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6天前
查看: 1262|回复: 3
收起左侧

[分享] 新质量趋势---精益质量管理模式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5 2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 U6 U3 F8 T* }( Y/ O" G- g! v, I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是围绕生产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这个目标,吸收借鉴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精益质量管理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这五方面是企业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五大法宝。这五大法宝各自又由相关要素组成,从而使精益质量管理形成体系。8 n2 _* b8 `5 M6 C9 }* H8 i$ s% F
: w  A, Y  M) p$ r& P4 s
一、精益质量管理模式概述, w9 K% S4 A9 o/ c/ q+ T# W( W1 a
围绕生产与质量主题,目前国内外已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管理(Lean Production)、六西格玛管理(Six Sigma)。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十多年来在国内受到企业热捧,证书需要是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精益生产管理与六西格玛管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追捧,精英企业理论实践一体的明星示范效应功居至伟,其理论方法的实用价值功不可没。
! ~; F. E3 T$ K, a1 B2 v! T: A: J- V+ K0 E$ O
笔者认为上面所提到的三种理论方法尽管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偏差,但各自均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的管理模式。我们应看到,这三种理论方法均是舶来品,是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精华的提炼,虽然科学的理论方法不应有国界之分,但管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软性和弹性特征,使我们在借鉴应用这些理论方法时有必要结合国情。从我国企业普遍管理状况和管理方法需求出发,对有关理论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应该是有必要的。( N8 v  v3 f& F; p9 r& r" R
笔者认为从生产系统综合改善的角度,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方法可以有效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思想也可借鉴其中。此种结合就是华安盛道研究倡导的精益质量管理模式(Lean Quality)。如图1所示:
* \9 N; P" a( {9 m, k7 |. }
5 c% B7 u8 z! C图1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
, B. Y4 ?# K/ \$ q; l2 W, k% D, s1 t  b+ l7 d: H) X3 N5 Z
精益质量管理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这五方面是企业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五大法宝。这五大法宝各自又由相关要素组成,从而使精益质量管理形成体系。精益质量管理模式是围绕生产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这个目标,吸收借鉴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8 y$ \6 ^- E! ?3 h8 L! j( M- X
3 ^. V8 ]( ~) T) |0 r( e
二、精益质量管理五大法宝简析
! y4 E- t* s* p0 r6 k8 i0 p, h7 l8 o+ g% j" b& d5 D: p- z
1、员工职业化
1 y0 z4 T& K/ F# L精益质量管理五大法宝之一是员工职业化。精益质量管理将员工职业化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是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的一个显著区别。精益质量管理借鉴有关管理革新项目成败经验教训,将员工职业化作为推行精益质量管理革新的首要关键要素。7 I( q- T) A0 w/ F

+ i- E2 V# r7 n" L  l6 e$ O精益生产(LP)模式源于日本,几乎是丰田生产方式(Toyata Production System,TPS)的代名词,精益生产模式先天打上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烙印,其体系架构是基于日本企业文化特征设定的。精益生产中5S提到了员工素养,提到了多能工,笔者认为这几方面还不充分,力度还不够。在工业化成熟的国家和地方,谈职业化如同我们现在还谈上班不要迟到,已属起码的职业行为,而我国员工职业化与西方相比差距却很大,应该大力倡导和提升。许多西方理论方法在我国水土不服,这与我国企业整体职业化水平偏低不无关系,精益生产推行难度大固然有多种原因,把员工职业化这道障碍大力克服应是企业必选的重要措施。  S  g3 O3 \- s) v, v  N
) X- R7 V' E: Y' g1 H; P8 t
六西格玛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创造了绿带、黑带、黑带主管等(GB、BB、MBB)资质体系,以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六西格玛的推行。如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别一样,员工职业化如同我国广大企业在进行基础教育,而绿带、黑带等则象已完成基础教育的企业在进行高等教育。对我国众多企业而言,谈员工职业化以及提升员工职业化水平则更具普遍实用意义。* Y+ a8 m& E/ q. i0 {
7 e3 S/ f3 T: B) o
ISO9000质量体系“6.2人力资源”中提出“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其着眼点更多的偏向于质量相关人员,其关于人的要求的高度不够,系统性也不够。7 N7 b9 l4 E* e- C  D4 z* d4 c2 M7 c
; ]% Z* e; L& Q8 X) B+ a
精益质量管理中员工职业化从企业与员工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为求全面促进员工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员工职业化企业角度组成要素包括:文化理念、任职资格、组织管理、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职业发展,如图2所示。员工职业化员工角度组成要素包括: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如图3所示。企业要素是促进员工职业化的外围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重点工作。员工要素是促进职业化的自身条件,主要靠自身的修炼和提高,外围企业要素对其有重要影响。  `; }# v2 x* k6 f) R9 E

