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2-16 1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3.1 冷料试验
* f8 B4 k8 C5 x* a; p2 ~" c3 N, k
- }2 g1 e8 d7 ^( g! Z7 n 型焦颗粒状结构,能否承受加料过程中铁料块的击打而不粉碎,这是初次接触这种型焦的人首先提出的疑问。为此我们进行了冷料试验,具体方法是在修砌好的冲天炉内(关好炉底门,不垫炉底砂床),用加料机首先加入100公斤焦炭(分别为型焦和块度相近现场使用的常规治金焦),再用加料机加入550公斤生铁块(现场生产中批料为550公斤),使其直接击打已投入的焦炭层,然后打开炉底门,清理投入炉内焦炭,经分筛其结果如表二。这一试验与生产实际中焦炭投炉时所承受铁料击打的情况更恶劣(此时铁块下落高度近8米),确信型焦投炉后不会粉碎。( c; m& Q' \6 U% l7 u, d
3 j# ?7 A v" p
表二
( v1 O. }, v" f: ^* Q8 _, T' l$ @! a" ]# R/ d/ A
9 |2 d' V8 P% S! I8 a: d
对于型焦颗粒状结构特点,它的吸水性如何?吸水后强度是否下降?在工厂条件下进行了吸水性试验,型焦吸水率为10.75%,常规焦吸水率为6.73%。结果表明型焦吸水率比现场常规焦高50%左右,这就要求型焦在贮存时必须防雨。干湿强度的对比是后来在试验室中进行的,发现其强度稍有下降,但均在试验误差的范围之内。 8 f" I! E; A) p5 u3 P0 b3 a
! [& ]) C+ O" W& x 3.2 部分投炉熔炼试验 " b! u+ \0 E3 }! ] G* m6 X+ v
9 Z5 J0 q/ b, O
型焦能否保证冲天炉熔炼正常进行,对铁水温度,铁水成份的影响如何?为保证工厂生产正常运行,产品质量不受太多影响,也为下一步试验积累经验,在现场冲天炉上采取逐步增加型焦用量进行熔炼试验。其方法是在熔炼末期,分别加入10,20,30批型焦取代常规焦(共进行三个炉次)。试验结果表明,用型焦取代原用的常规焦后,无不利影响。特别在批数增多时,铁水温度上升,风压降低,风量增大,元素烧损和炉渣炉前试验判断均为稍好。通过这三炉次试验,增强了试验的信心,决定下一步进行全部用型焦进行熔炼试验。
" {2 d2 u' Q x. N- q! D5 G" E, i& q
型焦虽为颗粒组织结构,但气孔率低,紧实度明显高于常规焦,用木柴点火(现场是如此)能否将底焦点燃、烧透(某厂曾用过其它型焦时,发现点火困难问题)。为此我们按现场原有的点火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底焦火点正常,时间比用常规焦时还稍有缩短。 - p* c$ P$ l2 u
/ W: L3 G o4 q9 Y9 S
3.3 对比熔炼试验 1 F) o# v" B2 `& p( g
% t1 u0 E) _# q8 G9 Z; q5 t H& G
在生产现场进行熔炼对比试验,只能按生产原有的操作工艺(如底焦高度、层佳比、批料重等)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为了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试验固定在一座冲天炉上进行(现场原为两座冲天炉每天轮换使用),修炉操作尽可能保持不变。由于型焦供应量有限,对比熔炼试验只进行了各两炉次(即型焦和现场常规焦各两炉次)。其结果汇总如表三(详细记录见试验总结)。
0 n9 J/ T9 T6 Y- a X对比熔炼试验汇总表 ) J+ O& [: a0 `4 `8 u& q0 U l
. k: @2 F. D8 Y( f3 X
表三
6 S# K8 g- g- x+ d- R6 }
: Z4 Q: |5 \' |5 X% B5 O2 M$ D( J8 w( Z# t5 t' J
通过对比熔炼试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 V# G$ ^( f. O" t c$ M
( R- v# l# d( N5 g( c9 C Y* O
1)使用型焦后,炉内阻力减小,因冲天炉内阻力主要由焦炭层所产生,型焦的块度均匀一致,投料过程中破碎少,故炉内阻力下降且波小(型焦为8.5~9.5×103Pa,现场常规焦为8.8~10.5×103Pa),相应的风量也增大且波动小(风量计压差,型焦为170~180×10Pa,现场常规焦为145~170×10Pa)。这为稳定炉况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提高铁水温度,减少铁水温度和化学成份波奠定基础。
