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0-21 14: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呵呵,无意中这帖子又出来了,看来楼上在说我,好象不得不回了,不然下场就麻烦了。好吧,回你一个,只是要从头讲起,有点烦 6 x6 M# u( j9 V4 b& u
, {' ]$ |$ m' N. P! U2 u0 _$ z
先看什么是圆柱度:圆柱度是对圆柱形状本身的直接评定,并不涉及到任何基准,公差带是二个同心的圆柱面形成区域。设计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吧。那么怎么才能得到测量结果,并评定呢?由于圆柱度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测量方法,因此为了能控制这一误差,一般转换成圆柱面素线直线度和截面圆圆度的标注,这样测量方法也有,理论上也能做到。4 V7 V7 E- G. F3 K: ?
$ K1 s5 ]" N5 t# @4 w) C, k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设计者会将圆柱度转化为全跳动。首先,跳动是有基准的,跳动误差本身是一个综合的误差,包含了被测圆柱的形状误差、基准模拟的误差等,而且在实际测量中,基准的模拟精度并不会很高,而且测量过程又是动态的,因此其测量精度一般不会很高,而圆柱度的要求,因为仅是形状误差,一般的精度要求都不低,因此尽管手册上说高一个精度的跳动去标,但实际测量中能实现吗?, Q$ {9 u/ G9 v* I9 t
3 V+ U4 a5 O8 P& L
所以说,设计者应该知道,你要的东西,在实际加工、测量当中能不能得到,而不是简单地提高一个精度等级那么简单。如果不懂得测量,那是才是真的要闹笑话的。+ A3 ?6 V) A: c. Y d3 Z* ?- n2 w
0 B( h; u, E: k% y( |( Y
对于这类问题,我的建议是,用直线度和圆度去替代,更为合理,这无论在误差理论,还是测量评定过程中,都更为合理。; Z: I- D+ d; ~$ r4 P9 F
" E1 n1 P: O0 e3 a. P \好了,写得够多了。希望是写清楚了 , U4 g+ Q4 o4 i
0 ]4 U" Q9 r; E/ u8 R* B
) J9 C; E0 G x1 w) o& x/ n7 E r7 Y' [4 L2 L
|
|