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其实与其把赵匡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写,还不如把他作为一个侠客来写。看一看就知道,他的整个人生完全符合武侠小说的基本要素:出身武术世家,年少出家拜师学艺,闯荡江湖。然后遇到了一些小侠客(义社十兄弟),拜了把子,还有英雄救美的典型情节(千里送京娘)。接下来加入了中原帮,经常跟着老大去砍别人(如东北帮,太原帮,还有金陵帮)。由于武艺好,砍杀的时候又卖力,所以扶摇直上,堂主舵主一路当上去,年纪轻轻就到了护法长老的位置。老大挂了之后,在众兄弟的拥戴下当了新帮主。赵帮主英明神武,带着弟兄们一路征战,先后灭了成都帮、南海帮、金陵帮等,差一点就一统江湖。在个人修为上,赵帮主也是江湖几千以来不世出的奇才,终成一代宗师(能够排在他前面的也就达摩祖师和张三丰而已)。可惜,虽然赵帮主英雄一世,可最后却为觊觎帮主大位,心术不正的弟弟所害,含恨西去。以致一统江湖的大业遽然而止—江湖从此进入少林武当南北争雄的新时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
; }. G% K3 R2 K8 I% W% C+ c2 y# T- s0 N, N. A+ Y& c: k
我们知道,在宋太祖留给历史的主要政治秀中,都和酒有莫大的关系。因为首先他是在酒醒后被手下的将领们“黄袍加身”。接下来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到生命结束时的“斧声烛影”,也是在和赵光义的对饮时完成的。事实上,宋太祖确实是一个豪饮的君主。
% s6 W* H7 P' b8 z, L! L; N [; u 和许多的有名君王一样,赵匡胤生下来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不过现在看来,赵家人虽不能免俗,但至少还是有一些事实根据的。就说那异香吧,太祖出生在洛阳夹马营,洛阳可是产牡丹的城市。所以牵强附会把花香当做体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小时候还有一个乳名“香孩儿”,证明也不是完全造假。至于体有金色,那就好解释了,新生儿一般都有黄疸嘛。7 F/ W6 K6 b2 V' _6 Z$ G
赵匡胤出生在军队大院,小的时候和朱元璋一样,玩游戏喜欢当首领。可见领导能力和领袖气质不是天生的,就是需要从小培养的。21岁的时候,已经成婚的赵匡胤只身出来闯天下。那时赵家多少也算一个中层干部家庭,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要谋个出身也不是难事。由此可见赵匡胤是一个生性豪爽、勇于冒险、有主见敢行动的年轻人。我们细想一下历史,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他这样经历成大事的人来。文人里面有他这性格和气质的,首推李白了。两人都爱喝酒,要是凑在一起李白或许还能多当几年官。' a: W [7 U# p( H
从后来这位太祖爷的表现来看,这一年的游历生涯的确使他受益不少。首先是使他开阔了眼界,了解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其次是让他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大势,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是磨练了意志,增加了社会经验,为以后组建“义社十兄弟”这样的自我保护性质的革命组织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n1 W3 Y# \9 L8 R, b& ~ 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要成就大事,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是跟对人,站好队。在战乱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有能力。五代十国那会儿皇帝如走马灯一样的换,今天跟对了人,明天可能就是错的了,所以乱世自己的能力很重要。和平时期倒是须会溜须拍马—否则连为人民服务的机会都没有。但如果一个人既有能力,又站对了队,那等待他的就只能是—青云直上。赵匡胤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能力自不待言,文武双全,为人忠厚,一参加工作就是跟着柴荣这样的明星老板,想不发迹也难。
