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沈阳机床在业内是太有名了。
. G6 c! n, ?" p& P5 M
1 u2 D8 R. f$ |! n) s9 O 这个名,缘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机床史上创造了太多的"第一";
, K$ @0 G8 i$ P8 t
$ X; t- ?+ |( N! b6 g/ R6 \ 这个名,也缘于这个机床巨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资不抵债、濒于倒闭的窘境。$ t* |0 ` |1 z7 X
) s$ k# k% y# H) r# O
新世纪、新希望。沐浴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春风,沈阳机床漂亮转身,再次登上了世界机床行业的制高点。
9 H9 ^# s* M9 Y; H; y D
: }( `5 Y! } h5 F1 I' Q 潮落潮起,再现辉煌,沈阳机床勇立潮头、成功转型的秘诀何在?. B$ i: q4 N! W S0 Z3 r
+ w8 a# F0 i3 ~; r3 v4 k5 Y/ R
"是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引领沈阳机床冲击世界机床技术巅峰,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关锡友说。
- w* q: R t8 A- y; G! |, D. |4 N/ o1 j) }2 |
"6千万"大于"8个亿"0 M/ G9 C% Q3 w( ~
; T" }4 e0 x* e, C3 b! H) v 上海磁悬浮轨道梁加工生产线是沈机人"十五"期间自主研发的硕果,是沈机人冲击引领世界机床颠峰技术的一个缩影。
: \9 [8 w; G$ o5 t, N- Q3 v9 j" o: ]1 F1 V
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第一个采用混凝土预制轨道梁的。研制轨道梁的加工设备没有先例,从设计到制造一切都是零。以往的金属切削加工都是工件固定在加工设备上,而重200吨、长36米的轨道梁加工绝不可能按照惯例行事,技术要求更是前所未有。仅就加工精度而言,加工误差只允许在±0.01毫米之间,而一般头发丝的直径也只有0.07毫米,这是对世界机床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一次重大挑战。
4 f1 r" `+ h8 g, W0 F3 S/ N( _
国外机床企业为轨道梁加工设备开出了8亿元的价格,生产周期为两年半。
, q8 z6 L5 C F/ w, H9 o
0 @8 U" P- _4 H 不蒸馒头蒸口汽,沈机人就是不信这个邪!时任中捷友谊厂总经理关锡友作为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对那场竞争至今记忆犹新,"在上海得知招标的确切时间,很仓促,赶不及回沈阳,我和几个设计人员,在上海一家宾馆借了6台电脑,连续干了6天6夜,完成了设计方案和标书。"" ^: `! L3 N9 y" U% y
) R) ^' v+ B6 }5 {6 M
中标后,关锡友主持项目,和20多名技术人员主动卷着铺盖,吃住在企业里,仅仅在方案设计阶段,技术人员所画的图纸摞起来就达两米多高。短短六个月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8台4套超大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总造价才6400万元,解决了轨道梁加工中的核心难题。德国专家赶到现场,挑剔地看了半天,伸出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佩服、佩服!
# R$ c& _2 T4 ~3 r+ W& t+ {% J% ]) L3 B; o0 @5 X$ ~0 k# g
五年磨一剑。截止2008年6月底,沈阳机床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等多种途径,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350余种,出口8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
7 r q* ^2 M+ K) P) v. X$ P7 J) h& K& n* a p9 l1 H
从"零投诉"到"零距离"
: X Q$ K+ [: C- H
& j# T* N, c8 x- Z; s H 2005年8月份,沈阳机床发布了一则令世界机床行业震惊的消息:对2000年以前向首批重点用户提供的数控机床实施"召回A计划"。2006年初,在该计划圆满完成之时,又提出了B计划:到今年底,实现国家重点行业客户"零投诉"目标。关锡友说,沈阳机床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不能保证永远,但是我们的服务要保证永远。
" U2 u* E3 h2 }* o% @' h( ^5 a" o( X: T2 ?
