n/ H《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上、下册)是我国至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铸造专业技术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铸造合金及其熔炼、铸造成形工艺技术基础、砂型铸造、特种铸造、铸造成形CAD/CAE、铸造生产质量检测及控制等7篇共49章,字数共约400多万字。参加这部著作编写的有全国著名铸造企业、研究所及大学等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共40余名,最后由柳百成和黄天佑进行统稿。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二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历时3年多完稿。 1 M  s7 g, W9 K
本书的编写过程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从材料铸造成形工程的科学基础、成形工艺与设备、生产质量管理与检测、铸造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作全方位论述。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铸造技术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铸造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在工作中查阅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1 I4 O( I1 Q& l$ r8 ^
9 h$ g3 g& X" n  q9 a  A

6 ]# Y' D) y5 s: h4 G) @4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柳百成)
; }( j4 X/ Z4 e1 v- d第2篇 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主编:邢建东) % `3 a; A) r* V9 M! ~6 K7 y2 Q& \
1.铸铁及其熔炼 2.铸钢及其熔炼 3.铸造非铁合金及其熔炼 ) @5 T/ X. x: d4 d% M# x5 ^
第3篇 铸造成形工艺技术基础 (主编:郭景杰) / a1 k0 C. R' M( p4 ?# k
1.液态金属和合金的结构 2.液态金属和合金的基本物理性质3.铸造成形过程中的液态金属流动4.液态金属的凝固 5.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及控制 6.铸件凝固组织中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7.铸件中的气体与非金属夹杂物 8.铸件的收缩及其引起的铸造缺陷 9.铸造成形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6 ]" v" s2 }+ {# {! }% c( }: ]4 R3 F第4篇 砂型铸造 (主编:黄天佑)
' D1 b1 J( x+ a5 X9 V6 d$ ~1 \1.黏土型砂 2.芯砂 3.造型、制芯及砂处理设备 4.水玻璃砂型 5.树脂自硬砂砂型 6.砂型(砂芯)涂料 7.砂型铸造工艺、工装设计 ( J& d# l) R7 l
第5篇 特种铸造 (主编:姜不居) % d' ~9 l4 N; [; M, O1 X1 z
1.概述 2.熔模铸造 3.定向凝固铸造 4.石膏型铸造 5.陶瓷型铸造 6.消失模铸造 7.金属型铸造 8.压力铸造 9.低压铸造 10.挤压铸造 11.离心铸造 12.连续铸造 13.半固态金属铸造 14.快速铸造 15.V法造型
" r1 T/ c5 t8 n" j: t3 L# Z第6篇 铸造成形CAD/CAE (主编:熊守美)
! V% Z! E2 C; o$ Z  k3 L+ y& b) W. g1.铸造工艺CAD 2.液态金属充型过程的数值模拟 3.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4.铸造过程的应力场数值模拟 5.铸件的微观组织模拟 6.并行工程与网络化铸造 7 P" e6 X) |$ A: ~& A; Q# G
第7篇 铸造生产质量检测及控制 (主编:黄天佑) + N4 B. Y: m3 P3 J- \# }
1.温度检测 2.金属液的热分析 3.定量金相分析 4.型砂性能检测 5.铸件的无损检测 6.统计工艺控制SPC在铸造中的应用 7.铸造专家系统 8.铸造企业PDM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9卷)(材料铸造成形工程)(下)  ¥135.00元   ( F  k( ^) J1 N# w2 J; b9 t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8 b  q; a. E4 o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b. [( j: U4 J/ W) y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K8 v3 {0 G( i3 A. l
作者:  柳百成 黄天佑 0 J5 Z% ?* }; m; ]
ISBM:  7-5025-7321-6 / y3 W( N# O) J* ^" `7 i
版次:  1 / G* E8 c0 L/ t/ t) N5 j$ G
开本:  A4   [$ D& R+ G: h3 J. ?

