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 J6 F: v3 }& n5 W. K R, E- c2 U
% l& [0 l J( v- m* Q
第一章 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
! I1 m, S( q* W' E$ \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萌芽时期8 |- O7 Z7 `1 d8 y6 y& D* F4 F$ B+ \
一、工业革命前的环境问题
: F9 h2 K, l3 O, V( L 二、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 F. [4 u, e' h: T
三、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3 U; U# \; F, T0 k6 o$ E5 p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兴起) O( t0 Y% y( e8 H
一、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8 M" u0 T% s4 }( q: \ {6 ?
二、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 l; B; `- C0 K
三、环境保护的第一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5 y0 ]: e8 K6 \- [" ^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发展时期& _ D3 R3 q2 @0 K. l) z5 A5 N
一、环境保护的第二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3 S0 b, a; k7 U8 `) ^
二、21世纪议程
5 ]* R6 x1 q) P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0 N+ i: R( u! q8 l. C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 W. \! |' m' Z5 |* q1 s7 c 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 Q7 h! V- Y. }9 j* u2 \4 T& X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9 [. F3 X/ W; i! M0 [& \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p. G: f# @ L$ r- k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p3 C, R* @- k8 t/ r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8 \: N; b$ w h0 T7 d" j- j" u
一、臭氧层破坏及其成因
8 a6 S) _; |, t 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T' K0 _+ \# U# l3 J: o: Q6 V
三、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 k6 t: v7 u6 v
四、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
/ a! ~& Q: Q& a- _6 ?; I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0 n6 M, \ X3 ~, u: R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3 T- _8 n3 F$ }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原因9 h7 d* l- T% ~1 N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和途径3 ^: l5 i8 N; y! _; I+ c0 f. g3 h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2 E1 C0 H' d' M$ g) U5 D8 k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的基本状况
9 `; J# R5 _; h) R! m1 j 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 ]! q. ^+ D* c3 _: B 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途径和战略
3 a5 s2 _' d( P4 t3 m 第五节 森林植被破坏
% R; s V/ T: }6 R: E0 @ 一、全球森林状况6 ~1 N, d% ^& \% L) Q) ]
二、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 ^$ V. z$ N. E9 q& N4 y
三、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 w# j/ t* D8 m$ P, g- Z
四、保护森林的国际行动
/ G% v7 B5 x1 \1 W 第六节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 T3 J+ h$ Q) s" u6 f 一、淡水资源危机+ A0 x. A9 f7 U! e3 U5 y( Z
二、海洋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 g! g$ \$ |' S! f 三、控制国际水域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行动3 y! O; J; a+ u' e4 I- I
第七节 酸雨污染
$ ^9 ], \- P3 D8 {2 E 一、酸雨及其分布6 v: R P9 t- i, c: N8 t" J
二、酸雨的成因( M; }& r& L7 v% n" T
三、酸雨的危害
5 p3 n1 D% L7 w 四、控制酸雨的国际行动与战略
8 G% L! N5 [# Q8 D. u第三章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 a5 ^2 s7 y; z* G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k- v/ |! v6 z3 j
一、大气污染3 y" f7 l ?; t+ K# x8 k+ a
二、水污染
8 H) S |0 ]8 o7 c p& k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 | n# G" V9 M, b# l( ^ 四、噪声污染4 k0 N) f0 s7 M2 L9 D/ M
第二节 生态恶化
/ n/ k3 w( g8 e- Y( C 一、森林资源贫乏
. l8 a- j! b7 m3 m, H8 r/ J& G 二、草地退化严重' b" K5 J! g7 z
三、耕地质量下降0 B+ q1 n6 J' U& f: e
四、荒漠化现象严重5 E$ k R) A( F! V- z2 I4 j+ `
五、生物物种减少- {: K& `3 d' D8 e. @*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_# B7 X4 q; g; s5 J: E' Q
一、地震灾害3 l# p/ V2 V% L# P
二、干旱灾害: _) T& d, l0 ?5 c( b2 E+ s9 r# ~8 n$ n
三、洪涝灾害
6 v$ p8 g$ y$ T 四、水土流失灾害$ W# p5 e$ Z% @. I% S
五、滑坡灾害
o' N6 Q3 G( {5 ^8 @: m9 J. x W 六、泥石流灾害6 B& @- N- ^& s# P! z$ B
七、生物灾害9 p: H% n$ m# X* Q) q# }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 A; d% ~; x% ~+ U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进程' e- Q h5 X9 m% d* X- ~6 ?+ G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 ]2 s) n0 b9 _8 b8 @! s$ A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5 h1 p* l' r* s6 b! B9 G' n# ?
