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635|回复: 19
收起左侧

[讨论] 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4 17: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吧/ n: U# `8 X1 f+ R
我看其他的板块都有出题的,我们热处理板块好像还没有,我就开个先河,给大家出一个我以前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 j- f1 w# _0 v3 t# v: i- [6 k; @2 D0 F: ?

0 U' P8 K7 P1 Y5 B7 K8 X7 e工件如附图,红色的地方(凸沿两侧包括凸沿端面 )需要表面淬火,硬化层3——5mm,但凸沿不能淬透,否则不合格,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prt000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9-4 21: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只能考虑感应淬火!!!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1 收起 理由
wjliao + 1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08: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主要是解决淬火感应器的设计方面,中间的凸台宽大概是15——18mm左右
发表于 2007-9-5 12: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用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进行局部感应,感应器位紫铜管绕成,感应圈的内径一般比工件外径多3mm
2 K6 y5 y, Z  j/ O6 n% b.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9-5 13: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用带到磁体的感应器,一次好像不太好做,分两次应该没问题,关键要控制零件两端硬度过渡区的长短和零件的定位精度,建议做整体感应器,用固定的加热方式进行,可以选择带自喷的感应器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7: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这个工件的感应器的设计难处在于凸台端面和轴外径同时淬火,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用最普通的周加热感应器加热的话他们的温度上升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 S% Z, y( W, [; p
如何使轴外圆与凸台端面在感应淬火的时候加热速度达到统一,这是难点一6 Y( c8 @7 z7 U  t! J
难点二是如何使在淬火一端之后在淬火另一端的时候如何使凸台之前的淬硬层不出现退火而硬度下降& k# j7 m0 c  W/ O
难点三,在淬火时如何能保证R圆弧过渡的地方的淬硬层深度不削弱9 `0 F! |, E1 [1 u" z/ M/ `
: X0 x6 ~! H) }* y9 {' O
如果能解决这三点的话那这个轴的淬火就根本本解决了
9 I* S' |# Q* A0 u& u$ @2 `
2 X: n: x$ e% O' w* n) J/ O" V; O[ 本帖最后由 sangshulee 于 2007-9-5 17:3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引导。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9-5 2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调整感应圈与工件的距离可解决难点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08: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我知道船长的意思 ,就是把与周外圆间隙加大,把与端面的距离减小,但是这样对R弧的加热时有损失的 ,R弧处很难达到热处理的技术要求
% [# d1 N4 o+ r: L8 |; @  L
/ g3 p1 W3 w2 H8 V4 g- J. H我想问一下高手们你们在遇到R弧有比较高的热处理要求的时候是怎样设计感应器来满足要求的
& e! m1 g4 s& Z' F2 U- G; f+ V% n
8 `6 Q+ k% W) [1 R. B6 g7 u4 {. c[ 本帖最后由 sangshulee 于 2007-9-6 08:0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技术解释!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9-6 0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廊坊
局部感应加热,进行局部处理!4 X( W2 u; p$ W( ~7 m
做个简单的高频加热器!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请六楼的八感应器的设计能否说的详细一些???
发表于 2007-9-8 09: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间凸台有15~18mm的,用高频单圈两次掉头淬火可以达到要求的,起始端以靠近凸台位置,延迟喷水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08: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回11楼:比较接近我想到的方法了,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加热第二端的时候,凸台端面加热之后由于热传导可能会使背面的淬过火的端面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出现退火现象,因为两个面太接近了,淬火温度升高到800多度的时候我想背面的温度上升到出现退火的温度我想每个作热处理的人都能想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2 收起 理由
wjliao + 2 鼓励!引导。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9-10 1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这个问题还要看你的工件有多大,材料的淬硬性情况。你有一个前提,中间的凸台不能淬透,所以一次加热淬火肯定会淬透的,所以只能考虑两次淬火。8 k; {$ v  ~# {+ J
我在工作中曾经做过一个止推环双面淬火,两个面成直角关系,但是相差距离只有10mm,最初也是担心淬另一个面的时候把先前的退掉,但是实际操作中把握好时间还是没问题的
& b2 J/ X% h) ^4 \7 d不知楼主有什么好方法阿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tdragonfu + 3 经验之谈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材料是45#的,
; b0 A/ ~3 [2 V! z; W0 t我采用的是单圈高频淬火感应器,连续喷水淬火,在加热第二面的时候从下端采用一个喷水圈来对淬过火的凸台端面来进行冷却保护避免退火,这样是可以达到技术要求,但是R弧的淬火效果不时很好,而且 在加热第二面的时候热损失比较大,刚开始的时候
发表于 2007-9-10 15: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产量较大时,可仿照曲轴轴颈及圆角淬火的方式,做一付半圈式中频感应器应是最好的方法。* {9 l9 s; j& c1 j  L7 v
产量较小时,可做一付开合式整圈淬火感应器。这两种方式都可通过感应器的设计保证R处淬硬,但感应器较复杂。
/ u1 t0 a# {! V若对R处要求不高,用14楼的方法也可,二头加热都从凸台处开始,在感应器的针对R处镶嵌导磁体,在局部增强感应强化的效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tdragonfu + 3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7: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15楼的朋友能否把你说的感应器发一张图片上来看看
发表于 2007-9-15 0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此工件什么材料?如果只需要表面硬度的话,而且我想轴应该只需要表面硬度# o- e, t8 T2 C3 `9 A( L
如果20Cr机加工时要求有硬度的地方留0.3-0.5mm,不要硬度的留单边3mm,通过深度1.5左右,渗炭完后把不需要的硬度的地方渗炭层车掉,再淬火磨加工
2 N5 q/ Z' O* G: Q如果是整体硬度的话我认为应该是高频淬火,感应圈大小适中
发表于 2007-9-15 08: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回复 #15 wahg 的帖子

很想知道如何把R弧的硬化层作均匀,特别是小R
发表于 2007-9-15 09: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对不起,我未上传过附件,还请各位兄弟指点一下,我去"帮助"查了一下,仍不得要领.; S' s) ~7 U! b1 V! ~5 e3 o. N
在汽车行业有一些典型零件,如曲轴和半轴在感应淬火时用过类似的半圈式感应器对曲轴轴颈(半轴杆部)和R部分进行淬火,10多年前主要仿制,现在国内也可做得较好了.大家不妨去热处理手册去查一下第二册中有关曲轴和半轴的热处理内容.# q& }/ \; w; g- A9 o" Y  u: H
由于没有限制,感应器可以象普通轴类的一样,在端部加一些导磁体强化一下,做成整圈式感应器,就更普及了.但R处可能没有前一种感应器的硬化层控制的好.
发表于 2007-9-21 15: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挂了几天,未有版友们的反映。现将热处理手册第二册中有关曲轴和半轴的感应热处理内容中感应器的简图截下来,试发上来。
半轴.JPG
曲轴.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