, S% Y; q" U% G2 V& A
! c1 y7 E' i, r3 x4 Z! L  《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 m6 i' [5 p2 O7 _7 |6 r铸造行业是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铸造是汽车、电力、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制造技术,新一代铸造技术也是当代材料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是世界铸件生产的第一大国,2004年铸件产量已超过2200万吨。进入21世纪,中国铸造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同时也面临对铸件生产的技术水平、质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的铸造业只有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提高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在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和发扬优势,变“铸造大国”为“铸造强国”,这也是我国广大铸造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9 L! `( k; j4 H. R- H1 a
《材料铸造成形工程》卷(上、下册)是我国至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铸造专业技术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铸造合金及其熔炼、铸造成形工艺技术基础、砂型铸造、特种铸造、铸造成形CAD/CAE、铸造生产质量检测及控制等7篇共49章,字数共约400多万字。参加这部著作编写的有全国著名铸造企业、研究所及大学等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共40余名,最后由柳百成和黄天佑进行统稿。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二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历时3年多完稿。
7 t& T8 h5 u% v2 d本书的编写过程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从材料铸造成形工程的科学基础、成形工艺与设备、生产质量管理与检测、铸造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作全方位论述。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为原则。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铸造技术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铸造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在工作中查阅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A1 d4 A- i9 P5 o+ k
, R+ a* ]% c  w7 O; F8 c' c  W' y! d' P& B- i" I2 a, |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柳百成) 4 C. y4 [& A; M! A1 T# p9 R
第2篇 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主编:邢建东) 8 _& J+ L+ y9 {" p6 f% V
1.铸铁及其熔炼 2.铸钢及其熔炼 3.铸造非铁合金及其熔炼
& A' x6 j& [3 }' ~第3篇 铸造成形工艺技术基础 (主编:郭景杰) " p- p  O4 W9 M+ D; \, U
1.液态金属和合金的结构 2.液态金属和合金的基本物理性质3.铸造成形过程中的液态金属流动4.液态金属的凝固 5.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及控制 6.铸件凝固组织中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7.铸件中的气体与非金属夹杂物 8.铸件的收缩及其引起的铸造缺陷 9.铸造成形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 @# O4 M' W* C  I: j% H
第4篇 砂型铸造 (主编:黄天佑)
9 s& Z+ L  t8 D) P1.黏土型砂 2.芯砂 3.造型、制芯及砂处理设备 4.水玻璃砂型 5.树脂自硬砂砂型 6.砂型(砂芯)涂料 7.砂型铸造工艺、工装设计
/ v0 C  m, z8 ?第5篇 特种铸造 (主编:姜不居)
+ z* f. X6 @3 M4 {1.概述 2.熔模铸造 3.定向凝固铸造 4.石膏型铸造 5.陶瓷型铸造 6.消失模铸造 7.金属型铸造 8.压力铸造 9.低压铸造 10.挤压铸造 11.离心铸造 12.连续铸造 13.半固态金属铸造 14.快速铸造 15.V法造型
7 c8 L1 F8 o8 x7 H! Z0 ^第6篇 铸造成形CAD/CAE (主编:熊守美)
" J2 l9 K$ ]. U" [3 s- V$ N7 \1.铸造工艺CAD 2.液态金属充型过程的数值模拟 3.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4.铸造过程的应力场数值模拟 5.铸件的微观组织模拟 6.并行工程与网络化铸造 ! z& z! c  @4 G2 c, e( a$ ^1 V! D% d
第7篇 铸造生产质量检测及控制 (主编:黄天佑) # N* f! j$ W7 Q* g+ {' ?
1.温度检测 2.金属液的热分析 3.定量金相分析 4.型砂性能检测 5.铸件的无损检测 6.统计工艺控制SPC在铸造中的应用 7.铸造专家系统 8.铸造企业PDM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0卷)(材料塑性成形工程)(上) ¥135.00元     K7 O; z+ Q8 [' t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L( ?6 |" M3 a+ F3 C# T& ?3 m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v# D$ Z6 ]+ A) F  g. h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0 D) `4 E" _' g9 v* u( G+ \' }
作者:  夏巨谌 胡正寰
: H! [9 K! ^" E: O- U2 H" QISBM:  7-5025-7322-4
& b) U6 ]/ ^7 ~# ^+ Z版次:  1
' P; ], N7 P) w" W  v开本:  A4
3 ]+ J; U2 X- R8 j 9 \3 N/ o/ b! S; P, o* H

) g6 `# O  F  l# F/ b& d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8 o7 N4 f: ?' B) @+ w# J
材料塑性成形加工行业是制造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材料的锻造与冲压,是汽车、飞机、造船、军工、钢铁、电力工程、农机、家电、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也是当代材料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成为世界锻件和冲压件生产的第一大国,2004年锻件与冲压件产量已达到2000多万吨。但同时也面临着对锻件与冲压件生产的技术水平、质量、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的锻造与冲压工业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变“锻造大国”为“锻造强国”,这也是我国广大从事塑性成形技术与生产的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好适应了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 @2 j2 X6 [) e6 \2 h. m  v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上下册)是我国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宽、内容最新的材料塑性成形专业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锻造成形、板料冲压成形、板型管轧制成形、零件轧制成形、特种锻造成形、板管特种成形,型材挤压成形、塑性成形CAD/CAM和塑性成形质量控制与检测等10篇约400万字。参加这部著作编写的胡正寰和夏巨谌统稿合成。参加的主要单位有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春一汽锻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锻造厂、湖北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重机学院、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等。历时3年多完成编写工作。 5 z3 W$ |1 |  Q# M  J
本书在整体设计上是“立足全局,反映共性,突出重点,实用便查”。在具体编写上是以材料的塑性成形工艺为主,以工模具设计及关键设备的应用为辅;以目前生产中普遍使用的锻造与冲压工艺及主要的模具设计方法为基础,向塑性成形新工艺新模具及新设备延伸。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塑性成形技术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塑性成形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3 D$ u) K6 A: y8 k/ o" Z3 L- Y% H6 `
感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对《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编写工作的指导与大力支持。由于编写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 @) a: Y  I+ t* H) _: f4 @" U. U( ~

