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布时间:2009-5-31
6 J6 E9 K0 M' ] ^2 D( w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当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处于怎样的阶段?还面临哪些障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进行了专访。
+ [" y C& X" o ■记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电力需求下降、石油价格回落、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等新情况,许多人心存疑问:还要不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此您如何看待?
4 U! S+ k4 i& A* P# T" \5 j! r( U) m ■石定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全球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 " z5 e8 R. D0 c5 g; ]3 a! g# J; ^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和资源瓶颈制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之策。虽然目前电力需求下降、石油价格回落,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淡忘了能源、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忽略了石油和天然气严重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严峻现实,忘记了化石能源早晚会枯竭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源紧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更何况,电力需求下降、石油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这些情况会随之改变。 ( I8 n7 j. v8 E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虽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连续两年持续下降,但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形势依然严峻。 $ j' _* f+ D6 ]/ o
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在继续变暖,由此导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想必大家都感觉到了。我国参与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 b# a9 _+ I, V7 K$ ^) I1 S0 @0 d; |
为此,胡锦涛同志在今年3月份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时强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工作尤其不能放松。
1 U# m* ^- J; m4 T; g ■记者:人们注意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出了“绿色能源计划”。这是否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 j- ~$ X0 B, [1 E6 S
■石定寰: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的替代能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同时,它又具有技术要求高、产业关联度大、拉动投资显著、吸引就业广等特点。可以说,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切入点。 + W$ w& }' g3 o" `$ a2 S5 `' ?
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明确提出,把“绿色能源计划”作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内容,将投入上千亿美元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计划近3年内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加1倍,到2025年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25%。这表明,美国希望通过“绿色能源计划”,确保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
) k* v# I+ J9 F7 f3 W) v4 s2 R' c7 f 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步伐。
! {( x) U7 Y. u) e8 r2 c# ~ ■记者:我国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 Q: O6 s9 [, K" a0 G7 b: q
■石定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体上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从技术、装备到产业化都已有了相当积累,为今后的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5 K; o$ A+ M0 n! F, Q7 A& u3 l
其中,风能发展势头良好。统计资料表明,到2008年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300万千瓦;其中当年新增装机容量719.2万千瓦,比2003年增加70多倍。风电装备已经实现国产化,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2 V6 P! D! P; a) Q. U! D: c8 O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2008年太阳能集热真空管产量约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约为17000万平方米,无论是产量还是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国产太阳能热水器还出口到包括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H: I& j/ x) E! l: U+ h3 M' R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去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2570兆瓦,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7%,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外,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英利、尚德等领军企业已经掌握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并在硅材料、硅锭、切片、电池、组件等方面有所突破。
' Z0 f: g5 i0 |$ u ^& }; C3 U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价成本较高等问题,生物燃料、潮汐能还处于示范应用甚至技术开发阶段。与我国丰富的资源分布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相比,当前的开发利用只能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7 u2 z7 O* s$ g. d/ \ ■记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还存在哪些障碍? ! G& k! i+ W' g* H8 E
■石定寰:主要的障碍有三个: 6 B& r' c! M4 z P" {
第一个是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领导和地方干部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许多人认为风电、光伏发电“太贵”,看不到其成本会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尽快成为全民共识。
9 N, q1 o4 |/ ^$ i8 V' I4 }( U 第二个是相关政策严重滞后。《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实施快两年半了,但相关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已经出台的个别政策,也只局限于一两个部门之间,缺乏可操作性。必须像当年国家支持软件业发展那样,由国务院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研究制定系统的配套政策。建议全国人大加大对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监督检查力度,促使有关部门和地方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和政策。
% a- M3 p6 F+ }5 H7 ?( Y 第三个障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属于新兴产业,还存在造价较高、质量不稳、应用方式单一等问题,要想尽快实现大规模应用,只有依靠技术进步。而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不可能寄希望于他人,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除了企业要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外,政府还应加大投入,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5 B! c8 m; M: J' E- x4 w
3 P& C' U; I% S# g7 @
/ a8 H( C; c$ [8 b' p7 I W4 T
[ 本帖最后由 jackliu2008 于 2009-6-13 21:1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