三、里约环发会议后的进展及问题% @% m2 ^* [9 ]; U! y9 @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4 B! m0 R* _0 W3 V, I 一、中国的唯一选择
( G( @, j, ]3 L0 I( j2 F6 H6 N+ H0 X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 U `3 ^/ a4 d3 p# z/ R7 D* J; V 三、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 `0 ^8 y* ^. ^! U# S V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2 |7 ?+ I* }, X3 B; V" q
一、中国的环境政策
( G& H. D* b. z 二、环境政策的深化和发展
# c9 r. @6 T: c) V, f2 t' L1 V( S 三、推进“绿色新文明”建设
: g4 ~% B- [ ? U第五章 工业与城市环境保护
. q& C* O- P3 }! M) m/ A 第一节 清洁生产9 ]! z8 ]1 C% M5 _$ y+ q9 u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
0 P7 m5 b, y8 ^7 b" A) }6 m- I4 l$ g 二、清洁生产的方法: |& F o4 T! D+ G
三、国际上推进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2 m& f" S i; h8 o. I1 V: n
四、中国推进清洁生产的战略与行动: G. T- w9 r3 f5 z! |! @3 A
第二节 清洁能源5 }- g* F- ] s4 K; d: g
一、能源与环境危机
8 H( r2 C; |6 Q" F$ p8 m 二、寻求清洁能源
. g0 \2 k+ E0 g9 R' E) u( H 三、中国推进清洁能源的战略与行动; G2 v2 D b! s& v! K
第三节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K; x% Y# Y D3 n8 T# l
一、城市及其环境问题
/ I+ S0 x* A' T3 h, U. x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8 y( M L* S9 a% J 三、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若干基本措施 l- F- Z# C) m
第四节 城市交通污染控制% Z3 D' c, N( E6 c$ W3 \
一、城市交通污染现状1 ]5 r" v* N* U
二、汽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V) M9 S4 E; e 三、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政策和措施/ p& B# U2 _: u
第六章 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 U r& r/ a( P& t- o, |" Y+ ^6 J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
' v! A. p. h( A, [/ t) Q1 J/ B 一、乡镇企业发展方兴未艾7 V- J; w$ e) w) f- Q. U
二、乡镇企业污染现状8 X4 f6 J! r. c1 W
三、乡镇企业环境治理
7 x& _! ?, h* E8 h) T0 X# J" a. k& R 第二节 常规农业的环境保护
$ d4 ]6 r1 x1 g) i" I$ D. ~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x; @2 H! m7 `0 t* f. h4 g
二、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
. d: ~: b2 h, \0 M& e: [ 三、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 P9 k/ K/ p, i: @+ |; q 四、农药污染的防治$ ]6 O6 y" ]2 k# ^
第三节 生态农业原理与实践
' u0 M" B0 u; ^ G 一、生态农业的兴起
* s2 ^& N6 `! t 二、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 ^: p7 C- \: X& V$ K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5 F6 V, n. J+ n5 f# G- e: p! J
四、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8 M# U% b) {1 s8 m 五、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类型+ l0 y4 w6 {0 E7 a. b( U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
1 Z( o/ H/ z/ M2 T, d" r- @0 U 第一节 污染控制技术5 W. w! j# H1 X, ~% Q
一、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 n; H1 x% r# J0 { 二、水污染控制技术
& Y. L0 @& p: Y" v1 b% e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 O. H2 X* Q, Y
第二节 生态恢复技术
5 {5 t8 x: Q: b3 ^ 一、土壤改造技术
5 F' B' I2 k" T2 k6 z 二、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 b8 b6 R6 B" n, Y( y, {4 p( h 三、防治土地退化技术
8 h5 R8 a' s5 \; f4 x 四、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
5 \ w2 ]" c* O& M5 Y$ L# b; f% y% p 五、土地复垦技术
3 x# {8 V" B9 X; ]1 n 第三节 节能技术
* i4 a. M, ~. a; S+ ` 一、节能的途径
, R* z8 m& i {: l; J 二、节能技术* l* z3 V! P" ^- ~) E( P) B
第四节 节水技术
6 I* \ C. h1 x; H 一、节水技术概述
* u/ m- g& u3 b5 l+ }8 W0 U; z 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 y3 e8 D: X2 v5 D9 d! M 第五节 综合利用技术7 M, q1 q* r9 d9 O2 I
一、综合利用技术
+ X2 H- r" _- s) Y, B9 N8 J 二、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与前景: T3 s A K. G' _
第六节 环保产业
9 p% m! C' [4 _; M$ \3 m" D4 D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4 I+ z$ q3 X6 \" R. K0 \ 二、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