# T9 {# B& D! }- g0 L+ q8 m 在《水浒》的开头说我们的这位太祖爷是“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赵匡胤在后周的飞黄腾达那是抡大刀使大枪玩命挣来的。尤其是在柴世宗登上大宝的处女作“高平之战”中,如果不是赵匡胤舍身护主、英勇杀敌,那一仗是个什么结果还真悬。后来赵匡胤又从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战六合、下寿春,克泗州,都有他的一份功劳。最后柴荣北伐辽朝,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在乱世能力很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你水里来火里去的赚得战功和人望。有了这两样别人才服你,才会有小弟来投靠你。
6 {! p: {3 z. U9 G9 H6 w! i 当然,要成非常之事非常之业还得运气好。赵匡胤的运气也不错,他的老板柴荣北征回来不久就病死了。我们都知道,柴荣可说是一代明君,可惜天不假年,才当了不到六年的皇帝就挂了。如果再给他二十年,那么历史上估计就没有后周,而是大周天下了。而赵匡胤呢,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开国名将—他自己后来也这么认为。倘若我们要了解赵匡胤,那也只能去查《周史.赵匡胤传》了。
" p+ c: ]% ?% ?2 O# p, Y+ q; A$ C- F8 Y 柴荣的死肯定使许多人蠢蠢欲动—五代那会子,大家都清楚枪杆子里出政权,谁会把一个七岁的娃儿放在眼里呢。重要的还有柴家人丁凋落,连个辅政亲王都没有—情况基本上就如《笑傲江湖》说林家拿着《辟邪剑谱》是小孩子抱着金砖在大街上走—哪个不动心呢。何况现在柴家这孤儿寡母抱的何止是一块金砖—人家手里可是实打实的一座江山。赵匡胤自然也当仁不让,他相比别人有许多的优势,一是自己掌握了禁军,二是有一帮子人马愿意拥戴他,三是他自己确实非常有能力。我们现在都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然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处成功政变了。理由很明显,首先在那半年里,京城的人事变动,尤其是禁军的领导层变动几乎完全是有利于赵匡胤的;其次,政变一发动,那辽朝入侵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契丹人真配合啊;第三,回军京城时,那是城门大开,畅通无阻—有这么迎接叛军的吗?第四,那个翰林学士陶谷好像有预见一般就准备好了周帝的禅位诏书,写的真是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没几个晚上构思只怕是难得完成的。第五,回到京城后去见宰臣,被范质责骂之后,赵匡胤也只是很惭愧的说:“违负天地,今至于此!”分明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这么大的事情哪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又哪是手下兵将可以做主的。
& ]6 I9 z8 z. c4 ^ 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骄悍,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柴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精兵强将入守京城拱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江山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真是天算不如人算,防不胜防。
2 g/ ^1 B8 c8 M 但是为什么赵匡胤还要假惺惺的弄出一个自己毫不知情,迫于无奈的样子呢。这主要是:第一,周室无亏于天下,两朝皇帝在五代里面都是英明之主,而赵匡胤建宋之时,德不足以绥万邦,功不足以戡大乱;第二,哪个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个强盗,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呢,演这么一出也算做历史的遮羞布;第三,一位帝王,啥都有了,总是在乎世人后世的评价的,连朱温那样粗鲁的屠夫都知道矫情的对唐朝皇帝的禅位推来推去,知书明理的赵匡胤怎么也得做出一个样子吧;第四,柴世宗待赵匡胤颇厚,这使得他心里一直有愧;第五,不管赵匡胤怎么得国不正,我们都得承认他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仁厚之主。
% l) w3 }5 G9 s 公正的说,后周之亡实在是最令人同情惋惜的,它在国家道德上没有什么亏失,前面的两任君主即使放到整个中国的大历史当中去都是难得的仁君和明君。国家也治理得好,国力也很强大。只是因为在乱世,主少国疑,就被剥夺了历史的生存权,实在是可叹可悲。
$ J' L- C3 ^: p8 ? 虽然我们对后周充满同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赵匡胤取而代之对于国家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五代十国那样的时期,哪个武将又是省油的灯呢。只要有点实力,逮着机会就想称帝的人不在少数吧,毕竟当时大家都认可这条真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如果不是赵匡胤,也必然有别的将领站出来抢这块蛋糕。即使没人反叛,但是皇帝小,不是出现权臣乱政,就是后戚与或者宦官干政。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少国疑,那些将领们心里谁没个小九九啊。与其国家再次分崩离析,烽火四起,还不如有一个人站出来当家作主,这样于国于民都是幸事。以当时的情况看来,赵匡胤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因为他既有这个愿望,又有这个能力,而且采取的是最为温和的方式。
