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9天前
查看: 3008|回复: 7
收起左侧

[分享]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15: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G% H! l3 o9 C' ?9 B& K; \
(一)
  x- v* K4 @0 ]5 H% f1.质量手册中未显示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架构。
: A3 J' n6 N7 D2.实际运作文件与质量手册中规定的文件体系不符。( \1 L6 B* {0 P: E5 ~* M, f3 p
3.质量手册未识别并充分描述各过程的控制原则或与ISO 9001的要求不符。5 a9 p5 a; Z: _( C! O
4.质量手册未包括或连接到各相关程序书。
! `+ }$ k9 I8 q6 l) N1 g- B5.欠缺相关程序书与作业规范以符合质量手册的要求。
0 G3 @+ C$ U# M! }& u% Y+ L% O' O% n6.系统涵盖的范围未描述。
. o1 a( g9 g$ Y, b( @7 G" Z) \7.部分外包过程未纳入系统。$ N: Q0 Y* x. K! h5 ^3 v- c  S
文件控制; D! s/ X/ E' Q9 w5 V1 ^7 V1 h& H
1.无程序书。
, A1 u; N) z7 E. D  S2.文件核发控制未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及资料。# o" o- J1 w) n* ^
3.无文件审核程序或由相关权责人员审核的规定。
, N" b- n" c: y+ L( ~' `  Z4.已发行文件的审查或核准人员不符规定要求。9 R: I; g0 S3 F6 v* o
5.已发行文件上的编写、审核、核准或发行日期栏空白。) I  ?4 I% ^/ }& ?5 g6 `' a
6.两份文件的名称或编号重复。, O* U# h( q2 g( o" K. P$ N! r
7.文件分发对象没有登记控制。% h( P. v* x. Y) J7 Q
8.使用单位所持有文件与分发单位登记不符。
; \6 i% Z9 ]! S0 ]; {/ J9.使用单位仍然使用或持有作废文件。
7 n$ v" c8 G, [5 d  Z) ^1 V10.作业场所使用非经正式发行的文件或窗体。
/ d) z3 l, b5 J5 \, ~11.作业场所使用自行影印的控制文件,而未经登记控制。0 h8 k; j6 S# n2 o' @8 K# Q! v
12.作废文件仍保留在工作档案中,且没有任何识别。2 V) g) @+ d: N3 h0 n5 O
13.受控文件上未依规定盖发行章
) i+ g* Z. h- z2 H3 H, y9 M14.从总公司来的质量文件没有纳入控制。# p/ i1 [! K+ S& c3 W4 @0 T( e4 K' k
15.质量文件的原稿未适当保存及控制。
) m. |/ Y7 Y' V16.无文件变更的审核作业规定。
& q2 e; Y0 Y& G/ [17.无法显示文件最新修订情况(如缺少总览表或其它控制程序).' R1 v9 C3 R. p3 H- b/ e
18.文件变更或修订后,未在文件总览表登录。
! v- e! ]0 p6 [19.文件变更或修订后,未对原分发单位于以通知、分发或抽换。: c" J) j% b/ Q6 }; V3 D
20.文件变更后,其它相关影响到的文件或作业未配合检讨修订。5 Q3 C- m, Z7 P* k9 E8 D
21.使用人直接在文件上删改不适用之处,未循正式程序修订文件。
$ R3 R7 u' ]' l0 P  Y22.文件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
  Y% \' o& h& m23.外来标准、规范化未列管。. ?4 e5 u- o2 N2 z6 l
(三) 记录的控制6 \/ D0 m  T- H8 I
1.未建立质量记录的控制作业程序书。
6 C1 U) c  C- ], f; R0 ]2.未明确列出哪些质量记录需要控制。$ o' I( g4 S% m. h' }0 [$ F0 T
3.主办单位,提出方式(使用时机)未予以明订。6 t1 r/ G- W1 J; ?5 T: V* v+ M) y
4.相关或协办单位未保存(收集)所需的记录。' l% g4 O9 d, l& b  L# n3 C7 r
5.主办单位未订定应分发单位以作分发控制。
  {0 K+ w# E3 }/ P1 a4 q: f1 h6.质量记录无编号不易识别。; P7 {9 }' T; V8 m
7.未编订目录、索引以利控制。
" X* T: n, G5 k  W% c4 @* L$ {6 Y+ s8.档案分类不良、不适当,未视情况以性质、案别、或日期来分类。
  x4 D* E. h3 n9.档案未编目录、各档案未订子目录。未设立档案室或档案柜管理。
7 Z% g. ~% `4 M5 e1 ~6 K3 D* W11.取阅管理不良,如阅后未归原位。; s4 J, E( i! ]: Q6 h$ x
12.储存场所不适当。! Y5 e) y3 p5 U+ v% a6 ~
