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纳米粒子与纳米结构薄膜
* _: J, A- W2 x8 F编 号: 5664
' c. W0 z2 i$ N4 r" w( E著 作 者: [美]J.H.芬德勒
t7 H; h- j$ G" T" D!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Q! Z! Y t% M5 A+ o5 U. S书 号: ISBN:7-5025-4604-9/T
* S# P: \# d7 c' A; O出版日期: 2003-8-1
+ t7 P+ a& G. C. e书 店 价: 50 元
0 ?1 C+ c" I3 Y: r+ ^: a0 Z人 气: 594 " V: c, x/ X7 d- a2 q# p
+ e# s: y `, M; y. l
6 `/ \7 b, V; c/ a- ` Y/ o3 Z- e) _ |
简介 / f5 l* m" W6 U6 C
本书是由世界著名纳米材料学家J.H.芬德勒主编,作者包括38位活跃在纳米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作者分别从自己所熟知的研究领域,全面描述了纳米粒子与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方法、独特性能、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等。本书是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薄膜材料方面的一本较系统、完整的参考书,可供纳米科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 X- B% p2 P8 w4 p2 ^/ ?. _% [目录 # O5 U/ e& B4 ]) n" V& \' P
第1章 电沉积量子点——通过半导体与衬底之间的晶格失配控制其尺寸
) H$ J% c4 J! V: \. x 1.1 引言 4 z" n: n' X: p: C% r( J
1.2 CdSe/Au体系
2 n) ?( I8 j5 v 1.3 半导体点阵间隔的调整——Cd(Se,Te)/Au
/ B4 b' g {- {) z z/ b 1.4 衬底点阵间的调整——CdSe/Pd0 o. N6 Y+ L" C$ }! G
1.5 在Au和Pd衬底上沉积较厚的CdSe层5 X" e; Y% _0 A+ i
1.6 其他半导体-衬底组合体系
" b+ P. _' J, X3 ], N- K 1.7 带隙测量0 |9 e1 @5 ?! k- V
1.8 结论与展望 第2章 有序体系的纳米粒子取向生长
; o! A# A, D( j6 h1 o: T 2.1 导言+ O- y6 t7 B- ?6 q. \9 L ]: e
2.2 在自装单(分子)层和多层膜上的取向晶体生长5 { @5 g+ ^5 N/ b. ]
2.3 在LB膜上的外延晶体生长
w8 {3 F! m7 L+ u. V- ] 2.4 朗缪尔单层膜为模板的处延晶体生长
5 F7 a6 w1 {$ _# J* |6 I: Z8 z 2.5 在(分子)层膜上的氯化钠晶体生长
7 q* P9 b. p& g9 f; P/ m 2.6 生物矿化
4 }, L/ R' C5 x第3章 超晶格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沉积: n3 w4 {1 s! {! x6 g3 c( J" E, B
3.1 导言; Q: v* n, [. ~5 L
3.2 无机材料的电沉积. w' Q# [* _- R& f# g" P m
3.3 纳米固体(相)材料的电沉积8 L7 {* k( F& e6 V! k* r8 M: k& Z
3.4 超晶格的分析表征
; f1 ^. w- l. X% a: c9 E9 w, E 3.5 外延生长的原位(In Situ)研究
6 c2 q3 i/ X9 b% n, z7 [; J 3.6 纳米复合材料的电沉积! b W6 y6 @( {* }' L5 L( A
3.7 展望
K# z/ Z% p9 I0 O Q! d# H第4章 在有序化表面活性剂组装中纳米粒子生长的尺寸与形态控制
- A6 D( |7 V0 m 4.1 引言4 `6 n: C2 _2 ~0 f n7 \" D
4.2 逆胶束" i0 Z# G, C, u# q }/ N6 I
4.3 水包油(型)胶束
! J! }: f5 {- {' x 4.4 互联式体系
3 f5 p6 Z; Z( [# O+ c8 f 4.5 平衡态洋葱型和平面型层状相1 p7 S y6 Z/ S7 u, P* t( ~/ D0 [
4.6 球粒
t5 L5 L# K. [7 Q( E1 ` 4.7 二维(2D)和三维(3D)超晶格中纳米粒子的自组织化( g# |( }* w4 x' A
4.8 结论
