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低熔点合金浇注在E形冲片模具中的应用- v7 f- w& y* v: ?2 L1 R! E
关键词:低熔点合金 E形冲片模具
; a6 R7 U3 @5 L( p5 [' V* | 在冷冲模制造中,利用低熔点合金冷凝时体积会膨胀的特性,来紧固零件,可以减轻凸凹模 装配工作的困难程度,同时在质量上也可得到保证,尤其是对大而复杂的冲模,其功效更为 显著。
( {# w# R: j0 a! W: G, F; s j: v图1* y) {# g3 B( l8 F+ t! x0 K; R
图1是常见变压器中的硅钢片,材料为电工用硅钢薄板D32,料厚0.35mm。从图中可以看出, 对零件的设计要求不是很严格,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保证其批量与质量将是一个关键。 ~+ W# @8 j. y. z. O
1 模具设计思想( q; r$ x, Q! G. I3 i& t1 W7 p. i
该零件凸出支臂较长,冲裁力比较大,对于大批量生产,要求模具有一定强度,故采用了硬 质合金模具,由于这种材质红硬性好,强度高,900℃时抗弯强度仍可达1 000Mpa以上,同 时其线膨胀系数小,与工具钢模具相比可大大提高使用寿命,符合该件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通过对零件结构的分析,如果采用压板固定凸凹模,将造成压板材料的极大浪费,提高了模 具的制造成本。所以这里我们采用了低熔点合金浇注的方法来固定凸凹模,其不但有间隙均 匀,不产生内应力的特性外,在实际生产中还有以下几项优点:
5 y) }6 s" a, }( n2 A* g+ g (1)因固定部分只需粗加工,省去了许多制造工时,缩短了时间,对工人的技术要求相对较 低;) P t d5 N( @. A! I
(2)拆卸方便,便于模具的修复;6 q5 Q. a# g0 ?% \' B# ^
(3)对该零件细而长的支臂可增加其强度(凸凹模因根部浇注合金而被加固);
$ o+ O+ t# s1 q$ P- \/ T (4)合金可重复使用,故成本低。
8 J& L9 s% y3 N. r, j$ P
/ D6 C& [# a; {- M& |2 模具结构
' U: `+ o# n$ X 图2是凸凹模采用低熔点合金固定的复式冲模结构。设计中,凸模与凸凹模内孔、凸凹模外 形(起凸模作用)与凹模的冲裁间隙,取材料厚度的5%,约为0.018mm(双面)。因为凸模1、凸 凹模3,凹模8均为硬质合金材料,故使用寿命较长,对其它零件,卸料器2,上垫板10,下 垫板5和弹动板7进行热处理HRC(40~45)。设计中,凸模1的固定方式为板压固定,凸凹模3 的固定采用了低熔点合金浇注法固定。/ y2 q' A! i( C2 j
图2+ n! d$ M9 |; k% e) s
1 凸模2 卸料器3 凸凹模4 凸凹模座5 下垫板6 弹动橡皮7 弹动板8 凹模9 凸模座10 上垫板. m. R* Q* i; ^7 T
$ O8 }. J, x( J$ r4 O$ I, c
3 低熔点合金的应用方法
. f% p$ G+ z' @$ | 在生产工作中,由于采用低熔点合金浇注固定的模具实例不多,实际经验比较少,经多次配 比试验,该E形冲片模具中低熔点合金配方比例如下:3 F7 j& I; B3 S, Q
锑(Sb)9%
+ e u$ F, M( k) f7 o' r3 { 铅(Pb)28.5%
/ @1 Q8 a4 M; K1 k, a 铋(Bi)48%
# Q6 m0 ?: C& ^0 m 锡(Sn)14.5%
& l$ H2 B% ?( `) U9 J6 ^; o; N 熔点120℃
6 @3 F" s8 e; ?6 w4 O' J具体操作步骤:
4 K9 L- m# J" ^! ^" \7 X (1)将凸凹模3和凸凹模座4的浇注部分去污(该部分粗加工即可),用毛刷 在该部分处涂一层氧化锌溶液,然后将锡熔化后 挂锡。
, L9 X7 H- `$ J1 m1 H5 F2 {8 f (2)把凸凹模3先配入凸凹模座4中,将它们的相互位置调整好,使其浇注间隙均匀一致,然 后用夹具夹好。
6 R. @$ V7 N9 o2 ] L (3)用喷灯将需浇注部分预热,温度为140~160℃时,将已熔化的合金,缓慢浇入凸凹模3 与凸凹模座4之间的间隙中,浇完合金后,要放置12小时以上,待完全冷却后方可使用。
1 U, P& d/ m" v% s9 b6 a* z 实践证明,该模具的设计方法是可取的,低熔点合金浇注固定的方法是成功的,工件质量完 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c t+ L- m/ l3 t5 h6 X; ?
0 f0 R. n5 o5 L! q1 a, k6 G参 考 文 献
& d9 E B5 l. Y# Z1王孝培.冲压设计资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