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毒塑化劑不是科技反撲事件 人性黑暗面才是系統失靈與反撲推力
有毒塑化劑DEHP加進起雲劑,再用於食品飲料與化妝品,延伸到相關商品與廠商愈來愈多,事件愈演愈烈,成為保健上的「無色恐怖事件」。由此毒劑存在的歷史與使用之廣泛,以及其被發現、暴露與造成的影響,無疑可稱作是混沌效應:一個有良心的商品檢測媽媽,因為多用了點心,引發全台健康大地震。 它的結果證明幾項事實:1、政府監理能力之有限與被動;2、科技被濫用的後果難料;3、經濟學競爭理論優點,常常藏有負面難估的外部成本;4、人為系統失靈現象比黑天鵝更常見;5、顯然有值得懷疑之處,通常就有問題,這項基本常識,歷久彌新;6、多用些心,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加總,所有事實指向一點:人,才是重點,而人很難畫一,不同動機,會產生不同結果。 首先,政府監理能力應該永遠受到質疑。這不是說政府無能,而是執行政策與公權力的機構及人員,基本上是處於被動、且事後容易諉責的心態裡。不僅是衛生署或食品管理局或是經濟部,甚至行政院及總統府單一機構的事,它是普遍的現象,什麼顏色政黨執政都一樣。能徹底改變嗎?幾無可能。 政府無能?無能為力? 為什麼?來自利益團體,商業與民意代表,還有極少數人民,會以苛政、擾民為由,動輒批評政府施政;不肖公務人員,不管是體制內的升遷,派系權力爭奪與分配,來自外界利益誘惑,或來自消極與怠惰,都會交互影響政策推動力道,與執行上的偏頗、過猶不及。這是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大我小我經常混淆糾纏不清的結果。 改進與改善還是有的。在民意監督與強大壓力下,是可以改善的;不過以事後改善居多。冀求政府各機構主動改善,機會微小。國家與文明的進步與否,主動改、被動改,或是根本改不動,最終都會反映在外部評價與觀感上。 其次,濫用科技的後果難測,例子多不勝數。媒體才剛談到,大量、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手機造成的現代問題「手機症候群」。更多的例子,從大陸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到全球濫用塑膠袋、濫墾熱帶雨林,再到溫室效應,無一不與科技有關,儘管有些目前看來已是舊科技產品,但相對人類與地球歷史,都是科技產品。 科學進步與科技發達,對人類而言,大部分影響是顯性的,有些或更多可能是隱性的。塑化產品、電腦與手機、冷氣與電冰箱、汽車與飛機都是顯性的,優點立即可見,但是每一種顯性優點,背後有那些隱性缺點,因為是隱性,一直都無法完整呈現、評估,直到被舉證、發掘出來。 醫學與藥學很進步,不是嗎?執業醫師與藥劑師,對看診、手術與配方,還是有專業與程度上的差別,對於手術與用藥,它的後果與副作用,也因其專業知識與判定有高低之分。如果醫術與醫德上有瑕疵,病人看完後會有何種結果,就看本身的體質與命運。 化學成分安全?複合成呢? 醫學從來就不是見簡單的事;科技促成的醫學大躍進,不僅範圍更廣、新知更多,醫檢儀器與設備更是讓人頭昏眼花,如果不在醫學相關領域就業,大概就只有等自己或週遭親朋好友碰到,才略知一二。 藥品、健康食品、飲料、化妝品等,還涉及化學。化學方面的知識,雖然中學受教育時,大家都曾上過一些,離開學校後,99%以上都還給老師。就算大學主修化學,相關知識大概也就到職業上使用的範圍為止。出了工作與學識上的範圍,可能就不能完全掌握。 化學與醫藥學上,都有不少不易瞭解之處。上週進言集提到「0 0=1」的新數學,意思是說,2種化學物質都不會致癌(0),但合在一起,便會致癌(1)。這其實不是新觀念,老祖宗很早就推出食物相剋圖,即甲物與乙物分開吃,沒有問題,若同時或先後吃,就會中毒。目前很多農民曆上,還附有這樣的圖表。 西醫與現代食品,面對的還不只「0 0=1」的問題,更可能是更多種化學成分合成物件,那麼會有「0 0 0=1」,或是「0 0 0 0=1」的問題。大陸黑心食品氾濫成災,有人計算過,光早餐一頓,會吃進40多種化學物質。看看台灣,目前任何一項有包裝的食品,儘管外表列出健康成分表,但是有多少化學物質未被列出,就算是列出,或許我們也還是不很清楚。 知識真空處的黑色商機 照說,單一產品經過檢測沒有健康上的疑慮;但若與第2,第3甚至第4種或更多食品一同食用,若是其中有些化學物質,出現「0 0 0 0=1」現象,那麼誰該負責?A產品或B、C、D產品製造商該負責?如果製造商利用這種方式諉責,那麼不就是消費者該自行負責嗎?因為這些製造商都得到政府認證,那這樣說來,政府是否該負責? 化學物質的被發現、使用,到進一步合成,配方不僅已深入人類生活,要擺脫化學,幾乎不可能。化學、化工產品與相關商品還在持續發展,產業仍在成長,更多物質被創造出來,更多配方被運用,不少還有專利。即使對專業人員來說,這些配方究竟會有什麼潛在缺點,很多可能在事前無從判定與檢驗。 如此一來,使用上與消費上,要不是聽親朋好友的建議,就是受到動人廣告與行銷術左右。