5 ]4 V% f, k# B3 u 2 K" L0 [1 M3 {+ z8 H( g: o/ k
第5章 硅纳米团簇的合成
8 C# K& n: m* B5 i. X. q/ S 5.1 引言; m P( x: L+ @. H" n2 j+ N
5.2 量子限制
8 `8 i' ?% }" B, i- Y: u# Y 5.3 半导体纳米团簇的研究进展$ S( \: |9 O' R8 _) R
5.4 硅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
$ B* g4 \/ {0 N. Q9 z5 c4 E4 `. k/ C 5.5 分析表征
. E1 A- h8 `% d 5.6 小结" g1 o2 N( W/ _$ _
第6章 富勒烯与纳米粒子的二维晶体生长: p# ~0 N0 p, k3 {8 c
6.1 引言
( C! J! }7 Y' t 6.2 纯富勒烯
$ e& W7 T. F2 d; S' [/ J 6.3 官能化富勒烯衍生物的LB膜
2 y) R* z/ d# T' e/ U2 G9 {, J$ b 6.4 富勒烯共价键连接自组装单层薄膜和官能化富勒烯衍' T1 |: i3 c( j4 R9 s a
6.5 展望与应用
/ I. \- s9 F% `$ K( t: \ v
y2 F7 b/ p- D6 r第7章 嵌段共聚物胶束中的金属胶体:形成及材料性质7 r: K2 i$ m1 o# Q( f+ X' j
7.1 引言
/ X8 `! ` Z5 j" \8 o 7.2 双亲嵌段共聚物作为胶体专用保护体系的研究现状8 t0 {/ y5 B" v; o; R
7.3 双亲嵌段共聚物及其聚集行为化学;胶束填充及束内键联
c3 {5 ?2 w; W" I! S4 X 7.4 在有机溶剂中存在双嵌段共聚物时的金属胶体合成+ @) Q% c" K4 f/ |9 i
7.5 在水或相关极性溶剂中存在双亲嵌段共聚物时金属胶体的合成
8 e- h+ l+ T; b. ?! u 7.6 双亲嵌段共聚物稳定化金属胶体的催化性质
" U, m9 G' k4 [) w" i8 } 7.7 双亲嵌段共聚物稳定化Co胶体的磁学性质
: |1 s( V8 l. E 7.8 结论与展望 p: z8 \) X- c- l& `+ P, s2 }+ \
* s" P) n: R0 P% x" V( J& X0 N! P
第8章 硅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生长及晶化处理' b9 A+ C: p7 h# q/ w
8.1 导言5 |7 Q4 ^& R, Y" d: R: _! Q
8.2 实验方法
4 ~! U, z' m' J1 w8 @; E9 H 8.3 硅纳米粒子的结构3 `" Y+ E* ], G2 K7 P6 J
8.4 硅纳米粒子合成及相关性质( L' i% X9 R9 [5 P
8.5 硅纳米粒子的加工处理+ F2 F9 w( S' o; s+ i# Z
8.6 结论与展望
' u5 Q% h7 T8 R+ z% S* _& G3 H
& [ V: a3 _, I4 n( C- C第9章 纳米结构半导体薄膜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G; K2 B4 A) Z! H c) t5 K4 S1 a
9.1 导论
2 b% M, A- x) S3 i, ~# q) J 9.2 纳米结构半导体薄膜制备及其表征
7 x5 K$ M$ p. }! q7 _/ j Z 9.3 光学性质
) L- A/ I* [- Y, g r+ j 9.4 半导体薄膜中的电子转移及其机理
* m0 x- i, b9 J6 K& t 9.5 结论( Y" A7 p8 S& R* L$ u
. r( W" j' Y; W. Q/ u$ l. o第10章 在纳米孔薄膜中的纳米粒子模板合成方法
7 N a' I) F0 ?. O, _ 10.1 引言
A# ~% z- b7 t% J; i: h9 ]" B 10.2 所使用的薄膜) i! m! o' d9 K3 v
10.3 模板合成之方略* X f$ T( I5 Q$ D2 q' i
10.4 复合纳米结构, K2 Q/ X8 w T, B2 u8 u8 V
10.5 金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 6 d8 V$ |4 E6 f' S
10.6 纳米电极系统(NEE)1 a9 I B5 M$ @3 t2 E* Y
10.7 金属纳米管薄膜
! a% l! O+ A1 ? 10.8 半导体纳米管和纳米纤维- ]( Y1 R$ r k7 `6 z
10.9 结论& J" b, w5 ]. i2 C0 ^, u
第11章 纳米粒子聚集体光催化特性与其结构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 P2 i8 u. Y; }0 Y 11.1 引言
4 @' n% u6 [% W) D" O 11.2 TiO2气凝胶