' V P) R* y# w9 c 象赵匡胤这样夺得政权的情况,接下来最紧迫的工作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我们都知道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武将飞扬跋扈,是中央权威不立,纲常不振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赵匡胤的天下又恰恰来路不正,自然更难以服众。所以在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二年,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有些人说赵匡胤急切了一点,可是兵权关系王朝存废,晚解决当然不如早解决。而且兵权本应属于国家和君主,在非常时期做一个正确的变革何罪之有?何况即使解除了将领们的兵权,并不是不用他们了。同时还免去了君臣之间的猜忌,对彼此都有好处。“杯酒释兵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政治技巧,也最有人情味的问题解决方式。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宋太祖坦诚以待,同时还有许多倚仗这些将领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禁军实际上已经掌握在赵匡胤手里,将领们即使不愿意,也无可奈何。这些因素也促成了“杯酒释兵权”的成功,并成为一段千古佳话。9 ~8 S! ]! W& [, C' x6 [
平定了几个威胁不大的叛乱,同时解决了兵权归属的心腹之患,宋太祖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继续推进柴世宗统一天下的未竟伟业。对于国家统一这块大馅饼,如果说柴荣是那个开荒播种的人,赵匡胤则是耕耘收割的人,而赵光义就是那个吃馅饼的人。
% M3 J" R: Z% v# u- b, G( r 当时的情况是北有强敌,而原来汉民族的主要统治区域也是四分五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是先和强悍的契丹铁骑干一仗,灭了北汉,夺回幽云十六州呢,还是把南方这些小割据政权先收拾妥帖了,再进行北伐?其实,答案在柴世宗那里就有了—那就是先南后北,从易到难。
9 J9 _: z6 A' z: Z0 w5 n 柴荣其实也是把南方那些小政权打得趴下了,才进行北征的。那时候,北汉已经被他吓破了胆,同时北朝当政的又是有名的“睡王”辽穆宗,所以一开战的效果很好。但个人认为,即使柴荣在世,那一次北伐最后的结果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幽燕各州的战略地位对于辽国也同样重要,所以想辽国完全放弃这些州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后来赵匡胤第一次攻打北汉,同样是辽穆宗在位,辽国也是派了援军的。在开战之初后周能取得好的战绩主要是因为辽国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认识也不足。如果正式打起来,后周速胜的机会不大,主要是因为在人家家门口作战,而且那里的地势也是易守难攻。其次是辽国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比后周的差。一旦战事僵持下来就会对后周不利,因为师老兵疲,补给会是一个问题,同时北汉回过神来,也有从侧面进行攻击的可能。! }. _3 ]9 Z% |7 }5 {5 S0 r
当然只是有这样考虑罢了,我们还是承认柴荣是一个很霸气,很有个人魅力的皇帝,上天已经在战场上眷顾他许多次了,这一次说不定也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出现—可惜这些都只是设想而已。
" @) H( }+ a& _9 Q; R 而对于赵匡胤就不同了,他得国不正,如果和契丹人打起来,大败而归的话,就极可能把江山给丢了。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后唐后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后来即使国家统一了,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在澶渊之盟前还不是大多数大臣都主张迁都?把南方先平定了,就有了更加雄厚的物质人力基础,也免去了后患,再去征讨的就会更有把握一些。虽然宋朝军队的表现一直为后世所诟病,但在宋太祖手里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而且那些约束将领和军队发展的条条框框也是以后在赵光义手里才逐步走向极端的。当然,赵匡胤个人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他会选择先南后北的策略。(转自环球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