敢对10年前的产品负责,又敢承诺零投拆,给沈机人信心的是集团推行的从精简机构入手的科学管理。上岗靠竞争、提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新机制初步确立。: t, r+ M) [$ D7 z) B u) _$ {, W$ @
# H/ p6 D) y# q. E) V5 k# n1 c 沈机人对那个"冬天"刻骨铭心:每个人每月只能拿200元工资,万人大厂帐面上仅有几千元钱------* ~9 e, F: e$ U* b( s4 s; x
( A# K2 x# u3 p) C% U4 f' t8 y: o 壮士断腕,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 p3 w# A4 A; z9 @, {& }# |* W1 H7 \ H! j, |2 \0 S
技术要上去,管理也要跟上。这是一万多沈机人形成的共识。
9 h/ r/ h0 X! h* {% o. z. q
6 q0 ~# H" n) k* r: v$ J 几记硬拳,打碎了困绕集团多年的陈规陋习,激活了干部和工人的潜能。经过多年探索,沈阳机床集团还探索完善了面向企业内部、面向市场客户和面向未来的三个目标层次的创新体系,集团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初见成效,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由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再到智能化、复合化的数控加工中心,产值数控化率保持在50%以上。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数控机床产量2万台、海外市场营业额2亿美元、人均销售收入71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19倍、42倍、23倍,资产总额达到129亿元。2005-2007年数控机床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6 h4 V+ J6 J j; ?3 r& a; ]
% p0 Z/ `" _0 X B3 e2 B 沈机人找回了久违的自信,重新进入到国际机床市场的第一方阵,站在了国际机床市场的技术颠峰上。
: p7 {; j+ G( ]) X, }( T2 k
- L0 C- E( c9 w B4 ` "每研究一台新产品,国际机床市场就降价一大截,最多的一次降价1/3"$ \& c) a; `' p8 l3 |. u
5 r% S( B7 E d3 j) P" b& P
"近几年来,我们沈阳机床集团每研究一台新产品,国际机床市场就要平均降价一大截,最多的一次降价1/3还要多",年轻的关锡友欣喜中不乏冷静:"我们登上了国际机床市场上的喜马拉雅山,还要勇于攀上机床市场的珠穆朗玛峰!"( A( _9 X6 W, c8 H9 p" y
7 X. B2 w3 q8 e2 g3 q1 Z. \ "我们沈阳机床在国际机床市场上又有了重要的话语权",谈起创业的艰辛,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委员张雄感慨万千。 Z* T Y3 ?8 G5 h2 Q
& [! D4 c( j8 i: i. e! P 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是我国第一台五轴车铣加工中心,也是我国第一个将五轴车铣加工中心商品化,第一个将五轴车铣加工中心形成完整系列,第一个使五轴车铣加工中心走出国门的企业。技术委员李宪凯提起当时的研发经历仍百感交集,"为满足国防工业对回转体高复杂曲面形状、高精度零件加工的需求,我们经过十几轮的研讨及上百次的实验。"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后,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同时在这项产品上诞生了B轴任意角度强力铣削和C轴任意角度强力铣削两项世界领先技术。该产品一经问世,国外同类产品立即降价1/3左右。在国防工业企业全球招标中,该产品多次中标,实现了自主技术武装自我装备。
5 X8 k: D! H2 G% Z7 }1 L, {; ~0 T, g v0 V7 c, W b
"十一五"期间,沈机每年将投入5亿至6亿元研发新产品,逐渐退出低端产品市场,专攻中高档数控机床。沈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立研发平台,研究高档数控机床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际方面,与世界顶尖机床设计公司合作,派出50多个主管设计工程师,与德方联合设计新一代具有国际当代水平的八大系列数控机床。
" m) n, K( @# W0 O9 q: i" u
5 H6 c& Y+ C& x& V# s, M9 R 通过这些技术联盟,沈阳机床"十五"期间合作开发新产品45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23项,掌握了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重大型数控机床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300余种,其中60%以上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许多机床打破了国外对航空等关键领域的封锁。用于飞机部件制造的大型五轴加工中心,适用于加工航空工业钛合金和铝合金机框,是飞机制造业首次使用国产五轴加工,已签订订单12台,每台800万元,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左右。6 J. B+ ?# U( K" T/ V
/ ]: T. t \9 N" ]' o7 J6 B
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已经将今后研发目标锁定在航空航天以及汽车生产线上,有20项前沿技术正在同时进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