9 ]0 Z- g. |. k% z2 C7 J 11.3 协同结构的演变5 b; B& G* k8 m6 a
11.4 量子效率
5 M+ v5 Z( o0 O. B6 Z
. _) u9 @7 I+ k. N第12章 Zeta(ζ)电势与胶体反应动力学2 z: e7 g- |1 o6 w
12.1 引言/ A) r" M6 B8 }1 n/ K- D7 J
12.2 金属氧化物周围的双电层(EDL)
5 s9 Q/ h: [3 ]; g 12.3 胶体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
- \4 [1 q8 ]7 {* O D9 W! |3 i 12.4 胶体动力学——实验数据& }. {( \2 P( V6 u& ?6 A7 N0 ]
12.5 Zeta(ζ)电势对自由基捕获率的影响
8 G/ {9 E+ r* g& N3 R3 B 12.6 胶体成核和纳米粒子稳定性: S4 {4 W2 }9 {. P9 N
, k/ P% Y% Z' K9 E第13章 三维基体中的半导体纳米粒子 $ h5 {6 C7 S8 {
13.1 引言" @ V: S h; i; H( Q
13.2 材料问题6 E( S& g! E* P, a
13.3 光学性质
2 _4 Q. J+ _, [! A0 U. d& L) r 13.4 输运性质8 u& L! I$ J+ v% H, x% i' L' T$ R
13.5 展望- D4 S* C" I" k0 D8 g$ L# I% J
第14章 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溶液界面的电荷转移:电致变色-电池界面和光伏 打-光催化界面行为之间的力学和能量学联系
/ m* Y0 L% o- P$ D 14.1 引言/ ]) @8 J- R0 D2 }0 p6 ~
14.2 电致变色
, ~# j2 B2 O2 ]* m* g1 n 14.3 光生伏打学
4 I8 s2 [. Z7 F, @4 _) S5 } 14.4 能量学方面的考虑
0 `7 j. C1 Y. h/ O, F" { 14.5 结论
' }$ u6 H1 }5 j8 q2 [ 7 G4 Q f; L: ?' m4 c2 Q
第15章 纳米粒子中介型单电子导电性! n, j2 |$ V+ T8 p1 p$ N+ S: W
15.1 引言" E& Y0 G% L! x
15.2 历史评述
?( G7 J' p/ E+ B: k) a, O. w 15.3 单电子导电性
/ W7 w" h7 D$ b6 O 15.4 纳米粒子作中介的单电子导电性
; N( O; u, P' H, M. @# Q! X 15.5 结论
& ?) a% p* D0 p V& O0 d8 F/ `
第16章 杂型超分子化学
0 n$ i( D, ], E; s 16.1 引言" i3 Y/ z4 {+ ?& M0 D$ e& R4 P
16.2 杂型超分子: G" L8 w, W# I- G) n
16.3 杂型超分子组装
6 l/ M: u& A: l& b0 k2 s/ n 16.4 杂型超分子化学和分子规模器件1 e; T# p5 {" c- R
$ N: a* U! c! [5 ]2 I# T; r
第17章 沸石中的纳料团簇
1 {' W8 B* I5 f+ f 17.1 引言
' B" Y' o1 C; _- w; w- \4 h 17.2 在沸石主体材料中的进行纳米粒子的合成
% W5 ^5 c2 q/ z' {3 w 17.3 沸石主体材料中进行金属粒子和离子团簇的合成
* {# \% J# o n# g. ^6 Z$ f 17.4 展望& s& ?7 a/ [( S. j- Z* _
第18章 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薄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 p. i! B" k* \# d( W8 v. Y
18.1 引言/ J- [8 q; \; o( Z. K; w
18.2 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薄膜的研究现状7 Q$ m. k) V* m
18.3 半导体纳米粒子与其体相半导体性质的比较
& s1 z- Y* R( b 18.4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 O/ p% b. F/ }1 Q* z4 A% H+ B0 q. Y1 J+ }' i
共6个分卷 12MB, m# {: g2 [' r- M
| - c& x6 ?' N- U( T! A
$ W) @' g8 J9 ?& W
[ 本帖最后由 zzb7240 于 2006-12-26 08:4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