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807|回复: 4
收起左侧

[讨论] 大旱致南水北调西线争议加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 12: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mhpang007 于 2010-4-1 16:02 编辑 3 {6 O& r% w/ {. V, V) R
; l5 r' [/ Q2 m5 }' X4 e
南水北调西线争议加码6 w8 g) {8 ]% K  d
                    2010-04-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 l) v( K5 @* ~/ }9 k# [
4 z' G1 N1 l6 j! Q/ R/ y0 I7 J
) B/ B! o8 c- O. p* R& c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尚未开工,反对者称,西南地区出现百年难遇旱灾后,应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重新评估水利调度何时开始做,做多大。而有负责南水北调的官员表示,从长远看,南水北调有利合理分配水资源,旱情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G6 ]$ E- l) E( i9 ~& x

- c0 X: s9 q* a    虽然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2010年尚未开工,但在国务院正式公告停止建设之前,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游说并未停止。
0 q3 g# e/ c9 Y* }6 T    今春,西南百年难遇的大旱给了反对者一个理由。, B& m* s  a+ Z; H
    民间科考队长杨勇1991年曾徒步考察雅砻江,是“反对派”。“如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现在在运行”,杨勇说,“西南大旱,又遇春耕期,又是枯水期,北方地区也是需要水的,水也不能停,到时候怎么办?”
5 P: R7 t* F  v3 d* p. C刘树坤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 L$ v6 R. w. Q* f% q      而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野认为,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还是合理调配水资源。大自然有个周期性变化,今年西南旱情比较特殊,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与整个气候状况有关。: s) U' f& W  o- d
9 t5 p6 S8 P+ t/ d; Q
   干旱,偶然还是必然?2 j5 W6 S5 R& c7 G  R% `3 b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按2000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第一期工程静态投资为469亿元,第二期工程为641亿元,第一、二期工程合计为1110亿元,调水90亿m3;第三期工程为1930亿元,三期工程共3040亿元。第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后开工。
8 W) _8 W. Q: J; P关于西线工程,西南偶然大旱还是必然大旱成为新变量。8 r8 m, y' j# R# i
吕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这些天她在广西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官员们研究抗旱。
5 \3 {" o8 w9 g) k4 q: D“这些地方也不是第一天开始干旱,2005年干旱也不小。”吕娟说。就西南大旱的原因,吕娟介绍,西南这几个省气候带比较复杂,有七种气候带,地形高差比较大,也很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
- v% w, k5 F* h" ?2 h另一方面,当地工业农业都发展很快,用水量大大超过供应,再就是水利工程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今年降雨少,水库也蓄水不足,造成了一不降雨就干旱。: i' W) j. S- y! |5 r+ Z, Y
她认为,当地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水利设施。“至于未来当地降水量怎样变化,现在还不好说。”0 R# \6 ~$ ^) ]; i# L  }
杨勇说,这次大旱,反映了抗旱救灾应对能力脆弱,建了这么多水库,但没有很好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同时地方的产业布局,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粗放型灌溉造成用水大户,水利设施基本起不到作用,这时更应该要调整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水利调度机制,根据气候水文用水量等数据分配水资源,还必须要有应急预案。”
- S+ E6 ]; w! \$ D0 t4 J1 F! }. _
. i6 O% N# J) l6 a2 }/ h& e    取水是否影响西南诸省?% Y2 r( A0 ~- b
    西南各省存在将来干旱频率加剧可能性,那么按照现有的西线工程取水方案,是否会影响西南诸省用水?/ M+ r& [* e' t2 w
根据2002年底国务院批示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西线工程分为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80亿立方米,共调水170亿立方米。
' @4 \+ F9 S2 Y# Z     2005年6月,水利部下文,鉴于西北地区缺水量较大,将规划的第一、第二期工程合并,推荐调水量80亿立方米。7 ~; v6 L7 S: \1 L& |, w! K* t
其中,通天河调水75亿~8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调水45亿~5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大渡河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共调水160亿~170亿立方米,调水量约占引水坝址径流量的65%~70%,还有35%~30%的水量下泄。% s) R4 y* h% W% _
