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8 1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当时长安更适合作为首都,那么宋太祖为什么还要在中间搞一个临时迁都呢。这里面可能主要是因为:首先,宋朝立国以后一直在进行战争,而且当时还有北汉没有统一进来,国力有限。因为唐末以来的战乱,长安已经是破败不堪,而洛阳的情况则好很多,所以把都城先迁过去,看情况再走下一步。其次,宋太祖肯定也知道这迁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想想当年魏孝文帝迁都就知道了。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封很近的洛阳,这样搬家比较容易,大伙儿的积极性可能会高一些。第三,他当时已经着手准备攻打北汉,这就意味着要与辽国开战。他第二次攻打北汉时,迫于辽国“围魏救赵”的支援策略而退兵,这使得他意识到迁都的紧迫性。第四,当时赵光义已经任开封府尹多年,在开封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而宋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也已二十五岁了,这个时候还不把接班人的事情逐步解决好,怕以后会出乱子。) ~7 o& S( \" Q( G
我们知道反对迁都最为激烈的莫过于赵光义了,这可以理解,迁都对于他来说最为不利。不管宋太祖有没有通过迁都来解决赵光义在汴京尾大不掉的考虑,赵光义是肯定会这么想的。这也是促使他回来后加紧行动的一个原因—虽然宋太祖暂时放弃了迁都,可随时都会再提出来的。他在反对迁都时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使得宋太祖值得暂时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3 S) b) _; R: l* ?3 s3 v5 P 但我们都知道宋太祖绝不是那种迂腐的人,所以不会真的被一句“在德不在险”束缚了。他之所以让步是因为:第一,他从赵光义和大臣们的反应看到,迁都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做思想工作,还需要造势;其次,宋太祖本人是一个很有道德感,也是非常希望把治国提高到道德高度的君王。赵光义的话把他逼到了墙角,这使得他一时难以找到反驳的理由;第三,宋太祖一直还是很相信赵光义这个弟弟的,对他也是很有感情的。他可能想通过更为温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因为决策过快导致赵光义及大臣们的强烈反弹;第四,宋太祖肯定认为自己身体棒棒,而且他那时也确实是春秋正盛,肯定以为自己再活个十年二十年没问题,所以他认为自己有时间来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H6 Q- ~- }! r2 K, o# E. A
从宋太祖迁都的初衷看,他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导致冗兵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壮志。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给他十年时间,宋太祖一定会把迁都、平北汉及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些事情办好。那么宋朝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了,它肯定是一个文化经济高度发达,武功也极盛的朝代。因为右文抑武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在将领们面前不自信所致。所以迁都洛阳或长安,据山河之险,也就没那么必要总是担心武将们作乱了。那些不合理的兵制、抑武及牵制措施也会得到相应调整。
) l4 O' W9 i/ A' { 宋太祖给人感觉就如同一个邻家大伯,说话很直爽,很多时候都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其实,作为一个开国君王,他肯定有非常严厉的一面。宋太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可见他对不法行为也是毫不手软的。 他待臣民确实很仁厚,不嗜杀,不滥杀,但是也杀过一些贪渎的官员。而且对于自己的治国计划,他都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加以推进。所以对于迁都,裁汰冗兵,收复幽云地区这样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宋太祖一定会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L% D* E1 y' {: T. V% q7 @
有人认为宋太祖应该以霹雳手段解决赵光义的问题,可是这显然违背他的做人原则。对别的臣下他尚可以做到推心置腹,宽容以待,何况是对和自己一起夺江山、打江山的弟弟。即使逐步以柔和的方式削夺赵光义的权柄,他都可能感到很愧疚。毕竟赵光义作为多年的准皇储,为大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如果宋太祖断然处置赵光义,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会怎么想,何况赵光义担任国家的二把手那么多年,势力遍布朝野,也很容易激起事变。所以他只能采取渐进的温和的方式。
% J# u6 v3 ]; P2 q 可惜他等得,赵光义却等不得了。* D5 j+ P7 o/ B6 l! |2 }
当然,就宋太祖去世时情势而言,最理想的还是赵光义接班。主要是因为其时赵光义势力最大,即便德昭兄弟当了皇帝,肯定会发生一次类似明朝“靖难”的宫闱之变。国家会因此出现大的动荡,弄不好辽国和北汉加以干涉,宋朝又有分裂的可能,老百姓又会遭受战火兵燹之苦。其次,就当时的执政经验和能力而言,赵光义肯定是要强过赵德昭兄弟的。
G# w" A6 j: |, b& ~5 V& {8 ]. I 可因为赵光义得国不正—使得大宋朝开国的两位君王都得国不正,就导致一些矫枉过正的措施没有得到调整,反而走得更加过头。这和明成祖朱棣取得天下的情况有类似的地方,本来明太祖以严刑峻法治国,建文帝上台后就加以调整,实行仁和宽简之政。可是朱棣夺得江山后,马上把朱元璋的杀戮作风发扬得更为光大—这显然和他得国不正有关。还有一点就是,一般人都知道汴京作为都城肯定不如洛阳和长安,可因为赵光义自己一句“在德不在险”,把自己和子孙后代迁都的可能都封死了。他自己或许还认为能够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而且肯定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很自信,所以当时没有把迁都当回事。一旦北伐失败,自己坐到那个位置上,估计就理解自己的老哥了。可这时他肯定不会提出来迁都,而且谁要迁都他也必然要猛烈反对。他的子孙们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一是没有出现过几个雄才大略之辈,再说也不可能在自己的老总祖宗脸上扇耳光啊。8 ~9 a6 l: U) `) m1 w
