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5-19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碳氮共渗有高温碳氮共渗(氰化处理)和中温碳氮共渗之分.低温碳氮共渗也叫软氮化(氮碳共渗). 3 N% R, U& |: R5 r7 f" C f
碳氮共滲一般是840---870度左右,氮碳共滲一般是540--650度左右,碳氮共滲是以滲入碳原子为主,氮碳共滲是以滲入氮原子。) n% Y4 f4 K9 ^) i- p! j3 P5 |7 A
高温碳氮共渗又叫做氰化。由于温度比较高,碳原子扩散能力很强,所以以渗碳为主, 形成含氮的高碳奥氏体,淬火后得到含氮高碳马氏体。由于氮的渗入促进碳的渗入, 使共渗速度比渗碳快,保温4~6h可得到0.5~0.8mm的渗层,同时由于氮的渗入,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加上共渗温度比较低,奥氏体晶粒不会粗大,所以钢件碳氮共渗后可直接淬油,渗层组织为细针状的含氮马氏体加碳氮化合物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碳氮共渗层比渗碳层有更高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弯曲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但一般碳氮共渗层比渗碳层浅,所以一般用于承受载荷较轻,要求高耐磨性的零件。* b0 L& G: x4 j/ ^* B/ \
低温氮碳共渗的温度较低,这时碳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弱,且铁素体溶碳能力很低,是以渗氮为主,形成氮碳化合物层。由于渗层硬度比渗氮层低,所以又称软氮化。由于碳的促进作用,软氮化的渗速比渗氮快得多。只要保温4~6h就可形成0.15~0.25mm的共渗层,大大缩短了共渗时间。软氮化的渗层除了表面的氮碳化合物层(白亮层),往里还有一定深度的扩散层,由氮化物和含氮铁素体组成,所以渗层硬度过渡较氮化层平缓,脆性较少。白亮层硬度虽比渗氮层稍低,但仍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高的疲劳强度。低温氮碳共渗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变形小,适用于碳钢、合金钢和一些模具的处理。
( }# w) g9 M4 B s! F在美国的金属手册(第九版)第四卷上是这样区分的:" i9 A# }0 G% p1 M0 @
碳氮共渗是一种改进型气体渗碳,而不是一种渗氮的一种形式。氮和碳同时渗入钢中。
* Z6 y. }1 ?: N氮碳共渗是在完全铁素体相区温度下,向铁基材料表面扩散添加氮和碳两种元素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7 N+ D( T5 l l. u( t; b/ U6 f前者是在奥氏体状态下,后者是在铁素体状态下;前者是以渗碳为主,后者是以渗氮为主。! u8 T: f! B M! ~- m1 o
碳氮共渗--carbonitriding, 以渗碳为主,作用于渗碳相似,只是表面硬度较渗碳略高,但工艺温度低于渗碳,可直接淬火。3 s% R( e* E7 ?7 f1 t: u
氮碳共渗--nitrocarburizing,又称软氮化,以渗氮为主,作用与氮化类似,但其氮化物以Fe2-3N为主,较氮化之Fe4N韧性更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