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5 09: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泰安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理解题
1.陈毅
3 T; C4 B: @8 n5 f) p陈毅五岁半就在一家书塾读书。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小神童”。// 4 ?, ^* n8 N0 t% V/ b
一天,毛老师来到陈毅家,看到他正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因为他看书入了迷,火烧得太旺了,从锅里透出了糊味儿。妈妈刚从井边洗菜回来,发现米饭烧糊了,气得火冒三丈,抄起刷子,就往灶前冲去。
$ l4 W; o7 v5 {7 e“不要打孩子!”毛老师连忙劝阻,“饭烧糊了,可以将就吃,这孩子专心用功,我就喜欢。”说着,毛老师又亲切地对陈毅说:“以后做事,要多多留心!”陈毅点点头。毛老师从陈毅手里那过书一看,原来是一篇还未教的课文,他已经用笔在上面画了许多圈圈点点。
) x- R) n. g9 l8 ]8 ~9 p5 h毛老师惊奇地问:“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 _9 }1 U/ I: R陈毅回答说:“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墨点的是生字。”原来陈毅每次听课前,总要把新的课文先预习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词句画出来。听课时,格外留心,再抓住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 b- n$ N8 Q+ i# k2 `$ T
毛老师十分高兴地称赞道:“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总算发现了你学习成绩好的‘秘诀’。人们称赞你是‘小神童’,说你天资聪明,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勤奋,你真正懂得了‘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 + H7 @4 Z: w8 F2 l b: e* D
1. 短文已用“//”分为两段,写出每段的段意。
. M4 p/ M2 T+ g* X2 l- d5 Q第一段: 5 @% {( H% n S) n+ o2 ?( P- P
第二段:
! K- x% }2 Y) x2 e3 F8 ~/ u. ^2. 同学们都称赞陈毅为“小神童”的原因有两点: 0 J, z2 V/ S. f: M/ S' `+ ~
(1)
, M7 C7 i& b1 _2 T; T$ z(2) 9 _& M w W+ ^. M8 q; b) R8 ^
3.“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 ,“多学多问”的好处是 。 : w1 V6 S' s% F: |
4.“秘诀”的意思是 。用“–––”在文中划出具体描写陈毅学习成绩好的秘诀的语句。 ) K3 o7 g% J7 _
9 C& O2 R: U0 {& S0 S
6 G1 F) O1 Q& @( M2 B1 H0 Q2秋天的香山公园
! D6 x: `# a( d) X2 M1 @$ z"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 f+ y2 a% _$ f% r- Q; X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了各种树 . U/ b/ h/ C. z) A6 j" n0 x. a# P- ^
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 a+ v4 H: X. J! s# w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
' h2 l( n$ ?+ ~! N. B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
2 |. d- k+ I. [) Z! y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央杂着深黄色、褐 9 r. t/ G$ _4 k$ e6 Q% B* G, v
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 ) | p. _% g, f% ^6 j
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
0 ~9 l) y) ~' z9 k+ a' A* `人们不由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6 B4 X/ c" n1 |; g& T. x&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 k/ {# i. }; j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连成片,鸡冠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菊花,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P% ]# j0 P: E1 M0 r, M! z' l: B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 C: b" s9 H9 p7 i) r- ?* Q; n* \1. 查字典。
% Y. W5 f% |) e* L+ a“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的解释有:(1)明朗,清亮;(2)率直,痛快;(3)舒服;(4)违背。“爽人的秋风”中“爽”应取第 种解释。
( b: z n. G8 v5 {2 M6 Y0 j0 u6 [2. 用“——”分别画出概括第3、4、5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 r) X0 w. [; @# N
3. 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从 、 、 三方面描写红叶的。
6 L& u# y: g: f, G( Q7 A H4. 第5自然段,写了 、 、 三种花,是从 、
; x' K/ W. _+ M: s) B% U/ c3 H* X、 三方面介绍的。 : e' L1 Q4 B5 F
5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 ,表现了作者 。
2 G3 w% G0 b0 L* C; _9 Z6、用“﹏﹏”划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 Z" D& O" K. x, P. m- b$ ~! c! W;;;
$ C# w0 Z) ~0 U/ @4 Q; S;;;还有一道小学四年级的阅读理解题;;;* x1 c+ Q- y" p+ O% l
;;;! p; C0 X- o+ ^ w, l1 l! D
以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不理不睬。
5 q+ j! D7 Y) E1 ?+ T: L8 L8 U有一天,年轻人听别人说远方的山上有位高僧,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偷偷从家里走了。; Z7 Z( K5 Q! G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年轻人做了一番自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请教成佛之道。高僧沉思良久说:“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路。吃过饭后,你立刻下山,一路回家,你会遇到一个赤脚为你开门的人。你只要侍奉这个人,就会如愿以偿。”
$ {; L8 z7 O; _! ^+ r$ M6 C* ?. [: g年轻人听后大喜,谢过高僧,悠然下山。
. o5 S6 T, S+ Q$ C第一天, 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9 A' Z9 A W0 a. G$ l6 u
第二天, 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8 @. D I, y+ g- I: b: u0 l9 \- _
第三天, 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
' W1 A0 Z/ P! q3 m& o! Y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家时,他彻底失望了。天黑了,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十分,疲惫不堪的他费力地拍了拍门。屋内传来母亲苍老的声音:“谁呀?”“我。”他无精打采地答道。
8 R3 O# j2 ]8 }# O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搂在怀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j4 O' ^) `# m! _ m4 T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到高僧的话。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面前。1 C: V& J3 a1 K+ t: B+ l
9 a/ Q8 S |( q% V* G* V
后面还有一道思考题:想一想年轻人明白了什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