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8-24 08: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控制理论及电液控制系统) k$ f4 N$ a, `
题名拼音: kong zhi li lun ji dian ye kong zhi xi tong7 j, e0 d7 m% s: z! e. Z
责 任 者: 顾瑞龙编著 o! G/ L* T2 l- M% w; Q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8 t% f+ m+ B, N8 h7 w
出版地点: 北京0 ~4 T1 q- o+ t. ^) W
出版时间: 1984 Z; g) H! ?& ^+ v
载体形态: 320页* f% \# o9 j4 b& A" r9 K a! Y. f
主 题 词: 自动控制理论
! R. k8 U {9 E! v6 U- s 中图分类号: TP13[1]
7 b0 p9 B# K/ S* i; x) n" \8 P, I% t. r1 O" j6 @; H* }
目录1 }+ X7 `7 b9 s: X/ x3 M: Y
五、 系统的两种数学描述法
6 q) K" k; T8 o) W7 a5 T 第三章 传递函数和它的运算/ V9 c8 j8 w, A- q3 ^8 @; D
一、 传递函数4 q. }( I3 n( N/ P2 r. J
二、 工程中各种典型的机、电、液系统的传递函数
+ v9 O/ K8 F0 A$ A7 h0 h 三、 传递函数的运算5 H% b) I" o. \1 d+ r
第四章 系统的频率响应与博德图
% [4 V: h) t' ` 一、 频率响应的概念与计算& K% R. ~# m) d& t+ M( [3 i* d
二、 奈魁斯特图3 W/ j+ S& M- Q5 W8 o) i
三、 博德图及典型环节的博德图1 \. ^- `6 i4 r2 B4 R( H
四、 系统的博德图绘制举例5 F$ g* U% i y, c; Z* w7 _! @% N
第一章 概述& C u4 _# I% N2 a% ?
五、 闭环频率响应
6 j! `: n( A) u2 X* z; s 第五章 典型的电液控制元件与系统0 G: W) d+ i0 |7 Z& P e" P+ M
一、 阀控制液压缸与阀控制液压马达
& K4 a" [% ]( F" Y' r0 j7 x! K 二、 泵控制液压缸5 W4 w: c4 S+ S8 R! [
三、 液压力矩放大器
6 H3 ?' z: m$ L$ i. \ 四、 液压仿形刀架+ i* d- z' F* G4 f
五、 力反馈电液伺服阀2 B' a9 V( d- B*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准则8 k) h- c @3 u5 @! c4 @
一、 性能准则的提出) r! F( ]+ o# i
二、 灵敏度
( V w9 E& U$ U; x, B4 I6 K" l" V 一、 历史与回顾
! p' C: m, x$ `4 }, F* w* I5 n 三、 瞬态响应, q9 `7 y6 |; R7 |' p
四、 频率响应) j1 f8 e8 z1 n( L
五、 稳态精度(稳态误差)—在输出端对稳态误差的讨论( k( \/ `" ~; i
六、 性能指标- V- {! C# t9 c( l$ \4 k
七、 控制系统的性能准则一览
0 M! j! Q2 N+ b. n7 `+ g: N) m 第七章 稳定性分析4 c5 X. C+ m X1 @0 G" e
一、 用劳斯—霍维茨判据判定稳定性: l: k* ]* H- A% K, Q0 q
二、 用奈魁斯特判据判定稳定性
! [! Q0 g9 F% ?: A5 p 三、 博德图上的奈魁斯特判据
X& Z$ N, L, f) ? 四、 液压系统稳定性分析举例
0 `$ c9 }$ z( g* P E$ P1 Y 二、 系统的名词解释和分类- T& {4 J( r# N8 J B! w8 F
五、 奈魁斯特稳定判据1 i9 L6 p2 y5 F7 j! W6 W
第八章 根轨迹法
7 ]* j! P* F( c! P* _* D% J 一、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8 L: p& x$ x. m
二、 闭环极点和瞬态响应
. l; v: p- R6 }8 r4 @ 三、 极点位置的选择 y% |& L1 e X, `. `% C# v7 h; ?
