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Y" m7 w2 i 8 h" P) ? l8 W; I 摆线马达,一种结构紧凑的中低速液压马达,真的不错。因为生产该产品的厂家不多,因此未往那里想,不好意思,张冠李戴了。 1 C. I: M& z' T% O! J3 J; T h 此作品的关键在于摆线的形成,可以由该种摆线的定义来生成,也可以用类似范成法的办法形成,当然也可用多点的样条曲线近似作出,不知楼主采用了何种方法。至于啮合的动画,估计楼主是采用了能表现出公转和自转的物理模拟方法。由于无论用何种方法作出的摆线都有成形误差,如采用摆线轮与一两个针齿相切约束然而使摆线轮中心绕针齿轮中心公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啮合的话,由于前述误差的存在很可能会出现相切脱节或顶死的问题而使啮合运动失败。% g ~6 D$ M7 \$ U/ Z3 R
( Y. D! P# `( E+ d( N7 d 内外转子的配合只有一个,定义正确的偏心距。需要注意的是,画这两个零件时都应以一个基准面对称;装配时先使对称面重合(保证原始位置正确),再定义偏心距,再将对称面重合的配合压缩(否则转不起来了)。' h! u) g! U& _. ~' ^2 x! T+ H
# m8 ~% X" R4 H 关于啮合的动画,原来也不知道如何保证转子和针齿啮合。还是solidworks软件很好,只用了两个马达,一个是转子本身的自转,一个是转子的轴线绕定子(外圈零件)轴线的公转,转动的方向相反(自动实现了),即可。% n y1 M* m+ [3 [4 \6 v
0 G) @% W7 r# \% H, N
刚开始没有用对称面重合的配合,手动放置转子,会干涉,甚至转不了,这时,将针齿改小也能转动,使用对称面重合的配合后,将针齿尺寸恢复也没有问题了。$ c5 j+ G. R" i' a; l' f3 j%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