13.计算器软件保存不良,无专用保存盒存放而致损坏。9 J) ]3 o7 M1 y$ ~
14.过时或无效的记录未于以销毁而堆置。2 u' Z0 ~8 H+ A
15.记录中断,对质量作业未持续填报记录。
! U' W) V8 w/ N" x- j16.留存不全。1 x" f8 J& r3 M" g8 n4 N
17.来自供货商的控制记录未留存。# B% }0 J- W% a0 M& y. Q
18.借出、归还无登记及催还制度。' V' ?2 w/ Z- W* u6 R- l# u0 J
19.计算器软件未复制,于损坏或中毒时无备份。保存期限规定不合理,不符法20.令规定,20.或未参照合约或产品寿命订定。
& P$ C: p% a4 h9 @21.未遵照规定保存记录。
/ P# ~, N! l3 Q! D(四)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8 ^$ ]" n7 z7 P" ~7 o1.界定及声明质量方针的阶层不够高(最好为最高阶层
# X4 U9 Q, X5 ^- L2.只笼统介绍、含糊不清而未明订质量方针。' d" |- y  h' `7 s( g  x" _
3.方针的声明无管理阶层签署,厂内人员又大部分不了解。
8 Z, M, d( Y% L4.质量方针未包括承诺,或与组织整体经营宗旨不相关连。: R# D* h' O. y& C% }& G
5.质量目标过于抽象或流于口号化。未量化,无法评估。
" H( s, h' F8 q; i6.质量目标没有进行分解订到相关职能或层次。% l$ `. \& W2 k. S/ X0 a! k* K- M
7.基层人员不了解质量方针或对其漠不关心,30%不了解质量方针。- l5 e5 ]0 ]* O9 a4 a' I
8.质量方针空洞化,与质量目标不相连,而致无法实施及维持。9 Z4 y+ X5 t4 Y! o$ ]0 U
9.教育训练或质量宣导未将质量方针列为所需的科目。" q8 K) x0 ?* E) M
(五) 职责、权限和沟通) }! P9 v4 Z5 S2 X/ a
1.组织表及职责划分未经正式程序予以发行。
) a$ }5 {! a6 [7 M/ {+ D2.组织表及职责划分表没有保持最新版,与现况不符。
: W0 g& K- B# P5 ^. {0 {3.组织表及职责划分表订定至公司级、而各部门乃至各岗位的组织及权责分工漏缺。
+ p5 B# H$ D7 N( \, c% ^2 H( u4.权责划分过于简单,未能明确完整地将权责订出。0 ~6 ^4 _  V5 p5 N$ l6 G
5.未能提供内部沟通的证据及沟通效果不理想。
2 h4 w! U) X( b% g# j) }6.管理代表的资格不适任,应付式指派一名人员担任,对管理体系不了解。; Z0 m# G5 @% E
(六) 管理审查
; [. p3 h) Y! q- X( l: d1.未按预定计划或定期执行。) r  N) x- H4 U& S" Z3 O8 x
2.审查的范围过少,未作整体效果的评判。3 J6 M' a% R. ?- B: M! @  K
3.记录留存不全。
7 z* p, R1 z% k: R7 N* f+ \% q4.审查输入不齐。3 O" y9 l, \0 I* c
5.无审查程序或办法。
* F% `$ F' T6 }5 F' z$ r6.审查输出无资源及改善方面的意见。
4 G& e  }! W6 `! Q+ M(七) 训练7 W. q8 b  x  F
1.未订定员工培训办法。7 ^- O. n2 ~+ a
2.培训办法内容空洞,未具体订定训练对象、科目、时数、考勤、登录等。
1 E& y$ V: E- I3.仅有新进入员训练,未规划在职人员训练。7 }) e: i( @# M+ C
4.未通盘考量训练需求,预做妥善规划,训练随兴而做。9 Y* k* k( n) b0 r) L, a* j; r
5.训练对象仅限于生产及品管人员,而未及于设计、采购、仓储、行销、人事等部门。
7 _$ g0 w% [$ }' K' X+ G6.训练课程内容偏颇,如只有专业工程课程,而无质量方面课程。
; B- q$ d) J* {* w3 \' ^( R7.高阶主管未接受质量方面的训练。
, W* }* V, [5 \; C; h6 _8 l8.训练计划常因迁就生产工作而延期、缩减或取消。8 ?4 m0 r! ~5 Q; A  ^5 T- _* s
9.未检讨、评估训练成效,以回馈至训练计划的订定。
7 g  I/ p3 j) `10.未明确界定那些影响质量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
9 `: y+ @0 x4 K$ e7 x" k11.影响质量的人员未能胜任工作。1 r' @' E$ e, g7 {6 _5 O
12.法令规定的人员无合法上岗证。未保存完整训练及检定及经历、教育记录。
- m; ^3 \' E+ E  P" e14.训练记录未登录于员工个人资料上。

- ?# E' E+ a+ a& T+ [' y* F0 `: P7 E$ \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八)基础设施与工作环境
" h9 c7 ~3 b1 n$ ^+ ]8 b. W3 q* e# k1.未确定哪些基础设施要控制。
* \- `. R0 x1 L) I% B; Z2.未策划维护的方法。- n! V; _6 ?5 [. p6 [* L! k, Y
