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独断性”用人”VS”评议性”用人1 N$ L E0 S8 {" _; I
这里我们要谈的“独断性”用人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本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才的选用与提拔。当然这种判断可能是主观性的,也可能是基于严密考评的。但怎么判断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所谓“评议性”用人,就是指当需要选用和提拔一个人时,企业领导者总是要和各方面的人进行评议,征求意见,最后以大见的意见来影响最终的决策。
. B4 V: H, F4 n; A
2 d2 @+ r+ @) {) ]- [ 如果做个选择题,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评议性”用人为好。但是,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大凡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特别是影响历史变革的关键性人才),以及现在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却多是“独断性”用人的结果。在“评议性”用人中,尽管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大多是守成而已。
3 K% U/ G+ k$ H* x) H a+ Q X3 g8 N& x. E7 b0 z
远在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商君”,和后来秦始皇大用外来人才,如李斯。可以说都是“独断性”的结果。就是刘邦用韩信、刘备用诸葛亮、孙权用陆逊等也都不是“评议”的结果。如今大多企业在用人上犯的一个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总以为大家认可的人才才是可用之之才。+ H! E; ], \( G+ `# j0 E# m
3 @5 Q% p, n) ?" s* T 在企业变革难,最难就难在用人上。尽管诸多企业有变革的愿望,但基于传统的意见,对变革进取者的任用总是非常谨慎的。通常的说话是“十个说客不如一个夺客”,每当企业领导人各方征求对想用之人的意见时,其结果用人的想法大多是不了了之。当然如果领导决定要用,只是打打招呼就别当别论了。为什么评议制下总会产生对优秀人才的不利的评价呢?/ K5 ^0 D: t' C5 j7 N
, [ L- n5 ]; D; ^* ~" ~ 一、人性中自我价值展示的弱点
1 T4 r( g1 n' }
# ~4 }0 E) d( B. b) P 客观评价一个人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当领导来征求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征明自己的明察秋毫。所以十有89会挑些毛病并放大化。除非看准领导心思的阿谀之辈,但特别善于奉承的毕竟也是少数。大多评议基本的论调也就是:“XX是很不错,但是**X”。当“但是”过多时,也就动摇了管理者的用人决心了。/ \, |+ R* N3 F
# S6 I6 s% r l2 X1 E. \2 p( X- n
二、人性中嫉妒的天性弱点9 R" v1 _* k% e7 L" x4 d* L/ Q
3 y3 l d8 A ? 一个大家都在回避的毒瘤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妒贤嫉能的本性。三国时,诸葛亮说:周瑜不是嫉妒他的才能,而是觉得她的才能不能为东吴所用。其实也是气死人家之后才这样说说。“天妒英才”,天尚且如此,何况人哟!有了这种天性,一个越是有为的人,在评议中越有可能遭到不好的评价。比如:“XX年轻气盛,经验不足、不成熟!”之类的话也就太正常不过了。3 C& V7 C, ~' r% k8 x
5 q4 B4 n- l1 d0 J/ ` 三、位置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 F8 J+ _$ n2 U; r, _) N Y# f" r" o4 `6 w# H
作为企业所有者的用人视角与职业经理是不一样的。皇帝当然希望能用站在他的角度考虑治理天下的人,而这种人未必就是职业化的大臣们喜欢的人。比如,企业主可能需要比较完善的绩效和监控机制,但职业人对此多有反感。一个勇于推进管理的人,往往可能导致大多数职业经理的排斥,这还不考虑传统习惯的负作用。因此,如果企业主不善于识别和保护真正的“贤臣”,那么他为周边所蒙蔽的可能性就大得多。9 t. K" T+ `( L
& R, C0 b* ]- d* n1 E1 q
四、利益主体不同,导致评价不一样
5 P) h% o$ d% v3 Q" a6 v. H7 w' g. J" N: D# H! K! t7 x7 W
利益主体不同,评价自然不一样,这一点无论是征求副总,部门经理还是老职员,都会存在这种问题,领导用人目的多半在于变革进取,而变革进取最大的阻碍来源于既得利益者。而又征求这些人的意见,无非是让新人取悦和受制于既得利益者。这样那有变革成功的先例。
. H) f5 P8 b7 }5 N0 B! ?0 n, E+ }/ a) B$ W2 h) x) p: b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大凡所有高管进行探讨是否引进咨询时,引进的可能就大大降低,其主要原因也无非以上几点。所以,给没有决断力的企业主做咨询,也是件注定很难成功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