# S$ w4 \; r1 s* n对生产作业系统而言,员工职业化包括工人的职业化,也包括主管以及更高层次人员的职业化。虽因角色不足,但都对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产生影响。员工职业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的首要关键成功要素,是精益质量管理的一大法宝。
$ ^( A, j1 l; a- w, t
; d  k0 |3 X% C9 f& M% I+ v2、生产系统化
- \' c' b" j: i/ K" Y         生产系统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二大法宝,是精益质量管理的核心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作业系统,系统化的涵义就要是从作业系统全局寻求影响质量、效率、成本的全局性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达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 C7 G+ r, D% Y) S7 H5 I  z9 j
+ X& m$ f0 I  [
精益质量管理生产系统化主要借鉴了精益生产的主要工具和方法,但有所不足。生产系统化重点工具包括:JIT/MRP、生产布局、自働化、标准化、5S、目视/看板等,如图4所示。其中JIT/MRP是涉及生产系统全局的软性关键要素,生产布局是涉及生产系统全局的硬性关键要素,均对生产效率有着全局性影响。自働化、标准化对质量和效率均有重要影响,其中标准化则涉及更广泛,重要性相对更突出,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5S、目视、看板等均是保证生产系统作业效率的重要工具。
/ p/ `' o9 R/ z6 l* u: n# z; a2 ?2 d" y% ?2 R! ~/ ?4 N6 V
MRP即物料需求计划,源于美国,其与JIT思想不同,JIT强调后工序物料需求的拉动和传导,而MRP则是企业中央计划指令系统,其通过运用MRPII(制造资源计划)或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系统计算各工序的应投料量。8 W5 O' J$ F/ Q
; P2 W. O, f  X5 @& I4 {+ {, S, I
         虽然JIT与MRP逻辑差别很大,但都是科学方法,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时不应固守JIT、看板等丰田公司采用的方式,应灵活运用。笔者认为,MRP是生产系统化的重要工具,其能适应频繁转产以及产品结构复杂多样化的情况,并具计算迅速全面和网络化优势,其较JIT、看板更具实用性。推行精益生产或生产系统化,JIT可作为一种子理念和追求目标,从实际操作中借助更先进的工具如MRP应当更有出路。+ d) w% h4 i  A( Y9 A
0 ~3 [6 Y/ s# `! p8 P
         精益质量管理倡导的生产系统化以精益生产思想和工具为主体,并开放引入MRP作为实现精益管理的重要工具,目标均是为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而非局限于丰田生产方式所用工具。# R5 P! k( w3 \3 e

0 k" _; h7 \# r3、工序标准化
4 k7 X& t9 O  {* b# z& C( J. |
0 B; q. g( O0 F" _! O  g/ K5 h: p工序标准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工序标准化也是生产系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序标准化列为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是基于工序在生产过程的重要地位。工序是产品形成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工序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5M1E(人、机、料、法、环、测),构成工序标准化的六大要素,如图5所示。
: R7 }* D2 C7 }! j  V' @7 ]4 K- g% u3 _* W6 a
工序质量受5M1E因素的影响,5M1E因素又受外围相关工作质量的影响。工序标准化要求5M1E要素标准化,也隐含着对5M1E外围相关工作标准化的要求。工序标准化就是要通过5M1E要素的标准化保障工序质量和效率。$ z$ X; b" p% v  v( p& x& ^( L% r
9 l- X8 X  q( W2 v( V8 m' V4 Q
工序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质量直观结果表现为合格率、单位工时等指标。工序质量也可通过直方图、控制图进行评价和分析。工序质量受5M1E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能反映外部因素的变化,工序质量的易评价性就可促进对5M1E及外围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改善。$ K9 }  K0 ]* R# h. O
! t, s% p, }% n0 w9 c- @0 g0 E1 k1 p
工序标准化是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共同的管理要求,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职能管理共同的要求。原有职能管理模式造成工序标准化的多头管理,各项要求相互间有交叉重叠也有遗漏,工序标准化并未深入细致和协调一致,工序标准化应综合体现质量、数量、成本等的标准化要求。" m( H4 ?" J2 T

) p  j1 m0 W( a8 L3 D: p精益质量管理目标是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对作业系统不刻意区分生产职能和质量职能,从项目角度也不区分为精益生产项目或六西格玛项目,并倡导多种工具方法的综合运用。精益质量管理将工序标准化作为第三大法宝,就要是促进企业更加重视工序标准化,并打破职能界线联合促进工序标准化,构筑起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的坚实基础。) @, N7 d2 I" S4 L5 h  |

