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 E" p# x1 h) D( p 在整个员工职能体系的大冰山上,“知识、技能”只是水上部分,而隐于水下不易测量的员工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却是挖掘之“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 l4 w- p" {% l, s# u& h, a+ B
内驱来自内需
6 s0 c$ a& e0 ~! @ 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内驱力指建立在员工自信心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达成的成功精神。. s, d; h2 Q- B& b+ I" ]9 T" j
自驱力立足于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 G: G ]* {$ o, _( H: J+ r0 T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 {5 W+ ]' ]. s; u: y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员工强烈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 p. M' T I( P: E3 n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员工在竞争性中追求出色的成绩。使自己的地位与自己的才能相称。' s2 Q" Q/ J$ y/ m; \' C
亲和需要: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保持员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忠诚。
/ ]8 }! h& y$ z5 t5 }' N 驱动人格的动力0 y6 u* H/ H8 B3 U
很多企业在潜意识中将员工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企图用一种外在驱动力,如强制、督促或者物质奖励等来挖掘其才智。而Brandeis大学的权威研究结果显示,奖励会降低表现的级别,员工自我驱动却可以表现出三种人格动力:3 }- m6 Y) l! d. L4 m! _* p
出众意识。它使人自信,追求卓越。使人充分发挥潜力和能量,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 D" N7 A# a( u7 S a3 n2 `( ^ 批判意识。它使人经常向现实挑战,同时欢迎来自现实和他人的挑战,主动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欢迎挑战性强的工作或任务。' w2 Q7 ~3 T! ]2 u, b$ x" V7 q
超前意识。这是一种向前看的品质,它使人追求高远的目标、向未来和理想靠近,表现为看重培训机会的或者投资对自我的提升。 o( H. @5 _0 w
自驱力三步曲
( D( ?$ `/ N! ?2 t 首先,确定员工需求的基本假设和自驱力的最佳着力点。每个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企业员工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激励员工自驱力的制度要保持有机平衡。# Y; y, Z1 n& J
其次,设计具体策略。比较常规的手段有四类:
5 G8 Q+ [, {! T$ V6 z: G$ E 成就刺激。适宜于提供给员工面对的是成功与失败机遇各半的工作:根据他们的能力情况交给他们适度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及时明确地向员工反馈其工作绩效的信息。
0 O- Y Q6 T0 ^( \ 环境刺激。为员工创造相应的环境气氛。和睦、友善的环境可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但容易降低团队进攻性;而竞争性高的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不断地提升个体表现,但容易各自为政。7 F( `% b" h5 { a4 D
对人的发展挑战。将发展机会置于某种挑战、争取过程中,发展机会的获得不仅意味着员工能力提升机会,也意味着员工自身竞争力、事业资源的提升。! h/ z7 \- U4 b" a' D- b
企业与人的合作关系。建立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统一为企业的事业发展,使属于某某企业本身表征员工能力和事业成就的标记。" \8 m7 D$ g0 ]# @& j8 l5 ^
最后,是制度、理念的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 D4 `5 K; w4 y- p6 I4 d
激励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适宜过多更改,而是要将这种制度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另外,也要设计相应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难以实现自我驱动的员工激励无效后应该淘汰。0 |0 M3 J/ D0 P# e4 N' L
内驱力归根到底是员工自身一种内在的动机或情感、心理因素,只有内化为一种内在意识才能时时驱动员工的行为与抉择。创建一个基石,让自己立于不败;把握一个机会,让自己享受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