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22 16: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马尔马拉海 于 2011-12-22 20:11 编辑 ( r& p$ _- ^. N; X2 O1 U
" U, V! b% o, E/ d; |鄙视这样的说教,各行各业中涌动的类似的这种文化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悲剧之一。, O U& @3 s& B. ]$ O" r
我明白这不过是楼主一时低落,抒发心中怨气之作,但在这样的技术论坛出现是可悲的,尤其“管理团队”带头抱持这种观念,实难令人接受。- |( P% J+ x7 ?" R$ V. K' \
我对此给予批驳,就观点说观点,非为人身攻击。欢迎不同意见的同仁拍砖,最好砖砖见血!
, e. p8 d; v" u; `( A: ]$ I1 d“中国高铁设计第一人”,原高铁总设计师张曙光的新闻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了吧?那请问各位带什么角度去看的?羡慕之?学习之?还是引以为戒?不能说张氏的道路和楼主所论之道完全契合,相似不为过吧?试问羡慕之、学习之的同仁们,你有机会奔到他的高度吗?/ c- m0 s1 }' g+ C8 k% U/ y5 r! n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看不过是聚沙成塔而已——遗臭万年他还不够资格。
6 w2 \- F$ r- S- E$ M在中国,搞技术有两种主流的上升道路,一是“升官”;二是“发财”。
/ D, B2 V0 Z$ K7 I1 W1 v“升官”又分自己跑路子升上去的(这点是楼主所指出的道路),以及“本不想做官”,但技术贡献突出,被上级看中,选拔去做官的。总之,不再搞技术了,或从事与技术搭点边的领导工作。8 _& p; z4 L% V- z; \: o' y0 x
“发财”,这里我专指利用自身所学,或专有技能做生意的。这种人我接触也不少,不谈发了多少财,就他们所抱持的技术,多数停留在某个年代,或某一点上,多少年没啥进步。# F7 [4 D& F& }2 Y( \
称得上优秀的技术人员,经由这两条路流逝大半。
+ |* ~+ p& x G T8 j7 n8 f4 L1 U“可以做技术,切不可沉湎于技术。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研技术” 。我们缺乏的正是楼主批评的这种“沉迷于技术”的人才。我不讳言,中国目前还缺乏支持这样人才的环境,但直接凉水浇头怕不是给后学的建议吧?在过去年代,这样专注技术,埋头钻研的老工程师常能看见,也颇受尊重。随着社会变迁,再有这样的人会被人说“傻子”,“三人成虎”,定力好的也未必坐的住了。& x% l: U9 m3 V$ l6 ~+ f, o
“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我的观点恰好相反,“通才”我见得多了,多数是夸夸其谈之辈,叫他具体干点什么,一事无成。搞技术的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路”,楼主说的不错。规划应着眼于某个专项,学习、研究、实践,投入时间精力,必有所成。遍地撒种,收获几何?先做某方面的专家,如果你是天才,还有余力,再着眼其他。* V/ }& W+ Y# j* [* P
“多交社会三教九流的朋友”实为笑谈,不值一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并非鼓动技术人员“脱离群众”,搞技术的你没事和不相关的人厮混,耗时、耗精力,图的啥?凡想有所成就的人,无不付出超出常人的功夫,但肯定不包括这类活动。
1 Q' W5 ?4 |) C% R5 G( F9 P) J: [& l“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我部分同意,但很反对“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的转变”。不能一直埋头搞开发,“闭门造车”。要投入实践,运用于产业活动。但商业运作不是你的长项,应由他人来干。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是“公司+专家”,美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中国还很缺乏。
& a- {( y/ t; B8 y( k: H: x7 X我特别要说明的一点,在如今这个年代,纯粹的靠个人钻研几乎不可能有所成就,就算你研究的只是数学。( S$ D6 b/ X0 z3 u# k
匆匆写就,谈不上逻辑清楚,未尽之言尚多,若有机会,再行续上。+ g0 g1 V5 s3 j" V
不当之处,楼主海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