3 P4 x- ^  J, f3 ~" K# ~' {7 ]: u8 K- t2 C
0 q6 E  F. |) ?+ [0 Z5 C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夏巨谌 张 金) 1 P. u4 ~( U) }5 C0 V! U: [
第2篇 锻造成形 (主编:夏巨谌 郭会光)
6 g3 ]. Z6 U, w' M1.自由锻造工艺及其装备 2.胎模锻 3.锤类设备上模锻 4.螺旋压力机上模锻 5.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 6.平锻机上模锻 7.闭式模锻 8.多向模锻 + D% y, M6 Z+ E# v9 f. ^
第3篇 板料冲压成形 (主编:杨 合 华 林 刘郁丽) 7 e  G: Q6 }) l/ y7 h8 V, g
1.冲压成形工艺基础 2.冲裁 3.弯曲 4.拉深 5.成形 6.冲压自动化与安全技术
# \6 B# c" D3 ^第4篇 板型管轧制成形 (主编: 张 杰 杨海波 施东成 陈南宁) % ?  R1 O2 u) y* F4 p+ V+ p
1.板带轧制成形 2.型材轧制成形 3.管材轧制成形 3 Q+ @! w  i9 n9 F0 ~/ ?
第5篇 零件轧制成形(主编:胡正寰 华 林)
  l/ k0 e2 [2 X1 j1.辊锻 2.楔横轧 3.孔型斜轧 4.环件轧制 5.摆动辗压 6.径向锻造 7.旋压 ' S7 @* K9 r$ N* w, q, O4 I
第6篇 特种锻造 (主编:王高潮)
) u: i1 M9 X0 M1.挤压 2.冷镦锻 3.温锻 4.超塑性模锻与等温模锻 5.液态模锻
5 Q7 D7 X' ], p% s  Q  k第7篇 板管特种成形 (主编:李明哲 蔡中义)
0 h" N# v4 r7 C" ]# r2 d* ~4 K! X1.板管的介质成形 2.板料无模成形 3.旋压成形 4.超塑成形 5.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 6.电磁成形
$ {: R* ^2 h( P5 K  X2 S第8篇 型材挤压成形 (主编:夏巨谌 闫 洪) ! |0 U# F4 |! d3 U4 H) f
1.铝合金型材 2.铝合金型材挤压工艺基础及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3.铝合金型材挤压工艺 4.铝合金材挤压模具设计 5.型材挤压凹模优化设计 6.镁合金型材挤压成形工艺 ' d; p3 |$ W8 u1 ~
第9篇 塑性成形CAD/CAM (主编:李志刚) * ]8 P3 o# @, q  `* Q8 n
1.概论 2.模具CAD/CAM系统的组成 3.数据处理方法 4.CAD/CAM的图形学基础 5.CAD/CAM中的几何建模技术 6.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7.优化设计方法 8.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9.冲压模具CAD 2 N' w( g) S, ^5 [+ }
10.注射模CAD 11.锻模CAD 12.CAD/CAM的新发展 " ]: K5 s' b* ?3 n; }/ e
第10篇塑性成形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吕 炎教授)
, S' _9 J' J) X( j9 w6 l1.影响塑性成形件质量的几个主要问题 2.各类金属材料塑性成形件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3.各主要塑性成形工序中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 4.大型锻件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 5.锻件质量检验的内容和方法 6.锻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1卷)(材料塑性成形工程)(下) ¥150.00元   * C0 `2 s% r9 D8 f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1 `6 C$ A; s/ E8 r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1 D% Y& @2 {0 k1 l. ^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6 \" t9 m; X% h7 [' c
作者:  夏巨谌 胡正寰
* e8 e" A3 h5 ], Q) SISBM:  7-5025-7323-2
3 m% r) Y( l- {5 A& O. J版次:  1 ( y' @! x8 T; C0 h& l
开本:  A4 ; v# e5 ~4 u! }% t5 V* r+ u8 T

