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0 16: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周武王一战成功,杀了殷纣王和那个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妲己,登上了皇位。伯夷和叔齐心想,你这是不孝不仁得来的天下,我们怎么能继续住在你这种人担任院长的养老院里呢?那多耻辱啊!于是二人逃出了养老院,跑到了首阳山中,隐居起来。不过饭还是要吃的,二人这可做了难:小米也是属于周朝的呀,我们也不能吃!那吃什么?于是采薇而食。
, P& J. @4 K. f' c# \
( ~3 ?: B K7 J3 c( r5 _5 k7 K/ h+ m 薇是一种野菜,采薇而食的日子并不好过,鲁迅先生曾在《故事新编·采薇》这篇小说中给伯夷和叔齐列了一个薇菜的食谱:薇汤,薇羹,薇酱,清燉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看着菜谱很丰盛,其实品种只有一个,那就是薇。, v7 a, I) ]# K$ H
* E: e# L) d s' j( @+ X 野菜也有吃完的时候,况且二人还曾经碰到过一个爱管闲事的妇人,质问他们:“你们不吃周粟,难道薇菜不是周朝的草木吗?”这一问二人傻了眼。这是一句天问,无法回答。怎么办?二人只好活活饿死。
& h6 F9 `9 A- n+ L( ?/ x! c: a ^0 h8 S
临死前二人还原创了一支歌,模仿流浪歌手的派头,饿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联袂二重唱:) z9 D) A1 Z' c0 ]% e5 o1 s3 p6 T# O
, p- U3 _" ~1 L+ P$ }& Q: i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5 V2 E6 \5 z9 j" s% ^
" N3 C G0 k3 W 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
9 C. Z! w @( a% @( _' M. q% k' x% {8 g: A9 D$ B `, h4 a& A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哪里去呢?, v G# O" d4 z! h* }* L
- o: t" s( q3 D" @3 R
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 |+ E* Y6 X" Y) S2 N" Q
/ g* }( U9 L# i0 J# |$ _) u
(鲁迅译文)
: j+ ]4 j2 V, G) M8 I6 l. e# X) j$ n5 i% B
孔子曾经评价伯夷和叔齐的品行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自然就少了。”可是孔子的下一句评语却有些一厢情愿:“伯夷和叔齐求的就是仁,得到的也是仁,当然没有什么可怨恨的了。”可是伯夷和叔齐临死前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演唱的这支流行歌曲,明明是一首怨歌,尤其是末尾那句“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怨恨的意思清清楚楚,所以司马迁才会问道:“从这句歌词看,他们到底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当然,这也是一句天问。
/ n/ E1 M& e9 b" I. W, z% _' \5 U& i( _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E# h- i5 F+ M7 h% u1 }
* t ?/ V2 z& k: J' m
不管怎么说,伯夷和叔齐也是前国家领导人的高干子弟,否则也不可能被周文王的养老院收留,因此,他们俩活活饿死,和本文标题并无冲突。6 Z, w' O1 o" d
; _- @# M# n7 S: [$ l7 Z* z 看了这三个活生生的案例,列位看官,你明白人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了吗?! b' n! H0 d' U
7 D v7 Z' R5 W2 V) k$ [ 文章摘自《趣读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