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5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注塑模具
第三章 塑 件+ B+ q- o1 V, z( U; f0 k
一﹑塑件的基本内容0 ?1 k! ? P0 n. x$ w& P% e( a
1.立体空间内容﹐几何结构﹐尺寸及精度。# v" Y( ^! ~7 D; f; q& s
2.塑件表面的内容﹑标记﹑符号﹑文字﹑表面图案﹑图形﹑粗糙度。3 I- e3 y7 @% u8 ]3 f7 V
3.静态﹑动态性能﹐机械﹑物理﹑化学等性能。
8 S- e$ C! s. f; t4 N 4.环境﹑人机工程。9 W2 B" Z/ P3 J
5.塑料的选择。+ R( m F: [" _, w; X. R
6.成本﹑价格。
: f1 A( B `0 a {2 v! V 7.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实现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2 v! R! w9 W& n$ @, p' F: U二﹑几何结构及尺寸精度5 R' p- ^' R6 ^& g
1.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设计。
1 o/ G* p9 ]% i- V7 F+ ?. O: o1-1.形状﹕塑件的形状应尽可能保证有利于成型原则。# S8 ?0 u$ [! t7 u) D
1-2.脱模斜度﹕由于塑件冷却后产生收缩﹐会使塑件紧紧包住模具型6 O$ r; Y+ c" Y0 [, V
芯和型腔中的凸起部分(主要包模仁)﹐为了便于取出塑件﹐防止
# S, I% w5 P- M/ Z) v* U4 M3 Q# E脱模时撞伤或擦伤塑件﹐设计塑件时﹐其内外表面沿脱模方向均应具有足够的脱模斜度。
: g' V6 Z. w6 l# d& H/ D" `$ n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 K* M' X+ d c0 T
a.压缩成型较大的塑件时﹐要求内表面的脱模斜度大于外表面的脱
* ~* Z' e. a; @/ J& V. u 模斜度。
6 i; Q' R3 J3 a4 C b.常用脱模斜度值为1°~1.5°﹐也可小到0.5°。1 z: l! Z5 x! u& y1 @6 X# f
c.对于高度不大的塑件﹐可不取脱模斜度。
( Q. q/ s5 ]$ {$ z 1-3.壁厚﹕塑件的壁厚与使用要求及工艺要求有关。
5 I# w' ~. G9 U- `) e0 n a.在塑模成型上﹐壁厚过小﹐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阴力较大。
9 d2 b- `8 `' w% C) c* ~0 ? b.壁厚过大﹐会造成用料过多﹐增加成本﹐且会给成型工艺带来困
- Z, M6 S% J: m7 F3 x- c) H 难。在塑件上还会产生气泡﹐缩孔﹑凹痕﹑翘曲等﹐影响产品外/ d' \5 ?' _8 U5 H9 q" N _4 i
观。2 D6 v; R6 x( A6 m
c.在成型工艺上还要求塑件各部位的壁厚尽可能均匀。
0 `4 }0 w: C N! R; ^ 1-4.加强筋﹕它是塑件中经常会用到的增加塑件强度的办法﹐其优点﹕
: b: l! c. I5 ^/ |2 s$ y' Fa. 使塑件壁厚均匀﹐即节约了材料﹐又提高了强度﹐还可避免塑
: B0 d" A9 v# k# r+ W+ i3 }2 R件中外观缺陷。
" X+ z9 M& L& d' |1 v, p+ F b.增加塑件的刚性。
" t7 ?# ~0 j8 ]1 a c.沿料流方向的加强筋还能降低塑料的充模阴力。
4 r$ K- s) S3 ^. @加强筋的设计要求﹕
5 z' ?+ \3 T, ^, ca. 为了增强塑件的强度及刚性﹐加强筋应设计得矮一些﹐多一些
% _/ i) ?7 v2 z6 ^% C$ T" o为好。
' m( _' A6 G- ?+ {& E4 I O. e z b.加强筋之间的中心距应大于两倍的壁厚。
$ h% _% j3 l7 r' l5 R c.对于薄壁塑件﹐也可将其设计成球面或拱曲面形状。( P+ V6 b0 F! c% Y' f
1-5.支承面﹕以塑件的整个底面作为支承面是不合理的。通常利用的, u+ A) [1 z: n6 q s! Y. ?
