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变形量足够大时,出现第二个大晶粒区。该区的粗大晶粒与临界变形时得到的大晶粒不同,一般称为织构大晶粒。所谓织构,是指在足够大的变形量下,金属内的各个晶粒的某一个晶面都沿着变形方向排列起来,也叫做“择优取向”。由变形产生的织构称“加工织构”或“变形织构”。把已经有了“变形织构”的材料进行再结晶退火,发现再结晶后的晶粒位向与原来变形织构位向几乎一致,这种具有一定位向的再结晶组织,称为再结晶织构或退火织构。图3-6中出现的第二个大晶粒峰值,显然是先形成变形织构,经再结晶后形成了织构大晶粒所致。图片3-8、3-9所示为LD2铝合金经大变形后出现的变形织构(箭头所指处)和经再结晶后出现的再结晶织构。
% Q, t) o6 ^0 @+ \2 E 关于第二峰值出现大晶粒的原因还可能是:①由于变形程度大(大于90%以上),内部产生很大热效应,引起锻件实际温度大幅度升高;②由于变形程度大,使那些沿晶界分布的 杂质破碎并分散,造成变形的晶粒与晶粒之间局部地区直接接触(与织构的区别在于这时互 相接触的晶粒位向差可以是比较大的),从而促使形成大晶粒。
* R* G5 X- M! g" Z4 U% K1 ? 4.固溶处理前的组织情况 / ~8 A7 s. Q: k
固溶处理后的晶粒大小除了受固溶温度和机械阻碍物质的影响外,受固溶加热前的组织情况影响很大。如果锻后是未再结晶组织,而且处于临界变形程度时,固溶处理后将形成粗大晶粒;如果锻后是完全再结晶组织,固溶处理后一般可以获得细小而较均匀的晶粒;如果锻后是不完全再结晶组织,即半热变形混合组织,固溶加热时,由于各处形核的时间先后、数量多少和长大条件等不一样,固溶处理后晶粒大小将是不均匀的。以GH135高温合金为例,图3-7为其固溶处理时的再结晶立体图。图上点划线是表示各种变形温度和变形程度下热变形后的晶粒大小。由于这种合金的再结晶温度高,再结晶速度慢,锻后常常出现未完全再结晶或未再结晶的组织。当锻后是未再结晶组织,且变形量处于临界变形区时,由图中可以看出,固溶处理后将形成粗晶。在非临界变形区范围内,如果锻后是半热变形的混合组织,虽然固溶处理后平均晶粒度不大,但是晶粒的不均匀程度较大。这对零件的力学性能是很不利的。 图3-7 GH135合金固溶再结晶图(图中虚线是GH135合金的第二类再结晶图) GH3合金也是再结晶温度高、再结晶速度慢的一种材料。某厂在锻GH3合金的小型锻件时,锻前加热温度选用1100℃,经平锻机一次锻造成形,固溶处理后因晶粒粗大导致了产品的报废。而将锻前加热温度提高后就得到了合格的晶粒组织(见实例48)。锻前加热温度选用1100℃,虽然高于再结晶温度,但由于锻件尺寸较小,在操作过程中温度降低很快,所以变形时坯料的实际温度已接近或低于再结晶温度,于是经锻造和固溶处理后得到的是晶粒粗细不均的组织。后来,适当提高加热温度,虽然在操作过程中坯料温度会有所降低,但变形终了时仍能保证在再结晶温度以上,最后得到的是均匀的细晶组织。
. A' u, K3 n7 _# a' J 除以上四个因素外,化学成分和原始晶粒度对晶粒尺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不再一一讨论了。
5 [6 F, }! Q4 k i; v$ U7 t (三)细化晶粒的途径
' e3 ^+ E8 S( O2 n: Z, U' V 1)在原材料冶炼时加人一些合金元素(钽、铌、锆、钼、钨、钒、钛等等)及最终采$ j9 {9 B, P9 a! l/ q5 a
用铝和钛作脱氧剂等工艺措施来细化晶粒。它们的细化作用主要在于:当液态金属凝固时,那些高溶点化合物起结晶核心作用,从而保证获得极细的晶粒。此外,这些化合物同时又都起到机械阻碍作用,使已形成的细晶粒不易长大。
& c3 m6 J. M& M6 E* ~# W) r3 q 2)采用适当的变形程度和变形温度也能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例如在设计模具和选择坯料形状、尺寸时,既要使变形量大于临界变形程度,又要避免出现因变形程度过大而引起的激烈变形区,并且模锻时应采用良好的润滑剂,以改善金属的流动条件,使其变形均匀。锻件的晶粒度主要取决于终锻温度下的变形程度。
- ~ J. g: ]/ x3 W2 k. ] 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的临界变形程度范围列于表3-2中。 表3-2 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的临界变形程度范围 锻造温度/℃
2 d; Y' z8 ]1 V) _ | 碳素结构钢(%)
& l1 n: x" s, E2 g; @ | 合金结构钢(%)$ @3 d! C. x0 I( N, n* M/ K: g
| 8500 X8 I, _ d1 R6 x& _4 ?
900~10007 o; e/ \' |! V- t- h. _- {! m
1100
2 Q( h, Y4 w- x/ A0 s' [5 ]& I1200
! D0 E0 g- M& o- s# M | 6~10: u% M( {6 A8 j3 R/ S6 l
2.5~20
5 d4 k' J% q- Q" {! V0~20
# n! t7 p7 u7 K3 v3 f: z0~30
3 ^0 G3 O5 ?* \* H | 5~15 (<20)
* m' N/ v" ?5 z5 Z9 X g# Q0 `5~15( (<20): y0 O Y* r* D+ |* Z/ ]
5~20
2 n. m2 q7 K3 H9 ?/ u$ K: c# u5~20(<25)" w Y! T: m! w' S0 C4 t9 n) N; |
|
锻造时应恰当控制最高热加工温度(既要考虑到加热温度,也要考虑到热效应引起的升温),以免发生聚合再结晶。如果变形量较小时,应适当降低热加工温度。
; }* d" h+ L- o5 G5 N- R 终锻温度一般不宜大高,以免晶粒长大。但是对于高温合金等无同素异构转变的材料,终锻温度又不宜太低,不应低于出现混合变形组织的温度。; t' g! G/ z" u8 i% _
生产实践表明38Cr和40CrNiMoA等钢种终锻温度也不宜过低,否则,本质晶粒度级别将增大。这是由于在较低温度锻造时,有部分AlN析出,热处理加热时,AlN便在已存在的AlN颗粒上继续析出,使AlN的颗粒粗大,机械阻碍作用减小的缘故。因此,这些钢的终锻温度一般高于930℃。1 d8 A, {. S6 _/ z. v
3)采用锻后正火(或退火)等相变重结晶的方法来细化晶粒。必要时利用奥氏体再结晶规律进行高温正火来细化晶粒。0 @0 V4 y8 y0 a- Z7 ]( B/ t
4)将材料加热到相变点以上,并迅速冷却,这样反复数次的急热急冷可以获得超细晶粒。急热时,在获得一定过热度的情况下,可产生大量晶核。急冷使晶核不能迅速长大。例如 GC15材料快速加热到 800~850℃用冷盐水冷却,反复四次可获得超细晶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