3.未实施维护并保留记录。& X7 I% Y9 @8 ^" S1 j: }: w
4.未遵循法规要求。
4 |5 y. }7 J* o2 ?. u5.未确定各场所哪能些环境因素对质量有影响。, }& t$ u" [4 k! Q! m2 N
6.对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没有管控手段或不去管控。7 a+ ~- l# P- b) [+ P
(九) 与客户相关的过程
0 U: L! U5 }- j! z: ^7 g8 ^1.无合约审查程序书。
" q5 Y: i8 Y) _5 ?2.合约审查程序书未包含:
' f( c5 g: Z3 L6 l& o# |' A(1)各项要求(如数量、价格、规格、交期等)的文书化规定。
4 h& E% I) E, P(2)解决任何与标单上不同的要求。
* t5 d& b, q1 G( ~- C4 u(3)达成合约要求的能力。
8 ?1 a4 ~1 z; _+ c(4)合约变更的审查。
# }$ E' r3 T, P. _(5)明订参与审查的相关单位(如业务、品管、工程等)及界面衔接事项。6 A" `6 {( O' ~8 x8 X
3.无合约审查记录或只有大订单才有审查记录。
( f! D) Z# n& f2 t& U' e4.合约中所订的内容要求与公司规定不符而审查记录中未说明。
1 k+ B' k4 U! [+ Y: P2 D- {5.合约审查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尚未解决就签订合约。/ [) v" M8 a1 U/ P9 P
6.已签订合约的相关疑问,未在制造前加以澄清解决。
) C$ n  f8 {$ x, H( {% N: _7.业务人员未能将客户提出作内部沟通。
4 T- `$ E% E& I8.合约更改处没有签章确认。' h4 \1 \; C( L. N% S1 s5 L
9.未审查工程、质量及交期是否能达成合约要求或不考虑法规的要求。0 }. x; Y5 p4 y8 S
10.合约内容未充分转移到制造命令。合约变更时,未再行审查或相关单位协调。7 n4 a- L, O5 Q7 ?+ W( v5 v* N
12.合约变更内容未通知所有相关单位。( |3 U; B5 \" R/ c  _. _9 S8 G1 g0 A
13.电话或口头订单,未执行合约审查。( s+ x# j$ M6 B7 x, ?% j
14.未规定合约审查记录的保存年限。8 b7 a8 n- e& F
15.合约审查记录未予适当管理。- R4 J6 X! \/ ?) e* c) r
16.与客户以电话、口头及传真等业务沟通的记录未保存。
1 V0 c5 Z1 b. S9 t- X5 y17.合约的附件不全。# t" Y( T, j5 Z0 X5 X' ]5 i
(十) 设计) |3 Z$ m7 Q2 f; f0 a
1.无文件化的管理办法。+ `) @& s9 V8 x$ G2 t2 I$ z
2.设计任务及进度要求未明确规划。
1 }+ K* Y, a$ T3.职责划分不明确。
9 S! O! U5 E# K, s$ P5 x4.设计已发生许多改变,设计计划未更新。
( N* ^. O% {/ i$ S5.无设计输入。
6 r$ K; y+ o+ M" ^+ |, k! c6.设计输入不齐或相互矛盾。
5 {) k: [9 b8 A9 G) Y- a7.设计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未经评审。: [$ }8 w# |# u- x' x
8.设计输出的表述太主观、模糊或无允收准则,无法验证。1 e. Q" A5 l$ @
9.输出未能满足输入要求。
! z4 E* w2 `- t* c" S- f10.输出的数据不全,未能满足采购或生产所需。* |9 A5 g5 T2 U, G7 w
11.哪些为重要的产品特性不明确。
( u. m' K; ]; [0 S" j$ P# M12.无设计审查记录。3 D6 P  V8 V% B" `% [( B
13.审查流于形式、空洞、未能识别问题。! h: N4 X0 d' z7 V* ~" W; @2 o
14.该参加设计审查的人员未参与。
& z- M$ j4 G% e7 O$ i15.无设计验证记录或不全。如何进行验证无标准。
+ h% g8 D% x6 ?$ ^0 S' b17.新零件、新材料未验证及承认。
& p* D: r. Q! k7 S18.无设计确认记录。4 M. Q4 Q+ P1 P$ r- k
19.把验证记录当做确认的记录,未站在使用的立场进行设计确认。
# Y0 l' _3 d' j& L* e0 {9 G( h20.设计更改未经评审、验证、确认。
* g: s9 B* e4 ~/ X4 j4 J; r21.设计更改生效前未经批准。/ }& B( o0 a8 |) q  j
22.设计更改无生效日,未通知到相关人员。更改引起的其它文件的更改未实施
( s$ `5 l2 Q, \5 ~(十一)采购. ~. W: b9 ]* P
1.无文件化规定。
: T% |! ^5 n) l: E2.未明订相关单位的权责。
3 E) ]! ~1 a! R, o% T, }3.未订定供货商选择办法。
: b, _  ?( r( E4.未建立认可的供货商名单。* y; r8 r4 @5 Y  w! o
5.采购对象不是经认可的供货商名单。& L$ @0 o" f5 K* N* ?
