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425|回复: 1
收起左侧

[分享] 一位已退学中科院博士的文章(看后心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1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痛定才会思痛的,我常常想中科院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
9 b4 @- p9 N3 X4 D3 b$ O. I* H& N& g/ [9 P; u2 P
       科学院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他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更是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5 |! {, G! ]0 N. X0 R
& E- J. l+ _2 R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的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 |! q8 _% Y* c  n
8 o6 F7 O7 s7 ^! ]2 _
(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 C; Y8 G3 x6 r这是由于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有选择的支持,这没有错。但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2 i5 i+ Q* x; p8 C! _" X0 |. _- M! d
1,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6 S9 k: f! C7 w* U
" f+ u! Z; D; C7 {2,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在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平时在这些圈子的人脉方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这样就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A+ ~2 a' j; M) f

. b5 R8 E8 F5 {9 ~% w3 p/ m
) A/ j/ ~$ Q! P- K5 F- g0 h* c" G7 L课题立项全是高精尖。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们申请课题时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其实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的不怎么招摇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 w6 \7 X, O6 A. ~
" g" ]8 c9 v% }6 U4,去探索未知世界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而探索其实严格来分析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的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 B3 \7 f0 ~7 ~8 i2 o/ w/ M% Q4 E) Y- ]! c1 ?* r
5,科学家也会傍大款,傍大腕。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名曰“共同申请”,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 _3 n; ?* l9 @/ C2 s+ h
. D8 H* l$ g+ H
6,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师从的老板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 S" H! U' u1 t4 c1 H

3 C$ ~5 ~# j& i; i7 W  z# |
. X3 Y3 ~; @: O* s/ L(二)重立项,轻验收,导致很多课题不了了之。1 k: o: B8 v  ?. B& g* b" W, h
( N9 b& |  C. t+ g! ~
3 K, ]+ G/ Q1 \, X! E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 v3 ~3 O' y1 ~5 m, F6 m- j
: O4 N+ H& ~6 k6 Z5 `' o) l& s5 m: w: c/ D# [; p8 ?) Q" F+ P
(三)再说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D: Y1 E* G8 j. U* k+ J+ j
其实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现在很多人以为研究生是硕士,博士就是博士。这是一个小题外话,我只是想说,以下我说的研究生包括硕和博。( O* ~$ n4 G" V" }$ p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目前有少数地方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上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导致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i, G5 l5 M& A* `3 y0 q
- S1 {3 F  r7 B! S% Y8 I
  R0 N. {9 X4 A7 E! A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z7 q/ B* `. b8 B8 v# a0 W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他们在国外做的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一回来就都被阉割了?$ d+ @# h7 d- L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4 S: l. B/ U2 h7 [
4 a& K# q/ M, B( g4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E: A8 x1 R3 b* Q8 a/ v+ ?+ e) y

, A( M7 a" e; g9 x# z6 U  H" g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 ]& c0 b. l. N' T8 T

8 ^  \/ i7 u, o0 M, h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的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得,产出却没影了。就那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的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v( X: p& m2 R3 J4 `
8 w: K. U, r' X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发表于 2010-6-3 1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鞍山
这是中国的悲哀,道理都懂,可没人去改进目前的现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