是边框支承或底脚支承。
7 K, ^" |, `1 v/ T# @+ j+ [1-6.圆角﹕塑件上除了使用上要求必须采用尖角之外﹐其余所有转角( P6 A& S1 O2 [" v- g5 y+ t
处均应采用圆弧过渡﹐因为尖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影响塑件强
6 c$ I3 G4 O# N. ?: p! X- Q5 b3 b5 w度。采用圆角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 w& ]6 Y# O* f! C1 I, ^( r
a.避免应力集中﹐提高了塑件强度及美观。
4 A4 Z. p. N9 r2 i b.模具在淬火和使用时不致因应力集中而开裂。
% Z. M! b! y6 x7 _) ]1-7.孔﹕塑件上的孔是用模具的型芯来成型的﹐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
- O. N. z2 V) f: ]$ T+ a+ S, O 几点﹕
5 S4 D! x+ f2 ?8 b3 i& { a.孔应设置在不易削弱塑件强度的地方。
$ v7 e0 w8 A' k" y0 h3 K b.在孔之间及孔与边缘之间均应有足够的距离(一般应大于孔径)。
# g2 I! S; m5 s/ F c.对于盲孔﹐在挤塑或注射成型时﹐其孔深不得大于孔径的4倍。
5 O3 k6 l* Y4 v2 R# P1-8.合页的设计﹕合页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3 `+ P6 R9 O2 m1 [6 Aa. 对于塑件本身壁厚小的中间薄膜处应相薄﹐壁厚大的﹐薄膜处应9 o9 E5 H/ i" T
厚一些﹐但不得超过0.5mm。; ?, ]$ g* s7 \# q# C( ]
b.合页部分的厚度应均匀一致。& `4 m6 S6 S3 j
c.成型时﹐塑料必须从塑件本身的边通过中间薄膜流向另一边﹐脱
6 L& K7 W4 w& H' p$ _ 模后立即折曲几次。7 z! n3 f% V9 O# {/ r) ^) q
1-9.止转凸凹﹕塑件上设计的止转凸凹一般是为了便用握持和塑件成9 \) m3 c8 b8 b7 ]% } E* r
型后易于拧出﹐在设计时应当注意﹕凸凹纹方向与脱模方向一致/ J5 m6 z, T4 v4 s! ]4 L
性及模具便于加工性。1 M' Z* N1 \! k' k
1-10.螺纹﹕
* y$ `, a* R3 a7 M a.塑件上的螺纹可以模塑时直接成型﹐也可在模塑后机械加工成型。1 {2 Z+ |% T8 X6 d+ V
b. 模塑的螺纹其外螺纹直径不宜小于4mm﹐内螺纹直径不宜小于 5 e' \' c& O0 {) j$ N& g
2mm﹐精度不高于3级。
; Z+ p- S; ~8 i4 h: ic. 为防止塑件上螺孔的最外围螺纹崩裂或变形﹐应使孔始端有一深
8 e* A" _' |7 S+ B2 I 度0.2~0.8mm的台阶孔﹐螺纹末端也不宜延伸到与底面相接。
- e0 g8 h- P5 r( @2 S& s1-11.齿轮﹕
$ I) m- B" O# a" q+ x; Q5 o a.齿轮各部分的尺寸有如下的规定﹕3 C/ o& E( m2 R" I" n
a-1.轮缘宽度最小为齿高的3倍。
' W# M$ R7 \+ O- S4 W a-2.辐板的厚度应等于或小于轮缘厚度。
: f q I6 |+ D9 T" |$ X a-3.轮壳厚度应等于或大于轮缘厚度。
% e) y A, s5 ?8 [3 \7 b a-4.轮壳外径最小应为轴孔径的1.5~3倍。
4 d3 [! ]1 K6 {( Q: Z2 s a-5.轮壳长度应相当于轴径。
- D6 W: j0 F* ?5 p! z b.在设计齿轮时﹐还应注意﹕" T/ n* u5 E, B( ?, v0 W
b-1.尽量避免截面的突然变化。
- e( W( [$ y( m4 D5 {6 p6 a( e b-2.尽可能加大圆角及圆弧过渡的半径。4 P: v7 V( h g, Q
b-3.轴与孔尽可能不采用过盈配合﹐可采用过渡配合。
: Y: D% I$ `( [9 j4 J' R: P# I1-12.嵌件﹕# t; q( D5 s: u
嵌件的用途﹕
' }# m( m: G) r r* O* B) v a.增加塑件局部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导电性﹑导磁性。
$ v' w6 w8 G* g/ c5 I# v b.增塑件的尺寸和形状的稳定性﹐提高精度。
& k3 W/ m+ T/ z" X) h c.降低塑料的消耗及满足其它多种要求。# v. W! Y* O+ q! U) e+ x
2.嵌件表面形式﹕菱形滚花﹑直纹滚花﹑六边形﹑切口﹑打孔﹑折弯﹑
; {/ C6 G8 Z, B' [/ m0 o% z1 R& ~ 压偏等。
1 e, z) S) A0 P3 Q+ P, S( r2 Q 3.嵌件的设计要`求﹕% l+ b6 y" C( u1 E M+ \
3-1.为了防塑件应力开裂﹐嵌件周围的塑料层应有足够的厚度﹐同时# n9 x& o5 W/ D+ q! ` n+ m
嵌件本身结构不应带有尖角。- m- O* w3 b' s: i8 @$ K( U8 K
3-2.单侧带有嵌件的塑件﹐因两侧收缩不均匀﹐造成很大的内应力﹐: U" L/ ~4 T$ G& ~
会使塑件产生弯曲或断裂。5 l* K. A! ~( P$ m
3-3.为了防止嵌件受到塑料流动压力产生位移或变形﹐嵌件应牢固固) m, q5 K* U* f7 D' V0 s+ V
定在模具内。( L) o; M/ @. s! n, p# F; P: E
3-4.嵌件设计应尽量用不通孔或不通螺孔。
; N( D" s3 e0 O3 S2 Z 3-5.为了避免鼓胀﹐套筒嵌件不应设置在塑件的表面或边缘附近。5 x: O) Z7 q4 {) S, }5 r
3-6.为了提高嵌件装在模具里的稳定性﹐在条件许可时﹐嵌件上应有
1 e5 M$ i4 C9 ?7 {' \8 F0 F2 w 凸缘﹐并便其凹入或凸起1.5~2mm。, t9 {! B: ^* G, [0 N5 ~) R
3-7.当嵌件自由伸出长度超过嵌件支承的直径2倍时﹐垂直于压塑方
, o* L G" X2 u" c5 @+ f2 p 向的嵌件应有支承柱。
* U0 k/ W: n* M' i2 ? 3-8.当嵌件为螺杆时﹐光杆部分与模具的配合部分应具有IT9级精度
4 [$ N: ?8 m* q/ V) \4 ] 的间隙配合。, b: b+ h @6 n2 R* R% e$ y
3-9.为了使嵌件与塑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嵌件的表面应具有止动的
) W" B1 L8 D8 D/ X* R; n# ` 部分﹐以防嵌件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