: S0 F( \) v7 W- i. F6 r6 n& }
" H( }9 U- a& g  C! i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 N+ r" H/ G, _( ], N& I3 v材料塑性成形加工行业是制造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材料的锻造与冲压,是汽车、飞机、造船、军工、钢铁、电力工程、农机、家电、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也是当代材料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中国已成为世界锻件和冲压件生产的第一大国,2004年锻件与冲压件产量已达到2000多万吨。但同时也面临着对锻件与冲压件生产的技术水平、质量、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的锻造与冲压工业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变“锻造大国”为“锻造强国”,这也是我国广大从事塑性成形技术与生产的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的编写和出版,正好适应了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b) c7 K, G8 i# I: P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上下册)是我国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宽、内容最新的材料塑性成形专业工具书。内容包括概论、锻造成形、板料冲压成形、板型管轧制成形、零件轧制成形、特种锻造成形、板管特种成形,型材挤压成形、塑性成形CAD/CAM和塑性成形质量控制与检测等10篇约400万字。参加这部著作编写的胡正寰和夏巨谌统稿合成。参加的主要单位有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春一汽锻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锻造厂、湖北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重机学院、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等。历时3年多完成编写工作。
# g' W: P* Y5 g& p+ _本书在整体设计上是“立足全局,反映共性,突出重点,实用便查”。在具体编写上是以材料的塑性成形工艺为主,以工模具设计及关键设备的应用为辅;以目前生产中普遍使用的锻造与冲压工艺及主要的模具设计方法为基础,向塑性成形新工艺新模具及新设备延伸。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塑性成形技术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塑性成形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供从事制造业和材料工程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J8 c$ m9 P: E( E/ z感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对《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编写工作的指导与大力支持。由于编写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 p- V- K5 q7 p$ o! Z% L# y, f
) K9 c# G& A. @% s" `/ h4 z
. X: c1 U4 D2 T- Q+ V* W* {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夏巨谌 张 金) : t- v5 Z4 X7 X4 \+ R
第2篇 锻造成形 (主编:夏巨谌 郭会光) 6 i4 j7 p" B- k6 R0 n
1.自由锻造工艺及其装备 2.胎模锻 3.锤类设备上模锻 4.螺旋压力机上模锻 5.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 6.平锻机上模锻 7.闭式模锻 8.多向模锻 2 d* F3 x. h) a# s4 G3 x) p
第3篇 板料冲压成形 (主编:杨 合 华 林 刘郁丽)
3 z' x" p7 n: d+ ~: H' U1.冲压成形工艺基础 2.冲裁 3.弯曲 4.拉深 5.成形 6.冲压自动化与安全技术
# i& @  n2 @: ?第4篇 板型管轧制成形 (主编: 张 杰 杨海波 施东成 陈南宁)
' X0 G& n0 Z* r+ w7 y& N1.板带轧制成形 2.型材轧制成形 3.管材轧制成形 % \5 {' h& F: Z  A) }! V
第5篇 零件轧制成形(主编:胡正寰 华 林) + K1 S/ u1 O% f. R
1.辊锻 2.楔横轧 3.孔型斜轧 4.环件轧制 5.摆动辗压 6.径向锻造 7.旋压
( Q: I" a6 R+ {2 \/ ?. C( T0 N第6篇 特种锻造 (主编:王高潮)
/ p4 n# C3 z0 F% Z) Z6 }1.挤压 2.冷镦锻 3.温锻 4.超塑性模锻与等温模锻 5.液态模锻 ( q0 |  i% W' d! @- V7 k
第7篇 板管特种成形 (主编:李明哲 蔡中义)
: {$ S  |: n4 D# F/ b3 {/ q1.板管的介质成形 2.板料无模成形 3.旋压成形 4.超塑成形 5.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 6.电磁成形 ! ?1 _$ L. `- N. o# h& a7 k
第8篇 型材挤压成形 (主编:夏巨谌 闫 洪)
( m7 w& K  E5 f1 Z0 h/ q  |1.铝合金型材 2.铝合金型材挤压工艺基础及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3.铝合金型材挤压工艺 4.铝合金材挤压模具设计 5.型材挤压凹模优化设计 6.镁合金型材挤压成形工艺
, r. H. M8 E6 u* ]7 G& l$ ^1 X第9篇 塑性成形CAD/CAM (主编:李志刚) 6 O" [. F( l& r; H7 f
1.概论 2.模具CAD/CAM系统的组成 3.数据处理方法 4.CAD/CAM的图形学基础 5.CAD/CAM中的几何建模技术 6.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7.优化设计方法 8.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9.冲压模具CAD ( O' L" l7 ]2 B8 b, C' {" M
10.注射模CAD 11.锻模CAD 12.CAD/CAM的新发展
3 \% c3 F$ Q0 w! N, G5 G8 ^( y第10篇塑性成形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吕 炎教授)
9 l! M1 G8 L6 V- c/ Q; Z5 C8 h1.影响塑性成形件质量的几个主要问题 2.各类金属材料塑性成形件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3.各主要塑性成形工序中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 4.大型锻件的常见缺陷与控制措施 5.锻件质量检验的内容和方法 6.锻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4卷)(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上)  ¥170.00元   
( w7 |3 m3 m. b, E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0 R. Q; B8 u; ]* z$ i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s3 Y% u0 _! k-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 K8 V. z6 J2 e! y( D作者:  王至尧 9 ?6 {  ]% Z. {
ISBM:  7-5025-7326-7
1 S0 u/ U+ D) q2 _3 {" E版次:  1 ) y7 s" s" `8 Z; X- ^. B
开本:  A4
$ ~8 K5 h" {0 Y  S
. \6 P5 I7 X  ^' o# e
2 e6 z* L8 D  F# \  《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为《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材料特种加工成形是制造业材料成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泊、汽车、电力、钢铁、石化、装备等支柱产业零部件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涵盖了现代制造业中去除成形加工、受迫成形加工、离散/堆积成形加工、生长成形、极端制造等一种加工方法。 # E* y1 m3 Z3 L, e# ~) |
中国目前已成为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大国。进入21世纪,中国的材料特种加工成形迎来了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制造强国高品位、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等严峻挑战。只有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提高整体集成技术和创新水平,中国的材料特种加工才能在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和发扬优势,这也是我国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作者面临的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在此形势和任务需求条件下应运而生。
2 |* h# M3 ^; F) x) p9 K! d《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中是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首次组织编写的,我国迄今为目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材料特种加工专业工具书。本书内容包括概论、材料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材料电化学加工技术、材料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快速原型与快速制造、电加工机床质量控制与检测等7篇约400万字。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全国著名制造企业、研究所和大学等各方面专家、教授共50余名。参加编写的主切单位有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北京市电国工研究所、苏州三光科技集团、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镇江大学、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等。由王至尧负责统稿。编写工作历时4年完成。
9 d( E- {! L$ A5 y5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的成就与经验,介绍了国内外材料特种加工的先进技术和研究动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从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的科学基础、加工工艺与设备、生产质量管理与检测,以及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作了全方位论述;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应用工程化为原则。其中第6篇快束原型与快速制造篇部分章节由美国卡布雷教授 - B6 ]6 }1 X3 ~
(Dr.J.Keverian)参与了编写,并提供有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 W- u% T! _/ {  N' h. l本书主要供从事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科技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3 G* [5 `' \$ l
4 U! G) ^& s9 T7 q( ~7 y0 m
: u. g$ U/ g# N6 P' J" Y% Z# s, }# f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齐从谦)
0 `5 l: y) C: ~1.材料特种加工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作用 2.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的特点与要求 3.材料成形特种加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的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
/ ~1 v  p) F+ A) k7 i( D; o第2篇 材料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 (主编:刘晋春 白基成 郭永丰)
5 P; J9 L/ v0 _4 ~6 ^- I1.概述 2.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3.电火花加工中的基本规律 4.电火花加工工艺参数及其曲线图表 5.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 6.电火花穿孔加工工艺 7.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 8.其他电火花加工技术 9.电火花加工中的防火、技术保安及无害化 ; S5 f0 D+ J* H9 P& x! s
第3篇 材料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 (主编:李明辉)
" W+ `7 z8 d1 J0 d  {# V1.概论 2.数控电火花线切割设备 3.电火花线切割机控制系统及编程 4.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规律
- \) q5 h; {. r! h/ \% A% v3 E5.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应用 6.现代制造技术在电火花线切割中的应用
7 X2 E8 m1 i8 R! ^* Q$ |4 l第4篇 材料电化学加工技术 (主编:徐家文) 5 w4 [, E" x2 Y% g  P7 g* i
1.电解加工基本原理 2.电解加工工艺基础 3.电解加工设备 4.电解加工的应用 5.电解加工新技术 6.电铸成形和电刷镀加工 7.复合电化学加工 4 q! C# D+ F* P% ?" c7 Q) g. X) P
第5篇 材料高能束流加工技术 (主编:王亚军)
2 ]! A# U% [6 Y) K1.激光加工技术 2.电子束加工技术 3.等离子体及离子束加工技术 4.磨料水射流加工
+ Q, N5 b% N6 x  E" \7 {第6篇 快速原型与快速制造 (主编:颜永年) 0 g# K6 K% M, g: }- G; L- m: Z
1.快速原型概述 2.离散-堆积成形原理 3.RP技术链 4.光固化快速成形工艺 5.激光选区烧结快速成形工艺 6.叠层实体制造快速成形工艺 7.熔融挤出快速成形工艺 8.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工艺 / l/ c% N; F8 C, y
9.其他快速成形工艺 10.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 11.快速制造概述 12.激光快速制造技术 ; c  y" A4 G1 ^" \  c$ H
13.电子束快速制造技术 14.化学沉积快速制造技术 15.快速模具制造 16.铸型制造技术
2 U( v7 ?$ o4 q2 w17.激光引导直写技术 18.生物制造 19.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技术的精度和表面质量研究   X7 B  M8 {0 r
第7篇 电加工机床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连克仁) 9 Q7 J5 y  T" h2 f. p# x
1.绪论 2.电火花加工机床的质量控制 3.电解加工机床的质量控制 4.电加工机床检测的一般要求5.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精度检测 6.电加工机床安全防护的检测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5卷)(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下)   ¥170.00元   
: ?- @) j% `' k1 L4 v5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x5 h2 o: Q2 a* W4 Z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E! }: d/ g9 t#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0 C# l; d  r7 b3 Q6 u作者:  王至尧
- ~* @/ w5 g* G% y/ P+ f" }ISBM:  7-5025-7327-5 & a( Z. @8 @& d, H) M
版次:  1
2 D% W& G) S- d) P" |开本:  A4 , T% @1 {! r& h1 z1 e! U
- C0 a7 G: J% Q. |" r  l, g