6.需评鉴的供货商对象未依产品种类界定清楚。' A2 m5 n$ Z1 J2 h$ t- P5 H  l' M
7.未依供货商达成合约要求的能力来选择。- @. K) z5 O4 v
8.已认可的供货商无评鉴或选择的相关记录。
6 y2 ^; R5 A! w( k) r9.供货商交货的质量经常不良,未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4 A6 r# P% F8 ]8 C- D8 a8 R10.对供货商交货评核方式不适当或记录不实。
# C# G6 ^6 C8 d1 F9 C. V8 c11.供货商的资料未定期更新。& P' H* u3 }/ a$ N
12.对供货商交货评核的结果无后续的奖惩管理措施。
# S- B" {! X  z& `1 \. A13.采购文件发出前,未经相关权责人员审核。
; K3 k5 |% P. |+ E0 J; `& Z1 q14.采购文件上对要求说明不明确。8 ^% x7 i( v* j5 V
15.未标明相关工程资料的适用版本。
( N% e( y2 x; n9 c5 M6 o0 D$ }16.未标明产品适用标准的标题、编号及发行版本。
/ \( h4 i7 Q( p. Q0 y6 B17.要求供货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及记录未在采购文件上写明。
' w) K7 M3 i' V0 T, _+ Q& F18.采购文件变更时未重新审核。  l( c, t+ y1 A2 z- F/ Z
19.当在货源处执行查证时,供货商以此记录作为免除其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或以此记录作为免除产品拒收的理由。3 P  O1 w: P5 f& ^4 y1 u
20.当选择在供货商厂内实施查证工作时,未在对供货商的采购文件上叙明。
0 \+ O+ Q: V) S1 l(十二)生产提供9 L* A7 \3 o: \5 q  g: N
1.生产及安装程序未规划完整(如欠缺生产流程、制备布置、环境条件等)。
/ X3 i) S, `0 @* ~2.生产及安装程序未涵盖整个制程。
( m! w! y7 Z6 m, r$ N3.生产及安装的控制作业不完整,如欠缺:' W# E+ y0 t  W
(1特殊尺寸要求。2 J1 H$ Y) w% W3 {- a  b$ h
(2工作执行方法。/ |, `6 Y: M! ?6 J0 L) _8 S
(3取样方法。! _: F1 v% r, r% `4 s
(4允收标准及拒收标准。3 U8 a7 m& _. \( n3 q3 D+ f
4.工作指导书未包括适当的生产和安装设备、工作环境、参考标准/法规及质量计划。& O& p/ }, c) f
5.生产及安装时,未规划合适的检验及试验站。0 R5 r2 d; j' }
6.制程中未加以鉴控(如监控产品特性、作业程序、作业方式、环境控制、重要设备控制、安全控制等)。. V/ Q) c: S; L. F" C$ L/ J
7.制程安排不合理造成瓶颈及等候。
  j2 t, N& t& |+ Q% w8.设备的制程能力不符合规范要求(如精度、硬度等)。
; }4 @9 \8 j( X4 x9.设备无制定维护保养计划的办法或程序或保养计划并未执行。3 }) g" d4 h# [) G3 D' ]
10.对于公共设施(如工厂用水、电力等)未定期查证。
8 l0 V- f% Z* Z9 T. U11.制程及设备的变更并无评估及核可。
. U$ x( P$ ]- S5 B  z- M3 X0 Z12.未订定书面的工作技艺基准或代表性样品。  M% k' [: U, y: ^* q" K
13.未规定特殊制程项目。
; c; E) q, ?- r' m14.特殊制程没有核可的书面程序。
7 z5 D/ g7 }! x9 z0 [0 E15.特殊制程人员没有合格的资料证件及训练记录。& @+ s2 z6 p; I. w5 H
16.特殊制程设备未经确认即使用。
9 F/ [, t; S: J) C) g
' X9 P+ t% e' A;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十三)产品标识与追溯性% V2 Z2 {& @6 |0 k
1.未建立产品的标识方法。
: y4 L2 h. B5 s1 E5 o# G2.产品识别不能与设计或相关的文件有所关连(如图样、批号、料号,以及相关的检查或试验等)。. O2 h8 [% Y5 d" k7 |
3.产品未依规定方法记录或识别。5 Q: ~" i9 Q- `: W0 O
4.生产阶段时,无法识别物料、在制品(半成品)或成品的属性(如无流程卡伴随产品,无适当实体识别或区隔,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混合堆放,无明显的标识)。) U$ O: u$ r, ]3 d3 I" x$ Z
5.产品的标识不明显、不清晰。% O1 r6 Y0 r5 X; e4 S9 h8 {- D
6.标识材料生锈、腐蚀或破损。
4 H2 H5 g! F- {& [$ N7.标识由非权责人员确认。
9 i  W5 f! u, O  L" f) ?8.产品的追溯性有特定要求时(如法规、标准、规格或合约等规定),无追溯性特定的程序或方法。-* A( T& |+ S4 r% i
9.每个产品或每批产品无特别的标识。. C# m3 }. k4 e
10.标识更换或产品组件更换时,未反应到记录上。& K) R& ^  A! z! E