四、 根轨迹的作图法4 v5 Y4 t) ~/ c( m
五、 一个电液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示例! }( a& d. T; }0 y7 q! c: b( w9 L
六、 按瞬态响应要求用根轨迹法设计电液控制系统, a6 q9 `; s8 O4 E* d
第九章 位置控制系统
4 k s: o$ w1 `- f# X: o+ m5 [ 一、 位置控制系统的特点( ?* m' Z* c, k: ^* B) T7 D6 z9 q
第二章 数学基础和系统的数学描述
! M, ~/ x0 A, ^9 E, M4 K( { 二、 电流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 i R, x$ O. D6 w9 T! b/ S
三、 双电位器位置控制系统! Y. u4 p4 @2 @0 S5 C
四、 伺服阀—液压缸系统
0 i2 K/ B: c% f& N 五、 伺服阀—液压马达系统
! F' x5 Y% C' D J# c/ n 六、 数控机床中的高增益系统和低增益系统$ j u: w# b* y2 s" @- ^) u
第十章 速度控制系统* |# X' P2 f( v4 c. D! B! n
一、 速度控制回路中加补偿的必然性* F4 R u" D: @' W! E
二、 速度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 e5 D; W3 o8 u9 ^$ p2 y! B2 f 三、 速度环和位置环控制速度的比较
" o% ~4 E! m* v" S$ V: s 四、 出现于位置环内的速度环" h! g+ ^6 g! ^2 n9 R% i
一、 线性化* E; r% O4 ]& {7 a5 H. m; N) H
五、 速度环的阻尼作用 q' k& h3 V6 s! e* Z2 o
第十一章 力控制系统1 H% d' _7 j; H4 T+ b
一、 力控制系统中阀的选用 R5 G- T( `- F7 Z$ K) ~
二、 力环中液压缸的传递函数
- r& Y0 A2 i: p9 X+ e% V$ H6 U6 ^! c& z 三、 材料试验机的力控制系统' h9 P1 M( ?/ x2 C
四、 轧机液压压下系统
1 [( c- I3 Z7 M* f 五、 力环的阻尼作用
! l! I+ Z& }; T7 v- j 第十二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补偿+ I( P* a9 D# A9 d" P9 p
一、 设计中的几种补偿方法
, u4 A+ ?! I( R3 K$ p( } 二、 用频率法分析补偿装置
1 `$ W8 Q+ C2 a! e; f; |1 j8 S' A' J s 二、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
% p3 F3 E1 K5 v$ I8 W7 W5 w, I& _6 I 三、 用频率法分析顺馈补偿1 r# i0 a# P6 p- ]6 r
四、 用频率法分析反馈微分补偿
( _; M6 j% F4 X+ I3 l7 d 五、 用根轨迹法分析顺馈补偿0 q5 t5 y g, ]2 M( w
第十三章 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概念
" z/ ^6 t8 \8 \0 t7 ~ 一、 矩阵理论中的一些定义
( q. x" k4 }( ^6 S 二、 矩阵代数1 y) M- q& b" F
三、 状态空间的概念
" N$ ~: M) w5 `/ Y 四、 状态空间的矩阵表示法
8 m) m9 w, \6 K! B, V 五、 状态转移矩阵—矩阵方程求解的工具
6 q/ F( ~ I- ?7 H2 t, @* ` 六、 状态转移方程—线性非齐次状态方程求解/ n7 F9 Z. P6 U. E
三、 复变量和s平面( s3 q( {& s. o8 `$ \
七、 状态方程和高阶微分方程的关系1 c2 L1 A4 [; o2 N( e& @
八、 传递函数和状态方程的关系' }. A3 |9 e9 V
九、 特征方程、特征值和特征根的不变性
9 P F" _/ i. K* m 十、 一个电液控制系统用频率法、根轨迹法和状态空间法的分析和比较
% z& I& R, s8 N( } 第十四章 最优控制理论和应用 m2 ]4 M5 z' F9 P6 Q2 E
一、 最优控制系统和性能指标
+ Q+ ]5 i1 G% Y/ ~3 U: |! u 二、 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 ?6 g2 {" O; A/ ?+ [$ _ 三、 给定权因子求优法—最优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法之一
6 Z* O; W4 ]6 `9 o: e$ V T 四、 限制控制量求优法—最优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法之二' S5 ?/ j E$ h6 j, W- O
五、 参数最优系统的设计1 H& F8 `4 \! G; U( S
四、 拉普拉斯变换
& f8 W% D" p+ z' ]- [5 F 六、 用状态可观测性的概念来设计有指定特征值的系统
# L/ ~! r5 K% l0 P2 a5 C1 @3 V 七、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 }* F c* \% y; B; h 八、 带观测器的闭环控制系统
% w# A+ P7 {- e, f( | 九、 最优控制问题和线性二次型问题(调节器问题、跟踪器问题)
& m) M* ?* J2 ]3 D& C 十、 计算机辅助设计最优位置控制系统举例
0 o' M# T" V1 ^ 第十五章 系统辨识简介9 n7 H* U7 |+ `* |0 _0 l3 F
一、 辨识问题的组成和分类 N& U: f. P I
二、 参数估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8 @0 f% V) P; [$ ^
三、 直接的曲线拟合
* W. U9 R* p7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