所以,个人认为,赵光义终因一己之私葬送了大宋王朝。+ f% o r; R: O& d
首都不牢靠,加上经济搞得比较好,使得宋朝统治者一直乐意于用经济方式来解决军事问题,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热衷于“招安”。典型的“银两换和平”,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本主义吧。
$ o; a/ N; b5 d, n 宋太祖一直以唐太宗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唐宗宋祖,历史也往往把他们相提并论。下面把这两位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做一下简单的对比:
* a! S' V5 E7 p0 }" X/ v8 t 第一,宋太祖二十一岁出来闯天下,用了十一年左右的时间从士卒奋斗到高级将领。唐太宗十八岁从父起兵,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唐王朝征战天下的核心人物。' N- ]) k5 V8 r/ w% z# C& C. L V
第二,宋太祖在登基之前一直都是作为将领作战,因为他的领导柴世宗是一个喜欢亲征的君王,使得他很少有机会作为主帅单独领兵出战。夺得天下后,宋太祖也很少亲征。而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是方面军的主帅,是他打下了唐王朝七成的江山,对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可说是功莫大焉。当上皇帝后,唐太宗单枪匹马在渭河边会过突厥的十万兵马,晚年还亲征高句丽。2 k8 p _5 P) }
第三,宋太祖以禁军首领的身份通过温和的政变夺得别人的江山,并善待前朝皇族。唐太宗以亲王身份通过血腥政变夺得政权,杀兄屠弟,将兄长和弟弟的家人屠戮殆尽,并霸占弟媳,逼迫父皇退位。
. k% V. Q" q8 Y 第四,宋太祖登基时外有强敌,国家四分五裂,且作为国家重要屏障的幽云十六州陷于敌手。对手辽国不但占据了有力地形,还早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封建制国家,整个社会基本稳定成型。唐太宗称帝时,国家统一,但外部也有强大的异族敌人。但唐太宗运气比较好,登基两三年后,突厥发生内讧,又遇到天灾,得以较为容易的被平定。其时突厥基本上还不能算一个国家,只能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结构比较松散,战斗表现也几乎是历朝以来北方民族里最差的。
- m* ?; s, L8 t( w! O0 x' x, j( Q; O- X 第五,宋太祖是历朝武艺最好的皇帝,自创了我国六大拳术之一的“太祖长拳”,还发明了双节棍,是中华武术史上大宗师级别的人物。唐太宗箭术在当时应该排名第二—按照历史记载,第一应该是他老爸李渊,武艺也很好,但应该远没达到宋太祖那种水平。! e; c* v B' P* N& n4 n0 L
第六,宋太祖出生于中原的中低级军官家庭,深受农耕文化影响,为人为君相对沉稳内敛,仁厚务实。唐太宗来自当时顶级的王公贵族家庭,有胡人血统,为人当政大气张扬,豪迈进取。7 ?: c8 P# _: @5 E) v
第七,宋太祖去世时,基本上统一汉民族本部,扭转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擅权擅立的局面,初步奠定文治基础。唐太宗去世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文治武功,臻于极盛。
5 t Q) ?/ b L 第八,宋太祖手下的文臣武将主要是赵光义、赵普、曹彬、潘美、石守信及王全斌等几个,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放到哪个朝代都可以一统天下。0 _, y4 C( `3 Z: O4 | K! n7 H* {# z. \# _
第九,宋太祖的接班人是自己的弟弟,自己被毒杀,身后老婆儿子被人欺凌。唐太宗自己得以善终,接班人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儿子,最终导致江山沦为他姓。
( l; @* T3 \9 ~. B 第十,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唐太宗在位二十六年。' k1 T1 z) Z8 {% a. Q& B2 [0 b
通过比较,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在功业方面,宋太祖要稍逊唐太宗一筹。这主要是他的基础没那么好,同时他的执政时间短的缘故。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再给宋太祖十年的时间,他应该是可以取得唐太宗那样政绩的。3 ], P; `% s7 I) ~
想来还是觉得无论人品能力,赵光义真是去乃兄远矣。
p, \6 d- t1 `# l: d) S 宋太祖行武出身,却能善待士大夫,倾心文治,“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实在是难能可贵。对待臣下能够推心置腹,坦诚以对。对百姓也是一片仁爱之心:“江南捷报至,群臣皆贺,上独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百姓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有这份为人君之胸怀者,古今罕见。
9 i3 n1 B! J5 F5 i 宋太祖当政期间,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五代近两百年来国家分裂动荡的局面,让老百姓不再受战火兵燹之苦,得以休养生息。国家也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有机会得到激发和释放,使华夏文明和经济发展达到了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这些都有力的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内涵和品质。所以,宋太祖是完全当得起“内圣外王”这一评价的伟大君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