11.当物料分割后, 标识未转移到各个分割部品。+ A6 O0 F9 a: |5 X
12.因表面处理而刮除或隐埋标识。
) Y3 l+ Q$ M2 \' M) o+ Y" {  C13.进料检验与试验后,合格与不合格状况没有适当的标识出来。3 o0 O4 l2 \/ @) P: }' F! U2 v+ p
14.制程中的检验与试验状况未使用记录、标记、挂签流程卡、检验记录等。
( ~6 j" a( \- U15.最终检验与试验状况没有适当的标识。( s; D; B, _# F3 Z: O- _
16.库存的物料常有未标识清楚的物料。
7 W( Z; h4 X, z/ B17.制程中的半成品未将检验与测试状况签注清楚就转移至下一制程。
& v: w7 S1 i3 n8 C(十四)客户财产的控制
( R/ e. R; f" `5 S; l; H7 T1.未订定管理办法。! u- B4 _# U" [/ `" Z
2.无权责单位来检验/查客户财产是否与文件规范相符合。1 N! T  ~& l, ?* c) e( y5 o
3.对客户财产没有合适的搬运及储存设备。
# f7 P  e% L8 }5 J* F% {4.客户财产有遗失、损坏或其它不适用等情况,未立即向记录报告客户。
' s/ l, j2 ?7 c7 e5.客户财产状况(包括数量),未控制及记录。. u0 y5 }4 |8 A* c8 [+ y  w
6.客供物料与其它自有物料互相混杂,也未加以标识,无法区分。
- g' b- I# m! ]/ T7.遇有损坏或遗失时,自行补购替代品。
1 o: K" {7 ?; B. W+ r0 H(十五)产品防护与放行)- a+ A# F" n& M8 H/ `' I
1.未提供书面规定。
% V9 \5 F& ]' V( p2 P2.未使用适当的搬运工具搬运物品,造成碰伤。
& p6 W- M/ x, T; R5 X! J3.厂房内未规划及标识物品搬运路线。
& h7 Y8 @9 f# k  k7 H+ a4.吊车、电梯等搬吊工具,未按期维护,并依规定定期检查。0 h6 Y9 Z0 z  r6 w% V) F+ g" I6 _
5.吊车电梯等操作人员未经训练,即从事操作工作。+ T! o: j1 h) @: G) _( x/ A
6.物品搬运时,堆栈高度、荷重无明确规定。9 Y, \- Q$ F$ S2 X
7.未备有专用且安全的储存场地或物料间,仅在厂房的角落任意存放。4 [% V3 G! E* \
8.对易受温湿度影响质量物品(如IC卡、电、绝缘纸等)的储存,未备有温度、湿度控制的物料间。& B3 n4 q) A/ s0 p9 C) Z
9.未依规定维持冷气仓库的温、湿度或下班后未加控制。
" g( h/ k# z3 F* y7 n' f! g10.未定期巡查、维护及评估物品仓库的储存情况及环境清洁。
7 v. u3 a! N; \9 G# _11.在储存架上的物品未加标识或标识不正确。$ J/ r* R4 p2 u3 _% S; w3 m
12.易燃性物品,如油漆、溶液等未隔离储存。
6 T: y2 u3 j5 \( o6 a13.高压氧瓶未隔离储存于安全的场所,气瓶未直立放置,并加固定护带,以防泄漏,以生危险。
! J; P$ `) V, A/ v1 m0 _. F14.具时效性的物品未制定控制办法,致过期的原物料仍然予以使用。0 a, V- O" ]  @2 z; I& p
15.室外储存的物品,无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加盖帆布、遮雨棚等),以防止物品损伤或劣化。# Z* H  m, q' [/ V+ q
16.对不同批次的物品,未加以标识。
$ u8 Y5 Y) p; `) v7 B6 k17.产品包装设备不适当(材质、方法)。
% ?, a* u; X+ A2 S. t18.产品包装箱未清楚标识,例如名称、数量、规格、制造日期、批号、有效日期、或合约号码及搬运特殊条件。
$ N: ~- x& F- L19.无书面说明,控制产品在包装前的清洁及保存方法。6 t5 y' O0 y3 C. ^3 B
20.合格的交货物品未储存于有防护措施的待交货场所。
; W# ?& K, o( j1 B/ N9 C; g" H21.有储存期限的产品,未加特别标识并说明有效期限。
+ N. P. D6 b% O" b' y22.在运输或储存期间需要特别保护才不致受损或劣化的产品,未加以标识。
2 r. i) s! ~0 w% L; A23.产品交货时,未提供交货清单及必要的文件。9 @3 \5 S9 C" R
(十六)测量与监视设备的控制
( J' r* K( {) P: f5 l1.无检查、测量与测试设备控制程序书或文件。
' l3 U' c$ [) Y: _& c6 l  U- ?2.对于借来的量具,未纳入管制。
( p3 K  N* ]- o" q4 |; q3.未迁用适切的量具(如图面或管制工令单为英制尺寸,而工作人员使用公制的量具)。3 r: D9 T3 ~* p9 N2 ]  i3 A# g
4.无法追塑至国家标准的量具,未制定自行校正基准或未校正。
1 T8 K* q0 H  I$ N5.未对检验、测量与测试设备的搬运、保存与储存等制定维护其准确度与适用性的控制措施。
& J! N0 P8 R; j0 I* F* A6.对有可调整螺丝的量具未做任何防止不当调整的措施。/ M9 {4 v. y) G  W7 |
7.测试硬件或计算器软件用作检验手段时,未进行能力确认。
$ ]! s5 g' V1 n% z5 o8 Z8.无检验、测量与测试设备校正程序书。
& N& [, h; H% X# F8 D" ^# {* L9.校正程序不完整。. t5 R. `/ L+ O0 ~9 H6 C" F+ e9 x1 U$ }