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出,该方案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规划的下泄水量和调水量都是合适的。“从全河看,调水所占比例不大,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占金沙江渡口站径流量的14%;雅砻江调水6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11%;大渡河调水2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5%。”
' ]4 D! ~. r: i% U     但杨勇认为,目前这个时间段,是枯水期,年径流量最小的时候,西线工程取水的地区这几年也都是暖冬,区域整个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站为例,六十年代建站以来峰值时300亿立方米,最少的一年是70亿立方米,两者相差很大。2000年以来,总体是呈下降的趋势,大概在100亿立方米左右徘徊。& M7 w$ l0 U) d8 u  I  L- V
张野分析,就长江而言,每年从长江口流出的水量达9000多亿立方米,而南水北调三线调水量不超过450亿立方米,不超过长江水量5%,因此从多年水量上来讲,旱情不影响调水,也没有长江上游无水可调的担忧。8 s, Y& ^! y% H) ^
  t6 u* @4 J: E8 B; L
     滴灌系统与西线工程8 a, l4 @9 S$ G' {( V. D) R
      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戴星翼说,“与其调水,不如节约用水”。4 p3 U# f  J0 `- f% B# e- o
他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应该学习以色列,大面积普及滴灌系统。以色列北部地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也就500毫米,相当于陕北地区,以色列南部地区是典型沙漠地区,年降水量100毫米,但以色列农业仍很发达。
* X$ k: D- X1 ^" x戴解释,如果搞滴灌系统的话,同样的水灌溉面积可以大十几倍。“但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3 E5 S3 `7 @- P' u9 k- N0 b- Z    对于反对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自从2009年度南水北调工程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至今没有下发,外界已经揣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经“耽搁”了下来。
: d/ S4 l4 V9 F6 K6 Z# L4 F   但另一个消息是,2009年11月24日,水利部称,根据中央政府批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范围都在长江流域,不包括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河流。
. a, l8 Q, L& ]. \这是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近的官方说法。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仍排在日程表上。
# h* z2 n8 @1 `2 S0 O
; `* e, Z" X# D& V' x* H     名词解释8 L* k# g$ H0 j4 x& K) N1 w: Y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邓丽)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2: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干旱,偶然还是必然?3 e# B+ G* M& C. z" r! C% ^" k
这是关键. 4 r+ ~, y$ u9 g. n' `' c
这么大的工程, 是该慎之又慎地进攻性行项目评估.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3: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再补充贴点资料:
- v  L/ |0 }  K% ~! `4 y0 O: Z& [---------
2 V4 T2 D; \- @9 e! [6 [# E  {
$ p4 |; g2 m/ f专家辨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之利弊
+ d. B9 ~! Z* k8 e$ D# t# {! r作者:张家港科…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 p2 d3 X6 R3 b. G( ~; @3 h: f
. l: \- y$ N6 \+ L* H    不久前,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进行。
2 ~2 ?. `- S, |# v* b  报告人是杨勇和彭华。前者是民间科考人士,报告的内容是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两次独立考察;后者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从2001年开始,受国家地质调查局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察设计院委托,对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的稳定性进行调查评价。
' o' ~9 ], ?3 Q- j3 h* r8 }, {  听众有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哈承佑,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吴秉方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沈珍瑶等,其研究背景多为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和水资源。' }/ k+ b9 l' g

, W  E/ K' O' u) c7 N  杨勇:独立考察,处境尴尬2 w1 }, N* \* e5 b" b
  杨勇一面放映着在长江源地区考察时拍摄的影像,一面介绍:“我们分别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源区进行了独立考察。”赵文津问道:“你强调‘独立考察’是什么含义?”杨勇解释说:“独立考察就是既没有受任何机构委托,也不是官方的,希望看问题能尽量客观公正。”& k8 D2 e& A* ~7 `. v. ~