也因為如此,在這些領域裡,我們發現企業與行銷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因為資訊不對稱,消費者便極可能以超值代價,買到劣品甚至偽品。 醫生早就建議大家,少吃加工過的食品,原因不僅在於單種化學物質或成分,可能對某些器官有害,更多化學成分聚合在一起,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很多都還不十分確定。 自由競爭的外部成本 大家擔心大陸黑心商品,然台灣中南部與鄉下地方,以及電視購物頻道,也不乏廣大的知識真空。真空處,就是黑心食品、商品與藥品寄生與氾濫溫床。台灣北部出現瘦肉精豬肉的學生午餐;DEHP無孔不入地加進各類食用品,足以證明化學物質的潛在破壞力。 經濟學的自由競爭,一直是主流理論支柱之一。以往受到質疑,並未減少它受支持的程度。從可量化、從貨幣與金錢等外顯性利益觀點,它受到經濟學家神祇般的崇拜;但是從大陸黑心商品,到DEHP塑化劑事件,我們可以隱約感覺到,該理論呈現的盡是顯性好處,至於可能且危害更大的隱含成本(一般稱為外部效應或成本),往往刻意被忽略掉。問題很簡單:我們願用新台幣5億元,換來絕子絕孫的潛在威脅嗎?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吧? 從最大的食品公司,到小店家,全線使用DEHP調配成的起雲劑,說來令人無法置信,但實實在在發生了。涉及這次的商品,到底有多少億元,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整個系統,從原物料到加工製品,再到成品消費與政府檢驗機構,都沒能發現;期間長達數10年,同樣也讓人無法置信。媒體沒有報導,使用昱伸等廉價的起雲劑,究竟能為食品製造商帶來多少降低成本的效益?使用正常合理的起雲劑,若是真會帶來明顯的競爭劣勢,那就是自由競爭理論優點的反證。 人為系統失靈事例層出 再來是系統失靈問題。金融海嘯被定義為市場失靈,已無爭議:從最上層的自由市場理論基礎,到立法與行政主管機關的怠忽職責(用誤導一詞,是百分之百的卸責論),到相關金融業者與被視為把關者的信評機構的貪婪與競爭,再到最下層業務推廣單位,及被常識蒙蔽的購屋消費者,都在集體歇斯底里狀態中。 塑化劑事件也是系統失靈例子,主管機關沒能重視學者提出的警告,製造商為降低成本,疏於檢驗進料安全性,消費者太愛食品的口味與視覺觀感。而昱伸等利用有毒物質,挾低成本優勢,擴大市佔率與利潤,無論其負責人基於生存還是獲利理由,明知提供的物品有毒,還大量供應,都是罪大惡極。 因為,若是數以10萬計的中小企業用同樣理由求生存或獲利,社會還能正常運作嗎?我們常覺得自己比大陸先進,然從日前日本出現的生牛肉事件,加上台灣這次的塑化劑事件,可以明顯看出,重點不在哪國人,而是在於社會價值與個人認知。而系統失靈事件,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因為人的素質與價值觀差異因素,發生頻率也會愈來愈高。 報導指出,昱伸提供的起雲劑,價格是一般的5分之1。這麼明顯的差距,多年來居然未引發任何一家質疑,光這點,本身就可疑。明顯地不合常理,卻能隱藏幾10年,集體歇斯底里狀態是一種解釋,但不可能這麼多家廠商的採購人員或品管主管,不曾有過合理懷疑。那麼,什麼因素或力量使得這些懷疑消失或被隱藏起來? 懲罰與獎勵 因此,主管機關應該對出包的製造商裁罰,消費者也要向這些公司求償。這不是鼓勵興訟,而是給處於重要把關環節的製造商,一個難以御責、從危機得到教訓,再從轉機以獲重生的機會。採購出問題,吝於花些時間與經費做檢測,不僅遭受退貨,更導致難以彌補的商譽受損。沒有適當處罰,寄望這些公司自行改善,難免還是會有投機取巧者出現,難保以後不會有更大更嚴重事件發生。 還有,我們都知道:多用點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次事件多虧那位媽媽檢驗員,政府主管機關應當好好獎勵她,不但要有精神上的,還要有財務上的。沒有她,無形傷害不會停止;台灣人民以後還要受害多久,只有天知道。獎勵另一個作用,是激勵人們有正確、積極作為:不光是把事情做對,更要做對的事。關鍵在多用點心,這個思維與作為,向來都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力。 最後,就是人類本身的價值觀問題。科技本身無所謂好或不好,端看使用者心態。網際網路可以很快地暴露不法勾當;也可以很快地毀掉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聲譽。當毒害人類的黑心企業家可以利用科技謀害人類社會而累積財富,那麼當其被抓包時,保證讓其傾家蕩產的懲罰,也算是某種公平與正義吧?俗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如果只憑良心,沒有法律嚴懲,我們便是在賭人性;人性表現在股市與股價上是如此難測,這,難道一點參考與值得借鏡的功能都沒有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