10.借来的量具未校正。
: l( q# O! v! L: B11.校正程序未订定允收标准。* Q, o% t' ]2 K2 L6 X; ?8 L+ S
12.未按规定期间校正。( T" h7 J* F) `0 n2 j/ h; C) b
13.未对校正结果不满意时订定评估措施。; \( u4 L( ^6 j
14.自行校正的测量设备与标准件比对,但此标准件未送外校正(或无法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
0 |- k0 p  x7 B* U4 s15.超出校正基准时,对于先前检查与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未评估及采取适当措施。
, [1 c& h+ d' O7 ~: J16.无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校正记录(如校正报告)。
# L: Y' k- M0 N( A% Y: L- ^6 `17.未适当标识设备的校正状况(如无校正标签)。# W; p) n3 v5 R- o& h8 w3 \
18.实施校正、检测及试验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 I# S, k7 h; C
19.未订定及执行量具设备的保养维护程序。! Z  u' B: x$ w# ?; e! P' T
20.维护记录不全。  z) e9 f) R  X
21.校正记录不全(如缺少设备型号、规格、识别码、位置、查核频率、查验方法、允收标准、标准器、校正环境)。9 B4 z5 Z* r& @) K& v0 k( y% c
(十七)客户满意
& ?2 r% @! z9 K3 }2 r) T1.何为满意何为不满意界定不清楚。
3 n7 ~. L0 _4 T2 v- F- q" R* Y2.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未规定。! j- u( g! o, X9 Z
3.未监测客户满意度。
$ `( @' p: c8 f& F  W4.所获信息不客观、有效。
& e6 c2 h. y, \2 W% A5.未对结果进行分析或结论欠说服力。
5 `! a; F( q1 E0 k+ I) K(十八)内部审核 4 M" G+ u8 O! l' }
1.未建立内部审核作业程序书。
# k, `# d& y3 _6 |2.审核计划涵盖全部重要部门及作业,尤其是品管及品保部门。  A  A1 @! y2 O/ ]  `. l
3.审核计划安排不合理,如很短时间内审核许多重要部门、重要部门一年审核不到一次。
/ T! _' t! _# U5 O. V& k4.无专责部门负责审核的协调、追踪与记录保存。! a. n) z! e7 D4 L5 A
5.未执行内部审核。
% J8 A' A) ~$ j, m1 L+ t8 Z6 f: z6 {6.未订定定期的内部审核计划,如年度计划等作为执行审核的依据。
+ X" e7 U* B( x7.审核结果无正式书面记录。* j: T9 e9 a) U. J
8.审核记录太过简略,由书面上无法知道审核发现细节,负责处理部门及处理结果。
, D$ e2 `/ X4 l+ b9 W9.审核员未经适当训练。+ y; A3 N' A/ F  y
10.审核员的独立性不足。
' s5 i( O& L: f: i7 T2 {6 {3 i/ T9 H9 h3 f11.审核内容偏向“量的达成”,而非“质的符合”,如:“训练”,仅查开班数,而未查训练内容、训练成果等。7 X" s* L; d+ }; \9 i+ c- e3 N
12.审核前未深入了解受审部门及其作业,也未事先规划审核的项目,而以随兴方式执行审核。' Q; Y4 h8 z: N" O$ T# D
13.对以往审核所发现的缺失,未再列为审核重点。
  m& Q+ v  G0 X3 `; o4 ^14.审核结果仅有各项缺失的个案叙述,未做整体状况的评估与结论。
% p4 e# R% r8 r9 H15.对审核结果未加以处理,也无人追踪。
% O* {0 p$ ]5 r6 P0 X16.未订定缺失的处理期限,或未依期限完成。
9 N5 M4 O  b( H" |17.审核仅具形式,管理阶层对此项活动未加适当督导。- M0 V% ], V, M
18.未保存完整的审核记录。
5 f5 j1 a2 @7 }0 x* W* Z19.未设审核资料专卷,资料散置各处。$ _; }* M$ L' ], \) v

, a2 A7 ]/ v& V; n+ z) b& H2 c9 N[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十九)过程临控# A5 e/ V2 {) i: K' k! f8 H
1.仅对制造过程进行监控,其它过程漏缺。
; _4 o# V# T% G/ C
4 u' e6 T. |: h/ u
2.每一过程的监控点、监测项目、期望要求、监测职责未策划及实施。: h  }+ D& e+ g$ C
3.过程未具预期能力无任何后续措施。
! |$ H4 ~, e. ]. o) g
5 q9 x9 }) R/ I& n" I7 I: F, o7 b
4.用MIL-STD-105E抽样计划时易犯错误。订有加严、减量的转换规定,但未依照实施。
) P7 r. l( v: k( ?# V$ H● 用抽样数较少的特殊检验水准,却提不出实施的合格解释或数据资料。
. R# Y, Y) P! K2 I* Q- }8 j● 未订定质量水准(AQL)的选择标准。