, @, Y% v: i: J, d  s7 ~: Y  《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为《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材料特种加工成形是制造业材料成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泊、汽车、电力、钢铁、石化、装备等支柱产业零部件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涵盖了现代制造业中去除成形加工、受迫成形加工、离散/堆积成形加工、生长成形、极端制造等一种加工方法。
4 A$ U7 m# m4 `& V中国目前已成为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大国。进入21世纪,中国的材料特种加工成形迎来了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制造强国高品位、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等严峻挑战。只有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提高整体集成技术和创新水平,中国的材料特种加工才能在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和发扬优势,这也是我国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作者面临的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在此形势和任务需求条件下应运而生。
3 m1 w. h' q9 I! Z% D% L6 T《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中是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首次组织编写的,我国迄今为目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新、最全的材料特种加工专业工具书。本书内容包括概论、材料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材料电化学加工技术、材料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快速原型与快速制造、电加工机床质量控制与检测等7篇约400万字。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全国著名制造企业、研究所和大学等各方面专家、教授共50余名。参加编写的主切单位有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北京市电国工研究所、苏州三光科技集团、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镇江大学、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等。由王至尧负责统稿。编写工作历时4年完成。
5 Z5 U# B* ?, R7 K2 f/ ?. G3 I2 s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的成就与经验,介绍了国内外材料特种加工的先进技术和研究动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以“全而精、新而准、实用便查”为特点,在整体设计上既立足全局,又突出重点。从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的科学基础、加工工艺与设备、生产质量管理与检测,以及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作了全方位论述;在取材上以“基础、通用、先进、实用”应用工程化为原则。其中第6篇快束原型与快速制造篇部分章节由美国卡布雷教授 ! E$ @; r2 u  b: N4 x+ ]
(Dr.J.Keverian)参与了编写,并提供有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 o! U4 C1 A0 _- W* ~/ e  v, S
本书主要供从事材料特种加工成形科技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6 }/ m/ f# w5 N9 s7 ^) N( ~