' U/ X: o/ |3 s, N ]& Q7 ^1 \! l! Q7 m( }# @ w/ P6 b2 h' c
2)使用型焦后铁水温度显著提高,在保持层焦铁比为1:12.2的情况下,出铁温度比现场常规焦提高30~20℃,温度波动少(型焦为30℃左右,现场常规焦为50℃)。这对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是十分有利的。由于现场生产工艺所要求的铁水温度在1420~1440℃,用现场常规焦时,熔炼中途常加接力焦(每炉次3~5批)。当用型焦时,不但不用加接力焦,为了控制铁水温度(温度过高,流水线上浇注时易出现漏箱等事故),不得已还需扣除2~3批层焦(生产现场试验,未调整自动称重焦炭、石灰石的装置)。 ( r1 j% I( J# }% j* I
$ Y7 e+ n) C) L/ I& u8 a8 \
3)生产现场试验,短期内无法判断元素烧损的变化数据,但从炉渣全铁含量的变化可以初步作出判断,型焦炉渣全铁含量为2.56~2.96%,现场常规焦为3.74~3.97%。铁水化学成份分析结果中还可看出炉内增碳率升高。
% p& R1 h% e3 |3 D. D; S% W+ k: z+ R& h, f A
4)在层焦耗相同的情况下,熔化率有明显的升高,波动少,型焦的平均实际熔率为5.80~5.92 ,而现场常规焦为5.22~5.77 。在比较熔炼过程中的阶段(以每十批为一阶段)熔化率则可明显看出其波动情况,型焦为5.24~6.00 ,现场常规焦为4.66~5.79 。由于是以加料时间计算熔化率,故可能因料面的差异造成一定的误差,以上数据仍可说明其差别,熔化率的波动时大量生产水上浇注影响较大。 " h) E1 e! k, C8 E
* b+ O8 Y [, P
5)该厂冲天炉是采用炉缸虹吸出铁、出渣,这种结构在大量生产连续作业的冲天炉上应用极为广泛。生产中往往出现过轿堵塞或受阻,造成出渣不通畅,甚至出现短期中断,炉内渣面上升,严重时使下排风口被渣堵死。一但过桥通畅后,大量炉渣突然涌出,造成安全事故,同时铁水化学成份也会出现波动。该厂在使用常规焦时,每炉次都会出现1~3次“涌渣”现象,但使用型焦时却没有发生,炉渣始终均匀平稳地从渣口流出。
. J3 }6 i4 f2 L4 E" m
# w; W' o" \" D" T* [ 6)从打炉后的残焦中发现,型焦的中心孔孔径变化规律是,型焦开始燃烧阶段(外径由Φ80减少到Φ55左右时),中心孔直径基本保持不变(仍为Φ13),但其后阶段(从Φ55左右直至烧尽),中心孔急剧扩大。由此可以推断在底焦上段焦炭燃烧时,因焦块大,块间的空隙大,气流从型焦外表面流过。而当到达底焦下段时,焦块逐渐减小,焦块间的空隙也随之减少,气流从外表面通过阻力增大,故气流通过中心孔的量则逐渐增加。气流在风口区气流透入中心的可能性增加,有利于断面气流和温度的均匀分布。
& s9 U/ W# M1 q+ }" S' N
/ D( F$ C) m8 W! w3 g5 c' B 7)型焦的吸湿性远比常规焦大,虽然对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称量的准确性是不利的,因此在运输、贮存中必需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型焦的块度均匀一致,在备料中可以不必筛分,同时也可避免因过大的焦块(常规焦往往有个别大块焦),造成料斗或称量斗的“卡料”,为机械操作带来便利。 & S; e) ~; `* Y* i- {
. @3 X( Z- |$ w7 B* P: K 综上所述,铸造型焦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炼焦煤源的多样化,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探索新的途径,同时为铸造焦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为提高铸件质量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各个等和各种块度的铸造型焦,以满足不同铸件要求、不同大小冲天炉的要求,为促进我国铸铁件生产作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