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792|回复: 6
收起左侧

[分享]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6 11: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 L# a& K# m- Y! e" l: F( ?* v# P* Z! {& O% n, J0 I+ G9 {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6 J- _( ]6 z5 m; \( l; P" @# d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 E4 C' b# B( G9 @  U" q- d  @
5 j4 ^0 j, m, O2 o7 T- L9 A  y! h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4 H4 V) @+ |; W; q0 Z; J6 m( R+ U8 H1 q$ [2 E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 D# I, u. Q+ G% I3 }' B
( f8 |0 d1 @+ x) @* f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 - z# {/ H/ W" @% k
% l5 A" G; Q( X& C. X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V2 i5 p5 @+ v8 m4 [* y
0 y( Y8 ^! Q. [
. M" W3 ^. Q8 b8 n( M; ~, ]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学习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他这时候就会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3 s9 Y: K$ P9 q" j* x% T2 M

5 B# K( R0 J1 C3 l! z  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灵魂深处有着一种渴望日日复新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上面还是有人,他上面有“老师”,有供他尊重和学习的人。一个领导者若是整天叫苦,说自己身边没有人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很是骄傲自大、刚愎用自,就是他并不尊重人才,没有拿属下当老师的那种胸怀和气度,更没有“用师”的大智慧。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往他那儿跑了。 3 i! K2 ^# V, p* H
' w; a1 n! P3 }" g  J8 ?
  有句格言说得好:“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   ~+ n! V, V* |0 Y& q. _0 Y  l
3 N6 L: B  d9 G4 \, l/ `; e6 t
  一般来说,领导者大权在握,在组织内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就会使他把许多的时间精力分散在诸多人事的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知识、智慧、思考力……,都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对此,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将显眼的位置留给下属,将真正贤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领导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自身的修身养心、学习思索;有助于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下属对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时,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智慧和精力去面对,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决胜千里。; c; c5 e6 \: P- t- R, ?

& s# u0 F$ P+ A0 j- z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我们只有拥抱智慧,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 |7 {& W# B2 ^6 d: Z8 `
. }; C& f9 A4 i
  案例一:周文王尊姜太公为尚父,同时暗里派员行贿FB的奸臣费仲,使费仲去败坏商朝的朝纲,助使纣王荒废朝政、放情纵欲于酒色犬马之中,将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逼走、囚禁、残害,使得整个社会天昏地暗、民怨沸腾。而后,周武王顺应时势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领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大败“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的纣王于牧野。这一历史铁证,就是这个道理的深刻演绎(这也是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黄石公三略》“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的道理)。而被推翻的商纣王是个什么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时间大兴土木征民于劳役,建造了方圆数里、高过千尺的“鹿台”,用各种美酒、肉类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须惟令是从,谁不听话就惩罚谁,大臣比干是纣王的亲戚,不顾自己的性命忠谏纣王,纣王却挖了比干的心,据说是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几窍。
( y: K. Q: W# N% ?
( x# m* V6 w2 A' Q9 W  案例二: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发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属在每月月初写出他的优缺点,交由他过目,用以自察自省,并从中网罗了诸多人才,为其日后争雄天下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他了重视群体智慧、虚心纳谏的广阔胸怀。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有才识的人,使全国的人都真心归服。 8 V) T' I$ m. Q# q# p
) B  R! [: t0 M' l2 ?3 h  L" G8 b  M
  案例三:燕昭王登上了残破的燕国王位后,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揽天下贤才,以图依靠他们报仇雪耻。一天,他求教于贤士郭隗,请教雪耻兴国之大计。 ( ~+ w( ^$ I. E/ ~
& i) v/ z4 ~7 t0 C( s3 j
  郭隗说:“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霸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亡国的君主,以贤者为奴仆。折节屈尊侍奉贤者,虚心老师接受教导,那么,才华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先于别人去工作,后于别人去休息,先于别人向人求教,别人已经不求教了,自己还求教不止,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独断专行、颐指气使,那么,干杂活、服苦役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对人暴虐粗野、发怒骂人,那么,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犯人、奴隶就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呀。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
& L! y+ |7 [8 m$ A7 Y3 l, V5 U% B% F. L6 N+ w
  后来,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尊他为师。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国。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适,都乐意为国而战。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楚、秦、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2 l" t9 O( n' j8 {& P# c( y

