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1天前
查看: 2687|回复: 2
收起左侧

[历史]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2 09: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
( N& Z5 _. Q" `2 q6 m  作者: 张艳国 任放 刘保昌  
3 s% ~3 f: u# J9 e5 N" g/ i* B6 H7 x
    目录:
) A- J! j, E3 ~9 d" c5 T% h  第一章 总论骗子 骗术与骗文化/ O, B; H0 ]4 q3 N* Q% R0 i
  总论骗子骗术与骗文化骗术:适用于道德判断骗子:以行骗为目的的流民骗与中国文化7 V- A+ ^! Z8 T8 b$ b
  第二章 传统骗术5 V3 ]6 H6 C! `! x/ W+ D1 Y
  传统骗术君王行骗臣僚行骗衙役行骗
8 _" n* y" t; m- z+ ~& b* g# m  假冒官吏行骗生活中的行骗术文化分析
/ n, j5 @- o* r9 F& |. {1 f# ?  第三章 近代骗术# F0 G. L- m  i7 u/ c: C" @
  种类繁多的行骗术(1)种类繁多的行骗术(2)种类繁多的行骗术(3)种类繁多的行骗术(4)
6 A7 V- l( N0 s, d6 B  文化透视
9 d8 f( \  s, i( B  第四章 骗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7 ^) R- G& z& K2 Z
  骗子的思维方式(1)骗子的思维方式(2)骗子的行为方式
* e/ W3 L# u7 j- {/ z  第五章 骗子的危害
: q2 A/ `( S3 [1 P  P% A  余风流绪(1)余风流绪(2)社会危害+ W8 \6 ]6 h7 X$ ^, F" h( [
  第六章 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骗子文化* |9 T, @3 ?" \
  明清以前骗子文化的两个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1)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2)% v7 e3 c& f; `7 |3 t$ Q2 b  m9 k
# Z2 H4 _, i% `8 T  p! j0 e
  在西方学术界,不少学者习惯于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做人的文化”、“做人的学问”。如果以孔孟儒家观之,亦无不可。在以孔孟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关于礼、义、廉、耻、信、爱、孝、诚、宽、勇、敏、智、刚、毅、讷、仁等等做人的范畴有不少界定和论述,确实在安生立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等方面有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流传千古,并成为古代社会士人的人生模式,就足见儒家文化的魅力与透射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激励个人与社会同构、同步发展的正文化,其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向上向前的。
; |. C9 P; b8 v& s% e  当然,有正就有反,有正就有负,有正就有邪,这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辩证法。同正文化相对的就是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负文化有多种构成,骗文化即是其中一种。骗子是骗文化的生命个人和实践主体,骗术是骗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通过骗子及其群体的活动予以表现。骗文化同诚文化相对应,其主体精神通过骗术谋取利益,甚至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谋利与行骗,就是骗子的动机与实践。在骗文化中,逐利是其文化内核,骗子虽经世代变迁而表现为不同的脸谱,但是,它无论经历多少次正文化的打击,其文化内核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没有逐利的文化心理和动机,就不会出现骗子这一社会角色,也不会产生古往今来面目可憎的骗子群体,更不会氤氲化生千奇百怪手法残忍的骗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世代传承的被奉为经典的骗经了。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txt

209.55 KB, 下载次数: 55

中国社会史:骗子的历史

发表于 2012-3-13 1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楼主英明!仰慕很久了。
发表于 2012-3-27 12: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各种骗子都有,从古至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