  杨勇说,考察的初步结论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量超过了调水源区的承受能力,调水源区的气候变暖明显,沙漠化趋势严重,冰川雪线退缩加剧,冬天河流冰冻情况严重,使调水的难度增大。调水路线多为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地质作用活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此外,西线调水河流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2大水电基地之一,分布很多已建成、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中的水电站,西线调水和现有水电规划格局形成对水资源的争夺和工程建设的浪费。6 ^. D( D6 j) {) D3 m6 N4 z
  杨勇讲述了其出身为民间人士的尴尬处境。“为了西线工程,黄委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调水河流开展季节性的水文观测,但冬季一般停测,水文站的职工放假。长委会所设立的沱沱河水文站和直门达水文站变为汛期水文站,并移交给青海省水文总站。我们向水文站了解水文资料变得很难,索取一年的水文资料需要6000元人民币,有的涉及保密。水文观测时间周期和季节性水文动态资料都不太够。”
9 c1 g" Z3 J" W1 G- T! A$ g    杨勇报告结束后,卢耀如接着说:“地质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地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过地质调查。杨勇自己去西线调查难能可贵,但调查有很大的局限性。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要考虑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多学科的融合。同时,还应结合气候变化去研究。上世纪的地质灾害属于三四十年一遇,我们担心这些灾害的复发周期会缩短。”  d$ i6 U: O. b" o% R; l4 Z2 ]1 z
   杨勇坦诚,因为资金、科研资源和力量有限,使科考研究缺乏深度,但被发现的一些关键性重大问题,科研和决策部门应设立专门课题解决。1 i$ x- e% T' D$ N' G
* x& x% ~. @/ F0 T1 y$ j
  彭华:细致调查和科学的工程技术可解决相关问题
+ f) o; e! V6 w; m  彭华报告说:“我们从2000年以后都在高原上转。先后参与了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滇藏铁路、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工程稳定性调查研究工作,有多年的工作经历。我们介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相关调研的时间比较长,从2001年开始,负责地调项目西线工程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Y1 E9 f7 ~# ]2 D
    彭华介绍了其调研的结论:“一期工程的调水区总体上构造活动性较强,要穿越十几条活动性断裂,有些还是发震断裂,不排除局部高地应力集中的可能,总体上库区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工程的兴建可能会相应地改变环境固有的平衡,出现地表水水位变化、地下水平衡被打破、水库诱发地震、降低水库坡岸的稳定性等地质问题。% R) k/ l, ]4 V5 u  W) H! r& @* A" d
   “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由六坝七洞串联组成,最高的坝只有100多米,坝址的岩石条件较好,按现在的技术水平修建这样的坝应该没问题。影响深埋长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安全的主要是地质问题,断层活动和高应力引起的硬岩岩爆、碎屑流、软岩大变形及温泉热害等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的工程技术处理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工程处于预研究阶段。”
' y6 b; N* t; t4 d
" Q* k* }* O2 G1 E6 B  ^1 E/ p; [+ m) s  众专家:考虑问题要全面,学术争鸣很重要2 S/ a7 U$ V, C" z: {
  卢耀如认为:“目前还不能作出在这里修建工程没有问题的结论。例如,5月23日, 铁道部、昆明铁路局、铁二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发文,滇藏铁路大理到瑞丽那段,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我建议,应组成一个专家组综合研究相关问题。同样,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也涉及很多问题,彭华的调查研究只是西线工程的地质稳定性评价这一个领域。我建议水利部组织综合力量进行全面考察研究。我认为,勘测、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分开。”
& q+ V4 h! ~* M- ?% y     赵文津说:“如何让工作更有效,有4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上游水源有多少?上游究竟有多少径流量?调水对当地发展有多少损害?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下游调1亿立方,上游该调多少?而且,杨勇对这个大工程的水质问题的调查深度也很不够。第二,修水库。现在选了7个点,水库建设中的问题大,比如风化很厉害,容易变成死库容,存不了水,使得水库寿命缩短。第三,修隧道。西线工程调水沿线多数是非稳定区,现在的线路都选择在不稳定区内的相对稳定区。如此大的工程,不能只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就事论事,前期的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全局的发展的眼光。不能仅仅测几年就说是一直稳定。第四,我们对大自然长期形成的平衡状况了解得还非常浅,需要深化和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8 m, \# a3 q1 h& X' N2 u    哈承佑也提出水均衡的问题:“这样事关全局的大事需要多方面科学论证,西线有多少水可以调,需要长期监测资料来说明,同时应研究调水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 r' w0 s% x4 [, I
