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 {( `! j$ ]2 m. A/ ]6 m/ H* A* i: J
4 i. ?6 D# | c" F# K- k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偿声此起彼落,到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只剩下三、四个在竞价。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6 Z5 |7 c l9 c( O) D% e
5 y; i |; [5 P/ w }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张先生转而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林先生摆一摆手,喝口鸡尾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w% C, B, O P2 d9 w) p& Z
" g6 x6 U# C" P, O K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
+ _5 b" G `$ d R! C; a: ?- ^7 ?( {3 H8 b8 c
陷阱的三个特征
& Z* ~% p+ J8 `1 t0 S4 O6 a; Q* \: U
' [4 n7 W/ I( e/ K+ H8 J 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 u7 Y( |' q3 H3 K! S% Y. y1 | @( ^6 Y5 E
自古以来,人类为捕杀动物所设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个特征:
& o( y3 H9 t- h* B 1.有一个明显的诱饵。
- j) Q$ B5 V( |0 y9 e% ^ 2.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
0 ]6 t( K" v( h1 U8 \ 3.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9 \- v( D6 ^; D: s ]- a
9 T/ N* x+ R# {4 H! h( q9 d
人生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与此类似。社会心理学家泰格(A.Teger)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2 U. v5 V% \ H
- h( H) [6 b2 `; Q
经济动机包括渴望赢得那张千元大钞、想赢回他的损失、想避免更多的损失;人际动机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处罚对手等。千元大钞就是一个明显的诱饵。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价码是最后的价码,大家都这么想,就不断地互相竞价。5 p/ \6 U z3 `8 K+ }4 ^$ D
3 c o+ B- D% n, u
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出价相当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都发现自己掉进一个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
2 A( H- T& m' y4 q1 S
9 ~% ^1 U% d9 R/ W2 A 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 s; j! v9 P' U! R+ k8 U
( b7 m( e) w5 w8 y 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为了挽回面子或处罚对方,他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手损失得更惨重”。/ g$ l. Y8 v& Q9 @5 W: A
人生到处有陷阱在日常生活里,大至商场上的竞争,小至等候公车,都有“陷阱”在等待着你。- T- Z# m8 x; V- A) m- _& ^
8 _0 S9 L% X. ?5 A& Y
譬如公车平常是十五分钟一班,当你花在等待的时间超过十分钟后,你会开始烦躁不安,但通常你会继续等下去,等到超过十五分钟公车还不来时,你除了咒骂外,也开始感到“后悔”——你应该在十五分钟前就走路或坐计程车去的。但通常你还会继续等下去,因为你已“投资了那么多的时间”,不甘心现在改坐计程车,结果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直到公车姗姗来迟,你心理的困境才获得解脱。
& L0 s# I, ?1 A( m$ r
" m7 E* U6 O9 O8 G 但人生有很多“目标”,并不像公车那样“必定会来临”,而且投资的也不是你“个人的时间”而已。如何避免蹈入陷阱在人生道上,如何避兔蹈入这类“陷阱”,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心理学家鲁宾(J.E.Rubin)的建议是:
/ a% X9 L3 T9 ]- d5 T* K
7 k: n# t8 Z. r5 t1 Y$ `, h 1.确立你投入的极限及预先的约定:譬如投资多少钱或多少时间?
( H' ` q, C. e 2.极限一经确立,就要坚持到底:譬如邀约异性,自我约定“一次拒绝就放弃”,不可改为“五次里面有三次拒绝才放弃”。
( i6 N- g" p+ M4 c0 F% q [2 h& G4 l 3.自己打定主意,不必看别人:事实证明,两个陌生人在一起等公车,“脱身”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因为“别人也在等!”$ d( U8 F5 |' m9 |
4.提醒自己继续投入的代价。/ y! m8 K- |0 X4 `$ o
5.保持警觉。
0 A+ @/ M& }% G3 k7 c& d6 ]1 ~" `4 K1 l' Q/ {& I& a
这些方法大家也许都知道,但“知易行难”,一旦掉进人生的陷阱,抽身是不太容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