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或正在导入精益管理,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在服务业和政府组织,也正掀起学习精益管理的热潮。笔者举以下行业的一些简单例子以作佐证。 ·" A' T% o8 n/ [& ^5 \" b
1)日本汽车行业的巨头以及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几乎都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征战世界。 ·
- o* H* }( n; \" M2)作为六西格玛管理成功样板的通用电气(GE)公司在2001年开始强调精益管理。 ·
: F, y P+ F, ~! s* Z" o3)美国成像和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在2000年开始发展自己精益系统(KOS)。 ·
: o. ^; \) W( E8 B4)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公私医院开始了导入精益管理,形成了专门的精益医院管理体系(Lean Healthcare)。 ·
$ j9 g/ D0 e1 [* }5)在IT行业,软件业巨头Oracle开始学习以精益的角度设计各类企业管理软件。IBM、DELL等公司也正大力开展精益活动。 ·, S( v+ a& f- w4 c! k. d0 Q/ w
6)在银行业,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加拿大帝国银行(CIBC)等许多银行保险巨头都高薪聘请了精益工程师专门从事服务流程的持续改善。 · L8 Z: P: G9 p7 O
7)加拿大邮政(Canada Post) 运用精益思想改革邮政输送系统已有5年历史,并取得显著效益。 ·& f! S. ]* p0 \" G
8)世界最大的船舶运输集团马士基(Maersk)集团也在全球展开精益管理的活动。 ·) z) [; n4 u0 p/ @
9)全球最大的铝业集团(Alcan)在90年代初就开始导入精益管理,形成自己的系统。 ·
8 x l( W8 {2 \: a6 f10)在中国,许多民族企业的佼佼者也开始学习精益管理。 学习和实践精益管理,是一件必须长期持之以恒的事情,要知道丰田花了近35年的时间才取得惊世的成就。罗马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成的。对于正处于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而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是精益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虽然精益可以在短期内就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精益没有止境,加上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坚持“持续改善”。实践精益,没有魔术,没有秘方,一切都要靠企业自己的团队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或组织在实施精益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 h7 z9 C8 B- Y z
1)实施精益首先要有一个简单、明确而坚定的方向。要选定一个突破口,方向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一致。这些突破口可以从识别各种浪费开始,可以从流程改善开始,可以从产能提高开始,也可以从样板线建设开始,也可以从5S开始等等,可视企业的具体状态和经营环境决定。但一定不要忘记精益的目的。 ·
# S% P- o& f5 \ x+ J& [" b# D1 j' I2)企业管理层的切实支持。要达到改变的目标,高层的思想首先要改变。改变的过程正是管理层团队获得新知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制订关于企业未来发展计划的过程。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才能带动员工。同时,精益不可以沦为企业对外吹嘘的“皇帝的新装”。事实上,如果精益流于形式的话,带来的弊病会使企业和员工都痛苦不堪。 ·
- ?% X. p# W( N1 { ?2 d/ Q3)切实利用行业和团队的力量。精益管理虽然有通用的部分,但具体的操作而言也跟行业的特点有关。企业和员工是所在行业的专家,有深刻的行业经验,必须要在企业范围内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所以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精益活动比较容易取得成绩和鼓舞员工的士气。企业必须在组织架构、薪酬体系、提拔机制上对此有所调整。 ·
" k8 v# m) m# }1 k( q4)培养精益企业文化。这点最不容易,因为实施精益,其实需要改变很多人的固有思维和做事方式,容易受到部分人的抵触和反对。站在顾客的立场考虑、追求完美、团队合作、持续改善、快速反应、主人翁精神等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企业在导入精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员工的反应和意见,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做到企业上下一条心,员工与企业有同舟共济的精神则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