0 G+ I* \* ]! H) R, S4、度量精细化" B" C, {+ H/ Y) B( \% l7 G
8 `7 V2 G! V# Y+ m' D7 D
度量精细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第四大法宝。度量是六西格玛管理和ISO9000质量体系特别强调的管理要求,在生产管理中常以统计一词表达相关生产结果。度量与统计是有区别的,度量隐含着与标准的比照,数据结果是处于坐标系中的。而统计则未强调与标准的比照,对偏差常不作深究。# _! \/ H, o8 ?9 M0 n
4 i: r% d. N! J4 G. z( l! z* Y
精益质量管理综合精益生产管理与六西格玛管理各自所优点,充分认识到度量对工作改善的重要意义,将度量精细化作为精益质量管理的第四大法宝。度量精细化主要包括六类指标:西格玛水平(Z)、工序能力指数( Cpk)、合格率(FTY、RTY)、不良质量成本(COPQ)、价值识别度量、浪费识别度量,如图6所示。
+ f) c' f5 @$ O; d8 O+ B3 I
" X) u9 Y4 ?* Q6 O精益生产提出了价值原则,提出了生产中的七项浪费。六西格玛管理提出了不良质量成本(COPQ)。围绕价值、成本和浪费,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均力图实现改善。精益质量管理综合研究生产作业系统,将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作为目标。精益质量管理针对作业系统就可实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 k- _( V- V1 ]" s3 [. s
: N) \/ _8 N2 D借鉴六西格玛管理对度量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不重视不度量的,我们对不度量的无所作为。精益质量管理将度量的范围从质量领域气扩大化,延伸至生产、价值、浪费、成本等领域。JIT准时制被列为精益生产管理的两大支柱之一,JIT即要求上下游工序间实现交付“准确的产品、准确的数量、准确的时间”。JIT在精益生产管理中并没有有效度量,而借助西格玛管理方法,JIT三要求可纳入度量,如评价交付时间的西格玛水平。
. R3 D, x9 y0 U! T- P8 n1 t
4 z6 i- A0 K5 A9 B6 X+ w! d& A度量精细化就是要将有必要度量的对象尽可能的纳入度量评价体系中,通过度量比较发现问题和不足,通过度量树立标杆或目标,通过度量促进改善。
( d; k* h* T  ]7 m6 S
/ b! k4 W- b) O. t5、改进持续化
& q/ j( D' d% ~7 W% w( q# j
* C7 G" a+ }9 T# _) S9 i改进持续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第五大法宝。持续改进是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共同强调的理念。改进持续化在精益质量管理中起承前启后作用,是度量精细化的延续和要求,缺少改进持续化则度量的作用将削减,而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则会缺少新的活力和要求,管理将止步不前甚至于倒退。) I% T) ~5 Z% n3 @+ O! q) T
3 @- M) H% k2 G8 L6 j
精益质量管理强调改进持续化,除理念倡导外还包含具体的构成要素和保障条件。改进持续化主要包括如下六类要素:市场意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工具方法、测量评价、奖惩措施,如图7所示。这六类措施是改进持续化的保障条件。
( J5 f9 \4 p4 J/ s6 z6 J2 V: b5 V, u0 H
市场意识影响改进持续性的动力强弱,影响改进标杆的高与低;领导作用影响改进持续性的组织力度和资源配置;全员参与赋予改进持续性以群众基础和团队力量;工具方法是改进持续性的方法体系,5W1H、PDCA、QC小组、改进小组、六西格玛项目等均是促进改进持续性的工具方法;测量评价是将改进持续性纳入测量和管理中,让改进持续性因测量和评价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奖惩措施将改进持续性纳入管理和激励体系中,是测量评价的延续和要求,促进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性。
" y" S! ^/ c4 q  k0 N! K
7 v1 w- N+ K& j; r改进持续性及构成要素主要借鉴了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改进持续性借鉴ISO9000理论精华,并借鉴精益生产、六格玛等理论方法中度量、改善、激励等理念方法,能促进改进持续性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 |9 ~3 f6 |0 w0 z2 w+ U) c# p
- i; o4 v" ^# u[ 本帖最后由 Paul_peng 于 2007-5-8 23:0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Paul_peng + 3 好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29 0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很精辟的讲解,谢谢你的好东东
发表于 2007-5-31 13: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质量管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5-31 1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