# {* J% I) q9 f; o  “和主流科学家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们的点拨使我很受启发。”杨勇说。
/ Z' Z9 Q! m! Z4 w2 n. F: u  哈承佑表示,坦率直接真诚的学术交流是当下学术界非常缺少的,不管是主流科研人员和民间科研人员之间,还是中老年科研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之间,这样的学术交流才堪称真正的学术质疑和学术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4: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浅谈北方地区缺水与南水北调问题 / s! B1 S2 m2 _: k( k

: v, R! U4 `- m& z& Z; N0 P; k( J作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 % Q- a4 [. o% D1 n6 r, M
       来源: 南水北调网
- i& A; M' v$ ~* b' F% Z . w' Z/ b7 Q" d1 H' @8 g
  北方地区缺水和南水北调问题,一直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事。特别在这些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更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和同志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表了很多意见。在工程院的“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中,也列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提出了报告,已印成文件,并向温副总理作了汇报。在今天的论坛中,我本来想只要把报告摘要读一下,发挥一下,或者把我向温副总理的汇报材料在这里重复一下即可。后来想,这样做意思不大……,所以最后改变主意,想在论坛上谈谈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供大家参考。北方缺水是明摆的事,从水量较丰富的长江流域,调一些水北上,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衡量也不是办不到的事。搞南水北调似乎是理所当然而势在必行的事,但研究议论了几十年,意见总是分歧。这里牵涉到一些复杂的因素或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的发言主要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只能谈些影响较大的因素,而且全是个人的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 4 K' Y; h* ?  V

+ z2 {4 W+ W7 E' ^# A. D7 o  一、节水挖潜与调水的关系
- Y( E/ p, s6 a+ w: A* Z  T' F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是容易取得一致的,总的提法不外为:大力节水和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外调必要的水,实际上人们由于所处岗位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理解和重点。有些同志强调调水的必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替代性等,认为节水是有限度的,要付出代价的,挖潜的余地已很少了,有的地方已过度开发了。而且节水与调水也不矛盾,应当尽快启动调水工程了。总之,强调调水,少谈节水。另一些同志强调节水挖潜的重要性、战略性,必须立足于此才谈得上调水,否则将是不可持续的。有的同志甚至说,不抓节水、挖潜、治污,大调水必然引起大浪费、大污染、大破坏、大腐败。此话可能偏激,但不是没有道理。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但有些偏向于后者,为什么呢? . }6 r# a3 v) R
  调水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所以只能在这样(缺水)的本底下安排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速度,提高人民生活,不可能以需定供,而过去正是这么做造成重大失误的。
6 _$ a, U3 Q6 E* G) S/ c  到目前止,在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仍然存在严重浪费水的现象。工业的万元产值指标、水的利用系数、农业的单产耗水量、灌溉定额、利用系数,城市生活用水问题更多,最缺水的京广沿线城市,人均用水量超过Amsterdam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但我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呀)!跑掉漏掉糟掉的水不知凡几,有的达3O%!废水污水大量排放,或未经治理而重复使用,都是明摆的事实。水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加重水资源紧缺的例子也极多,但没有什么人在考虑,更谈不上采取措施。节水挖潜确实需要投入,是对的,但都比调水便宜。(治污要贵一些,也不一定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目前人们较关心的是如何找钱把南水调来,较少关心和推动如何先把钱投到节水上去,这也是事实吧。节水,不仅是为了经济问题,而是个原则问题、风气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是否可持续发展问题,能为生态环境节水也是为子孙多留些余地的问题,应该把它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节水、挖潜、治污,容易流于口头表态,惰性十足,做些表面文章,或启动一下,然后又依然故我。我们的老毛病就是喜欢搞新工程,开源工程,看得见的工程,而不愿去做无名英雄和清扫垃圾的事。如果不从思想和行动以及政策、体制上狠下决心改,确实会发生调水越多,越不重视节水、挖潜和治污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这个问题敲打得重些是有好处的。当然,我赞成节水与调水应平行推进,并不是一定要潜力挖光了才搞调水工程,那样就来不及了(需很长时间建设)。但我们提议,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都按不同情况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标,如果用水超过这些指标,水调到门口也无权使用,促使两者相互促进。
/ S6 k' B0 X; }  y) L
4 _$ u; C: L2 o5 o4 z. G3 }, j  二、不同调水线路之间的关系 ! A+ Y7 b" |0 `: L: ?