+ C' u' d# G1 A& H0 t2 ]9 \1 [5 M
" ^* t/ Z. q  g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齐从谦) 5 f) t! ~4 V2 ?3 E( G
1.材料特种加工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作用 2.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的特点与要求 3.材料成形特种加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的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
* i8 d7 u- g1 Q6 j第2篇 材料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 (主编:刘晋春 白基成 郭永丰) . x) s4 F5 s1 d
1.概述 2.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3.电火花加工中的基本规律 4.电火花加工工艺参数及其曲线图表 5.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 6.电火花穿孔加工工艺 7.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 8.其他电火花加工技术 9.电火花加工中的防火、技术保安及无害化
! V; O. Q( J. c; A4 u: }第3篇 材料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 (主编:李明辉)
: `, Q# v1 c/ R6 _1.概论 2.数控电火花线切割设备 3.电火花线切割机控制系统及编程 4.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规律 ( r, ?, e7 J: c
5.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应用 6.现代制造技术在电火花线切割中的应用
( l3 @% F1 D9 O- a# O第4篇 材料电化学加工技术 (主编:徐家文)
% W1 H- t' R7 N+ B1.电解加工基本原理 2.电解加工工艺基础 3.电解加工设备 4.电解加工的应用 5.电解加工新技术 6.电铸成形和电刷镀加工 7.复合电化学加工 ' Z  C- |; D/ y, c; V
第5篇 材料高能束流加工技术 (主编:王亚军)
% p! c+ ~+ c% T) j1.激光加工技术 2.电子束加工技术 3.等离子体及离子束加工技术 4.磨料水射流加工 % H" `5 G) `' z4 f: V7 c* ]; l
第6篇 快速原型与快速制造 (主编:颜永年)
" y7 D& Z- U- j9 l( Y1.快速原型概述 2.离散-堆积成形原理 3.RP技术链 4.光固化快速成形工艺 5.激光选区烧结快速成形工艺 6.叠层实体制造快速成形工艺 7.熔融挤出快速成形工艺 8.三维打印快速成形工艺
2 E3 F: d5 @' }9.其他快速成形工艺 10.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 11.快速制造概述 12.激光快速制造技术 & n, n* b6 y9 {! c1 R/ R
13.电子束快速制造技术 14.化学沉积快速制造技术 15.快速模具制造 16.铸型制造技术
1 y2 q. c% o, A" r1 G8 w17.激光引导直写技术 18.生物制造 19.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技术的精度和表面质量研究 6 L0 M% s& ~0 ~5 l4 ]4 Y
第7篇 电加工机床质量控制与检测 (主编:连克仁)
9 D" i: T: V0 ?8 X1 Q& \+ o! R$ j- S1.绪论 2.电火花加工机床的质量控制 3.电解加工机床的质量控制 4.电加工机床检测的一般要求5.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精度检测 6.电加工机床安全防护的检测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17: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26卷)(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   ¥170.00元   7 G3 O( b# o! j7 I6 r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z% u% n5 t! g9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z  z; e' {8 |7 l( \
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5 @4 d. _. N, S( G
作者:  徐祖耀 黄本立 鄢国强 , m! v2 k3 n4 Z; t, V
ISBM:  7-5025-7328-3
3 S/ H3 [# b+ a- a) Y版次:  1
- U( H5 s7 o. ?% R8 D开本:  A4 4 _( ?" I  j5 D: f

