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5 15: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前 言 % h) Y2 U+ J \0 r- \( l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 稠油年生产 能力达 1300 万吨 以上, 稠油产量 占全 国原油总产
3 O" ^7 c" W% F" H" a) k量的 10 % , 是世界上四大稠油生产 国之一。
/ T4 a# R3 J$ o% x 目前, 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开采方式, 普遍面临着油层出砂、汽窜和采油成本
. c8 t# B& y5 i! H) s2 t/ F高的严峻挑战。即使如此, 仍有相当数量的稠油资源 由于油层厚度薄, 纯总厚度 比低或原油
1 h' G. X/ K% H粘度太高, 达不到注蒸汽 开采筛选标准, 而无法投入开发, 致使 已探 明的稠 油储量难 以有
1 E4 y# N0 g. S+ [: C% k3 u. [0 C' T效、充分地利用, 有限的后备资源难 以实现有效的开发接替, 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稠油开发的
% f: Q' A( @3 ~0 W, a持续、稳定发展。
% O7 N. J( T0 x, X C5 N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兴起, 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 。该技术在加拿大的应用 已有
' a# s/ H6 W! N/ E2 b7 S十多年的历史, 特别是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属于一次采油范畴, 它
# T1 }3 W! e* S+ X不需要 向油层中注入蒸汽, 而是通过诱导油层出砂和泡沫油的形成, 大幅度地提高油层孔隙 # Z# c: E( W0 R b( k
度和渗透率, 极大地增加稠油流动能力来开采稠油油藏 。由于该技术对油层厚度和纯总厚度 * }$ M3 `# f' I& s+ U
比、原油粘度 以及油层压力没有明显的限制, 只要油层胶结疏松容易出砂, 地层原油中含有
5 ?2 k9 @, y0 z+ ]: r/ l一定的溶解气量, 就可 以进行出砂冷采, 因此, 对不同类 型稠 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9 c) k; K Y' R是开采稠油 (特别是低品位稠油) 的有效方法。国外矿场经验表 明, 稠油出砂冷采 日产油量 + o. B4 \ N; V
3
( g/ ]% F9 i7 H2 @可达 10~40 m/ d, 是常规开采 (稠油) 方法的数十倍, 也大大高于注蒸汽开采产量, 且每 . \: p0 D% P' v [
桶原油开采成本一般低于 4. 5 美元, 采收率可达 8 % ~15 % 。河南油 田也开展了稠油出砂冷
' c2 V- r; A) t) a% w采矿场试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可 以预计,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将在我国具有广阔的
+ t3 R3 W3 f5 [1 Q应用前景。 [3 V: c& {8 x0 l1 Z& P
在第七届重油及沥青砂 国际会议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 我们编撰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 " a4 A/ N- K g
作为献给大会的一份礼物, 以期对我国稠油开发及石油工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 ' ?) Z* ?6 r9 f2 A
本书 由程绍志、胡常忠、刘新福执笔撰著, 编委会成 员有 (以姓 氏笔画为序): 王全、 / @5 w3 }2 Z% w3 _
王珏、王远 明、白理明、冯为民、刘新福、江勇、杨凤波、宋振宇、张爱卿、范从武、胡常 Q( W3 H! W- w& n3 H3 E4 [. \' h
忠、黄盛崇、程绍志、程绪船、樊中海、罗洪。在本书编撰过程中, 参加文献调研的有宋鹏 $ }$ l( Y" _ a7 Z
瑞、李彦平、马超、高孝 田、邬侠、吴官生、贺静等同志, 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为我 5 [7 z2 |( Y1 h/ E
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技术资料和研究成果, 在此谨致谢意。 8 P1 B; N5 ~1 Q3 z& Y) X
本书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九五”科技工程重点项 目的科研成果。由于稠油出砂冷 3 J. V6 Y/ m2 ^5 v9 r
采技术起步较晚, 许多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完善中, 加之编著者水平有限, 时间仓促, 书
! @: b0 u9 o6 J( G( t# Y中不妥之处, 敬请读者指正。
; k- b- f- T+ `5 h7 U!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