  水利部门经过数十年的规划研究,拟就了从东、中、西三条线路调水北上。虽然有同志提出各种其它设想,都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规划研究深度更是不足。所以到目前看,还是水利部门这三条线的大格局较有根据,基本上是合适的,那么三条线间的关系又如何?
1 g! p. C! z' @8 U8 }% s  从宏观上看,从整个广大北方地区缺水情况来看,其实三条线既各有其主要供水区或主要目的,又能互相通融,‘相辅相成’,我们形容为一母所生的三人同胞,也就是说都是需要的。问题是每个工程规模都极其宏伟,不计配套,主体工程的投入都需要几百亿、上千亿甚至一千几百亿的量级。总不能(也不必要)同时开工,这就出现了‘比选’问题。(比选这个词不确切。)相对讲,西线工程尤其困难,前期工作也更困难和复杂。它将水直接调入黄河上游,与中东线的有明确供水区也不同。所以看来要后行一步,这看法分歧不大。当然,前期工作务必抓紧,它可能是真正能解决黄河本身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的焦点是东线、中线之争。不同地区、部门、人士对此确各有情钟,争论不休。我的看法,东中线不但是同胞,而且是孪生子,它们同是为解决黄淮海平原和京津地区的缺水问题的,所以不但不存在“比选”问题,也不是‘排序’问题,(一提排序,似乎要一线完工后再启动另一线),而是分析利弊,解决存在问题后,条件具备就上,分期穿插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要搞“排他性”竞争,生怕别人一开工,我就被耽搁了。宁可来一个谁都不上,也不能让它前头。    A, u7 ^- a. u, R, q6 t7 Y# s) e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和条件其实还是较清楚的,东线方案的主要优点: 5 [- ~( t( [) y2 H" {% R
  ●从长江下游取水,水源保证。 ! P; l! }+ C3 I
  ●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较少,技术上简单(穿黄洞早已打通),收效快。
- O* B1 r5 J8 L/ k; F7 D% G  ●可以解决远东地区山东的紧急问题。它的问题是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区偏东,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另外要解决好与江苏的关系问题。
1 ~) t" d5 A# v) K0 D2 q3 T  中线的主要优点是引用丹江口水库的清洁水,专线直供京广沿线城市,位置合适,全线自流。问题是:
% \# H1 F$ l6 N/ V* ]0 C! t' `7 R  ●汉水水量有限;调出145亿立方米水之多,后果到底如何? ' S% f; y3 N; J8 j
  ●丹江口水库难以进行多年调节,当南北方同丰同枯,或北丰南枯时,运作上有困难;年内供水也不能持续。一千几百公里长的专用渠道上,无大水库与之直接相连,进行调蓄、运行极不灵活,还存在工程风险问题(跨越100多条大小河流)。 , K9 T- a) G+ H' t0 Y2 R
  ●工程量、投入、移民数都较大。另外这两条线的设计中,对工程量及投资的估算都不同程度地偏小,有待复查、校正。
5 x9 ~! b7 Q0 {; H- Z8 t9 g1 P  由于中线方案更是议论重点,我们也较多地做了些研究,提出些建议。例如,适当减少一些调水规模(从145亿减少到130亿立方米),减少对汉江的影响。中线过黄后,分为高低两线,高线专供沿线城市用水,数量较少(25亿~30亿立方米左右),保证供水;低线作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汉水水丰时可多调,水少时可少调。(生态河)使河北地区恢复湖淀有水河流长流的面貌。中线有些技术问题(如过黄河)有待深入研究解决。概算要全面重编,使两条线存在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便可在条件成熟后先后启动,分期平行进行。目前看来,东线稍先一些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影响中线的进行。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还提出做‘平行设计’或‘复核设计”的建议。大家应能做到实事求是,做到‘孔融让梨’而不是‘箕豆相煎’,南水北调就容易启动、收效了。
8 M+ O: _3 a: T' r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4: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浅谈北方地区缺水与南水北调问题(接楼上) & `- q: W2 ^! j' P; X6 A

' s/ @: o2 r7 D: m4 U7 |作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
; b7 }! a1 ~. m7 O0 b( i' v% p4 O       来源: 南水北调网
' C! b3 \& J7 u6 V% U; p8 @& l- e  O+ M
  三、政策措施和调水工程的建设、运行问题。
3 I! e( [0 U2 H  ~( c% _9 z  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政府采取的措施,对任何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对于南水北调这样工程来说,这种影响将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很难建设,建起来很难顺利运行、发挥它的最大效益,甚至会变成国家的沉重负担。 ! G1 m0 h; v' }
