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6 2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特别感谢“Lfjliu008”读完后发给我的意见,现贴在这里,也期待更多人参与技术讨论: / b d% A5 |* S0 h
& w c# o% J I5 M. [2 g% ~* N# T
下面是“Lfjliu008”提出的几点意见:
' V7 k+ j/ I% {; A/ U9 \; j6 \& U X4 [0 C3 @
一 、通篇读下来, 此文主要是讲锻造模具的模具失效, 文章题目是否有点大, 个人建议改为《锻造模具失效分析综述》更妥些.
: k! t2 s! O# p3 L: ^' E4 e0 i1 A
* }$ k* H2 d2 p$ y* a& ~: c二、第1.3.1 第4) 高温性能(热硬性 红硬性) “当模具的工作较高进…….”
6 e* W ` z8 t# z* n! Z/ `% H3 ? “进”疑为“时”?% G5 W( d: s: H, A5 }4 @
Z& d) Q7 J' F* c1 k3 {8 P' m
三、第1.3.1 第5) 耐热疲劳性 “…….帮这类模具应具有较高的耐冷热疲劳性”
7 S9 b- h8 h# F “帮”疑为“一般”?
+ C( ] U/ H2 m# G
$ A3 Q+ ~5 }3 \6 N/ b7 m/ ?) u四、第1.3.2 第5) 氧化、脱碳敏感性 “高温加热时抗氧化怀能好…….”. p* v! j! {) J0 N
“怀”疑为“性”?
% M" D7 t2 F- c) |$ l- f5 ~# b, Y+ l) F% P: P
五、第3.1 分清现场工况(吨位、温度、机床情况、保存样本、拍照), 现场工况个人建议增加模具使用状况(含新模、已大修模等)、锻制件材料、是否按工艺规范操作等, 这些素模具失效分析应考虑的因素。" Y% t4 Z/ b) j6 T
# c, ]$ a% |6 U' g9 _6 r
六、第2章“锻造模具常见的失效形式”,与第4章“提高模具寿命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不呼应, 针对失效原因一一对应予以呼应,便是提高模具寿命的方法了。
2 X9 l( c# y' `" q8 N6 f2 Z8 N x4 L3 R0 C, E
我的答复:8 p. N0 V9 }5 d+ I$ K# F) ]
: P/ `) P1 w/ E7 E0 b& A1)第一条,题目改成“锻造模具”比较合适(刚刚试了一下,帖子我已经编辑不了了,呵呵,旗子扯大点儿就大点儿吧,大家下载后自己改吧);第二~四条,那三处的确是错漏,请各位自行修改,不再上传了; * r' O- I2 p+ ?1 e5 s
, o; |+ [6 D1 U" O# c$ M
2)第五条,增加的内容很合适,也请各位自行增加,不再重新上传了;另,我这里的模具一般没有大修的价值,都是小模具,精密锻造,热、温锻模具只有小修,冷锻模具不修; 5 `$ ~4 \8 f4 w" v; s
# V- m! y0 x* f
3)第4章与第2章的确没有完全呼应,有如下几个原因::P
1 h8 V- ?* {5 `9 P, s
: E) k7 B4 j. Q9 T4 X( B; Ba)当时整理时就已经打算将第4章重点写“模具开裂的统一力学模型建立”,个人觉得这是此篇文章的精华之一,写多了就没有重点了;" J! |! Y9 p9 N: q3 f0 l/ A& \
+ t5 k) C8 L# ~% D6 ]: t
b)第2章主要罗列了锻造模具的失效形式,其中一部分已在第2章进行了分析,所以不用重复;0 o, O- A3 u, u
J) l7 V7 h- S, V+ Z' k7 }6 {" Q
c)知识的不足,其实很多分析都是基于个人理解,而且失效形式众多,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第2章提出的很多失效问题,所以写出来也是请大家共同探讨;( O/ [0 s1 r" S; g3 Z" e
2 ^$ C3 y2 j7 V) g5 o* v% s
d)进一步讨论:现在模具提高寿命的重点一般放在新材料的应用上,对于常用材料如何通过改进工艺(包括热处理、表面处理)发挥其潜能却习惯性忽略,而这样的改进往往简单有效;更不要提从模具结构设计(力学分析)着手来改善模具受力情况,所以作为重点写了,在工厂看到此类失效一再发生,实在是太刺激人的神经了,呵呵。
6 [* d3 {# }1 N% { T' U# T# I, y+ H( n
请大家参与技术讨论,多提意见,谢谢。:P 2 y# m0 F" \- Y/ O' J7 ^, _
, @: U- ]6 M, _' |1 k& R[ 本帖最后由 poxiangzi 于 2009-11-26 21:39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