" A9 A; n0 {* n. u" S+ n" @
' y) E' V. i' ^6 W" b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卷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8 c, h5 O& Q1 X5 C3 l+ t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是材料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本卷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概论、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化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无损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以及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等方面。
8 l/ y/ R) O. ~参加本卷编写工作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材料研究所、福州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教授,并由我们三人担任本卷的主编。本卷共设11篇79章,共约250万字。 2 F5 r  |, b! z6 @# D) A
本书的编写工作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以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数据为主,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材料表征与检测方面的新进展,反映当代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先进水平。本书主要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理工科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 6 N6 |5 ~3 R' j* d6 Q: H7 ?% S
( e5 a0 z" ]" t2 A) D
! G, z" Q, k- \. Y/ i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徐祖耀院士 黄本立 陈文哲 鄢国强 朱万森)
) g& U/ \( x7 L' L: R1.材料表征与检测在材料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概述 3.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1 f6 d8 m8 S2 [: _& f
4.材料检测的数据处理与表述 5.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展望 1 ~( {2 S/ E' `  z+ {/ _
第2篇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主编:黄本立 吴 诚 方禹之 邱德仁 吴性良) . ~+ f2 k: b1 \
1.概述 2.试样的分解与前处理 3.化学分析法 4.电化学分析法 5.光学与谱学分析法 6.其他分析方法
, p8 C& ?6 S' W( H" L2 h3 q第3篇 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主编:鄢国强 马冲先 卓尚军)
, I9 w, H! i2 w  j( V  j2 x" ~1.钢铁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2.非铁金属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3.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4.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5 O; l/ P' U) w- z' Q
第4篇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主编:陈文哲 李 强) ) V* w0 a  m7 u$ G9 j& ]4 \6 L
1.热学性能 2.材料的电学性能 3.材料的磁学性能 4.材料的光学性能 5.材料的压电性能与铁电性能 6 ~6 r# `9 B3 U
第5篇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主编:陈文哲 陈运远 杨晓华)
* Y, c6 {: W4 Y1.金属材料单向静拉伸性能试验 2.金属材料扭转、弯曲与压缩性能 3.材料的硬度试验 4.缺口敏感性与缺口强度实验 5.冲击韧度实验 6.材料的断裂韧度试验 7.材料的疲劳性能 8.材料的磨损性能 9.金属 - R8 @8 ]1 ^6 z, |; o
第6篇 材料化学性能测试 (主编:杨 武 李光福)
7 E: Q6 I& ?5 K4 a$ B4 j1.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测试 2.材料在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3.有机合成材料的腐蚀与老化性能测试
8 o  h5 O9 c5 t" [第7篇 金相分析 (主编:唐汝钧 李 晋)
2 q2 o7 l' H5 k9 [% _/ Q2 b1.引言 2.金相检验技术及设备 3.宏观检验 4.结构钢金相检验 5.工模具钢 6.轴承钢的金相检验 7.弹簧钢金相检验 8.不锈钢、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的金相检验 9.铸钢和铸铁的金相检验 10.焊接接头金相检验 ' Q6 t! d6 r; r6 d1 s5 ?' W9 S
11.非铁金属 12.粉末冶金 13.材料表面处理后的组织鉴定及评定 14.金属晶粒度评定 15.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鉴定 16.定量金相 17.常用金相检验标准目录
( f+ ^, O; I6 e4 R3 c7 A第8篇 无损检测 (主编:王务同 杨晓华)
9 v- F5 P/ T& y! ]1.概述 2.射线照相法 3.超声波方法 4.磁粉方法 5.渗透方法 6.涡流方法 7.其他方法
( K' G, _0 N7 z( x$ d. _第9篇 X射线衍射分析(主编:漆 玄 蒋建中)
4 A" }6 U- V" S9 |, X  z% b1.X射线衍射原理和方法 2.多晶体物相分析 3.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4.精细分析 5.宏观应力测定 6. X射线衍射线形分析 7.织构测定 8.单晶取向的测定 9.非晶体的X射线分析 10.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 & u1 O1 V& R/ f0 Y8 z4 Q
第10篇 电子显微分析 (主编:陈世朴 孙 坚) , _  K3 f3 s! C/ q
1.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原理 2.电子衍射原理及方法 3.透射电镜成像技术 4.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5.微区成分分析 ' r, ]+ |1 X* h1 o+ o: W  Z3 |* s
第11篇 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 (主编:陈世朴 梁 齐)
9 G% a$ s9 t* o% h6 k9 B7 h1.概述 2.离子探针 3.三维原子探针 4.俄歇电子能谱仪 5.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 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7.穆斯堡尔谱方法 8.正电子湮没技术 9.内耗表证 10.特殊和极端条件下的测试技术
发表于 2006-8-1 1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中山
我们公司今天刚买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4卷)(粉末冶金材料工程),不过要扫描、上传要花很多时间呢,我先一部分一部分的传吧
# N4 D" j- R* t, d' I+ r5 a+ z0 B/ i& W  n3 ?
好难扫描啊 书太大了,扫出来不清楚
/ s7 v# H8 z) {' u: F% |" Y/ P: b2 M, O1 `: {4 e( Z5 o
昨晚终于把目录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编辑搞定,现在发上来
: R6 e7 Y9 k9 M/ N+ Z
9 J6 T: g+ D! G- r今天将第一篇上传完成,斑竹记得给我加分啊
+ m1 t* @6 V4 s
严禁转载到别的论坛