3 I; j& Q8 k' h; a● 未规定抽样的方式或原则。! j7 D2 `( ^" M. r
● 当抽样的不合格数超过拒收数时,没有整批拒收,而只对不合格加以抽换。9 j) [! Z0 ]( K# B
● 应用于没有批量的状况(例如制程中抽样)。
; l, F* L+ Q' P5.用控制图时易犯缺失:
, @! G, U7 e1 B# k& |. t5 c1 X● 直接以规格值当作控制限。3 P* o3 R8 Z! a9 f" d) ~' v
● 对超出控制界限的数据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 u- {& y4 q9 z$ f
● 对所有数据都在控制界限内,但呈现特殊分布状况者未检讨是否有异常。. m, A0 Q. g" a/ {& Q" ]' V  V* p' o3 y, D
(二十)检验与测试
8 r  j+ S/ M- e: U$ c! g3 z- a1.未建立进料控制书面规定。
& W8 a" T& z9 }4 \, j, Y' c2.进料控制程序书或质量计划不完备(如未要求质量证明文件可兹验证,无货源地查证或厂家质量能力调查要求,检验或试验项目及数量不明确,无检查与试验的允收准则等)。4 t/ w2 P( ]. Q# ^! b1 o
3.未执行进料查证,或进料查证结果未留存记录。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 n  d% t5 B4 c' f: t4.待验区、合格区及不合格区未标识或区隔。1 S& e" ^, `1 I. w! O  Z% o* G/ X
5.未建立紧急用料控制程序。9 x( d1 B9 S& c# @' U' s  n5 h* O3 ~
6.紧急用料的核准权未明订。- Z" Y6 {& a1 R/ v" b& g5 F& ]  h
7.制程中紧急的用料无标识或记录。
- ~( \1 g& x9 y- g' [! ]+ _8.紧急的用料经查证为不合格时,未迅速收回或更换。
. ?! f( |/ {! }! q# y% i( ]9.未建立制程中产品检验、试验与鉴别的质量计划或程序书。7 G& s  h1 m+ ?6 C* C
10.质量计划或程序书不完备(如无检查、试验或鉴别的项目、数量、方法或允收准则)。/ q8 R5 `# {( a& |; u  G
11.检验及试验方法不能确认质量时,无其它的替代方法。  W3 v3 u- H- ?1 e  O4 l
12.运用监测与控制办法时,没有限制或要求等规定(如人员资格、设备要求、工作顺序、方法及环境条件)。
) l7 s; c. C  T, t9 O13.产品未保留到所需的检查及试验完全或所需的报告查证后才发放。
. B. p/ p) [3 g) b14.制程检验、试验与鉴别作业,未保留记录。+ c9 m& g. Y  J: n4 M  V) b7 N
15.产品用于紧急生产时,无发放、追踪或追回程序。
8 r; a: `. G+ S$ Q. u6 `6 _2 N16.产品用于紧急生产时,未依规定控制(如留存记录、未作标识、未经特定的权限核准,当查证产品不合格时尘迅速收回或更换,产品收回或更换后记录未作更新等)。
% p( [& O( V, n. G8 k; d& Y17.未建立产品的最终检验与测试的质量计划或程序书。$ h" z3 g- z  z: |; q7 S" g
18.最终检验与测试不完整(如缺项目)或未留存记录。
% ]  D% l8 }) ~8 i, T3 E& E19.产品未有经最终检验与测试或未备妥相关文件及核准前即擅自出货。6 h3 Y( N# J) K. B" `1 G+ Q* }# k
20.未建立并保存产品的检验与测试记录。0 j3 n6 f; e  D$ {( K
21.产品的检验与测试记录不完整(如缺项目、缺允收准则、缺检验人员、缺页等)。
  b/ S8 x- ^2 Y4 I7 ^0 L22.检验与测试记录未清楚地记载合格产品放行的负责人员。. ^+ U# {  ]* k1 s3 \% H$ _" _
(二十一)不合格品的控制
4 P4 ?; |: x. S' m) X, m1.无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书。0 _6 n/ D& V1 }
2.程序书内容不完备(如确认、记录、评估、隔离、处理等办法及权责单位不明确)。
# W3 ~) H* p1 O# E  N& U1 \3.程序书范围未涵盖各阶段(进料、制程、入库、安装、服务)不合格产品的控制。4 Y- d/ N4 n& }
4.程序书未规定,当发现不合格产品时,迅速通知权责单位或客户的作业办法。
% i0 E+ W7 K7 H5.未规定检讨权责。
8 r. A; Q7 D( f; k: H; g% P5 g/ \5 _0 p6.未依规定予以检讨。
( |. c* o5 B+ Q7.未保存检讨记录。, e& n. |8 ]! }( b
8.检讨结果未经核准即直接处理。
- I( v' y/ v. h- Z! j9.不合格品检讨记录,未判定处理方式。2 q& g$ S/ g" B9 F. A* [
10.采取特采时,未予评估是否会影响质量。
; E, |; \; K& C+ g8 Q5 v11.发现不合格产品,迅速通知权责单位或客户。' F4 R* Q3 i1 \4 X' q& o' h
12.不合格产品未加以标识。3 e( l: [: `! t
13.当可行时,不合格品未予以隔离。2 \3 ^8 A' O5 M
14.不合格品记录,无详切记录实际情况及处理内容。
