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14 02: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原帖由 leozh522 于 2008-6-13 11:17 发表 http://www.3dportal.cn/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
8 J( F* N0 ~' W8 _8 ~, Y1 k1 b2 ~从轴承失效形式看,套圈滚道表面的疲劳剥落,是占首位的失效形式,其次是保持器变形断裂等,这两种失效形式可以占到总失效情况的70%以上。
& Y& z! K+ c9 h3 j, x2 O6 R# Y E5 w
虽然轴承寿命计算公式中,也有考虑这些因素,但是由于轴承的实际使用情况 ...
2 ~4 f' D1 ^0 G( ?6 |+ {- t: i, c$ V; h$ K. n" R5 }
1。“疲劳”失效,一般是最终现象,我们可能见到很多案例都是如此,好比说“心跳停止”一样,但是原因太多。想必有见过几大家(SKF,FAG,TIMKEN等)关于损伤模式分析的资料,都知道,润滑失效是轴承的最大杀手。----没有其他原因,只有疲劳失效为根本原因,意味着轴承钢的纯度问题(没有选用问题----额定载荷以及游隙)。9 U- v/ @0 d2 h& g+ v8 P2 e
, O, ~* R- u: \/ t' I& J
2。既然知道国外主要轴承制造商都发展了自己的轴承寿命模型,就知道,中国如想发展自己的轴承工业,必须加强则方面的研究。我们往往痛心中国机械行业的低水平发展,就需要步步为营:不想搞好材料工业、机床工业、热处理技术,怎么能搞好轴承行业???
; y( |- v) Z, \
. `' l* y o8 M$ R4 o侥幸,绕道,一味照抄,救不了中国的技术行业。
& `* [! w( x2 R U # p3 k4 q w: ~. F
, Z5 q* P, V" q) p' ~% {+ I. E( T以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