封面

封面

封面

封面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rar

1.27 MB, 下载次数: 184

第一章.rar

1.7 MB, 下载次数: 148

第二章.rar

1.61 MB, 下载次数: 141

第三章.rar

1.25 MB, 下载次数: 127

第四章.rar

1.49 MB, 下载次数: 132

第五章.rar

1.77 MB, 下载次数: 156

评分

参与人数 2三维币 +210 收起 理由
江南有雪 + 200 好资料
huase + 10 先鼓励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8-28 08: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卷  材料工程基础/ P0 x% x0 u' d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7卷  材料表面工程# [( ]0 l& I+ m  t8 v! B
我有这两本,清晰版,PDG格式。
) f) K2 }& C0 d" B0 W$ S每本超过100M.
" a% t2 @3 A2 l" g+ T- J
  U  p% m7 {( y3 A7 t
已经转移到  /资料区/工业科技类资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卷  材料工程基础.rar/ w6 J! p' T3 O2 O2 h

6 h. {2 M0 i4 G! Q已经转移到  /资料区/工业科技类资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7卷  材料表面工程.rar
8 ?; X1 t# [  K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600 收起 理由
江南有雪 + 600 稀有资料奖励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9-13 15: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20卷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7 G" R( `$ Y) ?1 ?  ^; p
已找到,不过是快速版,16M,PDG格式。正在申请FTP上传。上传完毕后,会在这里给出存放地址# `3 r' @; I7 U' d2 Q

4 H6 r, w) V; \4 [2 J
9 v+ l9 S" z, R  ^/ q: u3 c5 B
已经转移到  /资料区/工业科技类资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20卷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上册).rar
. `4 O% @/ c; d3 ^已奖励200分 by江南有雪
发表于 2006-10-12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21卷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 (下册)
. {% L' n9 F2 N: D% b8 b% I9 c1 m清晰版PDG,108M' c3 {, `8 ^. @
正在申请FTP上传。* I6 q: [4 r0 f& A. t

1 l+ L4 [7 V1 |/ N4 m
已转移到/资料区/工业科技类资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21卷 材料塑性成形工程(下册).zip                     已奖励300分  by江南有雪  
发表于 2006-10-24 1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6卷  材料表面工程  (上册)已经上传完毕,清晰版 PDG,94M多。请大家去以下路径下载。  b- k, u8 ^3 k2 ~
! U3 E  L9 U1 @
/资料区/工业科技类资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第16卷  材料表面工程  (上册).zip
# G6 m* [1 |, Q) n ! n1 y% W7 G8 b' p# k$ N7 r
另:2374兄辛苦了。这本PDF的,应该是由PDG转为PDF的吧?想问一下,转为PDF后,怎么OCR呢?即我看到想要的一段文字,怎么OCR下来用呢?
- j) [, G; L+ }: q一般我不转为PDF,因为1清晰度下降,2不知道怎么OCR一段文字下来。# H* _+ C/ \  m0 v

9 D: [: d" {9 c7 a; m4 S[ 本帖最后由 krttg 于 2006-10-26 20:39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25 16: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我是不息血本买了全套,花了我3000多元,现在已经看了大半年了,增长了很多知识,也逐渐地运用到了我的工作当中,现在看看是值得的!
, S' p/ B! V& K- R" ^3 O2 x* s1 `! z7 }- g& W/ @* ?
但是有的地方打印错误比较多,感觉不好!
, `* Q9 H, @/ y
! E0 ?5 ^2 _& \; M  G/ R' [还有就是里面有的知识不太全面和深入,你要是工作遇到一些高深的难题,还是需要参考其它大量的相关书籍才行!
2 I" C# Q9 ~) q# M% s+ J) `所谓博览群书!
+ @4 f+ M- S0 _3 R5 y7 k4 W- K
& p  A* ?7 @% \& @, J真正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还是买来看!因为电子档看起来比较累!由于电子不是实物,所以很多人都忘记平时多看看了!$ F, J  M, c: P6 i
% ~4 N" w8 Q7 W
我本人的习惯是将书每个细节都看了,不是当工具书来查阅的!所以,和大多数人的情况不一样!
2 ~/ S2 H; s; q9 z) K+ S
" B+ L5 }9 _8 e  n$ L" l$ ][ 本帖最后由 feipeng20051205 于 2006-12-25 16:56 编辑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