1 T0 E  ?7 G$ _3 j9 b  案例四:张作霖欲举兵进行大的动作,却突然无缘无故的将他的总参谋长清除出他的阵营。张作霖的部下不解的问张作霖:“总参谋长有何过错,大帅何以这样?”张作霖答到:“总参谋长没有犯什么错,他的错是他从没有一次顶撞过我,但就是因为他从没有顶撞过我,所以才要他离开。”
6 [9 n+ X: c- D) P: e, Q5 z8 I8 L) N2 u) _* ?  h
  ……
( L9 k% I+ u3 F  T1 {$ h! c, i% r6 D: d3 I3 m" s- Z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应该且必须广纳群言。因为一个人,不论他的智商有多高,但考虑问题总不免有—定的局限性,难以面面俱到。所谓“智者千虑,必有—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领导干部,特别高级干部,只有经常听取下面的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国家的政策在执行中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民野”。 " G* Y* C, ?9 Z' ?9 W4 K/ N# U! [
! c+ m  P9 E# n: d& `( N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征求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共商国事,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建国宗旨不会沦为空谈,这也是政令得否得到人民支持与拥护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愿倾听群众的意见,例如在对待群众上访问题上,认为是“闹事”,甚至把群众上访列入考察部门、单位政绩与否的“—票否决制”。殊不知,基层群众上访,完全是对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信任。拒听群众意见的结果,只会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民心背道而驰。
3 v: I" n$ i) {; i5 T' D/ r( s" o- \6 q$ S! v: e. g$ E; j; q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规律:“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 ( G0 W% D4 o/ R) Z
2 w  F  b# j+ O4 H
  盖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满必亏,泽满则溢。人之道,泰则骄,逸则奢,骄奢既起,恶则随之,此所以召祸也。福则反是,所以积善得长享也。盖人之性,处艰困之中,莫不惕励恐慎。既得志也,则放逸纵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霸吴者夫差,亡吴者亦夫差也。正如毛主席的一句名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 v; x* _- N$ e5 [  t* f7 k$ |3 x
  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开始做得好的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难道是因为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吗?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礼贤下士,一旦得志,便放情纵欲、骄傲自大,傲视他人与法纪、竭天下之财富以饱一己之私欲。如能竭尽诚意、惕励恐慎、克勤克俭,那么即使是敌对强大的对手也能形成一个集诚集智、敬人敬业的团体;傲视他人与法纪、奢侈享受,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为此,人们反压在领导者身上的怨气、困难和责任却逐日增加,直至君主无法承负起不断累积的重担与压力,从而崩溃、失败或逃避责任。 7 O8 {# O  e; ^: X

2 l( S- T/ p3 ?; S" f' [  综上所述,我有时不由纳闷:今天有几位领导者、企业家做到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呢?我却浅以为有不少领导者、企业家总是把将相之道反着来用,“用徒者亡”矣。他们与古之明君贤相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智慧相比,真的相差了几百年吗?!或者说他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发表于 2010-10-26 1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0-10-28 17: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看的人都知道,做起来又一套
发表于 2010-10-29 0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本帖最后由 彭国安 于 2010-10-29 08:47 编辑 . a+ }+ g& v/ ?6 O7 Q; E' j
# t/ ]9 w: k3 f8 p! \/ H
我不敢太评论,但我也有一点想法而已,难道你学习唯物辩证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吗?5 v% w2 A/ x6 p7 R# E
任何事情不是举两个例子,讲几句论言就OK收工好了的。
; B1 m7 V3 Z2 U2 h难道中国的现代人不如古代的什么君王,时代在变,历史在前进,人的思想、社会更复杂性,你确认一下,那古代几个有名的君王如能在现代推行他的思想,我想现代的人早把他OUT了。历史只能是一种借鉴。推行那些,一个领导、经理早死了。2 r0 n4 [. X* `* I# G9 d
不要太怀念过去,注重现在,放眼将来,才是好的,
: j+ J6 A8 R! g! w0 a
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不是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吗?”
发表于 2010-10-31 14: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4# 彭国安
, \( k( [+ t* W7 `3 \  y) |- d7 r" X$ C% c! U' i$ V
太有道理了,向你学习,中国人如果都能像您一样,中国也至于像现在一样。。。。。。
发表于 2010-11-1 07: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提倡国学与现代知识的结合
发表于 2010-11-6 0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我觉得楼主的观点很精辟!4楼的观点我不认同,因为一个道理对不对关键看用的对不对而不是评判道理本身对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