9 [, e, Y4 K4 }; \1 b" S& `15.修理坚固耐用重新加工的产品税,无重新检验记录。( x# }/ {  |- T
16.降级使用的产品,未予以明确标识。3 ^# I" U) o: d: }- T+ I) p
17.拒收或报废的产品,未予以标识,当可行时,未迅速移开或隔离。
4 U/ y3 |+ m( X5 g; D! i18.不合格产品与合格产品混杂在一起。; g! O3 e/ i" g+ v1 a7 b
19.交付后或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无适当的措施。
$ W' Q/ F, C9 }2 @$ G* c4 i(二十二)数据分析 ! N/ f8 S# G' ^  d3 P: T  b
1.未确定要收集、分析哪些数据。
/ ~9 H1 j: P' {/ g# G. n2.数据无来源渠道。
9 i& W* c: R2 R3.数据收集不全,欠客户满意方面的数据、过程/产品特性及趋势方面的数据。" ?  @1 J0 ^' z0 X4 Q5 u% V
4.未收集或订定统计技术的使用说明或实例。8 P- y% Q% u# \, B3 W7 R2 `
5.统计技术使用人员未经训练。
, y$ Y% o' L7 q: ]( T6 H$ @/ t  ]6.有订品管统计作业办法却没有执行。! m0 T6 Z: j1 D5 Y7 r
7.数据分析不够深入,以致不能从中寻找一些改善的主题。
, {. B6 o' X+ G' p5 B/ a(二十三)纠正与预防措施
0 ^4 n1 q4 k$ R$ f% v1.未建立纠与预防措施的程序书。
/ F) I  B* l' L. @2.程序书内容过于简略,无法据以有效执行。
' W) P& [  }( @( w2 L/ E3 v3.组织中各部门对纠正及预防措施的权责,在程序书中未明确界定。( ?9 N- ]/ ^2 _" P
4.对重复发生的质量异常状况或重大缺失,未依程序书加以分析、处理。9 ~5 |* N% Z9 Z$ r1 @" V% n# U
5.问题的分析仅依个人主观的直觉及经验判断,而且示搜集客观的资料、数据,也未会同各相关部门参与讨论。
! l3 q7 f* o' U$ i6 I. b6.纠正措施仅具治标作用,未达治本及预防再发的要求。
: s, T1 B4 b: ]: s8 M7.纠正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未经确认。1 n3 h4 t4 M3 \, ^9 p, E$ H" a4 R
8.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未予跟催,处理的状况及结果无法掌握。
8 d5 E$ r* b% f1 _; W6 b+ z: {9.纠正及预防措施未反应至相关作业、文件或相关部门。/ ^2 T  b# N2 L' C
10.仅被动地处理已发生的不合格产品/异常情况,而未主动分析制程、记录等并于事先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7 L6 \- \+ D- t! {1 A* W
11.未依据问题发生的原因及纠正措施所引起的程序上的变动,采取必要的训练措施。
1 M: e5 l* U+ {12.客户诉怨未予处理,无纠正措施,亦无记录。
" T' [- Y/ r9 W" a& g) [13.客户诉怨的相同问题,重复发生,未有效解决。  g( g$ n+ |5 _( d& [
(二十四)持续改善
7 b% d+ i& s$ D3 j& r1.未有文件化规定。
$ \4 N$ G5 ]" u: i2.未从数据分析、管审等渠道去挖掘改善主题。. q/ n( T1 I! c$ W' ]* K5 N$ z/ ~9 \
3.未采团队式改善。
) {; ~" d9 ~8 R! M- {" g  `" t" O4.改善应付形式,分析欠深入,无明显效果。0 x; Z9 [& w/ k
5.改善的整个流程欠缺数据支持。
3 O/ d8 U7 ]; E% M8 z& y' @- Y4 h( n( |3 M! ^/ h% {1 x0 s1 m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4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1 1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真够全的,楼主是ISO认证员吧. Y6 F# K& Z+ O3 A( C" ^& w
呵呵,很多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在在发生的+ m$ |3 ^# x. m5 q9 ?% ]
国内的企业很难避免
发表于 2007-8-21 1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很全面,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07-9-3 14: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
很詳細的資料,值得收起來,謝謝!
发表于 2007-9-3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汉中
很全面,如能加上一些例子就更好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