  南水北调工程,无论哪一条线,规模都极宏大,投入非常之巨。影响面及影响程度更是至广至深。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时,人们总是先想到技术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需要多少投入问题。这些问题逐步明朗后,自然而然要想到:这笔巨大的投入谁承担呢?调来的水卖给谁呢?什么水价呢?怎么收取呢?工程是否还本付息呢。如何管理、运行、维护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可能比技术问题还复杂,但现在的研究是不够的,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工程也不易上马。
" P, ~5 H. i5 @  V+ o" f' |  最简单的办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一切由国家投入,水是无偿或低价供给的,怎么配由领导说了算,维修运行管理也全由政府包下来,这种做法在今天显然是行不通了,一则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把所有的巨型水利建设包下来,二则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三则这么做势必助长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条路是不可行的,这种做法今后只会天天抢水,为水打架。 , E/ h$ }4 j, k+ i  O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按现代化的体制和机制来建设和管理,水不可能无偿提供,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主要起的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影响国家重要地区的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也不能完全根据市场机制来建设与运行,它应该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和形式。
& A+ ~3 G" c3 F. q5 G  鉴于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作用是社会性的、全国性的,而且投入十分巨大,所以主体工程的投入只能以国家为主,而且是中央投入为主(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配套工程(为城市水厂水网工程、农灌渠斗渠等)则分层次由地方政府和受益集团、个人分担是较合理的。- o- f: X: m- A- n! p
水应该是有偿供应的,但须分别情况定价。例如,生态环境用水应是无偿的;农业灌溉用水应是低价的,亏损部分国家贴补;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应是较高价格的,也分别行业、城市计价;其次,水价收费中,也应有数量上的区别,在合理的耗水指标以下,水价较低,超标愈高,水价愈高,直至征收惩罚性水价,也即分段计价,在不同季节,对于不同保证率的供水,水价都应不同。水价不仅指调水,应包括一切地表、地下水在内,只有雨水才不要钱,否则,引水水价高,地表水地下水则可无偿敞开使用,怎么可能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呢。水价政策不仅限于供水,对废水排放,污水控制和治理,都要有所导向和控制,否则,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也只能是句空话。对治水上,水价确实是起有极大作用的杠杆,研究和制订合理水价政策,是无比重要的事。
( T% X6 C8 Y/ T; C+ |  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要由调水管理运行部门直接向各用水部门收费是行不通的,只能根据各类水价、用水量显示一个综合水价,包括地方政府,“趸售出去”,由地方政府自行具体掌握调整。所以调水运行部门和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水利、财政,物价、立法监察等部门间的关系将是紧密和复杂的,值得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必须大家都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才能使水资源真正能最科学合理,最经济有效地得到分配利用。
5 v) g. ?8 N5 l- C: i! p  鉴于调水工程投入的集中,水价则不可能任意提高,有一部分必须无偿供应,南水北调不会是个盈利点,要做到还本付息,自我完善,发展也十分困难。所以国家在融资、还贷、贴息、移民等各方面要有倾斜优惠,特别地方政府要为之做贡献而不是雁过拔毛,以此为生利之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中央收入的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应加大。由此看来,南水北调工程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工程,但又必须按市场模式予以建设管理、经营。政府的作用,在这个工程中不能放弃或放松,而应加强,应适当集中于中央。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跨流域跨省区的调水工程怎么能指望实施和收效呢?