, \4 r+ H% R K: R) R 三、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1 F7 A. J) N4 B7 o; |3 Z& [
第八章 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 q1 p5 t1 L q/ O1 Y( p 第一节 环境法的发展历程/ ]4 r2 U0 u/ K+ e5 D! \/ \
一、1978年以前的环境保护法. t7 d/ O7 Y7 `# Q) }
二、1979-1993年的环境法0 p, s2 b: [8 R5 z/ B3 s
三、1993年以后的环境法
0 y9 f' w' [; P. `2 s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 ^3 X) q+ |6 f9 g7 f0 C
一、宪法; p& B9 W+ Z& X" T% L8 r+ ^& J
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
7 ~9 N( B+ d1 ~! ?. W0 T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4 z9 b/ a6 y5 @. Q4 ]% q& a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 N5 p8 f+ R k/ G l% {7 P( }1 S 五、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部门规章和标准
" j6 Y4 h0 v% ~, f( X0 N 六、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地方环境法规- ^2 d; S) O8 z u" K; g
七、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地方行政规章
5 O" o6 X# b% V) G: d, l 八、其他环境规范性文件
$ U8 o- z" m9 B1 R 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的原则; |0 f U" u" O+ M# y5 W+ e S
一、协调发展的原则, Z M7 q! [' Z4 I* |* t/ Y3 e/ ~
二、预防为主的原则
8 d1 \7 h$ w7 E8 }0 e) K0 }- w 三、全面规划的原则
+ l4 r2 j7 R m: H+ h& t4 J$ U 四、各负其责的原则
# ^8 }4 |* _ \9 L, N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S& u3 k, {- ^2 R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
! O4 T4 K0 c$ X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4 X2 P7 \ H7 u0 O+ q 二、环境标准与许可证制度
/ g) s' `! C' p* A. Y9 u 三、经济刺激与限制制度( k4 d5 j% v5 U' K7 }0 E
四、强制执法与司法制度- F2 O5 F# `. Z7 i
五、公众参与制度
& n( }: L2 d& H: p; n/ P' _" i 六、法律责任制度. W9 o# P4 F) S3 U0 |
第五节 主要环境法简介
( ^3 R6 @, x/ @: R( L1 t5 o 一、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
$ m4 K8 v4 G7 q$ m* m' {; G 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
- N3 T, Z, Z ^* `& e0 ^ 三、自然灾害防御方面的法律8 H q- B& B5 d/ e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N) I! q* `, c' ^: P3 o, b+ J 第一节 环境教育
$ [0 ?0 M$ Q/ @6 z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 W& \0 q% `9 V( X# ? 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1 v: I3 S% `$ h9 K% K& _
第二节 环境宣传
# c( g+ h q Y 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
: S: `: O$ t0 B6 Z; K* | 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 C* X, C( q1 q6 I8 {
第三节 公众参与
5 K, `& C- B u0 s. k9 K* F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O0 }+ y; W6 H% G( y# k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l! `* r* p# k; {, ?2 w% o$ c第十章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1 C3 f4 U4 c( B/ ~4 r
第一节 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8 r$ Y0 _ b6 T0 s- @, y/ t4 C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
) S' i1 ^0 s4 V5 z% z, \ 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原则6 \* e9 ^' `! b8 p n
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S& G0 Q( D, N
四、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 N0 l9 k0 b- n6 q! {( { 五;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和有效参与的原则
/ t8 C% l \: I7 D 第二节 中国与国际环境公约
' `7 X1 A/ Q2 R5 d5 l2 E+ _; I8 K 一、中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
/ {' J% u5 P' Z4 o1 j 二、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努力
. l3 X/ d! m/ ?1 V$ R: T 第三节 贸易与环境问题8 l: }, x+ G+ s4 j. k
一、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 q" ^& ^, s- Z$ @ S2 e
二、环境标志9 g* \, f1 D; K# H4 Q4 b8 x
三、ISO14000标准与环境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