* \) ~5 p# t" W3 i7 @  南水北调工程要从水源区通过1000几百公里、跨越许多省区,供水到广大城市农村,这样的工程使之确切可行,发挥最佳效益,关键点是各地区各部门乃至每个人都要从大局、全局和长远利益着想,从总体最高利益,把地区、部门、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换句话说要有点“龙江精神”。从历史上看,许多好的合理的水利规划未能实施,一不是技术问题,二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益难调,意见不一。在开会时慷慨激昂,生怕丧权辱国(他那个小王国),甚至发展到长期的水利纠纷,一些水利部门忙的是协调、合稀泥,这种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对于水利规划,确实要慎重研究,兼顾各方利益,考虑历史因素,经过反复协商后订定,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但总有个最佳方案,总会有得有失,规划一经制定,审批甚至立法后,那就必须执行。这里不存在什么协调的问题,不允许再讨价还价,软磨硬顶。关键是要有大公无私、先全局后局部的江水英式的领导干部。国家人事部门在考核提拨干部的,很注意年轻化、专业化,什么文化水平,博士硕士,搞民意测验……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更基本的是要考核他有没行“大公无私”的全局观点,有人说,这怎么考核?我认为,一位领导干部在牵涉全局与局部利益有矛盾的问题上的表现,就是最好不过的亮相,足以判定这位干部能否担当大任、重任、而不是个鼠目寸光,专搞短期政绩、华众取宠之徒,我建议人事部门来一个微服私访,参加些水利会议,这会对他们有好处的。 ; q  s' ^4 v$ J# f: G/ ?7 O
/ J, I- d: }; {
四、关于西南调水和当前水利工作的问题 ( d' {- t! [- k
  最后还想简单谈谈所谓从西南诸河调水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大西线调水问题。上面所讲的南水北调,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长江的水量虽大,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调水的,有些影响现在还不能说得很清楚。如果中东西三线都按最终规划实现,大约每年有五百亿立方米水从长江到黄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水量。对长江一直到长江口究竟有多少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西部幅员占全国之半,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人口、耕地、经济规模都难以与东部相比。有不少同志认为关键在水,有了水,就可以大发展,搞得与东部一样,“再造一个中国”。调东区“500亿立方米水肯定不够(大部分是供黄淮海平原了),于是主张从更西南的澜沧江、怒江、乃至雅鲁藏布江(也包括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等江,大渡河)大调水到西北,调上一千亿甚至二千亿立方米水,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了不少,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好处,某些事,写成科幻小说即是好题材,真的送到中央要求马上去干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 Q9 p. O% b4 ^% R    我不怀疑提示这种设想的人多数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但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行则不可,对这样的事得研究一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光凭热情,好心与幻想,于事无补,甚至要坏事。不仅这种工程的艰巨性过大,投入达天文数字、许多困难问题难以想象,而且有无这种必要性就会有人怀疑。我们以往总是强调“人定胜天”,强调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适应我的要求。这种提法不够全面,使我们吃了不少亏,欠下不少债。现在应该认识到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不是无限制的,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我们国家的人口最高达16亿,是不是要分8亿住到西部去?我们现有耕地约20亿亩。是不是要在西部再开发20亿亩?西部的面貌、条件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是几千几万年的历史发展形成的,是否有可能与必要全部改造成和江南一样?处处绿树成荫,处处稻浪重重,这才算是山川秀美?还是适当保留它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更好一些。这些都值得深思。有同志说,不管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做些研究至少没有坏处。我认为,对西部、西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开发规划这些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凭一些空想就认真地搞“可行性研究”,甚至成立筹备处,那是不行的。要防止一些好大喜功的领导人头脑发热,醉心于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把该办该做的事情耽搁了,把原来很合理可行的方案都丢弃了……还要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行骗。现在社会上的骗子太多了。而且骗术愈来愈高明、科技化行骗了……在这里,媒体的正确引导和误导性关系极大,我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呼吁,社会主义的传媒,应该有它的纯洁性、原则性,不能追求轰动效应,不能光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多做些调查研究学习,若干年后,回头看自己写的报导,宣传,不会感到面红。总之,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到新疆之类的事,还是和在喜马拉雅山上开个缺口、把印度洋暖流引进西北一样,先作为科幻小说为好,别把它当作一本正经的事去搞。我对它的评价是一副对联:“画饼充饥”、“信口开河”;横批是“痴人说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